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十二五”发展循环经济.doc

上传人:da****u 文档编号:1087474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9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十二五”发展循环经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贵州省十二五”发展循环经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贵州省十二五”发展循环经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贵州省十二五”发展循环经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贵州省十二五”发展循环经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贵 州 省 “十 二 五 ”发 展 循 环 经 济和 节 能 减 排 专 项 规 划前 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节能减排工作,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期间,我省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进节能减排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

2、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取得了初步成效,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我省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十二五”期间,国家继续把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了各省区。我省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资源型产业占比大,同时,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面临着既要“赶”又要“ 转”的双重任务,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任务十分艰巨。为完成我省“ 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把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贯穿于“十二五”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的全过程,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

3、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具有贵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特制定贵州省“十二五”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专项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2008 年 4 月 1 日实施;2、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2009 年 1 月 1 日实施;3、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2003 年 1 月 1 日实施;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90 年 1 月 1 日实施;5、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民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第 十 二 个 五 年 规 划 纲 要 (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

4、次2会议通过) ;6、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黔府办发2009146 号) ;7、 贵州省节约能源条例2004 年 1 月 1 日实施;8、 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2009 年 6 月 1 日实施;9、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贵州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10、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126 号) ;1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522 号) ;12、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 (国发201135 号)

5、;13、 贵州省“十二五” 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 。规划适用范围:贵州省行政辖区。规划基准年为 2010 年,规划期限为 2011 年至 2015 年。一 、 现 状 与 形 势(一) “十一五”工作回顾“十一五”期间,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紧紧围绕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1、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是为保持我省经济平稳

6、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一五”期间,我省以能源消费年均7.69%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 12.6%的增速,能源弹性系数由 “十五”后三年的 1.17 下降到0.61,为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做出了积极贡献。二是扭转了我省能源消耗强度和污染物排放大幅上升的势头。 “十五”后三年我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上升 5.2%,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上升 2.41%和 2.65%;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 “十一五” 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由 2.813 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 2.248 吨标准煤/万元,下降 20.06%,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由 22.6 万吨下降到 20.78 万吨,二氧化硫排

7、放总量由135.8 万吨下降到 114.89 万吨,分别下降 7.89%和 15.39%。三是促进了结构优化升级。 “十一五”期间,我省共淘汰 2864 万吨落后产能和 144.9 万千瓦小火电机组,其中炼铁 416.35 万吨、炼钢 47.2 万吨、铁合金 108.02 万吨、炼焦 1222.3 万吨、水泥 792 万吨、电解铝 13 万吨。重点行业先进生产能力比重明显提高,大型、高效装备得到推广应用,电力行业新投产一大批 30 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钢铁行业淘汰了 300 立方米以下高炉,电解铝行业电解槽以 185 千安及以上大型预焙槽为主,建材行业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比重大3幅度提高。在产

8、业发展上加强规划引导,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促进服务业、轻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 2005 年的 18.4:40.9:40.7 调整为 2010 年的 13.7:39.2:47.1。四是节能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省积极组织实施节能重点工程。一方面争取国家近 5 亿元资金支持,实施了 71 个节能改造重点项目,同时,安排省节能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节能改造,形成节能能力 200 多万吨标准煤;另一方面积极推广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共推广节能灯 1284 万只,每年可实现节电 7.78 亿千瓦时,折合标准煤约 27.2 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 71 万吨。通过重点工程

9、的实施,引进和推广了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高炉炉顶余压发电、变频调速、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余热锅炉、循环流化床锅炉、高效照明产品等一批重点节能技术和产品,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五是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争取国家 21 亿元补助资金,加快我省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到 2010 年 6 月底全省县级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面建成,共建成县级以上污水处理项目 98 个,处理规模达 173.6 万吨/ 日,建成污水收集管网近 2000 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 66.8%;全省县级以上城市均开工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项目,到 2010年底已建成 26 个项目,形成处理规模

10、 5332 吨/日,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45.1%。同时,通过加大火电厂及重点工业企业脱硫设施建设,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 20.91 万吨。到 2010 年底,我省环保重点城市贵阳市和遵义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分别为 343 天和 331 天;全省地表水无劣 V 类水质的国控断面,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 III 类水质的个数为 9 个,均超额完成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 规划 对我省环境质量目标要求。2、发展循环经济取得的成效一是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省贵阳市、贵州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开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赤天化纸业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

11、任公司等五个单位(城市)被批准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城市) 。经过五年的实践,各试点单位(城市)通过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加强产业链延伸和耦合,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率,同时,在清洁生产、污染治理、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并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全省进一步扩大试点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二是循环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为大力创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我省以发展电力、煤及煤化工、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等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全省循环经济基地(企业)建设。目前,贵阳市开阳磷煤化工循环经济工业基地、桐梓煤化工循环经济工业基地等一批循环经济基地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三是资源综合利

12、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方面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取得较大突破,在磷石膏制耐水墙材、磷肥生产中对伴生氟、碘回收、烟气资源化脱硫等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应用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另一方面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取得明显成效。我省组织实施了一批具有规模效应、技术装备水平较高的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大力发展节能利废的新型墙材,建成粉煤灰、磷渣微粉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线 18 条,粉煤灰、磷石膏、磷渣等蒸压蒸养混凝土砖、砌块等生产线 200 余条,形成年产 360 万立方米砌块(折合 100 亿块标砖)的生产能力,到 2010 年,我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达 4174 万吨,综合利用率为 50.9%,比 20

13、05 年提高 16.8 个百分点。积极利用黄磷尾气和燃煤锅炉烟气制甲酸、硫酸等化工产品,并利用瓦斯发电,到 2010 年,年利用各种工业废气约达到 10 亿立方米。同时,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取4得积极进展。我省贵阳市作为全国第一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已通过验收,成为全国少数获得国家阶段性验收试点城市之一。遵义市作为全国第二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目前正按实施方案开展工作。四是农业循环经济稳步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省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建设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率,改变和优化了农村用能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施农作物秸秆还田,提高了有机资源利用水平,秸秆还田

14、试验示范面积达 859.5 万亩;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五是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十一五”期间,我省按照节水型社会建设要求,不断完善工业、农业、城市节水体系。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2010 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为 219 立方米,比 2005 年 477 立方米降低 5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 233 方米,比2005 年 442 立方米降低 47%,完成“十一五”降低 30%的目标。六是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以省级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和项目为载体,组织实施了燃煤锅炉改造、废物分类循环利用、热能综合利用、水综合利用、空调改造等方面的清洁生产项目

15、20 余个。全面开展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2006 年至 2010 年共计对全省 105 家企业下达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任务,涉及化工、医药、轻工、电力、重金属等行业,对通过审核的企业及时下达了中/高费方案的工作任务,使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持续开展,实现了污染治理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体制机制亟待完善。我省 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总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相关激励机制、政策机制及管理体制尚不完善,规范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相关标准和有关法律法规体系亟待健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 部分地区和企业还存在以高耗能、高污染为代价,片面追求经

16、济增长速度,忽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现象,未能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较为淡薄。科技支撑能力亟待提高。在各级相关科技计划中,对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不足;缺乏资源环境技术领域的创新团队和研发基地,技术支撑与服务体系不健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亟待突破,先进、适用、成熟技术的引进及推广应用速度缓慢。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我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循环经济的理念还不够深入;以能源、优势原材料产业为主体的工业支柱产业,产业链短、产业之间耦合度不强,资源产出率低,

17、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根本改变;尚未有效形成“种、养、加工”一体化的循环型农业产业体系,农业循环化程度不高;社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不完善,资源回收利用率较低,循环型社会建设亟待加强。节能减排能力建设滞后。 能源计量、统计、节能监测、监察、技术服务等方面能力建设滞后,管理力量不足,职责存在交叉。省、市(州) 、县(市、区、特区)三级节能监察体系、减排监控体系急需建立和完善。5(三) “十二五”面临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 和节能减排工作。国 家 “十 二 五 ”规 划 纲 要 明 确 提 出 “以 提 高 资 源 产 出 效 率 为 目 标 , 推 进 生 产 、 流

18、 通 、 消 费 各 环 节 循 环 经 济 发 展 ,加 快 构 建 覆 盖 全 社 会 的 资 源 循 环 利 用 体 系 ; 以 节 能 减 排 为 重 点 , 健 全 激 励 与 约 束 机 制 , 加 快 构建 资 源 节 约 、 环 境 友 好 的 生 产 方 式 和 消 费 模 式 , 增 强 可 持 续 发 展 能 力 , 提 高 生 态 文 明 水 平 。 ”同时 , 为 确 保 完 成 “十 二 五 ”节 能 减 排 任 务 , 国 务 院 出 台 了 “十 二 五 ”节 能 减 排 综 合 性 工 作 方 案 , 强调 要 强 化 节 能 减 排 工 作 , 健 全 激

19、励 和 约 束 机 制 , 增 强 企 业 和 全 社 会 节 能 减 排 内 生 动 力 ; 加 强 重点 节 能 工 程 建 设 , 大 力 发 展 循 环 经 济 和 环 保 产 业 。 我 省 “十 二 五 ”规 划 纲 要 也 提 出 要 “把 加 快 转 变经 济 发 展 方 式 这 条 主 线 作 为 推 动 科 学 发 展 的 必 由 之 路 , 把 加 速 发 展 、 加 快 转 型 、 推 动 跨 越 的 主基 调 贯 穿 于 十 二 五 全 过 程 , 落 实 到 实 施 十 二 五 规 划 的 各 领 域 ”。 同 时 , 国 家 和 省 陆 续 出 台 一 系列 促

20、进 循 环 经 济 与 节 能 减 排 、 建 设 资 源 节 约 型 、 环 境 友 好 型 社 会 的 政 策 措 施 , 这 为 我 省 “十 二 五 ”期 间 发 展 循 环 经 济 和 节 能 减 排 工 作 奠 定 了 坚 实 的 基 础 。“十二五”期间我省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我省资源型产业比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偏高,单位 GDP 能耗是全国最高的三个省份之一。另一方面,由于我省“十二五”期间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期,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污染物排放量仍将持续增加,以能源、原材料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节能减排任务更

21、重、压力更大。第三,现有的节能减排能力、手段明显不足,技术薄弱,一些投入少、见效快的节能减排措施已经实施,进一步挖掘潜力的难度加大。同时,我省“十二五”节能目标为单位 GDP 能耗下降 15%,从数字上看似乎比“十一五”有所降低,但是,由于经济总量的增长,需要实现的节能量要达到 2200 万吨标准煤,比“十一五”实现的 2050 万吨标准煤的节能目标难度更大。加之,减排指标增加,空间缩小,范围增大。与“十一五”相比,增加了氨氮(NH3-N)、氮氧化物(NO X)和二氧化碳(CO 2)三项控制指标,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 2)的减排空间因缺乏新的工程项目而缩小,畜禽养殖和机动车污染

22、防治被首次纳入减排管理范畴,污染减排任务将更加艰巨。发展循环经济任重道远。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重点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战略,随着能源、优势原材料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以资源型产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在短期内还难以改变。加上城镇化进程加速、人口增长,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将日显突出,生态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只有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使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有效解决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 、 指 导 思 想 、 基 本 原 则 和 发 展 目 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

23、式的主线,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坚持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提6高资源产出率、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相结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进节能减排,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相协调;坚持强化责任、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加强监管相结合,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坚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强化工程措施、加强管理引导相结合,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显著减少污染物排放;在生产、流通、消费领域全面贯彻“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进一步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和工

24、作格局,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原则。加强和改善各级政府对 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政府责任,强化宏观调控,积极运用法律法规、产业政策、价格政策和财税金融政策,促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自觉节能减排。坚持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相结合的原则。加 快 发 展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和 服 务 业 , 用 高 新 技 术 和先 进 适 用 技 术 改 造

25、 提 升 传 统 产 业 , 促 进 产 业 结 构 优 化 和 升 级 ; 加 强 共 性 和 关 键 节 能 减 排 技 术 的研 发 、 引 进 和 推 广 , 实 施 节 能 减 排 重 点 工 程 ; 发 挥 污 染 物 总 量 调 控 的 作 用 , 促 进 产 业 结 构 调 整和 优 化 产 业 布 局 。坚持控新治旧与综合防治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源头预防,严格准入,优化产业结构,降低产污强度,严格控制新增污染物排放。加强现有污染源监管,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实施综合防治,努力消化污染存量。坚持“减量化、再利用、 资源化 ”的原则。在生产、流通、消费领域全面贯彻“减量化、再利用、

26、资源化”原则,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优先实施资源能源使用和废弃物排放的减量化措施,不断促进废弃物循环回用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持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强 化 工 业 、 建 筑 、 交 通 、 公 共 机 构 等 重 点 领 域 和 重点 用 能 单 位 的 节 能 减 排 工 作 , 开 展 万 家 企 业 节 能 低 碳 行 动 ; 加 强 宣 传 引 导 , 积 极 推 进 全 社 会 发展 循 环 经 济 和 节 能 减 排 工 作 , 形 成 政 府 、 企 业 和 公 众 共 同 行 动 的 资 源 节 约 和 环 境 保 护 新 格 局 。(三)主要目标为 确 保

27、 实 现 国 家 下 达 我 省 的 “十 二 五 ”节 能 减 排 约 束 性 目 标 任 务 , 加 快 建 设 资 源 节 约 型 、 环 境友 好 型 社 会 , 努 力 实 现 经 济 社 会 又 好 又 快 更 好 更 快 发 展 。 我 省 “十 二 五 ”时 期 发 展 循 环 经 济 和 节 能减 排 总 体 目 标 为 :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到 2015 年,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到 1.91 吨标准煤和2.956 吨标准煤(按 2005 年价格计算) ,比 2010 年的 2.248 吨标准煤和 3.890 吨标准煤分别下降15%和

28、24%,比 2005 年的 2.813 吨标准煤和 5.380 吨标准煤分别下降 32.1%和 45.1%;“十二五”7期间,实现节约能源 2200 万吨标准煤。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到 2015 年,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 32.7 万吨、3.72 万吨,比 2010 年的 34.8 万吨、4.03 万吨分别下降 6.0%(其中工业加生活排放量减少 6.1%) 、7.7%(其中工业加生活排放量减少 7.8%)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 106.2 万吨、44.5 万吨,比2010 年的 116.2 万吨、49.3 万吨分别下降 8.6%和 9.8%。3、

29、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下降到 2015 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 16%。4、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幅提高到 2015 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 6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25%,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提高到 60%以上。5、建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单位从开展试点向大范围示范转变,树立一批先进典型,进一步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示范,从整体上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选择一批骨干企业、产业园区和城市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单位,作为应用关键技术和实施循环经济重点工程的载体,提升企业、园区和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水平。按照国家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省实际, “

30、十二五”时期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目标分三大类、十五项具体指标。表 1 贵州省“十二五” 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主要指标2015 年目标类别 指 标 单 位 基数实际值(2010)目标值 比 2010(%)目标属性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煤/万元 2.248 1.91 -15 约束性节能目标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吨标煤/万元 3.890 2.956 -24 预期性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 万吨 34.8 32.7 -6氨氮排放总量 万吨 4.03 3.72 -7.7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万吨 116.2 106.2 -8.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 万吨 49.3 44.5 -9.8约束性

3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吨/万元 -16 约束性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66.8 80 以上 +13.2 预期性减排目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 % 45.4 80 以上 +34.6 预期性主要矿产资源产出率 元/吨 800 1000 +25.0 预期性循环经济目标 能源产出率 万元/吨标煤 0.53 0.68 +20 预期性82015 年目标类别 指 标 单 位 基数实际值(2010)目标值 比 2010(%)目标属性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49.57 60 以上 10.43 预期性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 % 60 以上 预期性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吨/万元 233 175

32、-25 约束性循环经济目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45.2 65 以上 43.8 预期性为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任务,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节能潜力、环境容量及我省产业布局等因素,将全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主要目标合理分解到各市(州) 、各行业。各主要指标分解表详见附表 16。三 、 主 要 任 务(一)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新上先进生产能力,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抑制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

33、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严格执行国家行业准入门槛,强化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指标约束,依法严格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建设用地审查,严格贷款审批。建立健全项目审批、核准、备案责任制,严肃查处越权审批、分拆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等行为,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必须坚持高标准,严禁高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2、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制定重点行业“十二五” 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加大淘汰电力、冶金、建材、化工、造纸、有色、煤炭等行业落后产能力度。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指导、督促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做好职工安置工作。各级政府应积极安排资金

34、,支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增加转移支付,加大对我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支持和奖励力度。到 2015 年,全省淘汰落后产能1000 万吨以上,淘汰单机 20 万千瓦以下火电机组 100 万千瓦。3、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重点支持对产业升级带动作用大的重点项目和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4、调整能源结构9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基础上发展水电,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开发煤层气资源,积极开展核电项目前期选址等

35、工作,加大天然气利用力度。到 2015 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进一步提高。5、加速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到2015 年,服务业占全省经济总量比重达到 45.39%;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新材料、电子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到 2015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5左右。制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壮大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和节能环保服务业。(二)加强重点领域节能我省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商业和民用、农业和农村等重

36、点领域能源消耗占全省能源消耗总量的 90%以上,年耗能 1 万吨标准煤以上的 300 余家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约占全省能源消耗总量的 55%以上,抓好重点领域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工作,是实现“十二五” 节能目标的重中之重。1、工业领域重点推进电力、煤炭、冶金、有色、化工、建材、造纸、轻工等行业节能工作。实施锅炉窑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节约替代石油等节能改造工程,以及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和节能能力建设工程。到 2015 年,工业锅炉、窑炉平均运行效率比 2010 年分别提高 5 个和 2 个百分点,电机系统运行效率提高 2-3

37、个百分点,余热余压发电装机容量达到 60 万千瓦,高效节能产品市场份额大幅度提高。 “十二五 ”时期,形成 500 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积极推动工业园区(聚集区)能源利用科学规划,实现能源梯级综合利用,继续巩固提高节能发电调度成果,优先向单位产品能耗低的企业供电。推广煤炭清洁利用,提高原煤入洗比例,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实施工业和信息化产业能效提升计划。在冶金、化工等有条件的企业推广建立生产能源管理中心。2、建筑领域推进新建建筑节能设计与建设,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严格执行节能 50%的设计标准,提高标准执行率 ;加强对既有建筑节能运行管理和改造工作。加大重点节能技术

38、和产品推广力度,推广使用新型节能建材和再生建材,促进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应用。加快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的建设。逐步推行建筑使用全寿命周期管理制度,严格建筑拆除管理。严格控制城市景观照明,加强城市道路照明管理,防止和纠正过度照明。 “十二五” 期间,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200 万平方米,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面积达到 400 万平方米,形成 150 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3、交通运输领域加快构建节能型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优化交通运输结构。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科学合理配置城市各种交通资源,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全面实施营运车辆燃料消耗准入制度,贯彻落实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限

39、值标准及相关配套措施。与 2005 年相比,全省营运车辆单10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 10%左右,其中营运客车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 6%左右,营运货车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 12%左右;内河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 15%左右,内河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下降 8%左右。4、公共机构领域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实行更加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加快公共机构办公区节能改造。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创建 20 家示范单位。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严格公车油耗定额管理,提高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比例。加大公共机构锅炉、电梯等能耗量大的特种设备节能监测,积极推进落后特种设备节能技术改造。加快推广适用于公

40、共机构的节能、节水、节材新技术。到 2015 年,人均能耗下降 15%,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 12%。5、农业和农村领域加快淘汰老旧农用机具,推广农用节能机械、设备和渔船等关键技术和机械化生产模式。积极发展低碳和循环农业,引导和推进农村生活节能。推进农村节能型住宅建设,推动农村清洁能源使用,开展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推广小水电替代燃料。积极促进农村户用沼气池和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推动省柴节煤灶更新换代。6、商业和民用领域在商贸服务业和旅游业开展节能专项行动,加快设施节能改造,严格用能管理,引导消费行为。宾馆、商厦、写字楼、机场、车站等要严格执行夏季、冬季空调温度设置标准,杜绝非工作时间开

41、启空调的现象。在居民中推广使用高效节能家电、照明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限制过度包装,抑制不合理消费。7、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制定我省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加强对列入国家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企业的节能管理。将节能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重点用能单位,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加强节能目标考核。建立重点用能单位定期能源审计制度,在重点行业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实行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负责人制度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开展能源计量数据在线采集和实时监测试点工作。推动重点用能单位建立健全节能管理体系,加强节能管理和能源计量统计工作,推动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到 2015 年,实现节能 400 万吨标准煤以

42、上。(三)深化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工作,强化结构减排,深化工程减排,实化监管减排,明确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加强源头控制,严格环保审批,确保我省实现“十二五” 污染物减排目标。1、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污水处理水平,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改造提升现有设施,强化脱氮除磷,大力推进污泥处理处置。到 2015 年,我省县城以上城市均建成较为完善的污水处理和收集设施,全省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 80%以上,规划范围内建制镇污水处理率达到 50%以上;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不低于 10%。加快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到 2015 年,我省县城以上城市均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80%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