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等-教育综合和803课程教案.doc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1080283 上传时间:2018-11-30 格式:DOC 页数:112 大小: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原理等-教育综合和803课程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教育学原理等-教育综合和803课程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教育学原理等-教育综合和803课程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教育学原理等-教育综合和803课程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教育学原理等-教育综合和803课程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育学原理第一章1、教育学: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构成教育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2、实验教育学:德国教育家梅伊曼首先将实验教育思想称为实验教育.1907 年教育家伊拉出版实验教育学 ,系统阐述了实验教育学思想。基本观点: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概念思辨教育学,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第三、将教育实验划分为提出假设,进行实验

2、,确证三个基本阶段,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基本评价:第一、提倡定量的研究方法,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第二、由于受实证主义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其提倡的实验科学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把科学的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唯一有效方法时,就走上了“唯科学主义”的迷途,受到文化教育学的批判。第二章1、教育: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还是零碎的,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

3、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不仅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教育质的规定性: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一、教育者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成为教育者。自学校教育产生以后,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人员。地位: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的向受教育者传授或引导他们学习人类生产活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的活动,教

4、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只有教育者自觉地,有意识的,想方设法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起并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朝着一定的方向和水平去发展,才能保障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作用: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学生主要的影响者和引导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促进受教育者个性素质的全面发展。二、受教育者 。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教育中的成人学生。地位: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三、教育中介系统 :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和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

5、受教育者的影响物,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挑选和加工的,最有教育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人类科学文化成果的结晶。是教育者用以促进受教育者发展的影响物,也是受教育者学习活动的对象。包括:德智体美以及综合实践几个方面。相互联系 :教育者是整个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掌握着教育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实现教育目的。教育要素只是一种对教育活动过程结构的抽象分析与概括,这些要素本身及其相互关系是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的。4、简述现代教育的特点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学校教育的普及是人类教育发展

6、史上一件了不起的是,他将古代少数人垄断的学校教育转变为现代的所有人都能享受的学校教育,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发展。既对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又满足了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人的解放。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教育逐渐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成为社会的公共话题,也成为政治家们优先考虑的社会问题。随着现代教育的普及,人的受教育权利不断扩大,为了保障人额受教育权利,现代社会已经做出并在继续做出巨大的努力。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在现代社会,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这决定了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在教育目的上,既要培养统治和管理人才,又要

7、培养大量的劳动者,教学内容上,增加科学技术教育的分量,提高科学技术教育的地位,使之成为现代教育的中心,教学方法上,要采用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演示,实验,实习等方法。学校教育日益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促使现代教育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成为科学知识再生产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增加社会财富起着重要作用。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教育系统的形成,教育事业的普及,推动了教育制度化的进程,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的进展,教育经验的积累,使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总之,人类发展的历史充满了斗争和曲折,从总体趋向上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教育总是致力于培养和提升人的主体性,提高人的自

8、觉性和创造性,提升人的地位与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前进,不断更新人的世界。第三章1、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在教育心理学上,主要讨论的是个体发展问题。广义的个体发展指的是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一生。狭义的个体发展指的是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可以分为:一、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体质的不断增强,神经,运动,生殖等系统生理功能的逐步完善,二、心理发展。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认知的发展,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意向的形成,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的完善。三、社会发展。包括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

9、,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现实的社会个体,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人。人的发展特点是未完成性和能动性。并呈现自身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2、人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以及对教育的制约规律: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均衡性、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遵循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的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发展。2、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3、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4、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不平衡性

10、是由生物个体的成熟规律造成的。抓住关键期,就能使教育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研究不同时期个体成熟状况及其特征,了解成熟期,抓住关键期,不失时机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积极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3、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第一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外在的和内隐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及阶段。3、遗传素质的

11、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5、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小不同,随着个体的不断发展,遗传素质的作用日益减弱。总之,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但也不能因为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可能性,就夸大了遗传素质的作用。第二、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 简述环境决定论)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的周围,并对人的发展自发的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动物,因此对人的发展具有主要影响意义的还是社会环境。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环境,

12、特别是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更为重要的因素,环境提供人发展所需的物质和社会条件,构成人发展的巨大动力,影响人发展的价值方向和发展内容,对人的发展本身具有一定广义的教育作用。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环境的给定性是指由自然、历史、由前人、他人为儿童个体所创设的环境,它对于儿童来说是客观的,先在的,给定的。人所具有的能动性,可以去选择环境,适应环境,创造环境。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环境的给定性离不开主题的选择性,给定性不会限制人的选择性,反而激发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环境的作用可能是积极地,也可能是消极的,我们不能过分夸大环境的作用。第三、 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

13、发展中的作用 。个体因素主要是指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的人生态度,价值理想,道德品质,知识结构,身体素质,个性特征等,其核心是人生态度和价值理想。主要表现在:1、个体因素在个体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学校,环境和遗传素质知识为个体提供了外在条件,这些条件能否发挥作用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最终完全在于主体自己。2、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人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在人的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并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人不仅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也是认识和改造自身的主体,并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体自身的过程中表现出人的能动性。3、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人在

14、自身发展过程中也会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个体的能动性不仅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选择,而且影响个体对环境的加工。4、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人在发展中,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也发展起来,个体也能够逐步有目的,自觉地影响自己的发展。意味着人不仅能把握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能把自身的发展当做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人能进行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第四、教育对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作为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因为知识有认识价值、能力价值、陶冶价值、实践价值。学生

15、通过学习获取知识,认识事物特性,也就获得了通过社会实践改造事物的可能性。总之,这些因素都要发挥它们的作用,才能充分促进人的发展,即马克思主义关于内外因交互作用的观点。并且,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第四章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对社会具有依存性,教育又是一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在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由此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并表现出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与继承性。主要表现为:(1)教育思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

16、(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 (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2、教育先行模式:把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叫做教育先行模式。即教育先于其他行业或经济发展的现有状态二超前,提前发展。但是,教育优先发展并不代表教育的盲目发展,优先发展必须适度。3、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生产力、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人口)第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机构。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沿革,4、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沿革。第二、社会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社

17、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教育的性质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受教育权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第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和模式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和变革第四、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科学技术能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其教育能力。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对象3、科学技术还会渗透到教育影响的所有环节中,为教育措施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须的思想要素和技术条件。第五、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人口数量,质量,结构以及

18、分布的地理环境等对教育发展提出了要求,并直接影响教育的规模,速度和内部结构。4、教育的社会功能(社会变迁功能,社会流动功能)主要通过育人功能实现的,其社会功能主要是推动社会变迁与促进社会流动。第一、教育的变迁功能。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调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1、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3)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率的重要因素。2

19、、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政治服务。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 (3)通过宣传通知阶级的思想意识,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来为政治服务。3、教育的文化功能。(1)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即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2)传播,交流与丰富文化的功能(即教育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功能) 。 (3)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即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 (4)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即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4、教育的生态功能(1)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2)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3)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5、教育的科技功能教育具有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 (1)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

20、手段。 (2)教育是促进科技革命与发展的重要手段。6、教育的人口功能第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与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与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按流向可以分为:横向流动功能与纵向流动功能。横向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受教育和训练,能够在社会区域,职业岗位与社会组织中做水平的流动,即可以根据社会需要,结合个人的意愿与可能条件更换工作地点,单位,任务,改变其环境而不提升社会阶层或科层结构中的地位。纵向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因受教育的培养与筛选,能够

21、在社会阶层,科层结构中做纵向的提升,包括职称晋级,职务迁升,酬薪提级,改变其社会层级地位与作用。发展: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一、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二、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关乎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5、为什么要以人为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意味着肯定教育的根本主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满足大多数人的文化需要,尽可能让每个人有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尽可能的开发每个人的发展潜能,启发每个人的自主性,自为性,能动性,创造性,引导每个人保持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自身的和谐,成为社会的主人、国

22、家的公民、自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功立业。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还意味着肯定人是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体。教育对人的发展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但教育的作用不论多大,都是外因,必须经过人的自我教育,才能转化为人的个性素质。因此,教育必须尊重人在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体地位。教育的艺术和教育的实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启发、培养、引导、激励和发挥人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动性。6、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和社会流动功能之间的关系社会的变迁功能和社会的流动功能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功能。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调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23、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表现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科技功能、人口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与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与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意义: 一、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二、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关乎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但是,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与社会流动功能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为社会流动功能的产生奠定了客观基础,并未其实现开拓了可能的空

24、间,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实现程度,既是衡量社会变迁的价值尺度,又是推进社会变迁的动力。二者的互动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体现了教育对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7、社会制约和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第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机构。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沿革,4、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沿革。第二、社会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教育的性质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4、

2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受教育权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第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和模式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和变革第四、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科学技术能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其教育能力。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对象3、科学技术还会渗透到教育影响的所有环节中,为教育措施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须的思想要素和技术条件。第五、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人口数量,质量,结构以及分布的地理环境等对教育发展提出了要求,并直接影响教育的规模,速度和内部结构。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

26、,对社会具有依存性,教育又是一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在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由此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并表现出自身的相对独立性。第五章1、教育目的:( 广义 )就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等方面的要求。 ( 狭义 )指国际区对培养的人才要达到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遵守的总要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账户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层次结构) :一是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的总目的,即代表国家或社会对教育者

27、提出的总的要求。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三是课程目标,四是教学目标。( 内容结构) :一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即提出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等方面的发展要求,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二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2、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总路线、总任务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方向,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根本方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我国现阶段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

28、民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账户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1、教育方针包含了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2、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也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第一、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第二、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教育质量标准。第三、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第四、坚持个性发展,培养独立的个性,要求教育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4、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来的

29、,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是人们提出的教育目的也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在内容上是客观的。社会依据: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人的制约:教育目的的制定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但它不影响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5、全面发展的组成1、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综合实践活动等五个部分组成。德育 :即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培养其相应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心理品质等方向教育的总称。智育 :向学生传授系统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智育是全面发展的

30、教育。体育 :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增强学生的体质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任务。美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综合实践活动: 在教师引导下,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让学生自主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活动、社会实践、劳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活动。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综合应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的教育。相互关系 :(1)全面发展的五个组成部分各有自己的特点、规律和功能,相对独立,不能不想代替,每一部分的社会价值和满足个体发展的价值都是不同

31、的。(2)他们是相互联系、互为目的和手段的。在实践中,共同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德育对其他起着保证方向和动力的作用,智育为其他提供了认识基础,体育是实施其他的机体保证,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和实施。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他们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6、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一、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 :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涂尔干。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主要观点 :第一、教育目的不应从个人本位出发,而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第二、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它的发展只为服从社会需要。第三、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

32、具有起码的政治品格、生产能力和社会生活素质。第四、人的本性是社会性。第五、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相对于个体而言,国家或社会是绝对的和优先的价值实体。评价:积极 :社会本位论将对教育目的的考察教育从宗教神学转移到国家和社会事业上来,在近代有助于教育与教会的分离,在当代有助于动员国家和社会资源来发展教育事业。 不足 :忽视了个体的价值,否认了个体在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积极能动作用,完全将受教育者当做是等待加工的原料,违背了教育的人道主义原则。二、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法国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洛克、福禄贝尔、康德等。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的是定应该依据个人需要。主要观点 :第一、教育应当从受教育者

33、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第二、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第三、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和需要。第四、教育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充分实现他们的自然潜能。第五、人的本性在于自然性,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性具有内在的、自我实现的趋向。评价:积极 :个人本位论在教育上和社会上都由一种革命的作用,有助于新兴的资产阶级伸张自己在教育和社会政治层面上的权利,倡导人的自由与个性,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 不足: 将自然性与社会性、个性与共性对立了起来,将个人的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之上,最终破坏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前提。态度 :要认识到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关系,从而把两种理论辩证统一起来,二者的统一在价值取向上最终要落在人的发展上。第六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