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科技学院“十三五”规划.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1131800 上传时间:2018-12-1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灾科技学院“十三五”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防灾科技学院“十三五”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防灾科技学院“十三五”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防灾科技学院“十三五”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防灾科技学院“十三五”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 16附件:防灾科技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十三五”时期是我校实现“二次创业,分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二步“全面建成特色鲜明、国内知名、高质量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开局期,是进一步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机遇期。为明确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增强发展的科学性、前瞻性与战略性,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国家防震减灾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编制本规划。一、发展环境(一)取得的主要成绩“十二五”期间

2、,学校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办学环境明显改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人才培养开创新局面。学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有力促进了教学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进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获得“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完成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两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固体地球物理学”、“地质工程”分别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8 个教学团队获批省部(局)级教学团队;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 3 项,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奖 500 余项,其中全国性奖励 117 项。本科生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分别达到 97.4%

3、和 93.5%,一次就业率和考研率分别达到 85.2%和 21.5%,在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2013 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 / 16科研和社会服务取得新进展。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550 余篇,其中SCI/EI/ISTP 检索系统收录论文 200 篇。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 500 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 13 项,年均科研(技术服务)经费达到1133.2 万元。2013 年芦山地震、2015 年鲁甸地震发生后,学校先后派出 4支队伍共计 27 人次,奔赴地震现场参加灾后应急救援、房屋鉴定、灾害损失评估和科学考察工作。行业培训工作稳步

4、开展,年均培训 500 人次,2015年获批国家级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师资队伍数量大幅增加,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进一步改善。完成建设面积 3 万平米,维修改造面积 3 万平米,教学用房紧张状况得到缓解。建设实验室(中心)35 个,各类实验单元 91 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86 个,生均仪器设备值达到 2.4 万元,实践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拥有 1 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 个省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 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2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图书及信息资源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有力保障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学

5、校在“十二五”期间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现有办学能力和办学条件与防灾减灾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差距依然明显。主要表现在: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需要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滞后,产学合作、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综合实习基地数量不足,实践教学效益需要进一步提高,专业、课程的内涵建设不足,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需要进一步改革。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亟待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行业和社会的意识不够、能力不足、贡献率偏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少、高水平学术成果的体量小;科技成果孵化、转化的激励机制和政策保障措施不完善。3 / 16师资队伍水平落后于事业发展。人才引进

6、力度不大,效果不显著,高水平人才严重匮乏,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整体偏低,人才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化。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依然艰巨。学校筹措资源的渠道单一,办学经费存在结构性短缺。生均占地面积、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宿舍面积仍未达到办学基本条件指标要求,青年教师周转住房紧张,学术交流和行业培训场地、设施不足,基础信息数据库系统和信息化保障体系建设滞后。(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等系列改革举措,为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活力,引导和支持高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突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环境。为我校与地震系统协同建设“行业特色一流学科”,汇聚

7、具有国际水准的学术领军人物、产出更多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提升服务国家防灾减灾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国家积极引领、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模式,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措施。国家将进一步完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为我校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学生实践能力、自主创新能力、 就业创业能力提供了可行路径和条件保障。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增多和人口密度不断加大,灾害风险不断提高,防灾减灾任务更加繁重,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 年)明确提出了事业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

8、的迫切需求。我校作为防震减灾基础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在培养高水平应用人才和提高一线人才队伍能力素质等方面肩负重任,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地理位置是影响高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我院地处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区域,主动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抢抓区位优势,充分利用京津冀人才资源、行业和社会办学资源,提升办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增强核心竞4 / 16争能力是学校面临的全新课题。同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背景下,高校之间人才、生源、经费、资源等各方面的竞争日益加剧。面对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保持清醒头脑,主动适应环境变化,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著的精神,加快

9、推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二、指导思想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全面建成特色鲜明、国内知名、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布局,加快创建高水平防灾特色大学的步伐。以综合改革为动力,合理定位、特色发展;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学科建设为支撑,引领内涵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加强和改进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使学校的办学实力、办学水平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三、发展目标(一)战略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学校校园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文化厚重;成为研究生

10、和本科生教育并举,创新人才辈出,在国内防灾减灾领域有较高知名度、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防灾特色大学;建成中国防震减灾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科技创新中心、文化辐射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二)“十三五”目标 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更加适应防震减灾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确保 2018 年前后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增设 10 个左右本科专业,在校生规模达到 10000 人左右,年均培训 1000 人5 / 16次以上。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和示范实验中心等方面取得突破。防震减灾学科建设水平快速提升。

11、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优势学科在国内的地位得到明显提高,其他学科得到较快发展,在防震减灾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较大提升。力争在防震减灾领域的一批学科达到硕士和博士点建设水平,争取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地震安全工程)学科进入国家 “双一流”(行业特色一流学科)建设行列。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科研核心竞争力快速提高,服务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得到实质性提升,努力产出一批具有防灾特色和国内影响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年均发表权威收录论文合计达到 200 篇,年均科研经费达到 3000 万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3-4 项,其中至少 1 项为

12、二等以上。师资队伍力量显著增强。加快建设一支与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规模达到 550 人左右,高级职称人数达到 280 人,其中正高级职称达到 100 人,新增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领军人物及学科带头人 20 人以上。专任教师中具有出国研修(留学)经历的教师比例超过 10,具有国内访学或企业实践经历的比例超过 20,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超过 30。基础办学条件更加完善。校园基础设施与学习、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生均宿舍面积等指标达到国家标准。实践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实践教学效益大幅度提高,建成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加快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建成便捷、高效的教学

13、信息交流和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和谐校园基础更加牢固。统筹事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关系,倾情倾力关注民生,教职工待遇得到有力保障和提高,工作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校园更加和谐稳定,教职工更加敬业爱校、健康幸福。6 / 16四、主要任务“十三五”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提升“三个能力”,推进“三大建设”,实施“三项举措”。(一)提升三个能力提升学生专业、实践和自主学习能力。建立大类和全校选课平台,增加学生自主选学机会和自主学习时间。鼓励学生通过学科竞赛成绩、创新创业成果等置换课堂学分。构建教师引导帮扶、学生自主学习的制度环境,深化产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改革,提升以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

14、力为核心的就业能力。提升教师教学、科研和自我发展能力。落实青年教师培养、教学科研奖励和公派出国学习等制度,鼓励和要求教师参与科研、技术服务等项目,在科研和教学团队中团结互助、共同提高,在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工作中提升能力、提高水平,实现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整体提高。提升学校服务行业、社会的能力。深入开展面向地震行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张衡地学班、鲁班工程班等试点改革,为行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建设好国家级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扎实推进行业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在防震减灾科学研究、监测预报、震害预防、应急救援和科普教育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二

15、)推进三大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动力,努力完善学校内(外)部治理结构,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理事会、校友会、教育发展基金会等重要组织形式,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在学术领域的重要作用,努力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稳步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改革,以实现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优化、提高管理效能和工作绩效为目标,构建学校为主导、系部为主体的校、系二级教学管理模式,激活系部7 / 16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建立一套推动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高效化的体制机制,促进“责、权、利”、“人、财、物”的协调

16、统一。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分类分级业绩考核为重点、以绩效目标为核心的评价机制和收入分配制度,完善体现岗位性质和绩效的考评办法,形成科学高效的激励机制。扎实推进专业与课程建设。建立包括同行专家、实习基地(企事业单位)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行业、社会发展,确定各专业培养定位(学科方向、职业技术方向),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修订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跟踪和诊断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和实施方法。继续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完善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的效能评价机制和向学生开放制度。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建设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 3-

17、5 个品牌专业,争取 1-2 个专业参加国家和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试点。加大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力度,力争实现3-5 个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争取开展招收留学生工作,提高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完善从招生到学位授予各环节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完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质量信息公开及年度教学质量报告制度,建立专业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以及教学质量预警机制。围绕防灾减灾及相关领域,分步增设 8-10 个本科专业,每个新专业新建 1-2 个保障专业教学运行的基础实验室,建设好新专业必须的师资队伍、课程资源和实践教学条件(表1)。学校本科专业规模 30 个左右,其中每年招生的专业在 26-28

18、 个左右。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背景下,对原有重点建设课程、精品建设课程等更新升级,加大对考试题库内容和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力度,争取 10 门课程达到省级精品课标准,60 门课程达到校级精品课标准。加快教育优质课程资源及其信息化建设,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建设 50 门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加强教学资源网络平台建设,实现师生网络互动、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与利用。建设双语教学课程 308 / 16门,争取主编和参与国家级规划教材 3-5 部,每个专业至少有 1 门课程采用外文原版教材。表 1 “十三五”拟新增本科专业建设规划表专业和实验教学建设进度新增专业(门类

19、) 已有相关专业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工学) 地质工程、土木工程物联网工程(工学)网络工程、计算机科技科学与技术招生,教师引进启动和实施实验室、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学位授予资格审核地理科学(理学)地质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学)土木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地质工程论证备案 招生,启动和实施教师引进、实验室、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传播学(文学) 广告学、汉语言文学 经济统计学(经济学) 金融学、会计学 论证备案招生,启动和实施教师引进、实验室、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桥梁与隧道工程(工学)土木工程、地质工程、工程管理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学)电气

20、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 环境工程(工学)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论证备案招生,启动和实施教师引进、实验室、教学实习基地建设遥感科学与技术(工学) 测绘工程、地质学 消防工程(工学)土木工程、公共事业管理 论证备案招生,启动和实施教师引进、实验室、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强力推进防震减灾领域学科建设。明确学科建设的目标、内容、任务与保障条件,制定各重点建设学科和创新团队的主要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任务。面向国家提高防震减灾的重大需求,协同地震系统教育、科技资源,推动地震安全理论与应用为重点的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地震安全工程)学科建设,争取进入国家“行业特色一流”学科建设计划。以“行业特色一

21、流”学科建设为引领,着力培育和建设固体地球物理学、地质9 / 16工程等优势学科,着力培育和建设与防震减灾相关的地学、工程、仪器和信息类的 10 个二级学科。争取在“十三五”期间,1 个学科达到博士点建设水平,2-3 个学科达到硕士点建设水平;“十四五”期间 2-3 个学科达到博士点建设水平,10 个学科达到硕士点建设水平,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进入国家“行业特色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瞄准地震安全工程的重大科技问题,协调行业内外科研力量,组建一流学术团队,开展联合攻关,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创造一流研究成果,培育一流创新人才。积极推进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实质性科研合作的领域和深度,联合建设学科专

22、业,共建教学科研基地,共同开展重大项目的合作研究。 (三)实施三项举措实施师德师风和职业素养教育,寓教于学生成长成才过程。加强教师师德师风教育,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内在责任自觉,弘扬“ 半根粉笔写春秋,两袖清风书华章”的精神境界,加强教师职业素养教育,促进教师道德使命、学术使命和育人使命的回归。以严谨、求实的教风,促进学风、考风的根本好转。严格教学纪律,守住(学生满意率、教师调课率)两条底线,保持(到课率、自习率和巡教、巡考)两个常态。把执行教学纪律,毕业生就业率和考研率等作为系(部)专业教学评估和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排名靠后的系(部)和专业实行自我检讨、专家会诊、领导约谈和限期整改制度。建立帮

23、扶“困难生”的暖心、惠生体系和机制,发展其心力,增强其学习情动力,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进一步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把(教师)“教”与(学生)“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打通教师教学活动直接受益于学生的最后一公里。在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和培养,教学资源(实验室、精品课程、图书信息资料等)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项目等,以学生学习、成长的实际受益为最重要评价依据。实施全方位教育管理服务,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深入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10 / 16系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探索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塑造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24、观。坚持以重要节庆日、重大事件、重大活动为契机,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开展学校艰苦奋斗的校史教育、开展艰苦专业、艰苦工作环境专题教育,利用校史校歌引导和激励学生热爱防灾,并以防灾为荣,增强学生凝聚力,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进一步严肃学风,严抓考风,完善促进优良学风形成的长效机制,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情动力和意志力,戒除影响学习的不良习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树立奋发进取、创新成才的良好学风。继续开展文明宿舍创建活动,主动融入大学生宿舍文化,研究和关注大学宿舍文化对学风考风,以及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引导大学生宿舍

25、文化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加强大学生法制观念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水平。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办法,积极寻求社会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扎实推进辅导员“三深入两报告”(深入学生、宿舍和课堂,学生励志报告、学生工作调研报告)制度,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思想、掌握学生状态,引导学生更好地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高度重视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理解和关心辅导员的工作状况,为辅导员的发展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多元发展潜能。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学籍、学分和学位管理制度,改进教学、考核方法、改善创业指导服务等途径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改革现行课程学分体系,压缩必修、增加选修课时学分,增加学生选学、选修机会,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能力的方法和途径。稳妥推进学分置换办法,在保障专业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基础上,让有能力的学生通过国际国内权威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成果、职业资格和水平考试等获得学分,并置换其他课程学分,调动学生多元发展的潜能。大力推进学校与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