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07700 上传时间:2018-07-07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71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城市规划原理(下) 城乡区域规划 1、 区域的概念: 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政治学) 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社会学) 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的经济社会综合体(经济学) 地球表壳的地域单元,认为是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地理学) “是选取并研究地球上存在的复杂现象的地区分类的一种方法 ”, “地球表面的任何部分,如果它在某种指标的地区分类中是均质的话,即为一个区域 ”, “这种分类指标,是选取出来阐明一系列在地区上紧密结合的多种因素的特殊组合 ” 惠特尔西( D.Whittlesey) 2、区域的分类: 各种分类 按区域的物质内容分:自然区域和社会经济区域 按区域的

2、内在结构特征分:均质区和枢纽区 分三类 1) 的特征区域 2) 特征的综合区域(其中又可以分为几个亚区) 3) 究和教育服务的一般地理区 惠特尔西( D.Whittlesey) 3、区域的特征: 1) 区域的可度量性和空间性 每个区域都是地球表壳的一个具体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可 以在地图上被画出来。 与可度量性紧密联系的是区域的空间性,即区域和区域之间在位 置上的排列关系、方位关系和距离关系。 2) 区域的系统性 区域是有系统的,区域的系统性反映在区域类型的系统性、区域 层次的系统性和区域内部要素的系统性三个方面。 3) 区域的动态性 随着时间的变化,区域所处的环境会不断变化,按相同的区域

3、划分的标准,区域的边界也会不断变化。 此外,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区域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区域的划分方案也会不同。 4) 区域的不重复习性 按同一原则、同一指标划分的区域体系,同一层次的区域不应该重复也不应该遗漏。 4、 区域与城市 城市是区域经济社会活动的核心,是经济社会活动的聚集体。 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区 域背景作为其形成的条件和发展的基础。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5、 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是指它在国家或地区一定地域范围的发展 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任务和作用,即城市职能。 城市经济基础理论认为,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根据其服务 对象的不同

4、,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非基本活动两部分。 城市职能包括:社会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 6、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区域自然地理和自然资源,区域经济地理以及地理位置等区域基础条件。 区域自然地理 和自然资源: 一 个地区的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条件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它们通过影响人口的生存环境和人口的空间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区域经济基础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域经济地理基础是指城市发展中人类活动必须凭借的经济要素,这些经济要素,有的是自然条件的衍生转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积淀,有的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5、指地表上某一事物与其外在客观事物间的空间关系,这种空间关系由方向和距离这两个基本的要素组成。地理位置具有历史性。 7、 区域 规划的概念 区域规划是一种空间属性的规划 区域规划是物质环境规划或空间规划,它作为一项普遍活动是指编制一个有条理的行动顺序,使预定目标得以实现。 Peter Hall 区域规划是在狭义层面上的规划,是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对大城市都市化影响所及地区的综合规划,以使整个区域构成一个经济社会整体。 区域规划是决策的过程,是实现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或达到未来发展状态的行动顺序和步骤和决策。 国内学术界大多认为区域规划是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国土上进行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 8、 国外

6、区域规划发展 1) 19201930 年 早期的区域规划实践始于对经济发展迅猛超常地区基础设施的统一协调 性规划。 如:美国纽约城市区域规划 2) 19301940 年代中期 二战后由于经济工业化和社会城市化的集聚发展,以及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广泛运用改变了原有的区域经济结构和生活环境,各国的区域发展纷纷对经济社会的地域结构进行重新调整。 如 :1933 年美国以流域为对象进行的田纳西河流域区域规划 3 ) 1940 年代中期 1950 年 二战后,各国的城市经济均遭到严重破坏,随着战争的推进以城市为核心的区域规划在战后进入了繁荣的 时期。 如 :1944 年阿伯克隆比的大伦敦区域规划 4) 1

7、9501960 年代 由于工业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恶化等问题严重,许 多国家和地区成立了各种专门的区域规划机构,开展了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区域规划。 如:日本以地区间均衡发展为目标的全国性综合开发计划 5) 1990 年代以后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越来越多的体现在区域规划中,规划中的社会因素和生态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生态最佳化成了区域规划的新方向。 如 :荷兰、英国、马来西亚的区域规划 9、 中国区域规划发展 我国的区域 规划工作是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基本建设而开展的。 “一五 ”期间 1956 年 3 月,国家建委做出关于开展区域规划工作的决定 “二、三五 ”期间 1960

8、 年,国家建委在辽宁省朝阳地区开展了区域规划经验交流的现场会议。国民经济出现短暂困难,区域规划工作暂时停顿。 1970 年代末起,随着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区域规划工作出现了又一次发展高潮。 1985 年 3 月,国务院再次强调要编制全国及各省市国土总体规划。 1990 年国家计委在总结全国各地经验与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全国国土 总体规划纲要 199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区域规划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城镇体系规划得到提升,结合城镇群体发展特征的新的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区域规划的类型正在不断兴起。 如 :南京、徐州、苏锡常都市圈规划( 2002),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

9、( 2004)。 10、 区域规划的类型 早期的两种类型 ( 1)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规划。 解决工业革命以后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规模扩大,出现居住、交通、供排水和环境问题。 ( 2)整治落后地区和以开发资源为目标的区域规划。 城市地区 的高速发展,边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的劳动力、技术等资源流向发达地区,加剧了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差异,是区域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按规划地域的结构特征来划分 ( 1)枢纽区的区域规划 主要类型:城市地区的区域规划 主要范围: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以及周围若干中小城市或城镇的区域。 解决问题:协调区域发展、配置区域空间、解决

10、各城市(镇)的合理分工协作、提升大城市或特大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大城市发展质量为首要目标。 ( 2)均质区的区域规划 分为工业地区、农业地区、风景旅游区、大 中河流综合开发利用规划。根据其特征确定规划重点内容。 2) 根据区域的行政管理属性来划分: ( 1)按行政管理区域划分 省域规划、地级市规划、地区规划、县域或县级市域规划。 非单一行政区域开展跨行政区的区域规划。 如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江苏苏锡常都市圈规划。 ( 2)按区域发展轴线编制 分以流域为规划范围、以河流为发展轴的规划。如长江为轴线的江苏沿江区域发展规划。 以交通轴线为发展轴的区域规划,如陇海兰新地带城镇体系规划。 11、 区域

11、规划的内容 我国 1980 年代以来的区域规划实 践: 1) 区域发展条件评价和发展定位 2 ) 区域发展战略 3 ) 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4) 城镇化与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 5) 区域基础设施布局规划 6 ) 区域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 7 ) 空间管制与协调规划 8 ) 区域政策与实施措施 9 ) 区域规划中其他内容的探索与创新 1 区域发展条件评价和发展定位 区域发展条件评价:区域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条件等。目前社会、文化、科技实力、投资环境、生态环境的“软”条件愈发重要。 评价方法:定性、定量、单因子和复合因 子结合、 SWOT 区域发展定位:区域发展性质与功能定位

12、,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目标定位等。需要跳出本区域在更大乃至全国、全球层面分析本区域。 2 区域发展战略 战略方针、战略模式、战略阶段、战略重点等。 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城镇发展、行业发展战略。 突出区域空间规划作为区域规划的核心,将发展战略目标落实在空间上,制定明确的区域空间发展战略 3 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 产业结构:研究区域内部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组合形式。三产结构 产业布局: ( 1)对 区域产业结构现状、问题、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布局的主要因素分析。 ( 2)根据高层次产业分工和市场变化趋势,明确区域产业的发展趋势,确定区域内个主要产业之间的比

13、例关系,确定区域主导产业及产业链等。 ( 3)考虑各产业部门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与地域上的组合形式,协调好各产业部门的空间布局。 4 城镇化与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 城镇化水平预测 预测规划期内区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区域总人口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预测。(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户籍人口、常住人口) 时间序列趋势法预测、剩余劳动力转化法预测、 城镇人口预测转换法 5 区域基础设施布局规划 分类:生产性基础设施,社会性基础设施 布局内容 ( 1)现状分析 ( 2)根据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预测各种基础设施需求量,确定各类基础设施的数量、等级、规模、建设项目、空间布局 ( 3)可持续性、生态优先、适当

14、超前、讲求效益 6 区域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 调查分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区域空间的生态适宜性评价 分析生态环境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可能的承载力 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总量控制规划 进行生态环境功能分区 提出生态环境保护 、治理和优化的对策 7 空间管制与协调规划 协调重点:功能分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建设 管制分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 管制依据: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核心区域空间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 8 区域政策与实施措施 宏观政策:(支持性)改变投入和产出的区域格局 微观政策:(限制性)影响区域发展要素,劳动力、资本、资源配置 9 区域规

15、划中其他内容的探索与创新 规划实施和深化方面:按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划分区域空间,分成若干个次区域空间。进行分级布局 分期实施的策略:近、中、远期、远景的开发范围和实施重点。 近期建设一般 3-5 年。 12、 国土规 划 1) 背景 1980 年代实施的国土规划是根据国家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按规定程序制定的全国或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国土开发整治方案。 199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国土规划开始进入低谷阶段。 1998 年,我国的国土规划职能由国家计委划转至国土资源部。 2001 年国土资源部决定在深圳和天津市开展国土规划试点工作。 科学院等单位联合

16、开展了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编制前期研究 工作。 2 ) 内容 一般讲实现四个转变 ( 1)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计划型向市场经济的引导型转变。 ( 2)资源开发利用转向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 ( 3)从主要追求经济发展目标转向经济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多目标持协调续发展。 ( 4)规划重点从产业规划转向协调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的空间布局规划。 国土规划试点总结的新一轮国土规划内容: ( 1)确定国土开发利用战略,包括明确区域的战略地位、目标和重点 ( 2)搞好区域功能划分 ( 3)城镇和各类园区规模与布局 ( 4)战略性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规 划 ( 5)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布局 3) 实践 深圳 四

17、大发展策略:国际化、环境领先、集约均衡、产业升级 提出全市三级节点构成的网络体系结构 划分五个功能区: 内容包括: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容量、城市发展现状与趋势、发展目标与策略、空间开发与管理、环境建设与资源利用等 实践 天津 全市划分为五个一级区 “三纵三横”、“三个绿心”国土开发空间结构 都市区 -新城 -新市镇 -一般城市的四级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 实践 辽宁 主题:“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四个重点: 规划调控国土空间 优化配置国土资源 保护和整治国土环境 强化科学国土管理 实践 广东 主线: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国土空间整体部署 目标:优化空间结构 核心:调整生产空间,优化生活空间,整治生态空

18、间 把土地资源的统筹配置等作为规划目标和主要内容的引导和支撑 13、 规划 1) 背景 大都市区指以某一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相邻地域单元的城市化地区。 大都市区的发展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大都市区的形成和发展是城市在区域背景下集聚和扩散的过程。 我国自 1980 年 开始确定了由中心城市带动地区发展的道路,一些区位条件良好,具有交通优势和各种资源优势的城市迅速发展为大都市。 但由于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和大都市区发展受到行政区划因素的制约,造成了我国大都市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 2 ) 内容 ( 1)大都市区发展的背景 ( 2)大都市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 ( 3)大都市区空

19、间构成要素及空间发展条件 ( 4)大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 ( 5)大都市区综合交通网络规划 ( 6)大都市区基础设施规划 ( 7)大都市区生态系统规划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措施 3 ) 实践 两种模式 团体和战略规划模式 强调大都市区的竞争战略,核心是通过提升竞争力使区域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强势地位。 如:美国纽约大都市区规划 环境和社会规划模式 强调适宜居住性,社会凝聚力以及区域差异性的保持,核心是适宜居住性,即营造优美宜人的环境。 如:加拿大温哥华地区规划 3 实践 美国纽约大都市区规划 规划地区包括康涅狄格州西南部、纽约市的五个区、长岛、哈得逊河流域下游地区、以及新泽西州北部。 纽约在 19

20、20 年以编制过城市地区的区域规划,旨在解决该地区的就业和住房问题。 1996 年,区域 规划协会( RPA)发布了纽约大都市区第三次区域规划,主题为“危险中的区域”。 规划通过五大行动来达到 3E 目标。 经济、环境、公平 五大行动:植被、中心、机动性、劳动力、管治 实践 加拿大大温哥华地区 规划地区是一个包含 21 个市和 1 个选区的大都市 目标:改善自然环境,居民文化和宗教的多元化,保障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安全 指导思想:保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内容:绿色地带规划 、多中心规划、交通规划 14、城市群规划 1) 背景 城市群指以一个或两 个超大或特大城

21、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现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生产力逐步集聚和高度集中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充分体现。 我国自 1980 年以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以强大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力为特点的中心城市发展战略。 如 ;珠江三角洲地区,辽宁中南部地区等 2) 内容 ( 1)城市群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策略 ( 2)城市群空间组织 ( 3)产业发展与就业 ( 4)基础设施建设 ( 5)土地利用与区域空间管制 ( 6)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 7)其余协调措施与政策建议 规划重点可以城市群

22、内各城市(地区)需共同解决的问题为主 3) 实践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 2004-2010) 战略目标 :抓住机遇,加快、率先、协调发展 发展目标: 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排头兵” 国家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文明发展的“示范区” 深化改革与制度创新的“试验场” 区域和城乡协调统筹发展的“先行地区” 空间发展战略: 空间结构:一脊三带五轴 中 心等级体系:“两核三级” 三大都市圈 区域生态环境发展 八大行动计划 政策分区与空间管治 创新发展的五大功能体系和“ 3+8”整体协调发展 明确了三省一市的区域功能体系 明确了门户枢纽 明确了促进区域提升与融合发展的行动计划 思考题: 1 结合城

23、镇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试分析在我国推行城乡统筹、实行城乡区域规划的重要意义。 2、结合你所熟悉的城市,思考其在区域中与周边城市的相互关系。 3、结合先进案例,思考我国现阶段城乡区域规划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十三章 总体规划 一、 总体规划的作 用与特点 总体规划作为战略性规划 1、 战略性规划的特点 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 核心是要解决一定时期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发展战略的安排,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 总体规划工作是以空间部署为核心制定城市发

24、展战略的过程,是推动整个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组成部分。 2、 战略性规划的形成 关于战略规划各国并没有统一的定义,规划的名称、目的、内容和作用也不尽相同。 ( 1)西方国家战略规划历程 战略规划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起伏涨落的历程。 1970 年代末 1980 年代初,由于里根和撒切尔时代的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盛行,空间规划处于瓦解的边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剧,为了谋求更加有利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机遇,针对城市、区域、国家甚至跨国界的空间战略规划受到更加广泛和空前的重视。 1983 年欧洲区域 /空间规划宪章正式发表,是空间规划走向复兴的重要文件。 1990 年代以来,战略规划正经历一

25、个复兴的过程,掀起了一轮战略规划编制的热潮。 1999 年通过的欧洲空 间发展展望更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规划,对欧洲的城市发展影响深远。 ( 2)我国战略规划历程 与西方国家战略规划的复兴同步,我国也开始了对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实践及讨论。 自 2001 年广州开展战略规划研究之后,包括北京、上海、沈阳和众多的省会城市,乃至许多中小城市都开展战略规划的研究工作。 许多城市将战略研究的成果用于指导总体规划,这对于体现总体规划的战略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行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充分肯定了这项工作的意义,并要求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前期必须开展战略研究工作。 我国总体规划 的发展 新时期对总体规

26、划的要求 当前我国总体规划正面临宏观发展环境,必须树立引导城市科学理性发展的思想和理念。 ( 1)可持续发展理念 城市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关系重大。 必须从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在住房、环境与土地资源、能源结构与利用效率、消费模式、建筑节能、文化背景与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与教育发展等诸多领域谋划未来的协调发展。 ( 2)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 和谐城乡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城乡规划作为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 要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3)科学发展观对新时期总体规划工作的要求 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方法和编制内容上需

27、要适应指导城市科学发展的要求。 在编制方法上,要加强区域研究、城市问题研究、城市政策研究、增强编制方法的科学性。 在编制内容上,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效低耗、社会和谐要求、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设节约型城市。 总体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1. 总体规划与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 一个城市总是和它对应的一定区域范围联系,同时,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必然有其相应的 地域中心城市。 城市规划必须从区域性的经济建设发展总体规划着眼,不应就城市论城市。 区域规划应与城市规划相互配合协同进行,从区域的角度,确定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人口布局等总体框架。 2. 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

28、发展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包括短期的年度计划、中期的 5-10 年规划和 10 年以上的长期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源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发展计划”自“十一五”开始,首次将“计划”改为“规划”,使之从具体、微观、指标性的产业发展计划向宏观、综合的规划转变。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制定城市总 体规划的依据,是编制和调整总体规划的指导性文件。 3. 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和布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从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制定

29、的土地用途的规划和部署,其中保护耕地时一项重要任务。 总体规划应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总体规划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提供宏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对土地用途的控制保证城市的发展空间。 二、 城市发展 战略研究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它的发展是由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的综合结果。 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 1、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是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在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中拟定的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应选择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指标。 为更好的指导战略目标的实施,还需要对发展方向提出具体发展指标的定量规定。 这些对 发展方向的具体指标一般包括: 经

30、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城市建设指标 2、 战略重点 城市发展的战略重点所涉及的是影响城市长期发展和事关全局的关键部门 和地区问题。 战略重点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竞争中的优势领域 2) 城市发展中的基础性建设 2) 城市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4) 城市空间结构和拓展方向 3、 战略措施 战略措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步骤和途径,是把比较抽象的战略目标、重点加以具体化,使之可操作的过程。 城市职能 1、 城市职能的概念 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职能是由该城市为外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来体现的,由专业化部门、职能强度、只能规模三个要素组成。

31、 分析城市的职能可以根据以下的职能 构成来考虑 特殊职能与一般职能 基本职能与非基本职能 只要职能和辅助职能 2、 城市职能的分类 城市职能分类的的研究是为确定城市性质而进行的。 有以下几类: 以各级行政中心职能划分:首都、省会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县城等 以经济职能划分 : 综合性中心城市:具有经济方面和非经济方面的职能。 以某种经济职能划分:工业城市、商贸城市、交通城市 以其它特殊职能划分的城市 科研教育城市、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和休疗养城市、边贸城市、经济特区城市 城市性质 1、 城市性质的概念 城市性 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负担的

32、主要职能。 2、 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和方法 确定城市性质,就是综合分析城市的主导因素和特点,明确城市的主要职能,指出其发展方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和确定: 1) 城市的宏观综合影响范围和地位 城市的地位是与城市的宏观影响范围相联系的,这一范围往往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综合的区域、即城市的区域功能作用的范围,也可以概括为宏观区位。 2) 城市的主导产业结构 分析主导产业结构是认识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职能和分工的重要方法。 3) 城市的其他主要职能和特点 城市的其他职能包括历史文化属性、风景旅游属性、军事防御属性等。 确定城市性质还应注意的方面: 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确定城市

33、性质要从区域视角,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城市性质的表述既要简练也要明确。 城市规模 1、 城市规模的构成 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方面。 规划人口规模确定的合理与否,对城市建设影响很大。 城镇人口的统计确定需要注意 1) 统计范围的一致 2) 暂住人口的确定 3) 加强人口结构的研究 2、 城市规模预测 1) 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 总规中人口规模的预测并非是制定一个硬性的控制指标,应该是一个适度的人口规模,是总规中预留城镇发展空间的基础与前提。 2)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确定 建设用地规模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A=P.a 人口规模 (P

34、) 用地规模( A)人均用地指标( a)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选取:城市用地指标是指城市规划区各项城市用地总面积与城市人口之比值,单位为 m2/人。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137-90)将人均城市 用地规模分为 4 类: 级为 60.0-75.0 m2/人 级为 75.1-90.0 m2/人 级为 90.1-105.0 m2/人 级为 105.1-120.0 m2/人 三、城市总体布局 城市功能、结构、形态 1、 城市发展与城市功能演化 城市的活力和发展动力取决于城市综合功能的协调。 城市功能功能的演变体现了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城市功能的多元化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的重

35、要特征。 2、 城市问题和城市结构优化 跨入 21 世纪,我国的城市发展正面临着结构性重整。 城市结构的转变要求推动城市结构 的整体变革和实现城市功能的重塑。 3、 城市功能、结构、形态的关系 城市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 城市结构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是社会经济结构在土地使用上的投影。 城市形态是表象的,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和过程。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是紧密联系相关的,功能的变化是结构变化的先导,结构的调整又促使城市功能的转变。 城市形态的变化是探求城市发展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 3、 城市功能与结构的协调发展

36、 1) 不同空间层次的协调 内 部与外部的协调 内部和外部的协调可以理解为城市与区域的关系的协调。 外部既是城市发展的外部因素和条件,也是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的延伸和扩展。 内外部结构的协调需要一系列推动城市与区域整体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局部与整体的协调 城市局部地区规划建设合理与否会促使或牵制城市整体的发展,而城市关键部位和重要节点的开发决策也会带来全局性的影响。 不同城市系统的协调 不同空间系统的协调 城市道路交通是城市结构的骨架。 城市道路、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需适度超前建设。 空间系统与非空间系统 的协调 积极制定和推行行之有效的城市发展策略与建设政策是推动城市健康发展的重

37、要保证。 2) 不同发展阶段的协调 综合协调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关系,是保证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 城市布局形态的不同类型 1、 集中式布局的城市 所谓集中式的城市布局,就是城市各项主要用地集中成片布置。 1) 网格状 最为常见的空间布局模式 、 由相互垂直的道路网构成 、 能适应城市各方向的扩展 2) 环形放射状 大中城市比较常见的城市形态 由放射形和环形道路网组成 城市通达性好 具有高密度市中心 容易造成市中心的 拥挤和过度集聚 3、 分散式布局的城市 这类型的城市布局形态最主要特征 是城市空间呈非集聚的分布方式。 1) 组团状 城市分成若干块不连续城市用地 每块之间被农田、山地、河流等分

38、割 2) 带状(线状) 城市被限定在一个狭长的地域空间,沿交通轴线两侧呈长向发展。 平面景观和交通流向的方向性较强,城市规模有一定的限制。 3) 星状(指状) 城市由中心区沿多条交通走廊定向向外扩 张,发展走廊之间保留有大量的非建设用地。 放射状,大运量公共交通系统的建立对 这一形态具有重要影响。 4) 环状 城市一 般围绕湖泊、山体、农田等 核心要素成环状发展。 环形的中心部分以自然空间为主, 为城市创造优美的景观环境。 但必须严格限制城市用地向环状的 中心地区扩张。 5) 卫星状 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发展若干个小城市形成的城市形态,中心城市具有极强的支配性,而外围小城市具有相对独立性。 6) 多中心与组群城市 城市在多种方向上不断蔓延发展 多个不同的片区或组团在一定条 件下独自发展,逐步形成不同的多样化的焦点和中心以及轴线。 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1、 立足区域,讲求整体 1) 增强区域整体 发展观念 城市总体布局必须从区域整体发展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宗旨,加速城市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 2) 把握影响城市与区域整体性发展的因素 把握区域空间演化的整体态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