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黄亚平控规课程复习思考题.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10786 上传时间:2018-07-07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黄亚平控规课程复习思考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2015年黄亚平控规课程复习思考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2015年黄亚平控规课程复习思考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2015年黄亚平控规课程复习思考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2015年黄亚平控规课程复习思考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 年华中科技大学黄亚平院长控规思考题及答案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物质规划、综合规划、物质环境决定论 A物质规划:以城市物质环境布置为主要内容,以土地利用规划为主体的空间布局规,其规划工作集中在城市的物质建设上,关注于城市外观的形式和环境中的建筑物、街道、公园、公共设施等布局问题。 B综合规划:综合规划通过对城市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结构的研究,揭示这些要素的性质、功能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全面分析城市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从而在整体上对城市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 C物质环境决定论:认为创 造了理想的环境,城市中存在的经济、社会、政治乃至文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2.论述题:

2、试述国外城市规划专业发展过程及其社会、经济、文化背景。 1、物质形态规划为主导的阶段 背景:欧美多数国家面临着高速的经济发展及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大量城市需有效规划和管理,因而物质形态规划占主导地位。 2、区域规划为主导的阶段 背景: 1960 年代,西方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学科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被很快应用到社会管理方面,人们的注意力也逐渐转移到社会发展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上面来。 3、政治主导规划的阶段 背景: 1960 年 代末至 1970 年代初,西方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如美国的大学生运动,少数民族问题,出现所谓“城市危机”。 4、经济因素主导规划的阶段 背景: 19

3、70 年代末期 1980 年代,西方发生了长期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 从国外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出发,谈谈你所理解的未来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及应具备的能力。 国外城市规划专业发展趋势: 规划专业教育的基础呈逐步拓展的趋势; 规划专业教育的重点呈工程与社会经济多元化的特征; 规划教育与国家规划机构、制度、体系相一致; 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相一致; 规划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的学科,其专业教育需要一个较宽的基础教育和一些方向性的专业教育。 现代分析统计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未来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扎实的学科专业素养配合以贯穿雨

4、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工程技术技能配合以社会经济知识。总的来说,要有是以专业知识和素养为主的多学科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应具备的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工程技术知识、相关的经济文化以及政策 知识、一定的数理统计和分析方法、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制图技术,综合分析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物质形态的能力,与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打交道的能力等等。 C. 目标愿景型规划、决策咨询型规划、资源管理型规划的特点 ( 1)目标愿景型:(建筑学 +城市规划) 特征:重点关注物质空间形态,强调“静态理性”; 描绘城市未来的终极蓝图(依据美学原则确定,不可更改的,完美的终极状态)并付诸实施;体现政治精英和技术精英的理想。 保障手段:

5、强权型政府(具有绝对强势的行政、财政、法律能力、主宰城市规划建 设的全过程)。 存在问题:由 于城市建设的复杂性、长期性,完美的终极蓝图往往无法实现,特别是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 2)决策咨询型(行政管理 +系统科学) 特征:重点关注规划形成过程,强调过程理性。 通过多方参与、不断反馈和修改完善的过程达成一致目标,保证规划建设成果动态合 理;由“全知”到有限理性,由理想回到现实。不求最好,避免最坏。 保障手段:民主型政府(组织各方参与规划建设决策的全过程)。 存在问题:规划建设决策过程复杂,在大规模建设、高速度发展时期往往效率很低, 且难以把握全局。 ( 3)资源管理型 特征:增长压力与资源

6、瓶颈,是各国 政府的职能和管理任务也日益丰富、复杂和扩大,那些过去不大需要政府管理的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保护等均被列入到现代政府的管理范围内,由此引发了规划的变化,即由传统的目标总量型规划转向资源管控型规划。 重点关注资源保护、合理利用、优化配置;政府调控力和市场力并行。 保障手段:作为型政府(围绕目标有限作为,计划 +市场,法制健全)。 存在问题:如果政府权力不受约束,并直接参与逐利行为,将无法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也容易扭曲资源配置 D. 试述现代城乡规划学科发展趋势 总体趋势:发达国家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也经历了从工程 学 建筑学 地理学 环境科学 社会科学的过程,近半数高等学院校设规划专

7、业。 从中看出的特点与趋势: 规划专业教育的基础:呈逐步拓展的趋势,从建筑学、工程技术走向城市科学; 规划专业教育的重点: 工程技术与社会经济、政策科学并立; 规划专业教学的方法: 启发式、讨论试、研究型教学特征日益明显。 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一致,在工程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上,加大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力度;在规划设计型人才培养基础上,加大管理型人才培养的力度。 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特 点: 规划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的学科,其专业教育需要一个较宽口径的基础教育和一些方向性的专业教育。规划专业人才应该是一专多能,具有专长的博学者,复合型人才才是今后人才培养的方向。 第二

8、讲: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及实施状况 1. 为什么要修订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1)国家宏观发展背景的转变: 城市规划的职能:从注重建设项目安排转向注重发挥政府的调控、监督、管理和服务的作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区域协调、城乡统筹、资源与环境保护、经济社会以及环境协调发展、建设节约型城市;和谐社会目标:关注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利益、注 重住房、交通、公共服务等民生问题 2)旧版存在问题: a过度强调由政府统一配置资源原则(规划引导及控制的强制性和灵活性均不足) b体现了较强的城乡二元特点(区域统筹、城乡统筹不足) c未能体现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社会层面内容不足、对社会公平及公众利益的忽视) d缺乏城市规划编

9、制组织的程序保障(不符合一般公共政策制定的程序和要求) 3)近年来,国发、部发有关规划编制与管理规定,需纳入到规范化的编制办法中 4)城市规划编制改革的作用: 适应我国城镇化发展特点(如城市区域化、区域城市化);反映新形势下政府 职能的转变、依法行政的要求;改变过去规划编制办法中重内容、轻公共政策属性的倾向。 2. 城市规划编制工作重点的转变表现在哪些方面? ( 1)规划功能的转变:从技术文件走向公共政策 ( 2)规划编制组织的转变:从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依法行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从单一政府组织转向建立健全政府、专家、部门与公众参与的程序保障 ( 3)规划调控及规划范围的转变:从城市走向区域,

10、强化区域统筹及城乡统筹 ( 4)规划重点内容的转变:从项目及用地安排转向资源保护及空间发展管制 ( 5)规划技术方法的转变:多学科、多部门共同参与,新技 术、新方法的广泛运用。 3. 新编制办法是如何体现城市规划的政策属性的? a.公共政策具有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分配功能。为了体现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新办法针对当前形势,突出了与之相关的内容,如区域统筹、城乡统筹、人口、城镇化、“三区四线”、空间管制、公共交通、公共服务与公益设施布局、城市安全防灾等。 b.新版办法注重规划的公共政策特点,在规划编制内容上增加对社会公平有影响领域内容上的侧重 (如经济房用地、公交优先政策、各类规划强制性内容

11、)。 C. 新版办法 :第一章 第三条 城市规划是政府 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 城市规划涉及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配置,任何资源配置方式都会对社会公平产生影响。 在城市发展中,市场机制会自动趋向于效率的追求,但市场存在不足或缺陷 (即市场负效应 ),故需要公共干预及公共政策作调节。 城市规划具有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分配功能。 4. 新编制办法中哪些条款强调了对于公共利益的保护? 第二章 第二十六条在城市总体规划送审批前,城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征求社 会公众的意见。在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中,应

12、当采取公示、征询的方式,充分听取规划涉及的单位、公众的意见,对有关意见采纳结果应当公布。 公众参与是维持社会公平、保证公告利益不被侵蚀、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第三条 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 第五条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考虑人民群众需要,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扶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第六条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 、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 第十六条 在城市总体规划报送审批前,城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征求社会公众

13、的意见。 在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中,应当采取公示、征询等方式,充分听取规划涉及的单位、公众的意见。对有关意见采纳结果应当公布。 第十七条 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应当按规定向规划审批机关提出调整报告,经认定后依照法律规定组织调整。 城市详细规划调整,应当取得规划批准机关的同意。规划调整方案,应当向社会公开,听取有关单位和公众的意见,并将有关意见的采纳结果公示。 第十九条 编制城市规划,对涉及 城市发展长期保障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区域协调发展、风景名胜资源管理、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等方面的内容,应当确定为必须严格执行的强制性内容。 第二十一条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当以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14、、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其它上层次法定规划为依据,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研究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按照人口与产业、就业岗位的协调发展要求,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按照有效配置公共资源、改善人居环境的要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合理确定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 发展。 第三十一条 中心城区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九 )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 (十二 )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满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

15、局及标准 第三十二条 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四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城市干道系统网络、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交通枢纽布局;城市水源地及其保护区范围和其他重大市政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主要公共 服务设施的布局。 5. 组织编制城市规划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a.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 b.必须强调的几项原则: 依法编制,体现规划规划严肃性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更加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原则;坚持区别适应城市、镇、村庄地域特色分类编制规划原则。 c.编好城市规划的具体要求: 1.统一思想,突出公共政策属性 2

16、.转变规划理念,创新编制方法 3.明确政府职责,规范市场行为 6. “四区”规划应该重点考虑哪些因素? ( 1) 生态安全要素 城市生态安全 主要倾向于城市居住人口的安全保障,为居民提供安全的基本生活条件。 城市生态安全要素又包括自然要素(山体的高程和坡度、地基承载力、土质、地质环境、蓄滞洪区)和环境要素(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等)。 ( 2)生态敏感要素 城市生态敏感性就是城市中不同的生态要素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在城市中各个生态要素的敏感度各不相同,生态敏感度高的就构成了城市生态敏感要素,主要包括水源地、景观资源(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保护区)、河湖湿地、生态廊道、基本农田等。 ( 3)

17、文化遗产要素 文化遗产主要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 在城市生态空间管制中,城市文化遗产要素主要包括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街巷以及自然和历史环境等。 ( 4)其他要素 其他要素主要包括大型市政通道、区位交通条件、矿产资源区等要素。 7.如何准确理解以下这些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 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城市空间增长边界、中心城区、规划区、市行政辖区,范围依次增大。 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中心城区:是市(县)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 般以外环线以内地区作为中心

18、城范围。空间增长边界:即规划用地的边界,常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用来限制建设用地范围。 禁建区: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水资源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核心区;限建区:包括风景名胜区、自然资源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控制区、一般农田用地、山体绿化区、重要生态廊道区等。适建区:包括城镇建设区及独立工矿等其它适宜建设的区域。 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都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划定。 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增长边界 =中心城区 =城市规划区 =市区=市域 8.城市总体 规划编制中,“空间管制”规划的目的及意义,“空间管制”规划制定内容要求。 “空间管制”规划的目的及意义 a.适应城市建

19、设从“计划安排”向“市场开发”的转变; b.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城市规划管理的力度; c.促进规划对生态自然、土地和水资源、能源及矿产资源、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制定内容要求 a.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确定市域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b.在中心城区规划中:划定中心城区范围内的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 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9.不同层次规划中强制性内容是如何界定的? 不同层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 1)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a.省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退耕

20、还林(草)地区、大型湖泊、水源保护区、分滞洪地区,以及其它生态敏感区。 b.省域内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包括: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区域性电厂和高压输电网、天然气门站、天然气主干管、区域性防洪、滞洪骨干工程、水利枢纽工程、区域引水工程等。 c.涉及相邻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包括:城市 取水口、城市污水排放口、城市垃圾处理场等。 ( 2)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城市规划区范围。 市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地域。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 城市建设用地。包括: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

21、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设用地面积、容积率、人口容量等);城市各类绿地的具体布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布局。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包括:城市干道系统网络、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交通枢纽布局;城市水源地及其保护区范围 和其他重大市政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包括:历史文化保护的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具体位置和界线。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城市防灾工程。包括:城市防洪标准、防洪堤走向;城市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城市人防设施布局;地质灾害防护规定。 ( 3)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22、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a.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土地主要用途; b.规划地段各个地块允许的建设总量; c.对特定地区地段规划允许的建 设高度; d.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绿化率、公共绿地面积规定; e.规划地段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的规定; f.历史文化保护区内重点保护地段的建设控制指标和规定,建设控制地区的建设控制指标。 10.旧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1991 版)存在的主要不足: 过渡强调由政府统一配置资源原则: 体现了较强的城乡二元特点 未能体现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缺乏城市规划编制组织的程序保障 试述您对( 1991)旧版规划编制办法的“四个不足”和( 2006)新版规划编制办法“四个转变

23、”具体内涵的理解。 四个不 足: a规划引导及控制的强制性和灵活性均不足 b区域统筹、城乡统筹不足 c社会层面内容不足、对社会公平及公众利益的忽视 d不符合一般公共政策制定的程序和要求 四个转变: a.实现城市规划编制组织方式的转变。“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的组织原则,将这一经验写入新办法,意味着规划编制要从行政手段为主转向政府依法行事、社会广泛监督、公众积极参与,目的是要建立科学、民主的规划编制程序保障。通过这种方式,规划的综合协调作用得到加强,地位得到巩固。 b.实现规划调控和管理范围的转变。旧版规划 管理上的体现是将管理局限在规划区范围,有的甚至局限在规划建设用地范围,

24、使外围开发建设混乱无序。新办法转向突出强调区域统筹和全市域的城乡统筹发展理念。 c.实现规划重点内容的转变。从确定增长目标、增长速度转向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确定科学合理的建设标准;从确定开发建设项目和安排各类建设用地转向对各类资源实施有效保护和制定空间管制政策。 d.实现城市规划功能的转变。即从技术文件转向公共政策。 从相对狭窄的工程技术领域拓展到相关领域,广泛借鉴其它学科研究成果和方法,积极运用新技术,提倡多学科参与、多部门合作,提 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 11.城市规划中强调区域即城乡统筹问题的背景,区域协调及城乡统筹规划涉及到的主要领域及内容。 区域协调及城乡统筹规划主要领域及内容: 1)

25、产业发展方面,和周边地区形成有序竞争 拓展合作 区域共进的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积极推进区域产业分工和共同发展。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包括工业布局(工业类型、构成、产业集群、就业特点、布局状况和特点、如何支援农业)、农业布局 (农业产业化及集约化状况、耕地和劳动力状况、城郊农业、农业布局等)和第三产业布局(产业特点、生产性服务业、传统服务业、高端服 务业、就业特点和容量)。 2)交通发展方面 3)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协调好区域性重大市政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保障区域性市政基础设施体系的健康运作。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建设。 4)生态建设方面,落实市域结构性生态空间在本次规划范

26、围内的内容,并建立持久性的保障机制。资源配置统筹,包括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和培育。 5)区域安全方面,在保障通州新城及地区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保障北京市中心城次区域的各项安全需要,保障周边各区域防灾减灾应急救援需要。 12.试举例说明城市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城市 群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的趋势和变化。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发达、一体化程度和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城市群 ,正逐渐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带动华东、辐射华中和整个长江流域。 长江三角洲的城市体系已比较完备,已形成了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县城、县属镇和乡级镇组成的七级城镇体系,城镇等级齐全,类型多样,各类城市

27、的数量也呈现出 “宝塔型 “的特点。 1 城市级别 加强上海作为区域核心城市的综合功能,特别是要着力培育作为区域以及更大范围内要素配置中心的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区域内次中心城市 南京、杭州的经济实力,提升其在各自范围内的集聚、辐射能力,确定城市功能特色,促进城市功能的互相衔接。在整个区域范围内,推进分层次的人口和经济要素的集中,逐步理顺地级市、县级市的关系,并解决小城镇过于分散的问题,使城市体系空间布局合理化。在整个区域范围内,推进分层次的人口和经济要素的集中,逐步理顺地级市、县级市的关系,并解决小城镇过于分散的问题,使城市体系空间布局合理化。 2 工业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

28、城市发展实际上经历了从工业化推动为主到政府制度变迁为主的发展历程 ,企业区位选择基础上的集聚扩 散以及基于政府竞争基础上的政策和制度创新共同影响了城市群的形成和演变 ,而且政策创新和制度变迁在城市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 交通: 随着城际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和经济交往程度的加深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网络特征己经初见雏形。以沪、宁、杭等中心城市为核心 ,周围散布着若干地级中心城市和众多的小城镇 ,形成相互交错、联系紧密的网络型空间结构。以铁路、高速公路、内河航运、远洋运输和航空共同构建的现代化交通系统 ,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区域网络。 由于城市群本质上打破了行政区划的束缚,在一个巨大的城乡交融空间内实

29、现经济社会的整合 ,使跨地区的产业集团、贸易集团及金融网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速扩张,从组织架构上保障了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更加畅通地向全国流动、扩散,从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13. 城镇体系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规划中的空间管制规划的概念内涵及其内容差别 ( 1)概念内涵 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区域中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主体功能区:以某一类功能为住的国土区域 城市规划中的空间管制规划:在城市地域范围内各类资源要素、发展条件分析基础上,以生态承载力为出发点,以空间资源分配为核 心,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建立空间准入机制,引导区域各类空间的保护与开

30、发建设。 ( 2)内容差别 城镇体系规划分为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其关注重点是一定区域内城镇化水平、城镇体系结构(包括地域空间结构、职能类型、规模等级结构),地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的统筹布局。 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国土空间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由此可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是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初衷,根据大区域非均衡发展的 思想,提出国土区域的统筹兼顾、区别对待的发展思想,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国家及各级政府对发展及投资建设的宏观性指导。 城市空间管制规划,是城市规划对

31、我国快速城镇化发展的一种应对,同时,也是区域统筹、城乡发展统筹要求的具体体现、基于城市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要求,而在市域及中心城区两个层面,划分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及已建区,并分别提出各类空间管制区域的政策与措施。 ( 3)相互关联 这三者都是属于国建的空间规划系列,即具有空间性,与发展规划有明显差别,但三者对国土空间开发建设的控制与指导作用又 有显著差别,城镇体系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城镇发展的整体设计,主要功能区规划则更多体现为一种地域发展及投资政策规划,而城市空间管制规划则是对城市内部地域的保护与开发引导。三者侧重点不同。 2 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城乡规划之间存在诸

32、多矛盾和不协调,学术界对三规是否整合,如何整合有较多的讨论。 试指出三规间的矛盾和不协调之处,提出三规的整合路径,并讨论规划管理架构如何适应三规的整合? 不便:部门权益的争夺,政府事权的分配有矛盾。 市场和计划的矛盾:土地按计划供给的刚性与市场需求的弹性相脱节的矛盾,是 造成地方层面“三规”失衡的最深层原因。 多规协调:各部门行业规划作为三个主干规划的补充、延伸和支撑,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可以形成一个均衡、稳定、高效,可持续额的“多规协调”的总体框架。 a. 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减少规划间的冲突,实现规划战略、目标、内容的融合。 b.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作为我国经济社

33、会发展和空间利 用的三大主要规划,以及其他部门行业规划对各自领域进行专业安排,并最终落实到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上 。 c. 通过使多个规划整合互通、无缝对接,能够使各类 资源要素在各个规划系统中相互融 合,解决规划之间互不统一、相互制约、相互矛盾的问题。 d. 实质上是构建“三规主导、多规支撑”的规划编制体系和技术方法,分清各个规划的 职能,明确各个规划的重点,避免规划内容重叠,充分发挥各个规划的专长和作用。 复习思考题: 试述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程序及其特点 这一规划编制体系特点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 完善了规划的体系和层次 使规划上有依据、中有衔接、下有对应。 完善了规划深化的手

34、段 完善了法制化的手段,以保障规划实施的需要 形成了规划与管理衔接的对应关系 复习思考题 城市规划主要目标的类型 经济类目标包括:经济发展速度及规模目标;发展动力目标;就业目标;税收入目标;流动性目标;高新技术发展目标 社会类目标 包括:多种选择性目标;公平目标;人口目标;教育、文化目标 ;福利目标;传统保护目标 空间环境类目标 包括:城市空间结构目标;交通目标;公共基础设施目标;商业服务设施目标;居住目标;卫生健康目标;游憩目标;景观目标 防灾目标 包括防震、防洪、防火、人防 规划目标体系的特征 1、层次性 宏观目标、 中观目标、微观目标 2、 整体性 功 能的整体性:将经济、社会、文化、空

35、间、技术等要素综合研究 时间的整体性:近期、中期、远期 3、预期性 目标 一种追求的理想状态 试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城市规划目标体系的内容及特征。 1、特征: 1) .目标时限集中在 2010 年和 2020 年 2) .规划成果中,目标类型较多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城市建设目标、城市发展目标、城市发展战略、发展主题), 公众理解困难 。 3) .目标力求全面,规划目标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但是目标重点和城市特色不明显。(例如发达、生态、宜居、国际、中心等是屡见的规划目 标) 4) .目标表述来看,部分城市的总体目标指向和重点不够明确。 试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其他各类目标的关系。 1

36、.经济建设目标与可持续发展: 健康稳定的经济增长是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最大推动力,只有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构筑具有活力的产业链条 是 可持续发展经济规划的关键 。 2.生态环境建设目标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的日趋破坏是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最根本原因 2015 年新加入的复习思考题 : 1 何谓增长主义? 政府偏离公共服务的核心属性,以行政手段与市场联盟,大力推动单 纯的 GDP 数量扩张,如“企业”一样追求短期的增长绩效,而忽视发展品质、民生福祉、生态环境等综合目标的一种功利观和行为模式。 增长主义城市模式的逻辑体系 GDP 竞赛、工业化、外需导向的经济增长

37、方式、半城市化、土地财政等在逻辑上相互嵌套, 是增长主义内在关联的基本方面。 2 新常态的内涵? 新常态:不仅仅是经济领域,也是社会、政治领域的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增长减速、结构调整 社会新常态:城镇化减速,民生为本 政治新常态:将政府权力关进笼子、依法治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从新常态进步到“四个全面”: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新改革路线之下,城市增长的规划环境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增长主义的制度根基将全面动摇。 3 城市规划如何应对增长主义的终结,适应新常态? 促进增长主义的终结,化解增长主义带来的种种问题 。 a 寻找促进城市经济繁荣持久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文化多元、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友好) b “集约型 +更新型”规划 城市规划的新主导范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