1、2019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与答案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 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 两部分,共 8 页,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90 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区县和科目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位置上。2第 I 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第 II 卷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在写上新的答案;不能
2、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 I 卷(选择题 共 48 分)本卷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 ;中国农业大学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出自离骚 ;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 ;厦门大学校训中“止于至善”出自礼记 。这表明A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 B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源远流长C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 D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着教育发展2周公制定礼乐制度。礼即不同等级的人之间的贵贱、尊卑、
3、长幼、亲疏差异,不得僭越;乐是指通伦理,和天地,养万物,化异同,成天下。由此可见,礼乐制度旨在A强化血缘伦理 B宣扬天下共主C稳定社会秩序 D提倡以德治国3右图为秦始皇陵墓出土的秦权。目前国内北至内蒙古奈曼旗(燕国故地),南至江苏盱眙(楚国故地) ,东至山东邹城( 齐国故地) ,西至甘肃秦安(秦国故地) ,出土了大量的秦权、秦量(秦朝统一铸造的衡器、量器),其上均刻有皇帝统一度量衡的诏书。这些文物表明秦朝政府致力于A加强对各地的有效管辖B防范六国旧贵族的反抗C保证改革政策贯彻落实D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统治4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地方的世家大族被迫迁徙。到新的地方后,还要表明其本系某地方的某姓。世家大
4、族此举反映出当时A血缘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门第高低决定社会地位C族群势力成为安全依靠 D地域文化影响群体交流5表 1 唐朝各个时期农田水利工程地域分布统计表 1 统计数字的地域变化反映出A传统重农政策有所松动 B北方农业发展比较稳定C中央对地方控制力降低 D农业生产格局发生变化6宋朝时,佃户租种地主的土地,都需要缔结契约,契约一般都分画疆畎,写明田主、租田人和见知人,并规定地租的数量、交纳形式,以及租佃的期限等。租佃契约制的施行反映出当时A农民生产活动受到限制 B生产者积极性受到重视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新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7宋元明时期,浙江金华浦江县的郑氏家族影响巨大。在宋史 元史 明史
5、中都以“孝友”或“孝义”的名义为他们列传,明建文帝还为其亲自题写“孝义家”匾额。元末农民军进入浦江县,都相互告诫不得侵犯郑氏家族,并派兵保护郑氏府第。这一现象表明A社会伦理价值取向趋于一致 B农村社会关系趋于和睦稳定C下层人民斗争手段趋向理性 D社会秩序依赖世家大族维持8明成祖朱棣规定,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不得结交地方官员。这一规定有利于A建立权力制约机制 B保证吏治清正廉洁C维护皇室独尊地位 D保持中央政令畅通9鸦片战争后,出于策略需要,领事裁判权这项侵略要求在英国对华总战略中并未列入首要的解决目标。但清朝官员率先提出主动出让,目的是想尽快摆脱涉外纠纷的麻烦,于是
6、有了“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事件,应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国办理,内民由内地惩办”的条文。这一事件表明清政府A没有突破闭关锁国束缚 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C对外奉行妥协投降政策 D法律制度建设严重滞后101894 年 9 月,北洋水师“经远舰”在黄海大战中沉没于辽宁庄河海域。2018 年 9 月,考古人员在该舰遗址中发现 53 毫米格鲁森炮弹、120 毫米炮弹引信等,均不见于“经远舰”出厂档案,推测为海战前紧急添置,清廷为战争做了一定准备。这表明A考古发掘的史料最为真实可信 B史料的丰富促进史学研究发展C真实的历史依赖新史料的发现 D主观意愿会导致研究出现偏差11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各省打出
7、的旗帜五花八门:武昌打出了“铁血十八星旗” ;上海打出了五色旗;广东出现了井字旗、青天白日旗;杭州一带打出的是白旗。这表明A各地对革命的理解不同 B革命党人内部政见纷杂C封建官僚借机投机革命 D思想领域出现活跃景象121925 年,李大钊在农民与土地一文中指出:社会的变革,若不动员工人、农民这些社会实践的主体力量,是无法完成的。中国庞大的农民群体一旦组织起来,为革命奋斗,那革命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这表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A试图在认识国情的基础上探寻社会变革道路B认识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革命胜利的保证C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理论探索已经趋于成熟D对中国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有了明确的认识13从 1953
8、年开始,粮、棉、油等几十种农产品陆续被纳入国家统购统销范围之内。到 1957 年,国家统配物资和部管物资的种类由 227 种增至 532 种。这一政策的推行A加快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B适应了加速实现工业化的需要C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现代化 D密切了城乡间经济联系和互通141978 年,广东清远为克服工业效益低下的状况,率先在国营企业中试点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 ,立即取得显著成效。到 1981 年底, “清远经验”迅速由广东推向全国。这一现象客观上表明A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条件己经具备 B思想路线转变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保障C分配体制改革揭开了经济改革的序幕 D体制改革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
9、求15在古代雅典,500 人会议负责落实公民大会的决策,相当于政府。五百人会议常设机构是五十人团,由五百人会议成员分组轮流执行,抽签决定任职次序,不得连任,相当于一届政府。每届任期 35 至 36 天,一年正好有 10 届政府。这样的运作方式A确保政策执行的连续性 B保证了官员的清正廉洁C有利于提升决策透明度 D最大限度体现人民主权16今天广泛应用的许多法律专业术语,诸如“权利主体” “权利能力” “行为能力” “法权” “继承权”“监护” “契约” “借贷” “合伙” “租赁”等,在古罗马社会已广泛使用。这表明古罗马法律A适用范围非常广泛 B与商业发展相适应C已相当成熟和完善 D成为近代立法
10、蓝本17欧洲人认为哥伦布发现美洲使美洲“走出原始的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 ;一些拉美国家认为哥伦布到达美洲是“苦难的开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认为是“两个大陆相遇”的说法。据此可知,对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认识A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趋于全面 B促进不同文明的交融成为主流C各种观点都需要新的史料佐证 D受主观立场影响不够全面理性18据统计,1700-1750 年,英国国内产业增长7,出口产业增长了 76;17501770 年,二者又分别增长了 7和 80。经济的发展A奠定了英国的世界工场地位 B呼唤了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C使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D开启了农业资本主义化进程191885 年英国首相
11、哈弥尔顿提出所谓的“两强标准” ,即英国海军必须等于仅次于英国的两个强国的海军之和。1900 年前后,英国又将“两强标准”转化为“智权第一、海权第二” 。这表明英国A力图应对大国崛起的新态势 B海权海洋意识发生根本性变化C试图成为科技革命的领头羊 D致力加强与殖民地的经济联系2020 世纪 20 年代, “先享受,后付款”几乎成了美国所有广告的通用口号。1925 年分期付款的零售商品总额达 4875 亿美元,并在以后各年中继续增加,直至货物的 15都以分期付款方式售出。新型消费伦理A奠定了美国经济繁荣的基础 B导致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C促进企业大力革新生产技术 D给经济的健康运行埋下隐患21苏
12、联“一五计划”(19281932 年) 规定国民收入增加 102,实际只增加 60;农业产值应增加50,实际下降 14;煤炭、钢铁、石油、电力、拖拉机、汽车也没有完成计划。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农业落后制约国民经济发展 B工业优先战略存在严重弊端C经济计划存在一定左的倾向 D经济发展受到国际环境制约22表 2 美国总统的立法成功率表 2 的统计数字说明A民主党人长期控制国会 B权力制衡影响行政效率C党派权力斗争日趋激烈 D立法程序更加严谨完善23右图为 20 世纪 50 年代法国的一幅讽刺漫画:代表美国的山姆大叔指着 CED(将欧洲防务纳入北约领导的协议)对代表法国的玛丽安说: “要么你就买这个玩具,要么你就什么都没有” 。这幅漫画A表达了法国对美国霸权政策的不满B反映了欧洲一体化冲击了两极格局C表现了法国争夺北约领导权的意图D表明法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420 世纪 70、80 年代,在联合国大会上,美国往往处于少数甚至是完全孤立的地位。以 1982 年为例,联大共通过 157 个决议,美国只有 24 次是居于得胜的一方;有 19 个决议案,唯有美国投了反对票;8个决议案,只有以色列同美国在一起。这表明A区域集团化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B大国控制联合国的局面被打破C经济全球化促进政治多极化趋势 D第三世界兴起冲击了霸权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