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名称:小儿门脉高压症外科诊治技术的创新应用候选单位(含排序):首都儿科研究所(1)、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候选人(含排序):李龙(1),李索林(2),张金山(3),徐伟立(4),李振东(5),刘树立(6),魏延栋(7),李颀(8),刁美(9),张军(10)项目简介:1. 研究目的小儿门脉高压是引发小儿上消化道出血、失血性休克的主要疾病,该病治疗难度高、风险大,是小儿外科疾病治疗的难点之一。小儿门脉高压发病较早,若不能采用合适的治疗方式,将对其以后的生活质量和其家庭造成终生影响。因此,本研究对治疗小儿门脉高压的外科方法进行了创新研究,探索和改进了一整套小儿门脉高压外科诊治技术,提出规范,
2、改善预后,使其成为常规成熟技术。2. 主要科技创新(1)提出胃冠状静脉-门静脉左支分流术:首次提出胃冠状静脉-门静脉左支吻合术治疗小儿门脉海绵样变,较传统 Rex手术选择颈内静脉作为分流血管相比,减少了颈部切口,避免了假性脑瘤发生。通过选用门静脉系统血管分流,使 Rex手术操作更加简便。已被国外学者广泛应用。迄今该术式已治愈 200 余患儿。(2)明确了 Warren 手术的优点:10 余年来治疗病例达 100 例,明确了 Warren 手术优点:降低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保证入肝血流,减少肝性脑病的发生。(3)提出联合手术治疗小儿门脉高压的手术规范和手术技巧:通过该手术的应用,术后 10 年以
3、上生存率及病死率优于传统脾肾分流术,15 年以上生存率达到 100%;(4)腹腔镜技术的应用:应用腹腔镜下巨脾切除术和脾动脉结扎术治疗伴有脾大的门脉高压患儿,进一步拓展了微创治疗的范围,使部分门脉高压可以在微创治疗下获得满意效果。(5)提出小儿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及治疗规范化方案:使小儿消化道出血止血率达 100%,无死亡者。(6)建立大鼠和犬类肝外门脉高压动物模型、明确胆总管囊肿合并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通过门脉高压动脉模型建立,为门脉高压研究提供了研究的载体。该项目技术创新属于小儿外科学和外科手术学领域。该项目的创新应用以发表文章和学术会议大会报告的形式说明了本项目的认可度。3. 成果产生的价
4、值本研究成果已被全国 50 余家三级医院应用,通过技术指导、举办培训班和培养进修医师等形式,培养了 100 余名小儿外科医生。推动了我国小儿门脉高压外科的迅速普及与发展,提高手术效果,减少了门脉高压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使微创外科技术应用于小儿门脉高压的治疗,让广大儿童受益。同时也提高了我国小儿外科的国际地位,达到国际小儿外科的先进行列。本项目共发表论文 37 篇,其中 SCI 论文4 篇。项目名称:脊髓灰质炎疫苗序贯免疫程序及策略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候选单位(含排序):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候选人(含排序):卢莉 李晓梅 张朱佳子 邓瑛 庞星火 张合润 赵丹 李仁清 李娟 刘东磊 索罗丹
5、曾阳 马蕊 纪文艳 吴疆项目简介:一、 研究目的为实现消灭脊灰的目标,我国采用全程脊灰减毒活疫苗免疫程序开展儿童疫苗接种,于2000年实现无脊灰。但脊灰减毒活疫苗可导致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即疫苗相关麻痹问题,给个别儿童及家庭带来极大痛苦。随着我国实现无脊灰状态,公众越来越难以接受健康儿童因接种疫苗导致终生残疾。因此,科学调整脊灰疫苗免疫策略是我国消灭脊灰当前进程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调整我国现行全程脊灰减毒活疫苗免疫程序,采用灭活疫苗与减毒活疫苗序贯可以避免严重不良反应,同时保持高水平的肠道免疫以防范输入病毒传播。但我国序贯程序免疫效果等方面的研究数据还是空白。本项目采用开放、四组、单中心、对照
6、的临床研究方法,获得疫苗序贯免疫程序的免疫原性、持久性和安全性数据,确定当前最佳序贯免疫程序,并依据循证原则形成免疫策略,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实施应用。二、 主要技术创新1 本研究填补了国内脊灰灭活疫苗与减毒活疫苗序贯程序免疫效果、持久性与安全性的空白;确认了适用于中国儿童和现阶段中国消灭脊灰的最佳序贯免疫程序,为全国调整脊灰疫苗策略提供了科学证据。2 系统采用循证疫苗免疫策略的原则,围绕脊灰疫苗策略研究与制定,初步建立适宜于中国新疫苗引入的循证免疫策略路径与流程,显著提升北京市疫苗公共卫生政策形成、转化、实施的科学水平。3 建立了疫苗免疫策略转化为重大公共卫生政策并科学实施的工作模式。首次
7、在全国免疫规划领域内采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法以发现实施风险、判定风险等级、应对消除风险,建立了较为系统的重大策略实施工作模式,为我国保障重大公共卫生政策稳步推进提供了新思路。三、 成果价值项目的社会效益巨大。新策略实施后,北京市每年25万名儿童最大限度地避免因疫苗不良反应所致个体与家庭的痛苦和损失;疫苗严重不良反应形成的上访事件随之消除,保护了社会秩序稳定,提升了公众对国家免疫规划的信心与信任度。其次,项目紧密结合当前我国维持无脊灰和全球消灭脊灰目标的实际需求,率先研究建立了一套科学、全面的脊灰疫苗免疫策略循证路径和流程,研究结果产出不但被北京市政府认可、采纳、转化为公共卫生政策,并且为全国脊
8、灰疫苗策略的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第三,项目研究成果科学性和实用性强,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同时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不但为解决当前我国脊灰免疫策略调整面临的关键问题做出重要贡献,也为世界卫生组织、国家和多省的免疫规划工作所借鉴。项目名称:化疗诱发肿瘤微环境免疫调节与转移性乳腺癌精确化治疗的基础研究候选单位(含排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候选人(含排序):任军、黄红艳、樊代明、陈峰、王小利、周心娜项目简介:该课题从分子水平揭示了化疗抗肿瘤生物学效应的新机制、新靶点,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开展转移性乳腺癌的精确化治疗, 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 早在 2000 年就
9、建立了外周血循环肿瘤抗原的免疫-PCR检测技术,后续又建立了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平台,用于监测化疗疗效。研究发现循环肿瘤细胞数目能够有效预测临床化疗疗效。首次发现乳腺癌组织中 miRNA 加工分子的表达降低可做为乳腺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分子指标。2. 针对乳腺癌干细胞及信号传导通路中关键分子的基础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分子靶点。 CD44+/CD24-乳腺癌干细胞表达更高水平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具备更强的促血管生成能力。 特异性阻断 Notch1 通路,能够显著促进肿瘤细胞调亡,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并增加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3. 建立了以 CD34+单个核细胞为关键技术的免疫
10、治疗平台,通过腺相关病毒(AAV)载体携带 Her2 基因感染树突状细胞,能够诱导产生 Her2 特异性 CTL 细胞,对曲妥珠单抗敏感和/或耐药的 Her-2 表达阳性的乳腺癌细胞均有显著的杀伤作用。早在 15 年前就开始建立了乳腺癌“化疗联合细胞免疫治疗”的精确化治疗模式,使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分别提高到了 10.2 及 33.1 个月,显著高于国内外单纯化疗的临床疗效。这些早期基于分子及基因指导下的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理念,成为近年来逐步被公认的肿瘤免疫治疗的开拓性结果。此外将 T 淋巴细胞分子免疫指标的动态改变引入乳腺癌临床疗效判定,率先发现外周血 CD8+/CD28-
11、抑制性 T 淋巴细胞 亚群不仅作为前瞻性的独立预后及预测分子,而且能够预测化疗临床疗效。上述研究成果引领肿瘤治疗的前沿方向并成为目前肿瘤治疗的热点,具备显著的原始创新,所建立的“化疗联合免疫治疗” 转 移性乳腺癌精确化个体治疗的技术平台,实现了基础研究的转化应用, 具有深远的科学价值。本研究共发表论文 66 篇,其中 SCI 23 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 40 分。项目名称:在慢性肢体缺性疾病治疗中第二个“溶栓时间窗”理念的建立与临床应用候选单位(含排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候选人(含排序):张福先、罗小云、张昌明、胡路、冯亚平、梁刚柱、张欢、牛鹿原项目简介:1.研究目的:建立“第二
12、个溶栓 时间窗”理念并在其指导下,对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病变应用导管置入接触性溶栓,期待由此可以减少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强度,减少支架植入数量,提高临床疗效。2.主要技术创新:1)、在国内创立“第二个溶栓时间窗”的假 说和理念。2)、系统的阐述了“第二个溶栓时间窗” 假说建立的理论依据,即;在肢体动脉闭塞病变部位内存在两种情况:以血栓为优势的闭塞和以动脉斑块为优势的闭塞。而很多影像学资料提示的动脉长段闭塞病变,其实是由短段的斑块与长段的血栓组成。在这些血管闭塞的部位内都存在着陈旧血栓(稳定性血栓)和相对新鲜的血栓(不稳定性血栓)。通过超出传统”溶栓时间窗”的溶栓,可以消除不 稳定血栓。 3)、详细的
13、确立了不同“ 时间窗”内溶栓的目的理念;在 “第一时间窗”内所面 对的血栓是新 鲜的,溶栓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彻底消除血栓来治疗由此引发的急性肢体缺血。而在“第二个时间窗”内所面对 的是以陈旧血栓为主的混合性血栓,溶栓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清除血管病变部位的不稳定血栓,确定真实的管腔内血管狭窄或闭塞长度,从而降低腔内介入血管成型手术的强度,减少支架应用的数量及费用,提高临床疗效和远期血管通畅率。3.成果产生的价值:本研究历经十余年,所建立理念已在其他血管疾病中应用,如:肠系膜血管、周围静脉等。成果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解放军总医院(301)血管外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中国医科大学附
14、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等多家国内知名血管外科中心应用该成果。目前为止共发表相关论文 28 篇,其中 SCI 五篇,国内核心期刊26 篇,参与专著与教材编写三部。项目名称:我国自杀行为特征和危险因素的研究及应用 候选单位(含排序):北京回龙观医院候选人(含排序):李献云,费立鹏,张艳萍,徐东,童永胜, 梁红,张亚利,及惠郁,赵云霞,孟梅,王翠玲,牛雅娟,王志青,卞清涛,安静项目简介:自杀行为是我国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公共卫生问题和精神 卫生 问题。本系列研究旨在科学评 估我国自杀率水平及随年代变动趋势,自杀行为(死亡和未遂)的特征与危险因素,并揭示我国自杀预防的关键之处。成果率先报道了我国自杀率居高
15、,但近 10 多年来有下降趋势;首次揭示了我国独有的自杀率模式:城市高于农村、男性略低于女性;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明确了我国自杀和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首次发现农村地区大量的低计划冲动性自杀和自杀未遂,农药是其主要的自杀方式;首次发现精神疾病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区对自杀的影响不同;此外还对随机抽样的社区人群进行了自杀意念发生率及相 关因素、对自杀的态度及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牵头制定了我国自杀行为研究用的评估工具。依据国情制定我国自杀预防措施,如在农村有效管理农药以降低自杀行为;为自杀未遂 者提供心理社会综合干预;建立热线电话面向全国提供免费的 自杀干预服务;建立专用心理危机干预网站进行自杀预防知
16、识 宣传和干预。成果供发表论文 76 篇(英文 24 篇),其中被 SCI-E 收录 12 篇,总影响因子 128.233,被引 1165 次,他引 592 次,单篇最高被引 444次;在囯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52 篇,他引 922 次,单篇最高被引 210 次,完成与自杀学有关的 2 部英文书籍章节(包括1 部中文译本)和 2 部中文书籍章节的编写。建立了自杀干预专用热线电话(可同时接听 10 条)一个,及网站一个。与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合作为国内培养自杀 预防研究高层次人才 30佘名,举办各种自杀预防培训班 20 佘场。成果具有极重要的社会效益。项目名称:异种脱细胞真皮的研究(高性能异种脱细胞
17、真皮的研发及在大面积烧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候选单位:北京积水潭医院候选人:张国安、宁方刚、王成、荣艳华、温春泉、杜伟力、赵筱卓项目简介:大面积深度烧伤治疗的关键是解决患者自体皮源不足的问题,积极封闭创面以抢救患者生命。目前常规治疗是待患者顺利通过休克期后,行创面切痂、自体微粒皮移植术初步覆盖创面,此方法扩增比例可达 1:10,可通过数次手术即迅速覆盖大部创面,为抢救获取宝贵时间。但微粒皮成活需提供适宜的微环境,目前应用的常规方法是以异体皮复合移植为微粒皮提供保护。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异体皮来源愈发有限。在烧伤救治中,一旦缺乏则成为大面积烧伤治疗的瓶颈,影响大面积烧伤病人的成活。皮肤移植中最重要的排斥反应机制是细胞免疫,可以通过选择性的去除真皮的细胞成分,降低甚至消除其抗原性,同时保留真皮的正常支架结构。因此,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一直在不断尝试对异种真皮进行脱细胞处理,以获得可以替代异体皮的异种真皮材料。但总体效果尚不满意。以往采用的脱细胞方法主要有酶消化法和化学去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