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doc

上传人:da****u 文档编号:1133595 上传时间:2018-12-1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本科)推荐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课程学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课程名称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 课程类型 公共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其他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工 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土木类 课程负责人 冯志焱 填报日期 2015 年 4 月 28 日 陕西省教育厅制2015 年 1 月填 写 要 求1以 word 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2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3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不可作为申报内容填写。4课程团队的每个成员都须在“2课程团队” 表格中签字。5“8承诺与责任” 需要课程负责人本人签

2、字,课程建设学校盖章。1 课程负责人情况课程负责人 冯志焱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64.10最终学历 研究生 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学位 博士 行政职务 无所在院系 土木工程学院通信地址(邮编) 西安市雁塔路 1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1#信箱 710055研究方向 岩土工程基本情况是否曾获省级精品课程称号 是曾获省级精品课程称号年份 2006原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 韩晓雷教学情况现课程负责人近三年讲授本课程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学生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

3、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省部级及以上规划教材、获奖教材(不超过五项):1. 现课程负责人近三年讲授本课程情况每年主讲土力学与基础工程,4 学时周,3 届本科生,240 人2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1)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土木工程专业,专业课,4 学时周,5 届本科生,420人;(2)工程地质,土木工程专业,专业基础课,4 学时周,2 届本科生,120 人;(3)土力学,交通工程专业,专业基础课,4 学时周,4 届本科生,480 人;(4)

4、土木工程英语,基础课,4 学时周,2 届本科生,90 人。3近五年来承担的实践性教学(1)指导毕业实习:指导本科生毕业实习,共 40 人;(2)指导课程设计:指导本科生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每年 4 周,共 70 人; (3)指导毕业设计:指导土木工程专业地下结构与岩土工程方向本科毕业设计,每年 14 周,共 40 余人。 4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1)岩土工程方向本科生毕业设计选题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01-2015.12;(2)“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教材建设,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2009;教学情况(3)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岩土类实验教学模式研究,西建大土木工程学院,2007-200

5、8;(4)“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建设项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1-2015.12。5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1)浅谈土力学与岩土工程教学中的直觉思维及其培养,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岩土类课程的实践性与实践性教学模式探讨,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专刊),2011.12。6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1)2008 年荣获陕西省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2)2012 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 (3)2012 年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优秀实习指导教师。7.主编的省部级及以上规划教材、获奖教材(1)

6、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冶金工业出版社,2012.2;(2)土力学地基基础,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8;(3)湿陷性黄土地基,科学出版社,2009.8;(4)岩土工程勘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6。学术研究课程负责人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1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1)桩承式加筋路堤三维土拱效应计算模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0.1-2013.12,主要参与

7、人;(2)黄土高原旱区浅层土体水分场随气候变化机理及数值模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0.1-2013.12,主要参与人;(3)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螺杆灌注桩技术规程,2015.5-2016.10,主编。2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1)黄土场地基坑大降深降水的试验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一作者, 2010.9。(2)黄土的三轴试验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一作者,2010.12;学术研究(3)中低能量强夯法处理黄土湿陷性效果的统计分析,工业建筑,第一作者,2011.2; (4)软弱土地区载体桩复合地基竖向承载特性试验研究,建筑结构,第二作者,2

8、011.2;(5)对非饱和土有效应力若干基本观点的思辨,岩土工程学报,第二作者,2006.23.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1)“严寒地区软塑粘土地层大断面浅埋隧道施工技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2009 年;(2)“陕西省出版社大厦基坑支护岩土工程设计”,陕西省第九次优秀工程勘察,省级二等奖,排名第二;2002 年。2课程团队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专业技术职务 学科专业 在本课程中承担的工作 签字冯志焱 男 1964.10 副教授 岩土工程 课程负责人 王铁行 男 1968.1 教 授 岩土工程 教学与教改韩晓雷 男 1956.3 教 授 岩土工程 教学与教改刘增荣 男

9、1954.5 教 授 岩土工程 课程讲授、课件开发曹卫平 男 1977.8 教 授 岩土工程 课程讲授、习题库苏立君 男 1975.6 教 授 岩土工程 课程讲授、习题库王平安 男 1966.3 副教授 岩土工程 课程讲授、实习李 辉 女 1963.2 副教授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课程讲授、课件开发宋战平 男 1975.1 副教授 岩土工程 课程讲授、课件开发许健 男 1981.6 副教授 岩土工程 课程讲授、课件开发蔡东艳 女 1961.1 高 工 岩土工程 实验教学罗少锋 男 1973.7 讲 师 岩土工程 课程讲授、课程设计李瑞娥 女 1979.9 讲 师 工程地质 课程辅导、习题库鲁 洁

10、 女 1980.4 工程师 岩土工程 实验教学王娟娟 女 1980.2 工程师 岩土工程 实验教学张 磊 男 1981.3 讲 师 岩土工程 课程辅导、实习王军保 男 1982.5 讲 师 岩土工程 习题库建设刘小军 男 1983.10 讲 师 岩土工程 课程辅导、网站建设刘 华 男 1983.11 讲 师 岩土工程 网站建设、更新课程团队结构罗 扬 男 1986.7 讲 师 岩土工程 指导课程设计、实习课程团队整体素质及青年教师培养课程团队(含优秀的教育技术骨干和行业背景专家)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

11、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涉及建筑、公路、铁路、水利、机场、港口等多个行业。为了适应这一特点,经过多年努力,逐渐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知识结构、年龄结构都很合理的课程团队,其具有多年教学、实践及研究工作经验,学术造诣较高。课程团队的知识结构、教育背景涵盖了课程内容涉及到的结构工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下工程、岩土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隧道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或行业,有 6 名教师具有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或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多名教师作为专家常年参与地方建设重要工程项目的专家论证或评审,或者参与重大工程项目的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在业内具有重要影响。课程团队目前共有教学人员 20 人。教

12、学队伍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者 11 人,占55%;中级职称者 9 人,占 45%。教学队伍 85%具有博士学位,40 岁及以上 10 人,3040 岁 9 人,30 岁以下 1 人。教学队伍中有 4 人先后在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大学或学术机构进修或从事相关科研研究;同时,从科研、设计、勘察、施工单位聘请多名专家学者为外聘师资,从不同角度充实课程团队,为教学服务。最近三年统计数据表明,教师与学生比例为 1:15。课程团队的学缘结构合理,既有能传承本校学术和教学特长的本校培养的教师,也有从其他高校毕业的多个学科或行业的毕业生作为我校教师。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各阶段,团队许多教师都有香港科

13、技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等学校的教育背景或工作经历,这些经历同时也体现出行业背景的不同,为我校该课程建设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基础。课程教学团队重视梯队建设,大力培养年轻教师,年龄在 35 岁以内的年轻教师占到 40%,且都为博士毕业。其中近五年来,从浙江大学、重庆大学等学校或科研院所陆续引进青年博士 6 人。对引进的青年教师,专门有高级职称以上教师一对一培养,从教育法规、职业道德、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传帮带,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教师生活。工作满一年的新进教师要进行教学考核,邀请教学督导组每学

14、期对每位授课教师听课不少于 1 次,团队教师互相听课,召开教学法研究活动,切磋教学技巧,共同提高教学水平从制度上规范青年教师培养和成长。教学改革与研究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近五年来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1)加强、完善精品课程建设该课程在 2006 年获准省级精品课程,体现了课程团队在此以前所取得的成就。在此以后,该课程建设又有新的进步,在 2014 年,又获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建设项目,建设期 2 年。该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总体目标:教育教学方法先进,教学实际效果突出,课程特色鲜明,有面向相关专业学生的课程网络学习平台,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效发

15、挥作用,建设试题库,实施教考分离制度,达到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标准(教学过程的全程录像为可选内容),在全国同类课程中有较大影响力。(2)教学方法改革和完善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老一辈的专家学者对“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国内该课程体系形成中的重要力量,也形成了我校该课程优秀的教学传统和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随着形势的发展,土力学学科有了新的进步,相关工程技术也有新进展,其他新技术和新时期学生等对教学方法也有新的要求。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教学方法要适应这种要求,进行教学改革,完善教学方法。在本课程建设中,进行了以下改革,完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建设多媒体课件

16、;对年轻教师,倡导采用板书授课,多媒体辅助,其中后者仅限于工程图像展示;建设不同专题的工程展示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比如,挡土结构专题、浅基础专题、地基处理专题、桩基础专题等;对实验课内容及要求进行修订;与生产单位(设计、施工单位)合作,由工程第一线专家进入课堂,合作完成该课程教学;除课堂教学以外,开展实验课、小论文活动、野外认识实习等环节,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教学效果。(3)教材建设与选用课程团队重视教材的建设,近些年出版的主要教材有: 土力学地基基础(第二版)(王铁行、冯志焱,中国电力出版社);工程地质学原理(韩晓雷,机械工业出版社);湿陷性黄土地基(冯志焱、宋战平等,科学出版社);岩土力

17、学与地基基础题库及题解(王铁行、冯志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土木工程英语(惠宽堂,冯志焱等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土力学(曹卫平等,清华大学出版社)。在教学中,十分重视教材的选用。既要考虑我校实际,更要考虑教材内容和质量以及教学效果。尽量选用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教材,或者知名学者主编的教材。(4)考核方式改革和完善,进行试题库建设对该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实施教考分离,授课教师不参与命题,试卷学生匿名,统一、流水阅卷。这项改革正在逐步实施,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在建设好试题库后,可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5)增加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对土木工程专业地下结构与岩土工程方向的学生,新增了基础工程课

18、程设计。设计内容考虑了目前学科发展和工程实际的现状,设计分为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一)和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二),前者为桩基础设计,后者为基坑支护设计,时间分别 2 周。题目都来源于实际工程,做到了每人一题。(6)完善毕业设计环节为了适应学科发展新需要,对毕业设计进行了调整、完善。部分毕业设计新增了地基基础设计内容,时间为 3 周由该课程团队教师指导,并与上部结构指导教师合作完成整体毕业设计。对地下结构与岩土工程方向,毕业设计环节也逐步完善,设计内容包括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基础设计、边坡稳定性评价与治理、基坑支护与降水、隧道工程等。已基本形成了我校特色的岩土工程毕业设计。(7)完善实习环节对实习环节完

19、善,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与生产单位合作,建设实习基地,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实习条件;完善实习大纲和实习内容,对地下结构与岩土工程方向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习要求。通过努力,取得了明显成绩,其中“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或 2006 年省级精品课程;毕业的学生收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近五年获准的各类科研项目中均有学生参与。3课程建设详细介绍课程持续建设和更新情况:岩土体和地基基础是所有工程建设的基础,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是土木工程学科重要课程,由于岩土体本身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也是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该课程建设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岩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

20、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课程内容遵循基础性与前沿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更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课程持续建设和更新主要表现在:(1)坚持不断探索和创新,走精品化之路。本课程在 2006 年被列为省级精品课横,2014 年又被列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专业骨干课程建设(2015-2016 年),为课程持续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2)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为契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重大改革举措。通过这一契机,与多个科研、设计、勘察、施工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建设

21、了多个实习基地,聘请了在生产第一线的行业学者、专家作为我校外聘教师,联合培养各类人才,极大地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3)选派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学习,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从多方面帮助青年教师创造科研条件,积极营造青年教师发展空间。对只有中级职称、但获准国家级科研项目的青年教师,可在具有高级职称研究生导师指导下招收硕士研究生。(4)积极做好教材建设和使用,推动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先后编写、出版了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土力学、岩土工程勘察、湿陷性黄土地基、土木工程地基处理等教材。同时,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推荐了一系列参考书和国内有影响的教材、书籍。(5)进行了了工程案例教学的探索,基本完成了工

22、程案例教学课件的建设。将最新科研进展、工程实例、工程事故、新的施工工艺和方法,通过案例教学及时引入到课堂。(6)完善了实验教学大纲,更新了实验教学内容;新增了实验室教学用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室对学生进行开放式管理。4课程内容课程的内容、结构、知识点、课时等方面的组织安排:1、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已有 50 多年的历史,是土木工程等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经过几代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1979 年被授予批准为岩土工程硕士点,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一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2000 年被授予为岩土工程博士点,博士生导师 5 人

23、,硕士生导师 11 人。1956 年并校时,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工系地基基础教研室主任是国内著名学者钱鸿缙教授。当时教研室只有 4 人,包括两名实验室人员,承担土力学地基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文革期间,地基基础教研室分离出部分教师从事地下建筑专业,1978 年地下建筑专业撤销,人员又合并。2000 年改名为岩土工程教研室,发展至今。教研室长期以来一贯重视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多次获得学校和其他层次的教学表彰和奖励,近些年,团队经过多方调查和研究,对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环节等诸多方面不断探索,探索性地开展了双语教学,已初步形成了以传统民用建筑结构为依托,以湿陷性黄土地基和

24、动力机器地基基础为区域特色,以现代地下工程和地下空间为新的发展目标,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和学科发展的要求,服务国家、特别是西部工程建设,科研、服务与教学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发展模式。在科研方面,近几年团队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4 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 1 项。2、课程定位(1)该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骨干课程,既包括专业基础课内容,也有专业课内容。所有土木工程都涉及地基基础,地基的对象和材料就是土体,所以土木工程离不开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该工作包括岩土工程勘察、场地与地基的评价与建议、地基基础的设计等。通过建设,是该课程在陕西省同类课程中有较大影响,并最终是该课程在全国同类

25、课程中有较大影响。(2)将该课程建设成为教学方法先进,教学实际效果突出、课程特色鲜明、有面向相关专业(如建筑学、给排水、工程管理等)学生的课程网络学习平台,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效发挥作用。(3)该课程主要面向以下对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其他相关专业(如建筑学、给排水、工程管理等),也可为注册岩土工程师和结构工程师学习提供平台。3、课程内容与知识点 土力学地基基础课程由两部分组成,即土力学和基础工程。土力学研究对象是由三相(固相、液相和气相)组成的土体,它在变形体的连续性、均匀性、各向同性、弹塑性等方面都明显不同于一般的连续介质。土力学就是研究这样一种介质的强度、变形、渗流稳定性问题的

26、科学。基础工程则运用土力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建筑物地基的设计理论,以及基础的结构设计,地基土与结构物等相互作用等问题。研究的目的是为设计提供依据,解决岩土工程中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这一对矛盾。本课程内容包括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及其指标,在自重和附加压力下地基土中的应力、应变的概念、特点及计算,地基沉降的计算理论,有效应力原理和土的固结理论,土的抗剪强度理论,土压力理论,地基土的承载力理论和土坡的稳定性理论,土的渗透理论,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设计理论,桩基础,地基处理,以及区域性特殊土等。体系结构基本可概括为两个稳定性:变形稳定性:作为建筑物的沉降是由土体的变形所引起。土体的变形特性与其应力状态和时间有关

27、,因此从土体的初始应力状态入手,研究土体的应力、应变和位移,在引入土的压缩性指标后,根据地基土的特点,讲解地基沉降计算的实用方法;用有效应力、固结理论将土体变形与时间的关系联系起来。这样一个安排思路,主要是为了突出土力学的特点,用弹性力学的概念解决非材料的地基变形和沉降问题。地基的变形又与上部结构有关,因而引入了特征变形和允许变形的概念,以及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概念,也就有了根据不同的建筑物,进行相应的地基变形验算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概念到理论,由理论到实际,是贯穿于整个讲课过程的完整线索。是强度稳定性:从地基的角度讲,建筑物的破坏,既可能是变形超过了允许值,也可能是土体强度的破坏引

28、起。从土体的剪切破坏讲起,引入土体抗剪强度指标概念、特点、测试方法及其使用,然后介绍土的强度理论;土力学和岩土工程中的许多问题都属于强度问题的范畴,由此就引入了地基的承载力问题、土压力问题和土坡稳定的问题。两种稳定性问题反映到地基问题中就是变形验算和承载力验算,不能满足其中之一的就需要采取措施。这就是地基基础所主要关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由简单到复杂,既要考虑技术问题,还要考虑经济问题。继而就有了浅基础、桩基础和地基处理这些主要内容。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方式,包括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归纳与演绎,特别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为了突出课程的特点,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教学的主要环节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等。这些环节的目的是配合书本知识,使学生所学书本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达到教学的根本目标。从毕业生反馈的结果可以看出,这一环节虽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4、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课程总学时 66 学时,其中实验教学 4 学时,课内 62 学时。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公文范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