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技术许研究方法基础 第一章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概述 本章重点: 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概念 2.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3.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作用 4.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 (一)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人们为了深刻认识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传播的过程和现象而采用的的途径、手段和工具等。 特点 :是一门方法论科学。 研究对象 :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传播活动的基本理论、规律、方法和工具。 (二)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1、程序化 选题与假设 数据、资料的收集 数据 、资料的分析 做出判断 得出结论 2、客观性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的,重视科学事实的搜集。 3、数量化 科学的研究方法注
2、重收集具有数量特征的资料数据,并用数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 4、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 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进行资料的记录、呈现、分析和处理。 (三)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体系(理论方法、经验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 1.经验方法 之 文献研究法 有关专业文摘、索引、工具书、光盘及 Internet 教育信息资源等文献的检索以及鉴别文献真伪 、发挥文献价值与创造性地利用文献的方法。 2.经验方法 之 社会调查法 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对社会现象进行考察,从中获得来自社会系统各要素和结构的直接资料的一种方法。 3.经验方法 之 实地观察法 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
3、学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的方法。 4.经验方法 之 实验研究法 实验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方法。 A 理论方法之 数学方法 忽略研究对象的其他特征,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 量化的处理,从而做出正 确的判断或说明,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结果。 B 理论方法之 思维方法 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 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辨想象、分析综合等。 ( I) 系统科学方法 系统科学理论“老三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
4、同论)为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任务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任务就是以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传播研究活动的过程和资源为对象,通过 科学的研究方法,揭示科学事实、探索规律,建立系统理论,以期能对教育技术应用的资源和过程做出科学的解释、控制和预测。 1、 揭示和发现科学事实 2、探求科学规律 3、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 (五)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作用 1、促进教育技术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2、规范教育技术学科研究 3、丰富教育技术学科内容 4、推广运用教育技术成果 (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 设计、开发、运用、管理、评价 第二章 教育技术的研究设计 本章重点: 1.
5、研究假设的建立 2. 研究变量的确定 3.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案的撰 写 (一)研究课题的选择 科学研究是 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必须选择并确定 研究的中心问题。 研究课题的选择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整个科研工作中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 课题的选择,就是要考查和分析现有的事实和理论之间的矛盾、它们各自内在的矛盾、它们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从已知的科学材料中找出尚未解决的矛盾,由已知向未知进发。 (二)研究课题的选择一般标准 1、课题应有价值 课题的价值是指课题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 包括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理论价值 课 题是前人从未研究过
6、的,其成果可开辟新的领域解决前人没有或不能解决的问题,使教育科学理论有所发展、有所发明; 课题运用了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其成果除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外,还可以促进科学方法、技术手段的更新。 课题是对前人或别人的研究加以验证、补充和修订,其成果可以使教育理论得以完善、修正、充实和发展; 课题的 应用价值是指课题满足教育实践及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 . 课题解决了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促进教育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 课题直接为教育 工作原则、内容、方法提供了依据,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人才的健康发展 课题广泛的提高了社会效益。 2、 课题应有创新(科学研究的根本) 3、 课
7、题要有科学性 4、 课题能够获得结果 (三)研究课题的类型和来源 类型: 理论研究课题 、 应用研究课题 来源: 从社会发展需要中选题 、 从社会实践中选题 、 从教育信息资料中提炼 、 从课题指南中选题 (四)研究课题的原则 1.需要性原则(首要原则 +根本方向 ) 所谓 需要性原则 ,是指选择研究课题必须考 虑社会实践的需要和教育技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 外部需要 : 教育技术学科外部的由社会生产、经济、生活和其他方面产生的需要 内部需要 :教育技术学科内部的知识发展状况的实际需要 2.创造性原则 (本质特征) 所谓创造性原则,包含双重意义 。 课题内容的先进性、新颖性,也就是该课题是前人
8、没有解决的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独创性保证课题预期结果的独创性、突破性,也就是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能够发现或充实前人没有发现的真理或已经发现但不完全的真理。 3.科学性原则 (内在根据) 研究课题必须具有科学的客观依据和理论依据。 4.可行性原则 (现实条件) 所谓可行性原则,是 指根据实际的、已具备的和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来选择课题,对预期完成课题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尽可能加以周密的、准确的估计。 (五)研究变量的确定 所谓变量,就是在研究过程中,需要进行操纵控制和测量的诸多因素。 (一)研究变量的种类 1.常量 常量是研究中所有研究对象都具有的特征。 2.变量 变量是研究中不同研究对象体现
9、出的不同的特征 ,是需要操纵控制和测量的诸因素 3.自变量 在研究中,具有分类性质的,由研究者主观操纵的,能够导致其他变量产生的变量为自变量。 ( 它的变化会导致研究对象发生反应 、 它的 变化能够被研究者所操纵控制 、 它的变化受计划安排,是系统性变化的 ) 自变量必须设计和有效操纵。 常见的 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的 自变量 类型 : 媒体的特性 、 对媒体的操作行为 、 研究对象个体的状态 、 团体的状态 、 教学环境的状态 4.因变量 可以观测到的,由自变量的变化所引发的变量为因变量。 ( 必须是跟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因素 、 根据需要有待观测的因素 、 能够以某种反应参数来表征的可测量因
10、素 ) 对因变量必须进行测量 。 常见的 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的因 变量 类型 : 即时行为反应 、 持续累积的行为反应 、 态度倾向 、 群体状态变化 5.无关变量 与特定研究目标无关的非研究变量。 常见的 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的无关 变量 类型: 被试的主观态度、习惯、动机、准备状态、目标定势; 对被试的诱发启示;研究者本身的倾向、指示语、与实验无关的某些动作、表情、语气等;实验环境因素等。 ( 二) 变量 的操作性定义 指将研究变量的特征具体化,使之更为精确,以便科学的控制和测量 。 (六)研究假设的建立 (一)什么是研究假设 假设是一种对研究结论的推测或对问题答案及情况状态的一种猜测,是正式开
11、展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理论。 (二)假设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1.假设是新知识 的雏形。 2.假设为教育研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三) 研究假设的特点 ( 裴娣娜 ) 科学性;推测性;表述的明确性 ; 可检验性。 (四) 研究假设的基本类型(包括方向性和非方向性) 方向性假设 具体指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相关或差异的特点; 非方向性假设 ,往往是研究者对所研究对象的内在关系不甚清楚,只是凭已有的经验感觉研究对象诸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相关,但不能肯定是什么样的相关。 (五) 研究假设的陈述 1.假设的基本成分 要表述一项研究假设,通常包括三个基本成分: ( 1) 研究课题的限制性条件 ( 2)研究的自变
12、量 ( 3)研究的因变量 2.假设的表述 方式 要表述一项研究假设,通常包括三个基本成分: ( 1) 存在式表述 : 在条件 C 下, A 具有 B 的性质。 例如:对于网络教学软件,清晰的导航设计具有帮助学生掌握内容结构的作用。 条件因素:网络教学软件 ;自变量:导航设计 ;因变量:学生掌握内容结构 ( 2)条件式表述 : 在条件 C 下,如果有 A,则有 B。 例如:对于小学某年级的学生,在英语课的教学中, 如果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能增强对单词的记忆和理解,使长期记忆效果( 6 个月以上)达到 * *标准。 条件因素:学生年龄 +学科科目 ;自变量:多媒体情境教学 ;因变量:对单词的记
13、忆和理解程度 ( 3)差异式表述 : 在条件 C 下, A 和 B 之间存在差异。 例如:对于多媒体教学软件“桂林山水”的学习,城市和农村中学生对“能帮助理解知识”作用的认同程度存在差异。 条件因素:多媒体教学软件“桂林山水”的学习 ;自变量:学校类型 ;因变量:对“能帮助理解知识”作用的认同程度存在差异 ( 4)函数式表述 : 在条件 C 下,随着 A 的改变, B 将做 * *方式的变化。 例如:小学生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学习时,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学生的注意力保持率将逐渐下降。 条件因素:小学 生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学习;自变量:学习时间的变化 ;因变量:学生注意力保持率 (七)
14、研究样本的抽取 研究目的明确以后,虽然研究对象的选择范围也大致界定了,但是,还要充分考虑课题对被试 代表性和典型性 提出的要求,选定具体研究的被试,以保证研究结果可以说明一个地区、某一类情景或某一类对象的一般规律性,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此外,还需要根据统计学的知识估算样本容量的大小。 (一) 抽样的基本概念 1. 总体、样本、取样 (1)总体 :即研究对象的全体。 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 成为统计研究对象时,就叫做总体,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部总和。 (2)样本 : 是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也称样组。它是能够代表总体的一定数量的基
15、本观测单位。 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称为样本容量。 (3)取样 :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 目的在于:用一个样本去得到关于这个总体的信息及一般性结论,从样本的特征推断总体,从而对相应的研究作出结论。 2.取样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随机性原则 : 所谓随机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 样时,总体中每一个体是否被抽选的概率 (即可能性 )是完全均等的。 3.选择样本的基本要求 ( 1)明确规定总体 要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明确总体界限。 研究的目的、课题性质决定总体的内涵。 譬如: “大学生学习现状调查与学习指导的研究”。总体就是全国的所有大学生; “弱智儿
16、童智能特点的研究”,总体就是所有的弱智儿童; “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总体是城乡初中学习困难的学生。当然还必须对“学习困难”的含义加以明确的界定。 ( 2)取样的随机性 要尽可能使每个被抽取的个体具有均等的机会;也就是说使被 抽取的任何个体与个体之间是彼此独立的,在选择上没有联系、这里不存在任何选择的标准,不带有任何有意义的成分,从而尽可能使样本保持和总体有相同的结构。 ( 3)取样的代表性 要尽可能使抽取的样本能代表总体。 如某市对初中学生学习方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全市初中三个年级共 42 万学生,可以从中抽选 840 人来说明 42 万人的情况,因此这 840 人的代表性就非常重要
17、了。 只有样本具有代表性,那么由样本特征推断的总体特征才有一般性,对总体的研究成果才有推广价值;样本的代表性正是由部分推断整体做法的理论根据。 ( 4)合理的样 本容量 要科学地确定样本的大小,既要满足统计学上的要求,又要考虑实际上收集资料的可能性,并使误差减少到最低限度。一般来说,样本容量与样本代表性呈现正相关,大的样本更具有代表性,研究结果可能更有一般性。 4.常用取样方法 取样的方法多种多样,要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灵活选用。 简单随机取样 、 系统随机取样 、 分层随机取样 、 整群随机取样 ( 1)简单随机取样 : 简单随机取样法就是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 N 个单位中,抽取出几个单位作为
18、样本。它保证总体的每一个对象有同等的被抽取到的可能性,并要求它们之间都是独立的。 简单随机取样有两种具体方式: 抽签 : 把总体的每个观测单位依次编上号码并做成签,放进一个器皿加以充分混合后,每次从中抽取一个,记下号码,然后把抽取的签再放回器皿中,再次摇动和抽取,如此反复,直到取够样本所需数目为止 随机数码表 : 随机数码表是一种经严格制作的由许多数目字组成的表,数字随机排列,操作时,首先随机确定一个表上取数的“起点”,然后按表上所示的数号取样。 随机取样的优点是: 随机取样法在理论上最符合概率论原理,简便易行,误差计算方便。在研究者对所研究总体中各类个体的比例不了解,或总体中的个体之 间差异
19、程度较小,或样本数目较大等情况下,它是很好的一种取样方法 。 局限是: 它事先把研究对象编号,比较费时费力; 如总体中的个体分布,抽取到的样本的分布也比较分散,给研究带来困难; 当样本容量较小时,可能发生偏向,影响样本的代表性; 当已知研究对象的某种特征将直接影响研究结果时,要想对其加以控制,就不能采用简单随机取样法。 ( 2)系统随机取样 :系统随机取样,也叫等距抽样、机械抽样。 先将总体各个观测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编号并分成数量相等的组,使组数与取样数相同。然后求得抽样比率,即相应的抽样间 隔,最后从第一个抽样间隔内随机抽取一个单位作为第一个样本单位,并按抽样距离作等距抽样,直到抽取最后
20、一个样本单位为止。 抽样比率的计算公式 : k=N/n (k:抽样比率; N:总体数; n:样本数 ) 例如,某一研究要从 1000 名学生中抽取 100 人作为样本,抽样比率为: k 1000/100 10。按学生名册或学号,从 1 至 10 中选出第一个样本单位,比如这个号码是 5,然后作等距抽样, 5, 15, 25,直到选够 100 个号为止。 系统随机取样法比简单随机取样法更简便,它能在总体的整个范围内有系统地抽取样本,样本更为准确。一 般情况下,与简单随机取样相比较,其抽样误差要小一些。 如果把其总体的每个观测单位按照某种性质特征的变异度大小或增减程度依次编号,进行系统抽样,其结果
21、常与分层抽样差别不大,但它又有比分层抽样设计更简单的优点。所以在抽样凋查中常被采用。 如果总体存在周期性的波动或变化,如考试试卷,男生单号,女生双号,那么,系统取样所得的样本就可能出现系统偏差,这是运用系统取样法时应当注意的。 ( 3)分层随机取样 :分层抽样也叫类型抽样、配额抽样。 将总体按一定标准,即单位属性特征 (变异度的大小 )分成若干层次或类别,然后根据类型 或层次单位数与总体总位数之比率,确定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单位的数量,最后按随机原则从各类型或各层次中抽取样本。 适用条件及特点: 当己知研究总体由不同性质的几个部分组成,要使抽取的样本能客观反应总体的结构特征,就可以采用类型取样。
22、 这种取样方法兼顾了总体的各个层面,不同类型的观测单位,因而获取的样本更具有代表性。分几层,如何分层,要根据已有研究进行。如文理科有差异,与中间学科无差异,则分二层。关键是一定要根据总体情况。因此,分层是以客观事物的实际状况为依据的。 采用分层取样的步骤: 了解总体中各特征的差别, 按特征差异分组,计算每一类别在总体中占的比例。 根据各组在总体中所占比例,分配各组中每一类别的人数。 最后从总体的不同类别的对象中按规定人数在各组中随机抽取样本。 分层抽样是将已知的将会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特征,如分数、智力等,按不同的水平分层,然后进行类型取样。 做好分层随机取样的关键是 : 分类的标准要科学,要符
23、合实际情况。对于复杂的对象还应该根据多种标准作多种分类或综合分类。分类时应遵循的总原则是:各层内的变异要小,而层与层之间的变异越大越好,否则就失去分层的意义。分层的结果必须是每一个单位都归属于某一类 ,而不能既可属于这一类,又可属于那一类,也不能互相交叉或有所遗漏。 为此,需要事先了解、确定对象的特征差异,计算每一层对象的数量和在总体中的比例,并按下面公式求出每一层的样本抽取数量: ni=n*( Ni/N) ni第 i 层中被抽取的样本数量 n整个研究样本的基数量 Ni第 i 层中对象的数量 N为总体的数量。 分层随机取样法的优点是 : 代表性和推论的精确性较好。它适用于总体单位数量较多,并且
24、内部差异较大的研究对象。在样本数量相同时,它比简单随机取样,系统随机取样的抽样误差小;而在抽样误差的要 求相同时,它则比简单随机取样、系统随机取样,所需样本单位的数量少。此外,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各层采取不同的抽取方式和比例,使取样更加灵活。因此,此方法在心理、教育研究中应用十分普遍 。 分层随机取样法的局限性是: 要求对总体各单位的情况有较多的了解,否则就难以作出科学的分类。而这一点在实际研究前有时难以做到。如果是采用最优分配分层随机取样,还需根据前人资料或以往研究经验或试测占计标准差,因而比较烦琐。 4)整群随机取样 :整群随机取样是先将总体各单位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许多群,然后按随机原则从这些
25、群中抽出若干群作 为样本。 即把一个个整体,如学校或班级编号后用随机、机械或类型取样方法进行抽取,它不是从整体中逐个地抽取对象,而是抽取一个或几个单位整群作为样本。 在实际的研究中,必须根据研究的具体目的要求和研究工作的主客观条件,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以收到最佳的研究效果。抽样的标准、方法以及抽样大小是否适合,关系到研究工作的进程。特别是研究方法的准确性、科学性,是研究工作开始时必须妥善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还应该根据研究课题性质特点选择不同取样方法。无论何种取样的方法,都会产生一定的抽样误差,研究人员要尽量排除主观因 素干扰,保证样本能客观、全面地反映总体,并能通过一定的计算检验样本的
26、代表性程度。 (八)教育技术研究方案的撰写 1.研究问题 (1)问题综述 (2)本研究的重要性 (3)列出所要进行检验的假说或要解答的特殊问题 2.研究目的 : 本研究要达到的目的和具体的目标。 3.其他有关研究的概述 (1)引述前人的相关研究 (2)本研究与他人研究的关系 (3)研究与他人研究的不同之处 4.研究步骤 ( 1)总体来源,样本数目,抽样设计 ( 2)资料搜集途径,资料的类型,搜集的方法 ( 3)实验设计、模 式和采用该方法的理由 ( 4)资料分析 ( 5)预期结果 5.研究的日程进度 6.研究人员 主持人及成员 7.研究的设备与器材 8.研究期限 9.其他事项 第三章 数据资料
27、的收集 本章重点: 1.问卷调查 2.结构化观察 学习难点: 1.问卷与量表的设计 2.结构化观察表格的设计 (一)文献检索 (一)文献检索概述 1. 概念 文献,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文献著录总则),即以载体形式传递知识。 文献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它贯穿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从选题,初 步调查以及论证课题,制定计划,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资料到形成研究报告,都离不开有关课题文献的检查和利用。 2.教育技术文献的类型 按不同的载体形式和记录技术,可分为: 手工型 、 印刷型 、 缩微型 、 机读型 、 视听型,等等。 按公开程度,可分为: 国内外公开文献 、 国内公开文献 、 内部文献 按编辑出
28、版的不同形式,可分为: 书籍:教科书、专著、资料性与参考性工具书等 ; 期刊:专门学术期刊、大学学报、文摘杂志等 ; 会议论文 ; 学位论文 ; 报纸 ;内部资料 等等。 按对文献内容加工程度的不同,可分为: 一次文献 、 二次文献 、 三次文献 3.文 献的三种等级 ( 1)一次文献 : 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等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是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具有创造性,有很高的直接参考和借鉴使用价值,但它贮存分散,不够系统。 ( 2)二次文献 :二次文献是对原始文献加工整理,使之系统、条理化的检索性文献,一般包括题录、书目、索引、提要
29、和文摘等。二次文献具有报告性、汇编性和简明性,是对一次文献的认识,是检索工具的主要组成部分。 ( 3)三次文献 : 是在利用二次文献基础上对某一范围内的一次文献进行广泛的 深入的分析研究之后综合浓缩而成的参考性文献,包括动态综述、专题述评、进展报告、数据手册、年度百科大全以及专题研究报告等。这类综述性文献全面,浓缩度高、覆盖面宽、信息量大、内容新颖,即有综合性、浓缩性和参考性特点。 4.教育技术文献的主要分布 由于创造、记录与传播的方式不同,教育技术文献资料的分布极为广泛且形式多样。 ( 1)图书 : 包括名著要籍、教育专著、教科书、资料性工具书 (如教育辞书和百科全书 )及科普通俗读物。它是
30、教育科学文献中品种最多,数量最大、历史最长的一种情报源。 ( 2) 期刊 :是定期或不 定期的连续出版物,有周刊、月刊、双月刊、季刊等。 可分为: 学术理论性期刊 ; 情报性期刊 ; 技术、事业性期刊 ; 普及性期刊。 期刊拥有庞大的写作队伍和读者群,出版周期短,内容新颖,论述深入,发行量大,常反映有关学科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最高水平,是教育科研工作者查阅文献最有效且简便的主要来源。 教育技术学专业主要期刊: 中国电化教育 、电化教育研究、远程教育、现代教育技术 ( 3)教育技术档案类 档案资料是人类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并且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文献材料。教育技术档案类包括教育技术年
31、鉴、教育技术法令集、教育技术统计、教育技术调查报告、教育技术学术会议文件、教育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教育技术学位论文、资料汇编等。 ( 4)网络文献资源 网络文献资源是近几年随着国内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信息资源。 教育资料分布是极其广泛的,搜集的渠道也是多种多样的。要会找资料、会贮存资料、会用资料。除充分利用图书馆、情报资料中心外,还要很好利用其它途径,还要有自己丰富的藏书供自己研究之用。检阅时应主要搜集一级文献,特别是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本学科领域中有一定的权威性,信息量大,使用 率高,被公认为必备的或常用的书籍。 (二)常用文献检索工具 (三)文献搜集的原则 1.在时间上
32、应当从现在到过去,即采用倒查法,先查最近的文献,后查过去的文献。 采用 倒查法 搜集文献时,应注意文献在时序上的连续性。否则搜集的文献就可能残缺不全,无法反映研究课题的发展演变情况。 2、在范围、数量上应有所限制 搜集研究文献时,在时间范围、来源范围和渠道范围等方面应有所限制。应当以一些学术性强、影响大、质量高的学术杂志作为主要查阅对象,紧紧围绕研究课题进行搜集,并认真阅读、理解、整理自己所拥有的资料。 3、 从资料的性质看,应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而少搜集多次转述的资料。 对于研究课题的重要参考文献,直接收集、阅读第一手资料,有助于研究者全面、正确地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已有研究的不足。而经过他人转述的资料,由于他人在介绍它们时已有所取舍,并加入了自己的主观理解,因而常常难以判定其可靠,准确性。 4、从资料的代表性看,应注意搜集代表各种各样观点、得出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结论的研究文献。 选择研究课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注意已有研究结果的矛盾、不一致之处。另外,研究者在搜集研究文献时,也应注意搜集与自己观点不同、不 支持自己观点的材料,而不应仅仅搜集与自己观点一致的材料。 (二)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属于经验性方法,是在搜集科学事实,获取经验材料基础上进行研究。 第一,它着重研究的是现实情况。 第二,它搜集的是自然状态下反映实际情况的材料,对研究对象不加任何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