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考试题库.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135108 上传时间:2018-12-1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考试题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马哲考试题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马哲考试题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马哲考试题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马哲考试题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项选择题(共 10分,每小题 1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 B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C17 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D19 世纪德国古典哲学2.观察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部分,不见整体”。这属于( C )A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C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D用唯心主义的观点看问题3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的关系属于( B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 D )A矛盾的同一性推动事物发展 B矛盾斗争性推动事物发展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

2、合推动事物发展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5.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B )A政治关系 B生产关系 C家庭关系 D宗教关系6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A )A资本积累 B可变资本 C剩余价值 D剩余劳动7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A )A价值尺度 B.支付手段 C流通手段 D.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8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C )A.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生产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商品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9.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B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3、D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10.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环节的是( A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二、 多项选择题(共 10分,每小题 2分)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指( CD )A个别劳动 B.社会劳动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2社会发展史的两次飞跃是( AD )A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B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主义的发展C空想平均主义的发展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D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3.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除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有( CE )得分 评卷人A.国家政权 B.科学技术 C.人口因素 D.民族气质 E.地理环境4.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竞争主要有( ABCD )A垄断组

4、织之间的竞争 B.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C垄断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D.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E. 非垄断企业内部的竞争5下列观点中,属于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AB)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E. 辨证否定的观点6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 CDE )A生产方式是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7最概括的说,生产资料包括( BD )A劳动对象 B劳动工具 C劳动资料 D原料 E自然物质8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5、必须做到( AB )A通过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B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制作C要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D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E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9“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句话说明( ABC )A新生产关系代替旧生产关系必须以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程度为基础 B只有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程度,新生产关系才会代替旧生产关系C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是不依人的意志为

6、转移的客观过程D新生产关系的建立和旧生产关系的灭亡是纯粹自发的过程E新生产关系代替旧生产关系与人的活动没有必然联系10.下列表达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 BCD )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活动 D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性活动E实践是人的消极适应环境的活动单项选择题(共 10分,每小题 1分)1.中国哲学家朱熹主张的“理在事先”是 A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调和折衷主义观点 D古代实证主义观点得分 评卷人2.经济基础是指 D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DB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C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

7、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D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3科学技术革命作为社会动力体系中一种动力,它是 DA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C社会发展的一般动力 D历史的有力的杠杆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 )A生产关系 B政治关系 C家庭关系 D宗教关系6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A )A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

8、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大大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7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 B )A个别资本家降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实现的 B.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C各个资本家提高个别劳动时间而实现的 D.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8劳动二重性指( B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C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D.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9.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 A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资本论的出版C唯物史观的形成 D私有制的形成10.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D )A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B建立工农联盟C法律

9、面前人人平等 D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到无阶三、 多项选择题(共 10分,每小题 2分)1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BCA世界是毫无规律的堆积 B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C“理在事先” D“心外无物”2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痕迹。”CD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D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3.下列例子中表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是( ABCD )A.冰-水-汽 B.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像说C.团结-批

10、评-团结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4.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命题,其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的( ABD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5下列关于生产关系的选项中正确的是( ACD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总是相适应的C必须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的性质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6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ACD )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B劳动者维持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价值 C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D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7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必然导致(BC

11、D )A随着社会总资本的增长,不变资本的数量减少B随着社会总资本的增长,可变资本所占比重减少C相对过剩人口产生 D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8在下列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BCD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政治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 D 社会意识形态 9.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 AC )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B. 剩余价值/不变资本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D. 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10.下列现象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 ACD )A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 B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

12、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时间:7 月 6日(周一)9:0011:00 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 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 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 命运。科

13、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 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

14、品质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 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 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15、从对马 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第 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 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

16、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四:联系特征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五:发展的知识点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 在社会领域中,新事

17、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六: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七: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八:量变,质变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

18、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九:肯定,否定肯定: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十:意识的作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十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

19、能动性。 第二章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是什么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三:运动的基本规律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四: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首 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 深化为理论认

20、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 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五: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六: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七

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第三章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

22、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

23、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四章一:资本的原始积累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

24、程。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价 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四: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