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哲学 1.从哲学上看,当前开展唱红歌、读经典、传箴言活动是因为()。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实在性 C.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决定物质 D.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事物发展 【答案】 D 【解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促进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农业生产中有这样的谚语:“清明前后,栽瓜种豆。”而今随着科技的发展,随时可以生产反季节蔬菜。这说明()。 A.规律具有主观性 B.规律既能被创造也能被消灭 C.科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人可以认识并利用规律 【答案】 D 【解析】规律是事物中存在着固然、必然的联系,它可以被人们所
2、认识,并被人们所利用。 3.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A.客观实在性 B.运动 C.社会历史性 D.实践 【答案】 B 【解析】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4.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C.物质能否正确地反映意识 D.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答案】 D 【解析】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种。可知论认为意识能够正确反映物质,世界是可知的:不可知论者观点相反。 5.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3、的指导。 【答案】 B 【解析】哲学和具体科学是密切联系的。首先,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哲学并不是建立在对世界的直接观察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之上。因此,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其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都是在某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 物论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答案】 D 【解析】哲学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
4、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哲学派别以及对它们的客观评价提供了标准,对指导人们掌握哲学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故本题选 D。 7.物质运动最高级的形式是( )。 A.化学运动 B.物理运动 C.生物运动 D.社会运动 【答案】 D 【解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整个世界就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哲学讲的“运动”是指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这种变化和过程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根据科学已达到的水平,按照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物质运动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五种基本形式。
5、故物质运动最高级的形式是社会运动,选 D。 8.(多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理 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于( )。 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物质的可知性 C.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克服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E.批判孤立静止的错误观点 【答案】 ABD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在于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和二元论的物质观;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克服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选项 C、 E 是唯物辩证法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应选
6、ABD。 9.(多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是( )。 A.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B.人生观是世界观的基础 C.人生观和世界观没有必然联系 D.人生观对世界观有重大影响 E.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 ADE 【解析】人生观与世界观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世界观包含着人生观,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人生观则是世界观在对待人生问题上的体现,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而一定的人生观总是这样或那样地表现着一定的世界观。同时,人生观发生变化,又往往会反过来影响世界观的变化。故本题应选 ADE。 10.人类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世界是不可知的。( ) 【答案】 B
7、 【解析】世界及其联系、 发展和层次是无限的,无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人们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但由此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则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世界是无限的,人的认识就其具体实现而言有其局限性,是有限的,但就其发展来说又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今天没有认识的东西,明天可能被认识;现在还未被认识的事物,将来总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上的事物只有未知和已知的区别,没有可知与不可知的区别,不能把未知的东西当做不可知的东西。故此题错误。 11.有人说,“有时失去是一种幸福,有时跌倒是一种站起”,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8、C.有失就有得,有得就有失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促进物质发展 【答案】 B 【解析】失去大多是不幸的,但是有时候会转化为幸福,跌倒之后积极努力又能转化为站起的状态,表达的就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12.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但我们生病时还是要吃药,因为我们看重的是那七分的药效。这里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的整体对部分具有统帅作用 B.认识事物要注重把握矛盾主要方 面 C.事物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答案】 B 【解析】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本质,药既可以治病又有其副作用,但治病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病时,用药物来治疗疾病,就
9、是在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13.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不是正视矛盾和揭露矛盾,而是回避矛盾和掩盖矛盾,这些表现实际上是否认()。 A.矛盾的普遍性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具有能动性 D.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答案】 A 【解析】有些人不是正视矛盾和揭露矛盾,而是回避矛盾和掩盖矛盾,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根本无法回避和掩盖,实际上就是否认矛盾的普遍性。 1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 A.否定 B.抛弃 C.扬弃 D.肯定 【答案】 C 【解析】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
10、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 是“扬弃”。 15.2008 年爆发的金融海啸,不仅席卷了美国,还波及其他发达国家,也波及许多发展中国家,世界经济举步维艰。这说明()。 A.联系是人为创造的 B.联系是主观随意的 C.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D.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答案】 D 【解析】 2008 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影响了一个国家,其他国家也会受到波及,甚至整个世界的经济都会受到影响。说明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一个部分的变化也会导致其他部分或者整体的变化。本题选择 D 项。 16.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
11、性、艰巨性。下列与“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所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A.见仁见智 B.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C.心动不如行动 D.居安思危 【答案】 D 【解析】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反映出要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反腐败斗争,也就是辩证的观点,题中,符合 这种哲理的只有 D 项。居安思危反映了矛盾双方会相互转化,要用发展、联系、全面的观点看待。 17.组织的领导者应该学会“弹钢琴”,这种说法指的是()。 A.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合作至关重要 B.领导者要全面地看问题 C.领导者应该是懂行的专家 D.领导者应该具有开放型的性格 【答案】 B
12、【解析】“弹钢琴”中要求十个指头都动作,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这就要求组织的领导者既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 的工作。所以“弹钢琴”要求领导者在工作中要把整体性原则作为基本的出发点,从普遍联系的总体止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18.(多选)下列选项能够体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有()。 A.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B.彗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C.乌鸦叫丧,喜鹊叫喜 D.唇亡齿寒 【答案】 AD 【解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唇亡齿寒”意思是:嘴唇
13、丢了牙齿就受凉,说的两国之间的关系。这两句话都体现了联系的观点。 BC 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不符合题意。 19.(多选)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成就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唯有长时间的积累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这段话包含的哲理是()。 A.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B.量变的总和构成事物的质变 C.量变的过程实质就是质变的过程 D.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答案】 AD 【解析】题中名言说明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BC 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20.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彻每一件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答案】 A 【解析】矛盾
14、的普遍性就在于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务中,并贯彻每一件事务发展的始终。本题是正确的 2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这样的哲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C.创新源于人们想象 D.认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答案】 A 【解析】“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通过观察竹子挑花的生长状况,并把鸭子人格化,像人一样知寒知暖,可以判断出春天即将到来,说明要得到认识,必须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本题选择 A 项。 21.毛泽东同志说:“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这句名言的寓意是强调()。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
15、动力 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答案】 C 【解析】“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是说知识要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本题选择 C 项。 辩证法 22.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主要包括( )。 A.辩证法;唯物史观;阶级分析方法;总体性的方法;社会结构分析法等 B.分析与综合统一;演绎与归纳统一;抽象与具体统一;历史与逻辑统一 C.-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注重调查研究 D.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充分相信和依靠占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 【答案】 B 【解析】这道题考的是哲学的最基本的东西。哲学包括世界观和方法
16、论,除去世界观的部分便是方法论。 A 中的唯物史观是世界观, C 中的实事求是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 充分相信和依靠占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是世界观,那么只有 B 中的全是认识与分析事物的方法论。答案选 B。 23.“地球不是我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我们从后代那儿借来的”,这句话体现的辩证法原理是( )。 A.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和处理问题 B.要重视量变,积极促成质变 C.要充分发挥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D.要坚持矛盾普遍性和 特殊性的统一 【答案】 A 【解析】这句话的含义是人类在地球上进行生产活动时,应当考虑对以后的地球的生态发展的影响,应当考虑地球和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这将地
17、球的现在与将来联系在了一起,是一种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方法。故本题选 A。 24.(多选) 2010 年 2 月 23 日,卫生部出台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由于公立医院在我国卫生体系中地位重要、影响重大,是医改工作中最为艰巨的任务。国务院决定,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原则,待经验成熟、条件具备再向全国推开。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 A.坚持一 切从实际出发 B.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C.要抓主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D.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答案】 ABD 【解析】材料中,卫生部出台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是根据我国当前公立医院的实际状况而决定的,体现了“要坚持一切
18、从实际出发”,故 A 项正确。卫生部出台的文件是为了解决“我国的医疗改革”这一矛盾,“由于公立医院在我国卫生体系中地位重要,影响重大,是医改工作中最为艰巨的任务”,国务院决定“按照先行试点”,这体现了“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故 C 项正确。“先行试点、逐步推开,待经验成熟、条件具备再向全国推开”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故 D 正确。 25.(多选)在科技相对发达的今天,仍不能完全准确预报天气, ,这一事实说明( )。 A.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B.人们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联系 C.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D.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答案】 CD 【解析】在科技相对发达的今天,仍不能完全准
19、确预报天气,说明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准确,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因而具有相对性。 AB 表述是错误的。本题选择 CD 26.(多选)科学精神指的是( )。 A.反对虚假、迷信的批判精神 B.尊重客观规律的实事求是精神 C.勇攀科学技术高峰的奋斗精神 D.反对各种唯心主义的批判精神 【答案】 ABCD 【解析】所谓科学精神,是指尊重客观规律的实事求是精神,勇攀科技高峰的奋斗精神,反对虚假、迷信和唯心主义的批判精神。 26.韩非子喻老篇中有一段话:“知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炽焚”。这段话反映的哲理是( )。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换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
20、以相互转换 C.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可以促进质变 D.质变表现为突变,与量变没有必然联系 【答案】 C 【解 析】“知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炽焚”的意思是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反映的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对质变产生的影响。故本题答案选 C。 27.学术大师季羡林曾言:“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鉴于此我把人文关怀的层次分析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思想情感处理等三种关系,如果这三种关系处理得当,人就幸福愉快,否则就痛苦”。“内心和谐”概念的提出,反映出( )。
21、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幸福来自于人的主观感受 C.人的主观意识具有能动性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答案】 C 【解析】 季羡林大师所说的内心和谐来自自身思想感情的处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故本题答案选 C。 28.茶叶因生长环境差异而具有不同味道,一些品茶专家根据多年的经验,人口便知茶叶的产区在哪里。这表明 ( )。 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就在于矛盾的特殊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自觉反映的特点 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的 万事万物的联系形成后便是不可改动的 A. B. C. D. 【答案】 C 【解析】品茶专家对于茶叶的鉴别认识是随实践不断深化而发展的,判断的依据是茶叶因为生
22、长环境差异而产生的不同味道,这也说明事物之间的矛盾具有特殊性。故本题答案选 C。 29.(多选)碘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但是统一在食盐中添加碘的方式可能导致“补碘”过量。 某些非缺碘地区增售无碘盐,人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主调节摄碘量。该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 A.做事情要掌握分寸 B.看问题要力求全面 C.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D.做事情要突出重点 【答案】 AC 【解析】统一加碘导致“补碘”过量的现象,体现了事物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把握界限。不同地区根据具体情况自主调节摄碘量,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 的
23、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对事物的特点要进行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B、 D 项无关。故本题选 AC。 30.(多选) 2011 年,关于“遇到跌倒老人扶不扶”的话题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中国卫生部还出台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从技术层面提供“如何扶”的专业知识。但是很多公众主要从道德层面讨论“应该不应该扶”,从法律层面讨论“扶起后如果受到诬陷能否有足够的法律保障”。许多人表示,老人跌倒后不去扶的行为并不仅仅意味着道德水平的下降,可能还反映出法制对道德行为的支撑 力度不够。该材料反映了( )。 A.基于视角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 B.
24、结果与原因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多元的,呈现出复杂性 C.外因和内因同等重要 D.外因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重要条件 【答案】 ABD 【解析】题干中关于“遇到跌倒老人扶不扶”的话题成为讨论焦点,许多人观点不同,说明了对于同一事物,由于视角不同认识会有所不同, A 项正确。对于“扶不扶”问题由于原因多种,导致结果也不确定,说明结果与原因之间关系多元且复杂, B 项正确。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一般地说,外因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只能对内因施加各种影响,局部地改变事物发展的面貌。因此 C 项所言外因和内因同等重要
25、是错误的, D 项正确。故本题选 ABD。 31.(多选)越来越多的城郊农民发现,脚下的土地不仅能生产农产品,还能生产田园风光,生产农家情趣等。“种这种那,不如综合开发”,观念一更新,农民们在原有土地上创造出了更多的财富。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A.掌握系统优化方法有利于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B.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C.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D.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具体分为两种情况 :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相
26、对稳定的因素。因此 C 项错误,本题选 ABD。 32.辩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包括( )。 A.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 B.自然界是多样性统一的 C.自然界是不断发展演化的 D.自然界是永恒不变的 【答案】 ABC 【解析】辩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自然界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物质和运动不仅有量的差别和变化,还有机械论者不愿意承认的质的差别和变化,是多样性的统一。高级运动形式由低级运动形式转化而来,它包含低级运动形式,但不能完全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物质是发展演化和永恒循环的,在这个循环中,物质的任何有限的存在方式,不论是太阳或星云。个别的动物或动物种属,化学的化合或
27、分解,都是永恒循环的。故本题答案选 ABC。 33.在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 )。 A.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的飞跃 B.从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的飞跃 C.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的飞跃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答案】 D 【解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飞跃,这是因为: (1)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只有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才能发挥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 的理论。 (2)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只有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才能提高实践的自觉性、预见性、
28、坚定性。脱离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3)检验和发展认识。只有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才能检验理性认识的真理性,使之得到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故本题答案为 D。 3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 的标准 E.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答案】 ABE 【解析】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C 项错误,应排除。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 项说法不正确,排除。故本题应选 ABE。 ( 3)认识论 35.科学
29、理论对实践的作用表现为( )。 A.预测实践活动的结果 C.提高实践的科学性 B.确保实践的科学性 D.使实践的失败率为 0 【答案】 A 【解析】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的成功具有指导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科学预见作用,科学方法作用 .解放思想作用。 3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以( )为基础的。 A.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科学世界观 D.社会实践 【答案】 D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又为无产阶级的社会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 革命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科学性理论指导下,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地改造世界
30、,发挥其革命性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果和归宿,只有在实践中改造世界,才能体现出它的科学价值,并在改造世界的革命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其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 3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对这个阶段的状况、矛盾、演变及其规律的认识,在许多方面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我们的许多方针、政策和理论还有待于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 .不断经受检验,得以补充、修正和提高。”这段话体 现的哲理有( )。 A.认识的发展是无限的和上升的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D.量变必然带来质变 【答案】 ABC 【解析】本题反
31、映的是认识和实践的问题,无关量变和质变。故 D 项不合题意。 38.真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答案】 A 【解析】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真理所反映的内容却是来自客观物质世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由社会实践来检验。故题干说法正确,本题答案是 A。 3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以( )为基础的。 A.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科学世界观 D.社会实践 【答案】 D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又为无产阶级的社会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
32、性是革命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科学性理论指导下,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地改造世界,发挥其革命性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果和归宿,只有在实践中改造世界,才能体现出它的科学价值,并在改造世界的革命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其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 40.(多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对这个阶段的状况、矛盾、演变及其规律的认识, 在许多方面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我们的许多方针、政策和理论还有待于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 .不断经受检验,得以补充、修正和提高。”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有( )。 A.认识的发展是无限的和上升的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33、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D.量变必然带来质变 【答案】 ABC 【解析】本题反映的是认识和实践的问题,无关量变和质变。故 D 项不合题意。 41.真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答案】 A 【解析】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符合 的哲学范畴,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真理所反映的内容却是来自客观物质世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由社会实践来检验。故题干说法正确,本题答案是 A。 ( 4)历史唯物主义 42.2011 年 政府 要加快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其哲学依据是()。 A.人民群众就是阶级斗争的主力军 B.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创造者和
34、社会的主人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 D.满足个人利益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答案】 B 【解析】哲学唯物主义历史观当中讲到,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进而可以得出,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创造者和社会的主人。 43.“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观点属于( )。 A.自然进化论 B.历史宿命论 C.历史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答案】 C 【解析】达尔文的“进化论”肯定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规律,在哲学上否定了神创造人类的观点;历史宿命论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由不可抗拒的、不可避免的神秘力量 (天意或命运 )所决定,完全否定人在历史上的自觉能动性
35、,主张服从天命;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纵观人类的整个发展史,在人类进化、社会关系形成,并且不断发展变更 的过程中,劳动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劳动,使用工具得到不断改良,从而促进了科技发展并形成了对劳动成果的分配制度,进而产生发展了阶级和各种社会形态。故“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44.(多选)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在于( )。 A.它制约着人的活动 B.它是不可认识和不可驾驭的 C
36、.它无须通过人的活动体现 D.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E.人的自觉活动在它的面前不起作用 【答案】 AD 【解析】社会规律的客观性表现在 它是无数创造历史的个人相互作用的合力,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制约着人的活动, B、 C、 E 项说法错误。故本题应选 AD。 45.马克思的伟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 【答案】 【解析】马克思最伟大的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前者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后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形态的运动规律。 46.(多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其意是说( )。 A.它是物质形态的直接生产力 B.它是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 C.它是生产力的独立要
37、素 D.它是渗透到生产力三要素之中的并能转化为直 接的生产力 【答案】 BD 【解析】马克思正确揭示了科学的社会属性:科学是一种生产力,生产中也包括着科学。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在知识形态上,是一般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生产力。一旦科学进入生产过程,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故本题答案选 BD。 47.(多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有(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C.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变革要求的规律 【答案】 ACD 【解析】选项 B 是阶级社会的特有规律,不能选。选项 A、 C、 D 是社会发展的
38、一般规律,应选。故本题答案选 ACD。 48.(多选)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 )。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D.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答案】 CD 【解析】 A 项把人的作用和能力,人对自然界的改造夸大到极点。 B 项是明显的唯心主义观点。故本题答案选 CD。 49.党和政府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其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是( )。 A.人民群众掌握着真理 B.人民群众代
39、表着先进生产力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执政的对象 【答案】 C 【解析】执政为民的理念说明人民在社会进程中担任主要角色,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故本题答案选 C。 50.网络谣言容易造成人们的心理认知混乱,误 导价值伦理、价值观念,甚至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一些地方发生的恶性群体事件,往往正是由于有个别人故意起哄造谣,煽动群众过激情绪,进而导致矛盾升级。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答案】 D 【解析】本题从网络谣
40、言切人,指出它影响人们的心理认知和价值伦理、观念,从而激化社会矛盾,恶性群体事件便是其集中体现,可见社会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故本题答案选 D。 51.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中,( )是核心的价值选择。 A.协调发展 B.共同进步 C.共生共进 D.共爱共享 【答案】 C 【解析】马克思指出,人在现实中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是处在“共同体”中的人。人 在活动中必然逻辑地发生这样的基本关系:首先发生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家庭的关系人和社会即各个组织、单位的关系人和国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其中,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中,“共生共进”(协调发展、共同进步)是核心的价值选择。故本题答案选 C。 下列各题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请找出恰当的选项,并用 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多选、错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共 25 题,每题 1.2 分,共 30 分) 52.(多选)当金融危机刚刚爆发,国内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的时候,温家宝总理鼓励国人“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当中国 经济出现积极变化的时候,温总理激励国人“希望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当中国经济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的时候,温总理告诫国人“胜非为难,持之为难”。温总理引用的三句名言启示我们( )。 A.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