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诏安一中高中历史校本教材吴明妹编著1目 录第一节 春节 .31、起源 .32、历史发展 .43、习俗 .5第二节 元宵 .111、 起源 .112、 发展 .123、习俗 .144、意义 .16第三节 清明节 .181、 起源 .182、 发展 .193、 习俗 .21第四节 端午 .251、 起源 .252、 饮食 .283、 意义 .28第五节 中秋 .301、 起源和发展 .302、习俗 .332第六节 重阳 .361、 起源 .362、 民俗 .38第七节 冬至 .391、起源 .392、民俗 .413、传统饮食 .414、地理意义 .43第八节 除夕 .451、 起源 .452、 习
2、俗 .483第一节 春节1、起源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圆、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华民族过春节已有 4000 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相关来历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公元前 104 年(元封六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公元前 104 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 ”。此后中
3、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末年,长达 2080 年。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 、“元日 ”、“改岁”、“献岁” 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 三朝”、 “岁旦”、“正旦”、“正日” ;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 元日”、“元首”、 “岁朝” 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 元旦”、“ 元 ”、“岁日”、“新正” 、“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 “元旦”或“元日”。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4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
4、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 年“ 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 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如放鞭炮,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 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 年“ 便被引申为岁名了。2、历史发展上古:有说法说尧舜时期已有类似
5、新春的庆祝活动,但是未成规模。殷商:新春起源于殷商时期祭神、祭祖活动。西周:新春期间开始有农业庆祝活动。汉朝:形成正式新春礼仪,开始有爆竹,团拜礼仪。官员朝贺天子。魏晋:开始有鞭炮。开始有守岁习俗。5五代后蜀:开始有春联。后蜀太子题写的“天地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宋朝:开始使用火药制成的鞭炮。明朝:朝拜太上皇,皇帝还要主持郊祀。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将元旦定义为西历01 月 01 日,将春节定义为农历正月初一。中国国民党曾试图废除春节,但不被中国人接受,后以失败告终。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群众“移风易俗 ”,“ 过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春节 ”。春节之
6、际要抓革命、促生产,大干到腊月二十八,大年三十不歇脚,除夕吃忆苦饭,初一早上就出工。春节不再放假。全国的报纸一片响应之声,要求举国上下“过一个革命化春节” 。改革开放后春节休假被恢复。3、习俗扫尘。“二十四,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 尘 ”与“陈” 谐音,新春扫尘有 “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6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除夕守
7、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 ”;酒食相邀,称为 “别岁” ;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 分岁” ;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 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 岁” 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
8、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7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 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 ”贴于门媚的横木
9、上; “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 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开门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 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 、“炮仗”、“ 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8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
10、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春节联欢晚会,通常简称“春晚” ,一般指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广义上的春节联欢晚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6 年,当时由张骏祥任总指导,谢晋、林农、岑范、王映东任导演的,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春节大联欢。中央电视台具有春晚性质的“迎新春文艺晚会”是自 1979 年除夕开始播出。1983 年首届现场直播形式的春节联欢晚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从此每年农历除夕北京时间晚 8 时(早期曾经在 8 点之前开始播出),春节联欢晚会都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节目时间持续4 小时 10 分至
11、 5 小时左右。节目最后以 难忘今宵合9唱结束(此曲是为 1984 年春节晚会创作的,后被1985、1986、1990 晚会作为结束曲,并从 1990 年沿用至今)。新年为岁首,第一件事就是祭祀祖先。这一礼仪,有的地方称之为“拜祭祖 家堂” ,因为祖宗是称为“家亲” 而不是称为神的。祭祀祖先一般在家中进行。有的地方,家家户户在堂屋中悬挂祖先画像,但多数地区是供着祖先的牌位。除夕子夜前后,开门放鞭炮之前,祭祖的活动便开始了。祖先的牌位前摆好美酒佳肴、时令果品,供列祖列宗享用;点燃香纸蜡烛后,家长率子孙行叩祭礼。在祭祖时,要面对列祖列宗的牌位,逐项禀报家中一年来发生的喜庆事件,大到娶媳、聘女、生儿添丁,小到生活怎样等。民俗专家表示,新年祭祖的意义是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及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后代繁荣昌盛,诸事顺意,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思想。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 之后方接。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 ,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 上指示:“财神正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