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古代丧葬文化汉字与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重死”的价值取向,将丧葬仪式作为人生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观念在汉字形体当中得到了清楚的反映。 “死”字甲骨文写作,左边是一个跪在地上的人,右边是一具枯骨,从人从会意,表示生者对死者的凭吊。跪着的人头部低垂,表现哀思哀思之情。说文解字:“死,澌也。人所离也。”说文解字注:“形体与魂魄相离。”扬雄方言:“澌,尽也。”澌本义为水尽,死是人的生命走到终点,因此以澌训死。古人多信魂魄的存在,故死亡也意味着肉体和魂魄的分别。死的本义是生命终止,后来进展出不少引申义。比如“死战”“死拼”表示舍命,付出最大的努力,以至于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的意思;“死路”“死胡同”取“死”的“终点”的意义特征;“死板”“死脑筋”表示呆板不敏捷的意思,从“死”的停止不动的状态引申而来。 “死”又可以称“丧”。白虎通:“人死谓之丧何?言其丧亡不行复得见也。不直言死、称丧者何?为孝子之心不忍言也。”死和丧都是生命的结束,但用语不同,丧是避开直言死的委婉说法。“丧”字甲骨文作、,从从众口。是桑树,诸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