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097381 上传时间:2018-12-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康复医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康复医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康复医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康复医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康复医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康复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康复(Rehabilitation)是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或保持最佳功能水平,增强自立能力,使其重返社会,提高生存质量。2.康复医学:是以研究病,伤,残者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治疗为主要任务,以改善躯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的一个医学专科。包括康复预防,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3.残疾(disabilidy )指因外伤、疾病、发育缺陷或精神因素造成明显的身心功能障碍,不同程度的丧失正常生活、工作、学习能力的状态。4.开链运动:是指运动链的远端没固定在地面或物体上,远端节段可以自由活动5.闭链运动:指

2、运动链的远端固定在地面或物体上,而近端可以自由移动6.脑老化:是指脑生长、发育、成熟到衰亡过程中的后一阶段,包括一系列生理、心理、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其表现以脑功能的降低、减弱和消失为特征。7.步态:人体在行走时的姿态8.步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伴随发育不断实践而习得的一种能力,人类与其它动物区别的关键特征之一9.步态分析:利用力学概念和已掌握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功能状态进行客观的定性或定量分析 10.步态周期:是指从足跟着地到同侧足跟再次着地所经历的时间,可分为二个相支撑相,迈步相/摆动相11.物理治疗: 是指通过功能训练,物理因子和手术治疗,重点改善肢体功能。具体包括声,光,

3、电,磁,力(含运动,压力) ,热,冷等。国外称为 3M 治疗:运动治疗,物理因子治疗,手法治疗。12.脑卒中:又称中风,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 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证候群。13.肌张力(muscle tone)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的、持续的、微小的收缩,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 14.中央束综合征:常见于脊髓血管损伤,血管损伤时脊髓中央先开始发生损害,再向外周扩散上肢运动神经偏于脊髓中央,下肢运动神经偏于脊髓外周,造成上肢神经受累重于下肢,患者有可能可以步行,但上肢部分或完全麻痹15.半切综合征:常见于刀伤或枪伤,脊髓损

4、伤半侧,温痛觉神经在脊髓发生交叉-损伤同侧肢体本体感觉和运动丧失,对侧温痛觉丧失16.前束综合征:脊髓前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和温痛觉丧失,本体感觉存在17.后束综合征:脊髓后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本体感觉丧失,运动和温痛觉存在,此症最为少见18.脊髓圆锥综合症:脊髓骶段圆锥损伤和椎管内腰神经损伤,膀胱、肠道和下肢反射消失,偶尔可以保留骶段反射19.马尾综合症:椎管内腰骶神经根损伤引起膀胱、肠道及下肢反射消失20.脊髓震荡:暂时性和可逆性脊髓或马尾神经生理功能丧失,见于只有单纯性压缩性骨折,甚至放射线检查阴性的患者21.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是致伤

5、外力作用于头部所导致的颅骨、脑膜、脑血管和脑组织的机械形变引起的暂时性或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22.骨折(fracture)是指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23.颈椎病: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原因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脊髓或交感神经而引发的一组综合征。24.平衡是指身体保持一种姿势以及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25.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简称) 是以软骨破坏为特征的,由机械性、代谢、炎症和免疫等因素作用而造成的关节疾病。26.言语:是指人们掌握和使用语言的活动,具有交流功能,符号功能,概括功能,是音声语

6、言形成的机械过程,即说话的能力27.言语障碍:是指口语形成障碍,包括发音困难或不清,嗓音产生困难,气流中断或言语韵律异常等导致的交流障碍。28.语言障碍:是指在口语和非口语的过程中,词语的应用障碍。29.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30.脊髓休克:是指脊髓受到外力作用后短时间内脊髓功能完全消失。31.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炎的总称,是肩关节周围的肌腱、韧带、腱鞘、滑囊等软组织急、慢性损伤或退行性变,产生无菌性炎症,而引起的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症的一种疾病。第一章1.康复的

7、范畴:医学医学康复 ;工程工程康复; 教育教育康复; 社会社会康复 ;职业职业康复全面康复2.康复的目的:康复以整体的人为对象,针对病、伤残者的功能障碍,提高局部与整体功能水平为主线。康复以提高病、伤、残者生存质量(QOL),最终融入社会为目标3.康复服务的方式有:机构康复;上门康复服务;社区康复4.医学康复或称为医疗康复,是指通过医学或医疗的手段来解决病、伤、残者的功能障碍,或者说是通过医学的手段来达到康复的目的。5.康复原则:早期介入,结合实施,循序渐进,主动参与。6.康复预防(三级预防体系):一级预防: 预防病损; 二级预防:防止病损发展为残疾,针对限制或逆转由身体结构损伤(impair

8、ment )造成的活动受限或残疾;三级预防:防止残疾发展为残障,7.残疾(disabilidy )指因外伤、疾病、发育缺陷或精神因素造成明显的身心功能障碍,不同程度的丧失正常生活、工作、学习能力的状态。可分为残损,残疾和残障8.【选择】针对国际残疾分类的康复方法:(1 )病损:恢复或改善存在的功能障碍;预防和治疗并发症;调整心理状态,加强接受与克服的心理(2 )残疾:利用和加强残存的功能;假肢,支具,轮椅,辅助器的装配和利用,以补偿功能(3 )残障:改善居住条件和社会环境;改善家庭环境;促进就业,保障接受受教育的权利,过有意义的生活;完善无障碍设施,确保残疾人尽可能地和健全人一样参与社区活动第

9、二章1.肌肉的分型:根据肌细胞分化情况可将肌肉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骨骼肌按其在运动中的不同作用,又可分为原动肌,拮抗肌,固定肌和协同肌。2.肌肉的收缩形式:等张收缩(向心性,离心性) ;等长收缩;等速收缩(1 )等张收缩 分为向心性收缩和离心性收缩。向心性收缩:主要指主动肌的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的两端相互靠近,肌纤维的长度 变短,又称向心性缩短。离心性收缩:主要指拮抗肌的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的两端相互分开,肌纤维的长度被拉长,又称离心性延伸。(2 )等长收缩 又称静力性收缩。常用来维持特定体位和姿势。(3 )等速收缩又称恒定速度运动。运动过程中肌肉用力仅使肌张力增高,力矩输出增加,不

10、能增加速度,运动过程中角速度不变。3.【选择】运动对肌肉和关节的影响:(1)力量训练 力量大和重复次数少的训练可增加肌肉力量。(2 )耐力训练 使肌肉产生适应性变化 ,主要是能量供应的变化。 (3)爆发力训练 主要依赖无氧代谢途径供能,无氧训练4.【选择】运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运动是中枢神经最有效的刺激形式,向中枢神经提供感觉、运动和反射性传入5.【选择】制动对机体的影响:临床常用的保护性措施。制动的形式有固定、卧床和瘫痪长期制动引起废用综合征,主要见于急性病或外伤而长期卧床者或因瘫痪而不能离床者。严重疾病和损伤患者,卧床是保证度过危重期的必要措施。长期卧床或制动可增加新的功能障碍,加重残

11、疾,其后果较原发病和外伤的影响更加严重,甚至累及多系统的功能 。 (长期卧床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表现为面色苍白、出汗、头晕,收缩压下降,心率加快,脉压下降,重者产生晕厥 )6.【选择】中枢神经损伤反应:损伤反应取决于损伤的性质、部位和作用时间长短。受损轴突的近、远侧端肿胀。损伤使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增加,激活 Ca2+内流,触发一系列级联反应,激活多种蛋白激酶,通过钙调蛋白敏感点,激活一氧化氮合酶(NOS),大量合成一氧化氮 NO),使细胞骨架崩解及生长锥萎缩,介导神经毒性反应。远端神经末梢退变及突轴传递消失。胞体肿胀、胞核移位,胞核周围的尼氏体分散、染色质降解。称跨神经元或跨突触变性。血-脑或血

12、-神经屏障破坏,引起炎症、免疫反应,有利于损伤细胞残屑的消除和受损神经的再生修复。7.【选择】中枢神经的可塑性(脑某一区域专门负责某一特定的功能,该部分损伤后则相应的功能即不复存在,其余的脑组织亦不能取代 ):可塑性决定了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发生行为改变的反应能力。 (1 )结构的可塑性:包括轴突和树突发芽,突触数量增多,可提高大脑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2 )功能的可塑性:主要表现在脑功能的重组、潜伏神经通路的启用及神经联系效率增强。8.【选择】突触的分类:(1)轴突胞体式(2 )轴突树突式(3)轴突轴突式9.【选择】.脊髓损伤后轴突的出芽包括:再生性出芽、侧支出芽和代偿性出芽。(1 )再生性出

13、芽:受伤轴突的神经元仍存活时,该轴突近侧端以长出新芽的方式进行再生。(2 )侧支出芽:损伤累及神经元胞体或近端轴突而造成整个神经元死亡时,附近未受伤神经元从自身的侧支上生出支芽。(3 )代偿性出芽:发育过程中神经元轴突的部分侧支受伤时,正常的侧支发出新芽以代偿因受伤而丢失的侧支。10.脑老化:是指脑生长、发育、成熟到衰亡过程中的后一阶段,包括一系列生理、心理、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其表现以脑功能的降低、减弱和消失为特征。 脑老化过程,一方面是随着生长-发育-退化的自然规律,向结构和功能减退的方向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还包含着脑功能的积累、丰富回忆和加工,即脑所具有的可塑性,有着向脑功

14、能增强、补偿、提高的发展趋势。第三章1.肌张力的表现形式: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运动性肌张力静止性肌张力:肌肉处于不活动状态下所具有的紧张度 (弹性、抵抗)姿势性肌张力:人体在维持一种姿势时肌肉所产生的张力(翻身)运动性肌张力: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2.异常肌张力:肌张力增高;肌张力低下;肌张力障碍肌张力增高(肌张力高于正常静息水平):痉挛-折刀现象;强直-铅管样强直痉挛和强直肌张力低下: 肌张力低于正常静息水平,对关节进行被动活动时感觉到阻力消失,表现为关节活动范围增加。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以张力损害、持续的和扭曲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的运动亢进性障碍3肌力分级标准级别 名称 标准 相当于

15、正常肌力的 零() 无可预测的肌肉收缩 微弱() 有微弱的肌肉收缩,但没有关节活动 差() 在重力的条件下,能完成关节全范围运动 尚可() 能抗重力完成关节全范围运动,不能抗阻力 良好() 能抗重力及轻度阻力完成关节全范围运动 正好() 能抗重力及最大阻力完成关节全范围运动 4关节活动范围:指关节活动时可达到的最大弧度,是衡量一个关节运动量的尺度,常以度数表示,是肢体运动功能检查的最基本内容之一5.步态周期的 3 项功能(task)承受体重;单腿站立;向前迈步6.正常步态的特征(1) 合理的步长、步宽、步频。 (2) 上身姿势稳定。(3) 最佳能量消耗。7.正常步态特征稳定性:以最小的能量消耗

16、来取得最大的身体重心稳定周期性和节律性:两侧下肢交替摆动,重复相同过程。方向性:使躯干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协调性:全身各关节、肌肉的参与,大脑对这些组织的控制个体差异:后天经学习而获得,并随年龄、性别、职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8.正常步态参数:步宽(stride width):两侧足中心线之间的距离,正常大约 510cm步幅长(step length):一侧足跟迈步后到对侧足跟之间的距离,正常大约 5080cm跨步长(stride length):一侧足跟到同侧足跟迈步后的距离,为步幅长的两倍,正常大约 100160cm步角/足角(foot angle):足的长轴和中心线之间的夹角步频(caden

17、ce):每分数迈出的步数,步频步数 /60(步/分) ,正常:95125 步/min骨盆旋转:当摆动腿向前迈步时,骨盆向前及向对侧发生一定的旋转,正常约 4重心移动:行走时,身体重心随着骨盆的向前移动而上下移动大约 5cm,侧方移动约 5cm9.【 选择】外周神经损伤常见的步态:臀大肌步态-鹅步;臀中肌步态-鸭步;屈髋肌无力步态;肌四头肌无力步态;踝背伸肌无力步态;腓肠肌(比目鱼)肌无力步态;10.【选择】中枢神经损伤常见步态:偏瘫步态-划圈步态;截瘫步态-跨槛步态;脑瘫步态-踮足剪刀步态;帕金森步态-慌张步态11.人体平衡可分为两类: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自动动态平衡和他动动态平衡)(1 )静

18、态平衡:身体处于某种特定姿势时,保持稳定能力。(2-1)自动动态平衡:指运动过程中调整和控制身体姿势稳定性的能力,反映人体随意运动控制的水平。(2-2)他动动态平衡:当身体受到外力干扰而使平衡受到威胁时,人体做出的保护性调整反应以维持或建立新的平衡。12.当平衡发生变化时,人体通过 3 中调节机制或姿势性协同运动模式来应变,包括踝关节动作模式,髋关节动作模式,跨步动作模式。(1 )踝关节动作模式:COG 以踝关节为轴前后钟摆运动,固定组合的肌群按由远端近端顺序依次兴奋收缩。(2 )髋关节动作模式:通过髋关节屈伸调整 COG 和保持平衡。肌群按近端远端的顺序依次兴奋。(3 )跨步动作模式:通过向

19、作用力方向快速跨步来重新建立重心的支撑点。13.协调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应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采用适当的力量和速度,达到准确的目标等几个方面。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协调控制的部位主要有小脑、基底节、脊髓后索14.构音障碍的分类:(1 )运动型构音障碍:迟缓性,痉挛性,运动失调性,运动过少性,运动过多性,混合性(2 )器质性构音障碍(3 )功能性构音障碍15.吞咽功能评定:(1)触摸吞咽动作(2)反复唾液吞咽试验(3 )饮水试验(4)摄食-吞咽过程评定16.残疾的心理反应特征:(1 )新近残疾的心理反应:a.心理休克期:茫然失措,不知该做什么,出现一些无目的,下意识的动

20、作与行为,有时可有与现实分离感b.心理冲突期:思维混乱,无法集中注意力,出现丧失感,无助感,感到绝望,抑郁,焦虑,患者不知怎样面对现实,如何去改善环境。c.退让或重新适应期:患者在回避的基础上,不得不面对现实,降低原来的生活期望,搁置原来的生活计划,开始调整心态和行为来适应现实。(2 )残疾认同过程中的心理反应:a.依赖性增强,被动性加重,行为幼稚化,要求别人关心自己b.主观感觉异常,对身体内脏器活动的信息特别关注,常有不适感c.易激惹,情绪波动,容易发怒,容易伤感,常因小事发火,事后后悔不已d.焦虑,恐怖反应及抑郁情绪相当常见e.害怕孤独,不敢独处,甚至夜间不敢关灯睡觉f.猜疑心重,严重者常

21、对医生及家属察言观色,推断是否有严重病情被隐瞒g.自卑感加重17.认知功能障碍筛查的方法有蒙特利尔认知评价(MoCA)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18.日常生活活动(ADL)的评定方法:-Barthel 指数(评价简单,可信度高、灵敏度高)Barthel 指数评分标准有 10 个项目:(1)进食 (2)洗澡 (3)修饰 (4 )穿衣(5 )大便 (6)小便 (7)上厕所 (8 )床椅转移 (9)行走 (10)上、下楼梯 第四章1.康复治疗技术的运动治疗包含:(1)关节活动技术(2)软组织牵伸技术(3)肌力训练技术(4 )神经发育疗法(5)运动再学习疗法( 6)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7)运动处

22、方2.软组织牵伸技术的目的:主要为改善或重新获得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伸展性,降低肌张力,增加或恢复关节的活动范围,防止发生不可逆的组织挛缩,预防或降低躯体在活动或从事某项运动时出现的肌肉,肌腱损伤。3.主动助力运动:是指主动收缩肌肉加外力帮助完成的运动。抗阻力运动包括等张性(向心性,离心性) ,等长性,等速性抗阻力运动4.一个完整的运动处方应包括运动治疗项目,运动治疗量以及运动治疗的注意事项。5.代谢当量,又称梅脱,是估计能量消耗的最实用指标,一个代谢当量相当于每分钟每公斤体重 3.5ml 的摄氧量。6.实施运动治疗的注意事项:(1)掌握好适应征(2 )循序渐进(3)持之以恒(4 )个别对待(5)

23、及时调整7.电磁波波长的基本计量单位为米(m) ;厘米(cm) ;毫米(mm ) ;微米(um) ;纳米(nm)8.电疗法通常分为直流电疗法;低频电疗法(0f1000Hz) ;中频电疗法(1kHzf100kHz) ;高频电疗法(100kHzf300GHz)9.低频电疗法包括:神经肌肉刺激疗法;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电体操疗法;功能性电刺激疗法;感应电疗法;电兴奋疗法;直角脉冲脊髓通电疗法;脊髓电刺激疗法;微电流疗法;高压脉冲电疗法;超低频电疗法。10.高频电疗法的治疗剂量,按照治疗时患者的温热感程度分为四级:(1)无热量(I 级剂量)-无温热感;(2 )微热量(II 级剂量)- 有刚能感觉的温感

24、;(3 )温热量(III 级剂量)-有明显而舒适的温热感;(4)热量(IV 级剂量)- 有刚能耐受的强烈热感11.激光疗法的特点:亮度高;单色性好;定向性强;相干性好12.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 20kHz 的声波超过人耳的听阈,称为超声波13.石蜡疗法:是指用加热后的石蜡治疗疾病的方法,是一种良好的传导热疗法。14.石蜡疗法的治疗作用:温热作用;机械作用;润滑作用15.【 非答题】作业治疗的定义包含的重要成分:(1 )作业治疗是一门专业学科,必须在受过专业训练的作业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2)以作业活动作为治疗媒介( 3)针对的是日常生活作业功能(4)要求患者主动参与(5)非常注重利用环境改良方法

25、减轻残疾及残障,以求达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6 )最终目的包括预防伤病带来的残疾和残障,维持健康,提高生活独立程度,使人可融入社会并对社会做出贡献16.作业治疗内容:躯体功能作业治疗;社会心理作业治疗;发展性作业治疗17.作业治疗的常用干预方法:(1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2) 转移训练(3 ) 生产性活动训练(4)手功能训练(5)强制性使用运动治疗( 6)知觉功能训练(7)认知功能训练(8)压力衣的制作与应用18.知觉功能训练中,跨越中线的作业活动是针对单侧空间19.脑血管意外是失语症最常见的病因。20.言语治疗的定义:指通过各种手段对有言语障碍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目的是改善言语功能,

26、使患者重新获得最大的沟通与交流能力。21.失语症的治疗目标:(严重程度分级)轻度-4、5 级-改善言语功能,力争恢复就业中度-2、3 级-充分利用残存功能,交流基本自如重度-0、1 级-利用残存功能和代偿方法,简单日常交流22.构音障碍治疗的训练方法:(1 )松弛训练(2)呼吸训练(3 )下颌、舌、唇训练(4)语音训练(5)减慢言语速度(6)音辨别训练( 7)克服鼻音化训练(8)韵律训练(9)音节折指法训练23.发舌根音“卡” ,也用来加强软腭肌力,促进腭咽闭合24.吞咽障碍治疗的治疗目的:恢复或提高患者吞咽功能,改善身体的营养状况,改善因不能经口进食所产生的心理恐惧与抑郁;增加进食的安全性,

27、减少食物误咽、误吸入肺的几率,减少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25.摄食训练:(1 )进食体位:一般让患者取躯干 30仰卧位,头前屈,辅助者位于患者健侧。(2 )进食姿势:合适的进食姿势可改善或消除吞咽误吸。空吞咽与交互吞咽-适用于咽收缩无力的患者;侧方吞咽-单侧舌肌和咽肌麻痹的患者;点头样吞咽 -舌运动不足导致会厌谷残留的患者;转头吞咽-单侧咽部麻痹;低头吞咽-延迟启动咽部期吞咽,舌根部后缩不足,呼吸道入口闭合不足的患者;头后仰-食团在口内运送慢的患者26.一口量即最适于吞咽的每次摄食入口量,正常人液体约为 1-20ml;浓稠泥状食物为 3-5ml;布丁或糊状食物为 5-7ml;固体食物为

28、 2ml.27.后天性肢体残疾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就是抑郁。第五章1.WHO 提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a. 可调控的因素:如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b.可改变的因素:如不良饮食习惯、大量饮酒、吸烟等;c.不可改变的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等。2.脑卒中患者功能受损的程度可分为三个水平:器官水平的功能障碍;个体水平的功能障碍;社会水平的功能障碍;3.脑卒中康复通常主张在生命体征稳定 48 小时后4.脑卒中的康复评定:(1 )运动功能评定:Brunnstrom 运动功能评定法;Fugl-Meyer 评定法(2 )平衡功能评定:三级平衡检测法;Berg 平衡量表(3 )日常生活活

29、动能力评定:Barthel 指数;功能活动问卷(FAQ)(4 )生存质量评定:生活满意度量表;WHOQOL-100 量表; SF-36 量表5.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基本原则:(1 )选择合适的病例和早期康复时机(2 )康复治疗计划应建立在功能评定的基础上,由康复治疗小组共同制订,并在实施过程中酌情加以调整。(3 )康复治疗应贯穿于脑卒中治疗的全过程,做到循序渐进。(4 )综合康复治疗要与日常生活活动和就健康教育相结合,并有脑卒中患者的主动参与及其家属的配合。(5 )积极防治并发症,做好脑卒中的二级预防。6.(1)脑卒中急性期的康复治疗的目标:通过被动活动和主动参与,促进瘫侧肢体肌张力的恢复和主动活

30、动的出现,以及肢体正确的摆放和体位转换, 预防可能出现的压疮,关节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拴形成,尿路感染和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2 )恢复早期的康复治疗的目标:预防常见并发症、脑卒中二级预防;抑制肌痉挛、促进分离运动恢复;加强患侧肢体的主动活动并与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注意减轻偏瘫侧肌痉挛的程度,避免加强异常运动模式。(3 )恢复中期的康复治疗的目标:以加强患者的协调性和选择性随意运动为主;强化训练上肢和下肢的实用功能;抑制异常的肌张力。(4 )恢复后期的康复治疗的康复目标:抑制痉挛,纠正异常运动模式,改善运动控制能力,促进精细运动,提高运动速度和实用性步行能力,掌握日常生活活动机能,提高生存质量。

31、7.脑卒中急性期的康复治疗的措施: (1 )体位与患肢的摆放(2)偏瘫肢体的被动活动(3 )床上活动(4)物理因子治疗(5)传统疗法8.脑卒中急性期通常是指发病后 1-2 周,相当于 Brunnstrom 分期 1-2 期;脑卒中恢复早期通常是指发病后 3-4 周,相当于 Brunnstrom 分期 2-3 期;脑卒中恢复中期通常是指发病后 4-12 周,相当于 Brunnstrom 分期 3-4 期;9.脑卒中特殊临床问题的处理肩部问题,肩手综合征:表现为肩痛、肩部运动障碍、手肿痛,后期出现手部肌肉萎缩、手指关节挛缩畸形。10.颅脑损伤的分类(按照损伤病理机制):原发性损伤(头部受到撞击后即

32、刻发生的损伤,如:脑震荡、脑挫裂伤)继发性损伤 (原发性损伤的基础上因颅内压增高或脑受到压迫而出现的一系列病变,如脑缺血、缺氧)11.颅脑损伤的康复评定内容:(1 )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评定(2)认知功能障碍(3 )行为障碍(4)言语障碍(5)运动障碍(6)日常生活活动能力(7)颅脑损伤结果12.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总分 15 分,根据 GCS 计分和昏迷时间长短分为: 轻度脑损伤(13-15 分,昏迷时间在 20 分钟以内) ;中度脑损伤(9-12 分,伤后昏迷时间为 20 分钟至 6 小时) ;重度脑损伤( 8 分,伤后昏迷时间在 6 小时以上,或伤后 24 小时内出现意识恶化并昏迷

33、6 小时以上) 。最高 15 分-意识清楚;8 分以下-昏迷;最低为 3 分。 脑损伤分级:意识障碍 6 小时以上,处于 1315 分者为轻度;8 12 分为中度;3-7 分为重度。13.( 1)颅脑损伤早期康复治疗的康复目标:稳定病情,提高患者的觉醒能力,促进健忘症康复,预防并发症,促进功能康复。(2 )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治疗的康复目标:减少患者的定向障碍和言语错乱,提高记忆、注意、思维、组织和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恢复感觉、运动、认知、语言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存质量。14.国外 SCI 的主要原因是车祸、运动损伤;我国则为高处坠落、砸伤、交通事故等。15.通常脊髓损伤后 6 小时内是抢

34、救的黄金时期16.( 1)神经平面:指身体双侧有正常的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最低脊髓节段,该平面以上运动和感觉功能完全正常。(2 )感觉平面:是指保持正常感觉功能的最低脊髓阶段。17.感觉检查必查项目为 28 个皮区关键点:C2-枕骨粗隆; C3-锁骨上窝; C4 肩锁关节的顶部;C5-肘前窝的桡侧面; C6-拇指; C7-中指; C8-小指;T1-肘前窝的尺侧面; T2-腋窝; T3-T11-第三肋间至第十一肋间;T12- 腹股沟韧带中部; L1-T12 与 L2 之间 1/2 处; L2- 大腿前中部;L3-股骨内上髁; L4-内踝; L5-足背第三跖趾关节; S1- 足跟外侧;S2- 腘窝中点

35、; S3- 坐骨结节; S4-S5-肛门周围(作为一个平面)18.运动功能的评定的 10 组关键肌肉:C5-屈肘肌(肱二头肌、旋前圆肌) ; C6-伸腕肌(桡侧腕长伸肌和腕短伸肌) ;C7-伸肘肌(肱三头肌) ; C8-中指屈指肌(指深屈肌) ; T1-小指外展肌(小指外展肌) ;L2-屈髋肌(髂腰肌) ; L3-伸膝肌(股四头肌) ; L4-踝背伸肌(胫前肌) ;L5-伸趾肌(足拇长伸肌) ; S1-踝跖屈肌(腓肠肌、比目鱼肌)19.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损伤分级:A完全性损伤;在骶区节段 S4S5 无任何感觉或运动功能 B不完全性损伤;在受损水平以下和骶区节段 S4S5 有感觉功能,

36、但无运动功能 C不完全性损伤;在受损水平以下运动功能存在,大多数关键肌的肌力小于 3 级 D不完全性损伤;在损伤水平以下运动功能存在,大多数关键肌的肌力大于或等于 3 级 E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可有病理反射 20.临床上常常用球海绵体反射(球海绵体肛门反射)是否出现来判断脊髓休克是否结束,此反射的消失为休克期,反射的再出现表示脊髓休克结束。21.脊髓损伤急性期的康复:(1 )体位摆放 (2)关节被动活动(3 )体位变换 :体位摆放-每 2h 翻身一次,防止压疮。(4 )早期坐起训练 (5)站立训练(6 )呼吸及排痰训练 (7)二便的处理 (8)临床处理原则 22.脊髓损伤后最严重的并发症

37、为压疮并发败血症和尿路感染并发肾功能不全23.周围神经(Peripheral nerve):是由脑和脊髓以外的神经节、神经丛、神经干及神经末梢组成。分为脊神经、脑神经、内脏神经。是由运动纤维、感觉纤维和自主神经纤维组成的混合神经。24.周围神经病损的临床表现: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反射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25.周围神经病损的早期康复治疗的具体措施:(1 )受累肢体各关节功能位的保持(2)受累肢体各关节的主被动运动;(3)受累肢体出现肿胀的处理( 4)物理因子的应用( 5)受累部位的保护第六章1.骨折的临床特征:(1)外伤史(2 )疼痛和压痛(3)局部肿胀和瘀斑(4 )畸形(5)功能障碍(6)异

38、常活动及骨擦音或骨擦感2.骨折的临床处理原则:骨折的处理原则为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其中复位是治疗的基础;固定是治疗的关键;康复治疗是恢复的保证。3.临床骨折愈合标准:(1 )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3 ) x 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2 )骨折断端无异常活动(主动或被动)(4 )外固定解除后伤肢满足以下要求:a.上肢能向前平举 1kg 重量达 1 分种, b.下肢不扶拐在平地能连续步行 3 分钟或不少于 30 步(5 )连续观察两周骨折处不变形。4.骨折康复治疗的作用 :(1 )促进肿胀消退:早期等长收缩训练,有助血液循环,肿胀消退。(2 )预防肌肉萎缩:肌肉收缩训练可预

39、防或减轻废用性肌萎缩。(3 )防止关节挛缩:适当的关节运动可防止废用性关节挛缩。(4 )促进骨折愈合:正确的功能锻炼可促进骨折愈合5.骨折康复治疗方法分两个阶段(1 )第一阶段(愈合期)a.未制动关节的训练 :患肢未被固定的关节,应做各方向、全关节活动范围的主动运动锻炼,必要时给予辅助。上肢应特别注意肩关节外展、外旋,掌指关节屈曲和拇指外展的训练;下肢应注意踝关节背屈训练,防止跟腱挛缩;b.肌肉训练 :骨折复位、固定后,即开始有节奏、缓慢地进行肌肉等长练习,防止废用性肌萎缩,使两骨折端保持良好的接触,有利于骨折愈合。c. 骨折累及关节面的处理 :伤后 23 周,谨慎保护下每天短时间取下外固定,

40、对关节进行不负重主动活动训练,渐增活动范围。有坚固内固定者,可早期用 CPM 装置,进行关节持续被动活动练习。d. 对卧床病人的处理 维持健侧肢体和躯干正常活动的练习。尽早使病人离床活动,避免长期卧床并发症。e.物理治疗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血肿及渗液的吸收,减少瘢痕粘连、减轻疼痛、促进骨折愈合等。(2 )第二阶段(恢复期)a. 恢复关节活动范围:主动运动和助力运动 被动运动关节功能牵引间歇性固定物理治疗b.恢复肌力:一般采用渐进抗阻训练法,肌肉练习的方式可选用等长、等张或等速练习等。c.作业疗法: 应用作业治疗,增进上肢的功能活动、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患者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6.手部结构的神经分布:正中神经:手掌桡侧三个半手指 桡神经(浅支):手背桡侧二个(三个)半手指,虎口 尺神经:尺侧一个半(二个半)手指)7.手的休息位姿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