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题库复习题含答案面的.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11232 上传时间:2018-07-07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3.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题库复习题含答案面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题库复习题含答案面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题库复习题含答案面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题库复习题含答案面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题库复习题含答案面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1.1】按照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位于( D )抗震设防烈度地区内的建筑物应考虑抗震设防。 (A) 抗震设防烈度为 59 度 ( B)抗震设防烈度为 58 度 ( C)抗震设防烈度为 510 度 ( D)抗震设防烈度为 69 度 【 2.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使用范围是( A ) ( A) 抗震设防烈度为 69 度地区的建筑抗震设计 ( B) 抗震设防烈度为 79 度地区的建筑抗震设计 ( C) 抗震设防震级为 69 级地区的建筑抗震设计 ( D) 抗震设防震级为 79 级地区的建筑抗震设计 【 2.2.1】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基本抗震设防目标设计的建筑,当遭受本地区设防烈度

2、影响时,建筑物应处于下列何种状态( C ) ( A) 不受损坏 ( B) 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 C) 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 D) 严重损坏,需大修后方可继续使用 【 2.2.2】按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建筑,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遭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应( A )。 ( A) 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 B) 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 C) 不致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 D) 不致倒塌 【 2.2.3】 某建筑物,其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小震不坏”的设防目标是指下列哪一条?( B )

3、( A) 当遭遇低于 7 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经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 B) 当遭遇低于 7 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 C) 当遭受 7 度的地震影响时,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 D) 当遭遇低于 7 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 2.2.4】某建筑物,其抗震设防烈度为 8 度,根据建筑抗 震设计规范,“大震不到”的设防目标是指下列哪一条?( D ) ( A) 当遭受 8 度的地震影响时,不致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 B) 当遭受 8 度的地震影响时,一般不致倒塌伤人,经修理后仍可继续使用 ( C) 当遭遇高于 8 度的预

4、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经一般修理后仍可继续使用 ( D) 当遭遇高于 8 度的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 2.4.1】 建筑物分为甲、乙、丙、丁四个抗震设防类别,下列分类不正确的是( B ) ( A) 【 2.4.1】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 害的建筑 ( B) 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破坏造成社会重大影响和国民经济重大损失的建筑 ( C) 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乙、丁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一般建筑 ( D) 丁类建筑应属于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 【 2.4.2】 建筑物共有四个抗震设防类别,下列分类原则中正确的是( D ) (

5、 A) 甲类建筑属于重要的建筑 ( B) 乙类建筑属于较重要的建筑 ( C) 丁类建筑属于一般重要的建筑 ( D) 丁类建筑属于抗震适度设防类建筑 【 2.4.3】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的建筑应划分为下列哪一个类别( B )。 ( A) 甲类 ( B) 乙类 ( C) 丙类 ( D) 丁类 ( E) 甲类 ( F) 乙类 ( G) 丙类 ( H) 丁类 【 2.4.4】抗震设计时,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分为甲、乙、丙、丁四类。一幢 18 层的普通高层住宅应属于( C ) ( A) 甲类 ( B) 乙类 (C) 丙类 (D) 丁类 【 2.4.5】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下列哪一类建筑是属于

6、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的乙类建筑( B ) ( A) 人数不够规模的影剧院 ( B) 某些工矿企业的变电所 ( C) 县级二级医院的 住院部 ( D) 中、小型纪念馆建筑 【 2.4.6】建筑抗震设防为( D )类建筑时,抗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 ( A) 甲、乙 ( B) 丙、丁 ( C) 丙 ( D) 丁 【 2.4.7】根据其抗震重要性,某建筑为乙类建筑,设防烈度为 7 度。下列何项抗震设计标准正确( C ) ( A) 按 8 度计算地震作用 ( B) 按 7 度计算地震作用 ( C) 按 7 度计算地震作用,抗震措施按 8 度要求采用 (

7、 D) 按 8 度计算地震作用并实施抗震措施 【 2.4.8】某地区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0g,对于此地区 丙类建筑的抗震设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 A) 按 8 度进行抗震设计,按 7 度设防采取抗震措施 ( B) 按 7 度进行抗震设计(包括计算和抗震设计) ( C) 按 7 度进行抗震计算,按 8 度设防采取抗震措施 ( D) 按 7 度进行抗震计算,抗震措施可适当降低 【 2.4.9】某丙类建筑所在场地为类,设防烈度为 6 度,其抗震构造措施应按何项要求处理( C ) ( A) 7 度 ( B) 5 度 ( C) 6 度 ( D)处于不利地段时, 7 度 正答:(

8、C) 【 2.4.10】 某乙类建筑所在场地为类,设防烈度为 6 度,确定其抗震构造措施,应按下列( A )要求处理。 ( A) 6 度 ( B) 7 度 ( C) 8 度 ( D)不能确定 【 2.4.11】某丙类建筑所在场地为【 2.4.12】,设防烈度为 7 度,确定其抗震构造措施,应按下列( A )要求处理。 ( A) 6 度 ( B) 7 度 ( C) 8 度 ( D)不能确定 【 2.4.12】某丙类多层建筑所在场地为类场地,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其房屋抗震构造措施,应按下列( C )要求处理 ( A) 6 度 ( B) 7 度 ( C) 8 度 (

9、D) 9 度 【 2.4.13】 A、 B 两幢多层建筑: A 为乙类建筑,位于 6 度地震区,场地为类; B 为丙类建筑,位于 8 度地震区,场地为类,其抗震设计,应按下列( D )进行。 (A) A 幢建筑不必作抗震计算,按 6 度采取抗震措施,按 6 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B 幢建筑按8 度计算,按 8 度采取抗震措施,按 6 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B) A 幢建筑按 6 度计算,按 7 度采取抗震措施,按 6 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B 幢建筑按 8度计算,按 8 度采取抗震措施,按 6 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C) A 幢建筑不必作抗震计算,按 6 度采取抗震措施,按 6 度采取抗震

10、构造措施; B 幢建筑按9 度计算,按 9 度采取抗震措施,按 6 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D) A 幢建筑不必作抗震计算,按 7 度采取抗震措施,按 6 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B 幢建筑按8 度计算,按 8 度采取抗震措施,按 7 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 2.4.14】乙类、丙类高层建筑应进行抗震设计,其地震作用计算按下列( D )才符合建筑抗震设计 规范的规定。 ( A) 6 度时不必计算, 79 度应按本地区设防烈度计算地震作用 ( B)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提高一度计算地震作用 ( C) 6 度设防时,、类场地上的建筑不必计算,、类场地上建筑及 79 度设防的建筑应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计算

11、地震作用 ( D)所以设防烈度的建筑结构均应计算地震作用 【 2.4.15】在设防烈度为 69 度地区内的乙类、丙类高层建筑,应进行抗震设计,其地震作用计算按下列( A )做法才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 ( A) 各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结构均应计算地震作用 ( B) 6 度设防时, 类场地上得建筑不必计算,类场地上得较高建筑及 79 度设防的建筑应按本地区设防烈度计算 ( C) 6 度不必计算, 79 度设防的建筑应按本地区设防烈度计算 ( D) 6 度设防时对、类场地上的建筑不必计算,类和类场地上建筑及 79 度设防的建筑应按本地区设防烈度计算 【 3.1.1】选择建筑场地时,下列对建筑抗

12、震不利的是( D ) ( A) 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的地段 ( B) 地震时可能发生崩塌的地段 ( C) 地震时可能发生地裂的地段 ( D) 断层破碎带地段 正答:( D) 【 3.1.2】在地震区选择建筑场地 时,下列( A )要求是合理的。 ( A) 不应在地震时可能发生地裂的地段建造丙类建筑 ( B) 场地内存在发震断裂时,应坚决避开 ( C) 不应在液化土上建造乙类建筑 ( D) 甲类建筑应建造在坚硬土上 【 3.1.3】对于抗震要求属于危险地带的是( C )地质类型 ( A) 软弱土、液化土 ( B) 河岸、不均匀土层 ( C) 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 ( D) 湿陷性黄土 【

13、 3.1.4】选择建筑场地时,下列( D )地段是对建筑抗震危险的地段 ( A) 液化土 ( B) 高耸孤立的山丘 ( C) 古河道 ( D) 地震时可能发生地裂的地段 【 3.2.1】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下列( B )方案。 (A) 特别不规则的建筑设计 (B) 严重不规则的建筑设计 (C) 非常不规则的建筑设计 (D) 不规则的建筑设计 【 3.2.2】建筑抗震设计应符合下列( B )要求 . 应符合概念设计的要求 . 当采用严重不规则的方案时,应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 . 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方案 . 当采用严重不规则的方案时,应进行振动台试验 ( A) 、 ( B)、 ( C) 、 ( D

14、)、 3 在地震区的高层设计中,下述对建筑平面、里面布置的要求,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C )。 ( A) 建筑地平面、里面布置宜规则、对称 ( B) 楼层不宜错层 ( C) 楼层刚度小于上层时,应补小于相邻的上层刚度的 50% ( D) 平面长度不宜过长,凸出部分长度宜减小 【 3.2.4】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如图 所示的结构平面,当尺寸 b、 B 符合下列( B )时属于平面不规则。 ( A) b 0.25B ( B) b 0.3B ( C) b 0.3B (D) b 0.25B 【 3.2.5】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下列( A )属于竖向不规则的条件。 ( A)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

15、于相邻上一楼层的 80% ( B) 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 80% ( C) 除顶层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 20% ( D) 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 85% 正答:( A) 【 3.2.6】抗震设计时,下列( C )结构不属于竖向不规则的类型。 ( A) 侧向刚度不够 ( B)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 ( C) 局部收进的水平方向的尺寸不大于相邻下一层的 25% ( D) 楼层承载力突变 【 3.2.7】下列建筑物属于结构竖向不规则的是( D )。 ( A) 有较大的楼层错层 ( B) 某曾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 75% ( C) 楼板的

16、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 ( D) 某层的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 80% 【 3.2.8】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架构抗震房屋的里面尺寸, H /H 0.2 时可按规则结构进行抗震分析的是图中( A )体型。 ( A)、 ( B)、 ( C)、 ( D)、 【 3.2.9】抗震设计时,下列结构中( C )不属于竖向不规则的类型。 ( A) 侧向刚度不规则 ( B) 竖向抗侧力构建不连续 ( C) 顶层局部收进的水平方向的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 25% ( D) 楼层承载力突变 【 3.2.10】下列建筑( D )属于结构竖向不规则。 ( A) 有较大的楼层错层 ( B) 某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

17、一层的 75% ( C) 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 ( D) 某层的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层的 80% 【 3.2.11】下 列( A )属于竖向不规则的条件。 ( A)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 80% ( B) 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 80% ( C) 除顶层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 20% ( D) 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 85% 【 3.2.12】在结构平面和竖向布置中,达到( C )情况时,既属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了。 ( A) 在结构平面和竖向布置中,仅有个别项目超过上述(或规范)的不规则指标 ( B) 在结构

18、平面和竖向布置中,有多项超过上述(或规范)的不规则指标 ( C) 在结构平面和竖向布置中,有多项超过上述(或规范)的不规则指标,且超过较多或 有一项大大超过时 ( D) 在结构平面和竖向布置中,有多项大大超过上述(或规范)的不规则指标时 【 3.2.13】在一栋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中,防震缝的设置正确的是( A ) ( A) 防震缝应将其两侧房屋的上部结构完全分开 ( B) 防震缝应将其两侧房屋的上部结构连同基础完全分开 ( C) 只有在设地下室的情况下,防震缝才可以将其两侧房屋的上部结构分开 ( D) 只有在不设地下室的情况下,防震缝才可 以将其两侧房屋的上部结构分开 【 3.2.14】有关

19、结构规则性的判断或计算模型的选择,其中( B )不妥。 ( A) 当超过梁高的错层部分面积大于该楼层总面积的 30%时,属于平面不规则 ( B) 顶层及其他楼层局部收进的水平尺寸大于相邻 的 25%时,属于竖向不规则 ( C) 平面不规则或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均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 ( D)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 80%时,属于竖向不规则 【 3.3.1】下列对结构体系描述不正确的是( C ) (A) 宜设躲到抗震防线 (B) 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相近 (C) 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动力特性相差宜大 (D) 应避免应力集中 【 3.5.1】下面所列构件,除(

20、D )外均为非结构构件 ( A)女儿墙、雨篷 ( B)贴面、装饰柱、顶棚 ( C)围护墙、隔墙 ( D)砌体结构中的承重墙、构造柱 【 3.5.2】下列( C )不属于建筑非结构构件 ( A) 女儿墙、雨篷 的美好附属结构构件 ( B) 贴面、吊顶等装饰构件 ( C) 建筑附属机电设备支架 ( D) 围 护墙和隔墙 【 3.5.3】 某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下列( B )非结构构件可不需要进行抗震验算 ( A) 玻璃幕墙及幕墙的连接 ( B) 悬挂重物的支座及其连接 ( C) 电梯提升设备的锚固件 ( D) 建筑附属设备自重超过 1.8kN 或其体系自振周期大于 0.1s 的设备支架、基

21、座及其锚固 【 3.7.1】抗震设防地区钢结构钢材应选用( B ) ( A) 伸长率不大于 20%的软钢 ( B) 伸长率大于 20%的软钢 ( C) 伸长率等于 20%的软钢 ( D) 硬钢 【 3.7.2】按一、二级抗震等级设计时,框架结构中纵向受 力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 B ) (A)1.25 ( B) 1.30 ( C) 1.50 (D)1.80 【 3.7.3】抗震设计时,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芯柱、圈梁等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A ) ( A) C20 (B)C25 (C)30 (D)C40 【 3.7.4】抗震设计时,框支柱及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梁、柱

22、、节点核芯区,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 ) ( A) C20 (B)C25 (C)30 (D)C40 【 3.7.5】按一、二级抗震等级设计时,框架结构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 A ) (A)1.25 ( B) 1.50 ( C) 1.80 (D)2.00 【 3.7.6】对于有抗震设防要求的砖砌体结构房屋,砖砌体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B ) ( A) M2.5 ( B) M5 ( C) M7.5 (D)M10 7.有抗震设防要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如钢筋的钢号不能符合设计要求时,则( D ) ( A) 允许用强度等级低得钢筋代替 ( B)

23、不允许用强度等级高得钢筋代替 ( C) 用强度等级高地但钢号不超过级钢的钢筋代替时,钢筋的直径和根数可不变 ( D) 用强度等级高地但钢号不超过级钢的钢筋代替时,应进行换算 【 4.2.1】 下列( A )建筑可不考虑天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 ( A) 砌体房屋 ( B) 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存在软弱粘性土的单层厂房 ( C) 9 度时高度不超过 100m 的烟囱 ( D) 7 度时高度为 150m 的烟囱 2 下列建筑中( B )不能确认为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的建筑物。 ( A) 砌体房屋 ( B) 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粘性土的单层厂房 ( C) 8 层以下高

24、度在 25m 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 ( D)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验算的建筑 【 4.2.3】 天然地基基础抗震验算时,地基土抗震承载力应按( B )确定。 ( A) 仍采用地基土静承载力设计值 ( B) 为 地基土静承载力设计值 乘以地基土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 C) 采用地基土静承载力设计值 ,但不考虑基础宽度修正 ( D) 采用地基土静承载力 设计值 ,但不考虑基础埋置深度修正 【 4.2.4】 验算天然地基在地震作用下的竖向承载力时,下述标书中( A,C )是正确的。 ( A) 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间零应力区部超过 15% ( B) 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间零应力区部超

25、过 25% ( C) P faE,且 Pmax=1.2 faE ( D) P faE,或 Pmax=1.3 faE 【 4.2.5】验算天然地基在地震作用下的竖向承载力时, 按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考虑,下述表述中( D )是不正确的。 ( A) 基础底面平均压力不应大于调整后的地基抗震承载力 ( B) 基础底面 边缘最大 压力不应大于调整后的地基抗震承载力 的 1.2 倍 ( C) 高宽比大于 4 的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基础底面不宜出现拉应力 ( D) 高宽比不大于 4 的高层建筑及其他建筑,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间零应力区面积不应超过基础底面积的 25% 【 4.3.1】 下述对液化土的判别的

26、表述中,( A,B,C )是正确的。 ( A) 液化判别的对象是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 ( B) 一般情况下 6 度烈度区可不进行液化判别 ( C) 6 度烈度区的对液化敏感的乙类建筑可按 7 度的要求进行液化判别 ( D) 8 度烈度区的对液化敏感的乙类建筑可按 9 度的要求进行液化判别 【 4.3.2】 下述对抗震设防区建筑场地液化的叙述中,( D )是错误 的 ( A) 建筑场地存在液化土层对房屋抗震不利 ( B) 6 度抗震设防地区的建筑场地一般情况下可不进行场地的液化判别 ( C) 饱和砂土与饱和粉土的地基在地震中可能出现液化 ( D) 粘性土地基在地震中可能出现液化 【 4.3.3】

27、在 8 度地震区,( C )需要进行液化判别。 ( A)砂土 ( B)饱和粉质黏土 ( C)饱和粉土 ( D)软弱粘性土 【 4.3.4】 存在饱和砂土或粉土的地基,其设防烈度除( A )外,应进行液化判别。 ( A) 6 (B)7 (C)8 (D)9 【 4.3.5】 进行液化初判时,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 ) ( A) 晚更新世的土层在 8 度时可判为不液化土 ( B) 粉土黏粒含量为 12%时可判为不液化土 ( C) 地下说为以下土层进行液化初判时,不受地下水埋深的影响 ( D) 当地下水埋深为 0 时,饱和砂土为液化土 【 4.3.6】 对饱和砂土或粉土(不含黄土)进行初判时,下述说法

28、不正确的是( A )。 ( A) 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 Q3, 设防烈度为 9 度,判为不液化 ( B) 8 度烈度区中粉土的黏粒含量为 12%时,应判为液化 ( C) 7 度烈度区中粉土的黏粒含 量为 12%时,应判为不液化 ( D) 8 度烈度时粉土场地的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为 6.0m,地下水位埋深为 2.0m,基础埋深为 1.5m,该场地应考虑液化影响 【 5.1.1】 地震作用大小的确定取决于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与( B )无关。 ( A) 建筑结构的阻尼比 ( B) 结构自重 ( C) 特征周期值 ( D)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2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所给出的地

29、震影响系数曲线中,结构自振周期的范围是( C )。 ( A) 03s ( B) 05s ( C) 06s ( D) 04s 【 5.1.3】 在计算 8、 9 度罕见地震时,建设场地的特征周期应( C )。 (A)增加 0.1s ( B)减少 0.1s ( C)增加 0.05s ( D)减少 0.05s 【 5.1.4】 北京市市区拟建一幢房屋,场地为 类。其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特征周期Tg( s),应为( C ) ( A) 0.20g、 0.25s ( B) 0.15g、 0.25s ( C) 0.20g、 0.35s ( D) 0.15g、 0.35s 【 5.1.5】 某多层钢筋混凝

30、土框架结构, 建筑场地类别为 1类,抗震设防烈度为 8 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计算罕遇作用时的特征周期 Tg( s)应取( B )。 ( A) 0.30 ( B) 0.35 (C)0.40 (D)0.45 【 5.1.6】 一幢 20 层的高层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该建筑地抗震设防烈度为 8 度( 0.3g),场地类别为 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该结构的自振周期 T1=1.2s,阻尼比 =0.05,地震影响系数与( A )最接近。 ( A) 0.0791 ( B) 0.070 ( C) 0.060 ( D) 0.050 【 5.1.7】 某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丙类建筑,场地为 1类,

31、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5g。基本自振周期为 1.3s。多遇地震作用时,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与( A )最接近。 ( A) 0.028 ( B) 0.027 ( C) 0.026 ( D) 0.15 【 5.1.8】 一幢 5 层的商店建筑,其抗震设防烈度为 8 度( 0.2g),场地为 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该建筑采用钢结构 ,结构自振周期为 T1=0.4s,阻尼比 =0.035,该钢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是( A )。 ( A) 0.18 ( B) 0.16 ( C) 0.20 ( D) 0.025 【 5.1.9】 某 20层的高层建筑,采用钢

32、框架 -混凝土结构。该建筑地抗震设防烈度为 8度( 0.3g),场地类别为 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结构的第一平动自振周期 T1=1.2s,地震影响系数与( B )最接近。 ( A) 0.0791 ( B) 0.0826 ( C) 0.0854 ( D) 0.0778 例 【 5.3.1】 高度不超过 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高层建筑结构地震作用计算时为了简化计算可采用( C )方法。 ( A) 时程分析法 ( B)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C) 底部剪力法 ( D) 先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再以时程分析法作补充计算 【 5.3.1】 计算地震作用时,重力荷载代

33、表值应取( C ) (A)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 ( B)各可变荷载组合值 (C) (A) + ( B) ( D) (A) 或( B) 【 5.3.2】 某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场场地为 1 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时,特征周期为 0.30s,计算 8 度罕遇地震作用时的特征周期 Tg( s)应取( B ) ( A) 0.30 ( B) 0.35 ( C) 0.40 ( D) 0.45 【 5.3.3】 当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多遇地震水平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 Tg=0.30s,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Fn= nFEk,当结构基本自振周期 T1=1.30s 时,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系数

34、n 应与( A )最为接近。 ( A) 0.17 ( B) 0.11 ( C) 0.08 ( D) 0.0 【 5.3.4】 某框架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 T1=1.0s,结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GE=40000kN,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 0.3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1类场地, 8 度设防。按底部剪力法计算的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FEk ( kN)与( C )最接近。 ( A) 2165 ( B) 3250 ( C) 2761 ( D) 1891 【 5.3.5】 单层钢筋混凝土框架 如图所示,集中于屋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G=1200kN,梁的抗弯刚度 EI= ,场地为 类

35、, 7 度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经计算知基本自振周期 T1=0.88s。在多遇地震作用下,框架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kN),与( A )最接近。 ( A) 46.80 ( B) 48.50 ( C) 49.60 ( D) 59.40 计算 【 5.3.6】 如图所示,某二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集中于楼盖和屋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G1=G2=1200kN,梁 的刚度 EI= ,场地为 类, 7 度设防烈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0g。该结构基本自振周期 T1=1.028s。多遇地震作用下,第一层、第二层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

36、 kN),与( B )最接近。 ( A) 69.36; 46.39 ( B) 69.36; 48.37 ( C) 69.36; 40.39 ( D) 69.36; 41.99 【 5.4.2】一幢 20 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 -核心筒结构如图所示。其抗震设防烈度为 8 度( 0.3g),结构自振周期 T1=1.8s。该结构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20jj=1 =3 92000k NG。其水平地震作用采用振型分解反映普法进行计算。算得底部总剪力 标准值 VEk0=11760kN。由此,可算得底部剪力系数 20k0 jj=1=/EVG 。此值为( A ) ( A) 0.03 (B)0.04 ( C) 0

37、.02 ( D) 0.05 【 5.4.5】 某 10 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该结构顶部增加突出小屋 (第 11 层水箱间 )为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 8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20g。已知: 10 层(层顶质 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F10=682.3kN,第 11 层(层顶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F11=85.3kN,第 10 层的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为 F10=910.7kN。试问,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时,顶部突出小屋 (第 11层水箱间 )以及第 10层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标准值 VFEk11( kN) 和 VFEk10( kN) ,分别与( B )最为接近。 (

38、 A) VFEk11=85, VFEk10=1680 ( B) VFEk11=256, VFEk10=1680 ( C) VFEk11=996, VFEk10=1680 (D) VFEk11=256, VFEk10=1850 【 5.4.6】 某十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 -剪力墙房屋,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房屋高度为 40m,设一层地下室,采用箱形基础。该工程为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 9 度,类建筑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按刚性地基假定确定的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为 0.8s。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相同。按刚性地基假定计算的水平地震剪力,若呈倒三角分布,如图所示,当计入地基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影

39、响时,试问、折减后的底部总水平 地震剪力,应为( C )。 (提示:各层水平地震剪力折减后满足重比要求)。 ( A) 2.95F ( B) 3.95F (C)4.95F (D)5.95F 【 5.5.1】 下列关于扭转耦联效应的叙述中,( B )是错误的。 ( A) 对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地扭转影响 ( B) 对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 对称的结构, 可以不考虑 扭转耦联效应 ( C) 对于任何结构的抗震设计,都要考虑扭转耦联效应的措施 ( D) 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地震作用的结构,可以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但是 对其平行于地震作用的边榀的地震效应,应乘以增大系数 【

40、 5.5.2】 对位于 7 度抗震设防区、类建筑场地、 110m 高,房屋平面及其结构布置均匀、对称、规则,且房屋质量和其结构的侧向刚度沿高度分布较均匀的丙类钢筋混凝土框架 -剪力墙办公楼。在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时,( D )计算方法适合。 ( A) 可采用底部剪力法 ( B) 可采用不考虑扭转影响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C) 应采用考虑 扭转耦联振动影响的振型 分解反应谱法 ( D) 应采用考虑 扭转耦联振动影响的振型 分解反应谱法,并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补充计算。 例 【 5.6.1】 下列高层 建筑中,地震作用计算时( A )宜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 () .建筑设

41、防类别为甲类的高层建筑结构 () .设防烈度为 8 度,类场地上高度大于 60m 的高层建筑结构 () . 设防烈度为 7 度,高度不大于 80m 的丙类高层建筑结构 () .刚度与质量沿竖向分布特别不均匀的高层建筑 ( A)()、() ( B)()、() ( C)()、() ( D)()、() 【 5.6.1】 7 度设防地区采用时程分析法的房屋高度范围( A ) ( A) 100m ( B) 80m ( C) 120m ( D) 60m 2,下列对于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动力时程分析的集中观点,其中( B )相对准确。 ( A) 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大于该楼层平均值 1.2 倍的高度的高层建筑可不进行弹性动力时程分析补充计算 ( B) 选用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其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相比,在各个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 20% ( C) 弹性时程分析时,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的 80% D、 结构 地震作用效应,可取多条时程曲线计算结果及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中的最大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