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一中2003级高考文言文复习设计.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1133331 上传时间:2018-12-1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铜梁一中2003级高考文言文复习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铜梁一中2003级高考文言文复习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铜梁一中2003级高考文言文复习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铜梁一中2003级高考文言文复习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铜梁一中2003级高考文言文复习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铜梁一中 2003 级高考文言文复习设计铜梁一中 李明勇第一部分 前 言一、 高考考查文言文的意义现代社会的交际,听说读写都不用文言,(除台湾写应用文还有些地方用到文言)可以说绝大多数人对文言是“听不到,说不出,读不懂,写不了” ,那么高考为什么还要考文言文呢?其实高考考纲的制定是由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决定的。大纲对中学生掌握文言文知识方面有明确规定,认为“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熊江平语)其依据在于:1、 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2、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从汉

2、字的发展方面看,辨析现代汉语的语素要有古汉语的修养。、从篇章方面看,多读优秀的文言作品,它那严谨的布局、简洁的行文对提高现代文写作水平有帮助。、从文学鉴赏方面看,要了解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心态,非有中国古典文学修养不可。二、高考文言文的考查内容在进行高考文言文条块复习前,教师务必要抽出一堂课时间整体讲解文言高考要求以及历年高考相关情况,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复习积极性,又能知己知彼,做到有的放矢总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根据 2002 年版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 浅易的标准:1、词汇:以文言常用词、次常用词为主。2、语法结构: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3、体裁:叙事为主、写景、抒

3、情、说明及一般的说理文次之,并非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4、内容:同古文化背景知识联系松散,少用典故。5、风格: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比如去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部分完全遵照(考试说明)的精神,选取了三国志魏书胡质传裴松之注引孙盛的晋阳秋一书中关于胡威的一段文字。(1)开头处加上了“胡质之子”四个字,使之符合传记文的一般格式,(2)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选文没有生僻难解的词语,没有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也基本没有难解的名物典章制度方面的专门术语。除此之外,(3)从选文整体风格上看, 三国志属于正史,这篇阅读材料属于较为典范的文言文的作品。因而可以认为,对于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来说,有关胡威的这一段文字确

4、为浅显形式的文言文。刘国正先生曾举出了四部书作为浅易文言文的代表,它们分别是:孟子 、 史记的传记部分、 梦溪笔谈 、 聊斋志异 。、分要求:- 2 -1.理解(这在语文能力层级上属于 B 级,考查理解能力)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 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文言试题中体现对分析综合的题目一般两道,分值 6 分,应该下大功夫,在全面阅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不过在这块内容上授课难度大,尤其是年青

5、教师往往具有可操作性的东西少。3.鉴赏评价 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三、关于高考文言文试题的选材1、近年来高考文言阅读材料多从经典史籍中(可能是为了突出典范性)选取。字数在四五百左右。(1999 年 574 字,2000 年 400 字左右)已成稳定模式。2001 年海淀区模拟卷最短的只有 294 字。上海卷只 180 字左右。1993 年选自新唐书-姚崇传 ,主人公姚崇;1994 年选自唐语林-识鉴 ,一说为宋书孝义传主人公何子平;1995 年选自隋书-列女传 ,主人公郑善果母;1996 年选自宋史-郭永传 ,主人公郭永;1997 年选自唐人刘肃的大唐新语

6、,主人公权善才;1998 年选自宋史-忠义一-李若水传 ,主人公李若水;1999 年选自北齐书-苏琼传 ,主人公苏琼;2000 年选自三国志-魏书-胡质传裴松之注引孙盛的晋阳秋一书;合写胡质、胡威父子清慎廉明因而享有卓著声誉的。2001 年选自史记 , “田单列传” 。2002 年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以上选文的共同点均为浅易的文言文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但就是这些材料,却也潜伏着很大的变革危机。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步骤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7、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要具工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不少考生心理上比较紧张,常常是读完一篇就去选,事实上这是极不正确的,一般来说,文言试题解题阅读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整体阅读要求 1、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2、能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 3 -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第二步:细读题目要求 1、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2、利用好最后那道题(还有实词解释题)因为此题相当难,但命题往往说有一项不符题意,那么就是说其他三项都是正确的,就是有一

8、项错误也往往是个小问题。那么通过看最后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一遍,往往事半功倍,全文内容马上会成竹在胸。第三步:重读全文。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这一步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特别提示:有些学生在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非常普遍。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高考所选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一定要让他们保持良好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借助各种力量,善于前后推导,一步步走

9、完解读过程。在解决个别难点和正确把握文意、准确翻译文句时。要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邻里相推,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另外,从以往高考来看,不少考生在做文言题时丢分往往丢在不注意审题上,例如问的是“全都直接表现某某人热爱国家、不畏强敌的言行的一组是哪项” ,有些考生往往忽略“直接”或“言行”这样的重要词语,造成所答非所问。或者是平时训练多了,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当出现“间接表现了”或“反衬出”之类

10、要求时,又不能进行正确答题了。因此,在做文言练习时,教师要多加注意,切实完成文言应试阅读步骤注意审好题,使学生能多积累一些考试经验。应该说文言解题的三步阅读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复习当中必须让学生加以掌握和运用。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切记!第一章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文言常见实词的范围此条款要注意两点:1、在文中的含义,这是所给的条件;2、常见的实词,这是考查的范围。(一)什么是文言常用实词?一般地说,凡是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古今词义不同的字均可算是文言常用实词。北京师院出版的中学文言常用词词典是主编饶杰腾对 80 年版中学语文课本全部文言文课

11、文(总字数为 28348 个)所用词汇(3394 个)进行研究;参考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常用词部分(1086 个),考虑中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常用字为 800 个左右。蒋传一先生利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汉字信息技术,用“逐层切割”和“数频统计”法- 4 -对 88 年中学语文课本全部文言诗文共 68657 个语料进行分析,得出高频和次高频实词489 个。高中语文课本所列文言常用实词表共列了 360 个文言实词(准确数字为 248 个) 。这些应该是中学生起码要掌握的。2002 年高考语文科说明确定为 120 个二、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单音性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叠音

12、词、象声词、 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多义性这和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原则上是一样的,但现代汉语用几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的意义,在古代汉语中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近义性现代汉语中有不太区分的概念,古代汉语中可能分得很细,形成一系列近义词,如关于“看”的动词有 20 多个;“马”的名词也有 20 个以上。活用性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名词可用作动词、副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动宾处置关系。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这在今天看来类似于写错别字,但在古人是一种习惯。复习实词时,重点掌握课本的内容:散布在教材的各个知识短文和附录。当然,现在

13、我们很多学校高三复习手头均有一些参考资料,可能更全面些。三、了解近几年高考文言实词的命题规律1、 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一题中考,分值为 3 分,几乎每年必考。2、题 型:、要求考生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如高考全国卷)、判断古今同义或异义的情况。 (如仿真卷一)要求考生以比较来辨别词义的差异,求得正确。四、答题技巧1、 字形推断法(形训法)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 80%以上, “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钅(金) 、木、氵(水) 、 (火) 、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从“刂(刀) 、弓、矛、戈、斤(斧) 、殳(sh)“者与兵器有关, 从“马、牛、羊、

14、豕 、犭、 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 、辶(走) 、刂(心) 、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 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 皿-器具、 纟-丝麻、宀-房舍、 求-毛皮、隹(zhu )-鸟雀、冖-笼罩、 歹-死亡、 月-肉、 页-首、 自-鼻、目-眼、 尸 -身体如念奴娇 “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橹”:木制的船具。“不刊之论” “自怨自艾”中的“刊” “艾”从形旁上看均应该与“刀”有关;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字的意义。 “造”的义符为“辶” ,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 ,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 “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 “成就”显然与文意

15、不符。 “过”也同理,也可译为“拜访”之义。- 5 -有许多学生对 2001 年春季北京卷试题中“袖空牒窃印”中的“牒”字不理解,而实际上“牒”字是形声字, “片”是其形旁,甲骨文中取“木”之右半为“片” ,本义就是“木片” ,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 “牌” “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学生如果能有从字形去分析判断的意识,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了。2、语境推断法高考考查的实词 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翻译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理解推断。3、课文迁移法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

16、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如:94 年高考“扬州辟从事吏”同课文的“连辟公府不就”中的“辟” ;97 年高考“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 ;上海卷中“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 ;“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同课文的“便言多令才” 。2001 年仿真卷第五篇 25 题 B 项中“伐其功”跟课文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中的“伐”均是“夸耀”之义。4、 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举例说明: 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农,从事) 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 腥操并御,芳不

17、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括号内词语加点字的意义是我们平时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义。又如:95 年试题 12 题 “在官清恪,未尝闻私”中的“恪”是“谨慎而恭敬”意,同成语“恪守不渝”中的“恪”同.“吾亦望汝副其心”中的“副”与成语“名副其实”中的“副”同(符合)16 题“或妄嗔怒”中的“妄”与成语“轻举妄动”中的“妄”义同。(胡乱),文句翻译题解题时可用代入成语的方法检验一下。5、对句判断法(语言结构推断法)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 。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A、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

18、“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B、 追亡逐北(亡 .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C、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被任用)D、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E、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族”字义同“灭”字)又如:91 年 18 题“顽鲁者亦当矜怜”中的“顽鲁”义:A、愚笨而鲁莽 B、固执而粗鲁 C、顽皮而愚蠢 D、愚昧而愚蠢孤立地看似乎都讲得通,但由于这句话同下面“贤俊者自可赏爱”构成整句。因此,你只需了解“贤” “俊”是在古文中是“有才能”之义,就很容易能选出 D 项这一正确- 6 -的答案。6、 语法分析推断

19、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如: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 ,也不能仅理解为“看” ,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促织中“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中“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 。2000 年试题 13 题“取樵炊灶”中的“樵”前跟动词,因此应是名词,译为“柴薪”除了以上一些常见的方法之外,一些参考书上还列出了“通假推断法” “词语结构推断法” “

20、比较推断法”等 。翻译文言实词要特别注意同形异义现象和通假现象。五、特别提示常见错误文言实词翻译时学生最主要的错误是不能分清古义和今义,以今义附会古义,这也是文言阅读和翻译的大忌。纵观历年高考设题情况,这也是实词解释或句子翻译题迷惑性之所在。命题者也主要是从这方面来设题考查考生的。六、文言实词的相关常识(一)常见的文言实词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1.通假字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中学课本里讲的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 借字、古今字。凡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叫做通用。如“ 反”通“返” , “知”通 “智” 。凡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

21、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可以借代,叫做假借。如“蚤”通“早” , “直”通“值”。古代只有某一个字,后来为了把这古字所表示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别,造出一个或几个今字,让原来的古字专表示另一个或另几个概念,叫做古今字。如:莫暮,益谥。(一)通假字通假字就是古人在书写中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通假的原则是音同,如不全同,也要近似,声音相差很远,不能构成通假。音同关键是声母相同,借字与本字之间,必须是同一声母(也有时声母相近) 。韵母也要求相同或相近。声韵相同或相近,是构成假借的原则,也是我们分析,辨别假借关系的依据。音同而借的是多数,音近而借的次之,对声调的要求并不很严格。通假字,包括通用

22、字和假借字。但我们中学教材把古今字也认为是通假字。通假与假借不同。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而成的。由于语言中某些词有音无字,假借一个同音的字来代替它,这就叫“依声托事” 。如“求”的原义是皮衣,借作“请求”的“求”(以后又另造“裘”字)。这就是假借。通假也就是通用。某一个词义,本来有字,不过由于最初书写的简便,或书写的疏忽,或别的原因把乙字写成了甲字,这个写错的字又为后人所接受,于是在某种意义上,就借甲字代乙字了。以上两种现象统称为“通假” 。通假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音同或音近。(二)异读字- 7 -文言文中有一些字保留了两个以上的读法,即异读字。1破音异读:前人叫“读破” “破音” 。它是

23、用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方法。如“如耳说卫嗣公,卫嗣公说而太息” 。 “说”的本意“讲话”本音是 shuo,这句话第一个“说”用的是它的引申义“游说” ,也就是“劝说、说服”的意思,应该破字音 shui;第二个“说”则是它的兼有的意义“悦” ,就读 yue,是“喜欢高兴”的意思。2通假异读:通假字和本字起初读音一致,后来由于读音的演变,二字有的读音不同了。现在通假字一律读本字的读音。3古音异读:有些专有名字,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为专有,有固定性,从而保留了古音。这类字。要按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规定去读音。凡已明令废读古音统一读今音的,就读今音。凡未废

24、除的还读古音。(三)古今异义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有的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这类词的词义的演变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2词义缩小: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后一个意思不用了。3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义是苛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4词义弱化:如“很”古代同“凶狠”的“狠” ,表示程度很高,现在用上“很”字,表示的程度

25、也不怎么高了。5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的意思。6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古时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则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7名称说法改变。如“目”改称“眼睛” , “寡”改称为“少”意等。(四)一词多义1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如,以笔画最少的“一”字为例,常用义项就有六七个。一人,一桌(口技 ) 数目古今一也(察今 ) 相同,一样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 统一用心一也(劝学 ) 专一上下天光,一碧万倾(岳阳楼记 ) 满,全一至此乎(史记 滑稽列传 ) 竟,

26、乃2怎么掌握一词多义掌握教材列出的附录,特别是新大纲要求掌握的 120 个文言实词。掌握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 8 -知识。词义的分化衍生是有基本规律的,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与原有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意义联系。词的本义是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用比喻的方法形成的新的词义,假借义是借用作另外一个同音的词的意义。词的本义:如“从” (二人相随) ;“北” (二人相背) ;“公” (背厶为公)厶是私的古字;“沐” (从水,洗发为沐) ;“休” (人靠木边为休) ;“

27、仲” (从人从中,处长少之间) 。掌握这些本义的最好方法是借助“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造字法,对字形进行分析。引申义:如“兵” ,本义是兵器,由兵器引申出士兵,用兵,军事谋划,作战,军队等。比喻义:如“被” ,本义是“被子” ,可比喻“蒙受、遭受”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培养在不同语境中辨析多义词的能力。A揣摩文意、句意,从上下文来推求词义。如“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绝”字,本义“断丝也” ,引申为“继” “停止” “隔绝” “渡过” “极好” 。这么多义项,怎么办,根据上下文的意义,就应释为“渡过” 。再如“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中的“伪”本义是“为” ,人为的制

28、作,加工,相申为“伪善、伪装” ,结合上文,应释为本义。B “对文”解释词义。对文就是“相对为文” ,指在平行的相同结构(字数、结构、语法作用相同)中,处于相对应地位的两个词,在词义上相反、相对的情况。如“满招损,谦受益”中“满”与“谦” , “招”与“受” , “损”与“与益”意义相反。再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 “存”与“亡” , “治”与“乱” , “吉”与“凶”意义也都是相反的。C根据“变文”解释词义。变文就是“变化为文” ,指在文章中为了避免重复或押韵而有意使用不同的词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如“民可以乐成,而不可与虑始”中,“可以”与“可与

29、”意思相同,都是“可以与(跟)”D从分析语法结构入手解释词义。有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不但意义不同,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也不同,如能明确它在句中作什么成分,有什么语法功能,它的意义也就明显了。如“王见右广(右路军) ,将从之乘。屈荡(人名)户之”中“从”后面带了宾语,所以,它只能是动词“跟从、追随”的意思, “户”后面带了宾语,它也只能是动词,可释为“阻止” 。一词多义是最复杂的情况,从广义上说,包含了通假字、古今异义、实词活用以及文言异读等知识点,因此,对这部分知识要花力气,不断积累,经常训练。(五)偏义复词第二章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

30、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因此,确切掌握文言虚词的这些特点,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增强阅- 9 -读文言文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一、把握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代词: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指示代词之、其、或、然。疑问代词安、焉、何。副词:范围副词则、犹

31、时间副词既、已、且语气副词其、何、遂介词:于、以、为、因、乎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二、了解文言虚词中的特殊现象(1)兼词: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诸、焉、盍、叵、旃诸: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之于)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之乎)焉:长沮,桀溺耦而耕,也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于之) ;惧有伏焉(于之)盍:盍请济师于王(何不,为什么不向楚王请求援助)夫子盍行邪?无落我事(何不,你怎么不走开呢?不要耽误我的事)叵:居心叵测(不可) ;(2)虚词连用:有时是两个词,如

32、“也哉” 、 “矣夫” “焉尔” “也矣” ,有时是三个连用,如“也乎哉” “噫吁嘻” “焉耳矣” 。虚词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语气的重点在最末一个上。(3)复音虚词:文言实词存在单音、双音问题,文言虚词也如此,即在文言文中是两个单音节虚词,发展到现在,成了一个双音节虚词,我们把这类虚词称做复音虚词,如:于是、无论、可以、从而、其实、虽然、无以、有以、得无、无乃、何其、何况、否则、然则、已而、足以、可行、是以、所以、因为等等。对复音虚词,不能简单地用现代语意去理解,如“可以一战” , “可以”在这里是“可以凭借(它) ,就不能释为“能够” 。有的复音虚词,也不能简单地采取两者相加的办法推断其意义

33、和用法,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是以”就是因此的意思。再如“所以” ,不止一个意义,一种用法,在“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中表示原因,在“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中表手段,因此,对复音虚词要结合下下文,仔细辨别,反复揣摩。第三章 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一、 考点阐释这条要求中重要的是对于特殊句式与用法的界定。由于有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这个限制条件,它的概念就自然显得明晰了。而了解这些特殊句式和用法,也是指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理解与辨别的能力,而不是要求我们去抽象记忆到底有哪些种特殊句式和用法,以及它

34、们的具体情况如何。- 10 -句式属于语法的范畴,这里的不同的用法指词类活用,也属于语法范畴。同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里的语法构造并没有什么太大太多的不同。不过,它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语法规则,自然会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别。所谓“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正是指这样一些歧义的部分。而根据“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一总要求,我们又可将这些“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限定在古今语法岐义的主要方面。大致说来,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与词类活用等五个方面。考查方法主要结合把握文意来进行,单纯性的考查方式近年来很少见,这一点我们应引起注意。二、知识归纳整理比一比:古今句式的不同表述方式。今 句式 古 袁

35、隆平是著名水稻专家。 判断句 刘备天下枭雄。小李被小王骗了。 被动句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你们俩谁大谁小? 疑问句 孰与君少长?他没有欺骗我。 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你想到哪几去? 宾语前置 君欲何至? 省略句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讨论:以上例句中,古今句式有何不同?点拨:这仅仅是简单的几例。实际上,文言句式都还有许多其他的类型,每一种类型下面又还有许多小类,请同学们自己去看书复习,多记些典型例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1、 主谓倒装 如:甚矣,汝之不惠!2、 定语后置A、中心语+定语+者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B、中心语+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中心语+之+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D、中心语+而+定语+者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E、用数量词作定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例如 :“吏二缚一人诣王”3、 宾语前置(重点)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A.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B.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宾语用代词复指。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