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科班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07693 上传时间:2018-07-07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8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科班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科班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科班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科班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科班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概论 1、 大气污染 :国际标准组织定义( ISO)定义:大气污染通常系指 由于 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 因此 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 2、 大气污染源的分类 :大气污染按范围来分:( 1)局部地区污染;( 2)地区性污染;( 3)广域污染;( 4)全球性污染 3、 大气污染物 :按其存在状态可概括为气溶胶状污染物和气态状污染物。 气溶胶状污染物:指沉降速度可以忽略的小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价质中的悬浮体系。 分类: 烟 0.11m 尘 10100m:飘尘( 10m) 雾 110m ( TSP 1 7、

2、 空燃比( AF) 定义:单位质量燃料燃烧所需的空气质量,它可由燃烧方程直接求得。 8、 理论空气量的经验 计算公式(详见书) 9、 理论烟气体积: 在理论空气量下,燃料完全燃烧所生成的烟气体积称为理论烟气体积。以 Vfg0 表示,烟气成分主要是 CO2、 SO2、 N2 和水蒸气。 干烟气:除水蒸气以外 的成分称为干烟气; 湿烟气:包括水蒸气在内的烟气。 Vfg0=V 干烟气 +V 水蒸气 V 理论水蒸气 =V 燃料中氢燃烧后的水蒸气 +V 燃料中水 +V 理论空气量带入的 10、 实际烟气体积 Vfg0 Vfg = Vfg0 + (a-1)Va0 11、 烟气体积和密度的校正 燃烧产生的烟

3、气其 T、 P 总高于标态( 273K、 1atm)故需换算成标态。大多数烟气可视为理想气体,故可应用理想气体方程。设观测状态下( Ts、 Ps 下):烟气的体积为 Vs,密度为 s。标态下( TN、 PN 下): 烟气的体积为 VN,密度为 N。 标 态下体积为: 标态下密度为: QNwzyxz S OOHyx C ONwzyxOwzyxOSHC wzyx 222222 2278.322478.324 kgmwzyxwzyxwzyxwzyxV a/16320 0 8.112/241.1 0 716320 0 8.112/2478.44.2230 0aaVVaSNNSSN TTPPVV NSS

4、NSN TTPP 12、 过剩空气较正 因为实际燃烧过程是有过剩空气的,所以燃烧过程中的实际烟气体积应为理论烟气体积与过剩空气量之和。 用奥氏烟气分析仪测定烟气中的 CO2、 O2 和 CO 的含量,可以确定燃烧设备在运行中烟气成分和空气过剩系数。 空气过剩系数为 a= m-过剩空气中 O2 的过剩系数 设燃烧是完全燃烧,过剩空气中的氧只以 O2 形式存在,燃烧产物用下标 P 表示, 假设空气只有 O2、 N2,分 别为 20.9%、 79.1%,则空气中总氧量为 理论需氧量: 0.264N2P-O2P 所以(燃烧完全时) 若燃烧不完全会产生 CO,须校正。即从测得的过剩氧中减去 CO 氧化为

5、 CO2 所需的 O2 此时 各组分的量均为奥氏分析仪所测得的百分数。 13、 标况下烟气量计算式: 14、 燃料中硫的氧化机理: 燃料中的硫在燃烧过程中与氧反应,主要产物是 SO2 和 SO3,但 SO3 的浓度相当低,即使在贫燃料状态下, 生成的 SO3 也只占 SO2 生成量的百分之几。在富燃料状态下,除 SO2 外,还有一些其它 S 的氧化物,如 SO 及其二聚物( SO) 2,还有少量一氧化二硫 S2O。 这些产物化学反应能力强,所以仅在各种氧化反应中以中间体形式出现。 故 一般主要生成 SO2,计算时可忽略 SO3。 第三章 污染气象学基础知识 1、 影响大气污染的主要气象要素 气

6、象要素(因子): 表示大气状态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量,气象学中统称为 。 与大气污染关系密切的气象要素主要有: 气温、气压、空气湿度(气湿)、风(风向、风速)、云况、能见度、降水、蒸发、日照时数、太 阳辐射、 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等。 ( 1) 气温 :表示大气温度高低的物理量。通常指距地面 1.5m 高处百叶箱中的空气温度。 ( 2) 气压 : 任一点的气压值等于该地单位面积上的大气柱重量 。 气压总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气压随高度递减关系式可用气体静力学方程式描述,即 P=-gZ, 其积分式 压高公式: 1212 lnln ZZRTgPPm ( 3) 空气湿度(气湿) : 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

7、和空气潮湿程度的一个物理量。 ( 4)风:风的形成:风主要由于气压的水平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而气压的水平分布不均是由温度分布不均造成。 风的形成除热力原因外,还有动力原 因,自然界的风是由于这两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只要有温差存在,空气就不会停止运动。 ( 5) 云: 形成的基本条件 :水蒸汽和使水蒸汽达到饱和凝结的环境。 m 1理论空气量实际空气量 PPP NOCONmOmC 22222 67.311 PPP ONOa2222 6 4.01 PPP PP COON COOa 5.02 6 4.0 5.01 22 2 )1(0g affg VVV国外云量与我国云量间的关系, 国外云量 1.2

8、5=我国云量 。 总云量 :指所有云遮蔽天空的成数,不论云的层次和高度。 ( 6)能见度: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视力正常的人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或辨认出目标物的最大距离,单位: m, Km。 能见度的大小反应了大气的混浊现象,反映出大气中杂质的多少。大气中的雾、水汽、烟尘等,可使能见度降低。 ( 7) 太阳高度角 : 太阳高度角 为太阳光线与地平线间的夹角,是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最主要的因子之一。 ho 即太阳高度角,它随时间而变化。 ( 8)降水: 降水是指大气中降落至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的通称。如雨、雪等。降水是清除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机制之一。 2、 气温的垂直变化 干绝热递减率 : 1 、大气的

9、绝热过程 ( 1 )热力学第一定律 大气中的热力学过程遵循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 表示加于任一封闭物系(气体)的热量Q等于该物系内能的变化U 和物系对外所做的功 W ,即: WUQ 在无非膨胀功时,其微分表达式为: P d VdTCdQ v - - - 将状态 方程 RTPV 代入上式,并取RCC vp ,则上式写成 PdPRTdTCdQp - - - 变形为: PdPCRTCdQdTpp- - - 式中: dQ 加入物系的热量; R 气体常数; Cp 恒压比 ( 2 )大气绝热过程 实际中大气中的变化是非绝热变化,但计算时我们近似认为是绝热变化(气块在大气中的运动)。 原因有三:

10、空气的导热率较小,变化慢; 气块大气中运动很快; 气压变化很大。 大气的绝热方程: 绝热:0 Q, 式变为: 两边积分,得 即有: 因 CP - CV = R 又 CP/CV = K ,对于空气 K = 1 . 4 0 4 于是得大气绝热方程: 1212 lnlnPPCRTTPPdPCRTdTPPCRPPTT1212288.01211212PPPPTT KK绝热垂直递减率(绝热直减率) :气块在绝热过程中,垂直方向上每升降单位距离时的温度变化值。(通常取 100m) , 单位: /100m。 干绝热垂直递减率 d( 干绝热直减率) : 干 气块(包括未饱和湿 空气)在绝热过程中,垂直方向上每升

11、降单位距离的温度变化值。(通常取 100 米),根据计算,得到 d 约为 0.98/100m, 近似 1 /100m。 干绝热 :气团是未饱和状态,不会有状态的变化,负号“ ”表示气块在干绝热上升过程中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若不计高度、纬度影响,取 g=9.81m/s2, CP=1004.8J/(KgK)则 d=0.98K/100m 1K/100m。 表示干空气在作干绝热上升(或下降)运动时,每升高(或下降) 100m, 温度降低(或升高) 1。 ( 3) 湿空气的绝热变化 湿空气团作绝热升降时情况较复杂,在升降过程中 若无相变化,其温度直减率和干绝热直减率一样,每升降 100m, 温度变化

12、 1 ; 若有相变化,每升高 100m, 温度变化小于1。湿空气上升达到饱和状态并开始凝结的高度称为 凝结高度 ,在凝结高度以下,其温度变化同干空气一样;在凝结高度以上,温度变化小于干空气的变化值,饱和空气每上升(或下降)单位距离空气的温度变化,称为湿绝热递减率 m, 约为 0.5 /100m。 3、 温度层结类型 ( 1)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Z t), 正常分布,或递减层结,一般情况是这种规律。 ( 2)温度梯度等于或近似于 1 /100m, 称中性层结。 ( 3)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Z t ), 称为逆温层结。 ( 4)温度不随高度变化,称为等温层结。 4、 大气的静力稳定度 :

13、 指大气垂直运动的气团是加速、抑制,还是无影响的一种热力学性质 。大气稳定度影响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能力。 ( 1) 大气稳定度 : 是指大气中任一高度上的一空气块在铅直方向上的稳定程度。 ( 2) 大气稳定度的分类 ( 3 类): 如果一空气块由于某种原因受到外力的作用,产生了上升或者下降的运动,当外力消除后,可能发生三种情况: 气块逐渐减速并有返回原来 高度的趋势,此时大气是稳定的。气块仍然加速上升或下降,此时大气是不稳定的。气块停留在外力消失时所处的位置,或者做等速运动,这时大气是中性的。 讨论: 0 d 气块上升时, dZ , 001 aGF ,符合不稳定条件; 气块下降时, dZ 。 0

14、01 aGF ,符合不稳定条件。 0 d 无论上升、下降均属于不稳定状态。 0 d 气块上升, dZ , 001 aGF ,稳定状态; 气块下降, dZ 。 001 aGF ,稳定状态。 在此状态下,不易扩散。 =0 等温; 0 d001 aGF ,中性状态。 判断大气是否稳定 : 对于 未饱和空气、干空气 ,可利用 0d 来判断; 而对 饱和空气 而言,用 0m 来判别, 一般实验时用此法,但不实用,实际应用中常 用另一种方法。 用位温梯度判别 dTZ时,气层中性,时,气层不稳定,时,气层稳定,dddZZZ0005、 逆温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此时 ( 1)跟我们研究污染有关的因素:

15、逆温层的消失时间; 逆温层底的高度; 逆温层的厚度; 逆温的强度(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情况)。不同季节都应掌握上述数据。 逆温的最危险状况是逆温层正好处于烟囱排放口。 ( 2)逆温形成的过程: 形成逆温的过程多种多样,最主要有以下几种: 辐射逆 温(较常见); 下沉逆温; 锋面逆温; 湍流逆温。 6、 辐射逆温 由于大气是直接吸收从地面来的辐射能,愈靠近地面的空气受地表的影响越大,所以接近地面的空气层在夜间也随之降温,而上层空气的温度下降得不如近地层空气快,因此,使近地层气温形成上高下低的逆温层,这种因地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现象叫辐射逆温。 以冬季最强 7、 五种典型烟流和大气稳

16、定度 ( 1)波浪型 r o, r rd 很不稳定 ( 2)锥型: r o, r rd 中性或稳定 ( 3)扇型: r o, r rd 稳定 ( 4)屋脊型:大气 处于向逆温过渡。在排出口上方: r o, r rd 不稳定 ;在排出下方; r o, r rd,大气处于稳定状态。 ( 5)熏烟型:大气逆温向不稳定过渡时,排出口上方: r o, r rd,大气处于稳定状态; 0dZdT8、 边界层的风和湍流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风、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稀释扩散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风速越大,湍流越强,污染物扩散速度越快,污染物浓度越低。 风对大气污染物扩散和输送的影响: 风对污染物的作用体现为 风

17、向和风速两方面的影响。 ( 1) 风向影响污染物的水平迁移扩散方向。 ( 2) 风速的大小决定了大气扩散 稀释作用的强弱。 通常,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与平均风速成反比,风速增大 1 倍,下风向污染物将减少一半。 风向频率是指一定时间内(年或月),某风向出现次数占各风向出现总次数的百分率。 污染系数 表示风向、风速综合作用对空气污染物扩散影响程度。 P 越大,某下风向污染越严重。 该风向的平均风速风向频率污染系数各风向的总次数某风向出现次数风向频率P%100 9、 湍流 除在水平方向运动外,还会由上、下、左、右方向的乱运动,风的这种特性和摆动称为大气湍流。 把湍流想象成是由许多湍涡形成的,湍涡的

18、不规则运动而形成它与分子运动极为相似。不同的是,分子的运动以分子为单位,湍流以湍涡为单位, 湍涡运动速度比分子运动速度大的多,比分子扩散快 105106 倍。没有湍流运动,污染物的扩散就成了问题。这是因为无湍流时,污染物单靠分子扩散,扩散速度很小;有湍流时,由于其靠湍流扩散,运动的方向和大小都极不规则,使流场各部分间强烈混合,混合加快了扩散速度。若只有风无湍流,从烟囱中排出的废气像一条“烟管”一样几乎保持着同样粗细,吹向下方,很少扩散。 形成: 近地层大气湍流有两种: 热力湍流;机械湍流。 热力湍流:主要由于大气的铅直稳定度而引起,大气的铅直稳定度是由于气温的垂直分布决定的。 机械湍流:有动力

19、 因子产生,由于大气垂直方向上的风速梯度不同和地面粗糙度不同而产生。 归纳: 风速越大,湍流越强,污染物扩散速度越快,污染物浓度越低。风、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稀释扩散的最直接因素。 10、 降水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降水对大气污染有净化作用,降水的净化作用与降水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降水越强,降水时间越长,降水后大气污染物浓度越低,保持低浓度的时间越长。 11、 云量与辐射的昼夜变化 一般来说:晴天白天,特别是夏季中午,太阳辐射最强,温度层结递减,处于极不稳定状态;夜间,黎明前逆温最强,日出与日落前后为转换期 ,均接近中性层结。 云:对辐射起屏障作用,既阻挡白天的太阳辐射,又阻挡夜间地面向上的

20、辐射。总效果:减小气温随高度的变化。 12、 天气形势的影响 天气形势指大范围气压分布状况。一定的天气现象和气象条件都与相应的天气形势联系起来。所以,天气形势与影响空气污染的气象因素密切相关,影响了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 低压气旋控制区:空气有上升运动,云天较多,通常风速较大。 强高压反气旋控制区:天气晴朗,风速较小。 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 1、 有效源高 烟囱的有效高度 H(烟轴高度,它由烟囱几何高度 Hs 和烟 流(最大)抬升高度 H 组成,即 H=Hs+H), 要得到 H, 只要求出 H 即可。 H:烟囱顶层距烟轴的距离,随 x 而变化的。 ( 1)烟气抬升:烟气从烟囱排出,有风时,

21、大致有四个阶段 : a) 喷出阶段 ; b) 浮升阶段 ;c) 瓦解阶段 ; d) 变平阶段 : ( 2)烟云抬升的原因有两个:是烟囱出口处的烟流具有一初始动量(使它们继续垂直上升);是因烟流温度高于环境温度产生的静浮力。 这两种动力引起的烟气浮力运动称烟云抬升,烟云抬升有利于降低地面的污染物浓度。 ( 3) 影响烟云抬升的因素: 影响烟云抬升的因素很多,这里只考虑几种重要 因素: 1) 烟气本身的因素 : a) 烟气出口速度( Vs): 决定了烟起初始动力的大小; b) 热排放率( QH) 烟囱口排出热量的速率 。 QH 越高烟云抬升的浮力就越大,大多数烟云抬升模式认为 HQ ,其中 =1/

22、4 1, 常取 为 2/3。 c)烟囱几何高度(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有影响: 32s ;有人认为无影响。 2) 环境大气因素 : a) 烟囱出口高度处风速越大,抬升高度愈低; b) 大气稳定度: 不稳时,抬升较高;中性时,抬升稍高;稳定时,抬升低。 c) 大气湍流的影响: 大气湍流越强,抬升高度愈低 。 3) 下垫面等因素的影响 2、 烟云最大抬 升高度的经验计算 抬升高度的计算公式很多,但由于影响抬升高度的因素很多,所以目前大多数烟羽抬升公式是凭经验的,且各有其特点(局限性),因此 应尽量选择该公式的导出条件和我们的计算条件相仿的。 1 ) 只考虑动力上 升的烟羽抬升公式 a. 勒普公式 :

23、 duVs5.1 b. 史密斯公式 :4.1uVsd 2 ) 以热力抬升为主的公式 a . 霍兰德 (Holland) 公式 : uQDuDTTTuDuHhssass/)1079.95.1()7.25.1(6 式中 : u s - 烟气出口流速 , m /s ; D - 烟囱出口处的内径 , m ; - 烟囱出口处的平均风速, m /s ; Q h - 烟囱的热排放率, KJ/s ; T s - 烟气出口温度, K ; T a - 环境大气平均温度, K ,取当地近 5 年平均值。 适用条件 :中性大气条件;对于非中性大气条件,进行修正:不稳定大气增加( 10%20%) H;稳定大气减少( 10% 20%) H。 不适于 :计算大型的热排放源或高于 100m烟囱的抬升高度。 b.布里吉斯( Briggs)公式 适用于 不稳定大气条件和中性大气条件的计算式。 3) 我国( GB/T13201-91)“ 制定地 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推荐的抬升公式 :(详见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