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液相色谱基础知识二、定义色谱法 (Chromatography):利用组分在两相间分配系数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技术。色谱法的分离原理 利用样品混合物中各组分理、化性质的不同以及在两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异 , 当两相相对移动时,各组分在两相中反复多次重新分配,结果使混合物得到分离。 两相中,固定不动的一相称 固定相 (Stationary phase); 移动的一相称 流动相 (Mobile phase), 携带样品流过整个系统的流体。色谱发展史 100年前,俄国的植物学家 Tswett创立了色谱法。 由 Tswett创立的色谱法分离效率低,分离时间长,根据样品的不同,一般分离需要几小时至几天。 20世
2、纪 40年代至 50年代初,先后出现了 纸色谱 ( paper chromatography,PC)和 薄膜色谱法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TLC)。 特点:较经典色谱法简单、分离时间短,样品量要求小。 1952年, James和 Martin提出了 气相色谱法 ( gas chromatography,GC)特点: 以气体作为流动相。应用范围广泛受到人们重视。但对不易 气化和热不稳定性差的化合物难以分离。 20世纪 60年代后期由于新型色谱柱填料的,高压输液泵和高灵敏度的检测器的出现,发展出了 高效液相色谱(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
3、romatography, HPLC) 。 液相色谱:以液体作为流动相的色谱分离方法v 适用于高沸点、大分子、强极性和热稳定性差的化合物的分析v 流动相具有运载样品分子和选择性分离的双重作用一、液一、液 -固吸附色谱固吸附色谱(一)分离原理(二)常用吸附剂(三)吸附剂和流动相的选择经典液相色谱(一)分离原理(一)分离原理各组分与流动相分子争夺吸附剂表面活性中心各组分与流动相分子争夺吸附剂表面活性中心利用吸附剂表面的活性吸附中心对不同组分的吸附能力利用吸附剂表面的活性吸附中心对不同组分的吸附能力差异而实现分离差异而实现分离(二)常用吸附剂:多孔、微粒状物质1. 硅胶 2. 氧化铝3. 聚酰胺1.
4、 硅胶硅胶结构 : 内部 硅氧交联结构 多孔结构表面 有硅醇基 氢键作用 吸附活性中心特性 :1)与极性物质或不饱和化合物形成氢键物质极性 ,吸附能力 强极性吸附中心,不易洗脱2)吸水 失活 105 110OC烘干 30分钟 (可逆失水 ) 吸附力最大 500OC烘干 (不可逆失水 ) 活性丧失,无吸附力适用适用 : 分析酸性或中性物质 2. 氧化铝碱性氧化铝 pH 9 10 适于分析碱性、中性物质中性氧化铝 pH 7.5 适于分析酸性碱性和中性物质酸性氧化铝 pH 4 5 适于分析酸性、中性物质3. 聚酰胺氢键作用氢键能力 强,组分越后出柱 (三)吸附剂和流动相的选择:(三)吸附剂和流动相的选择:依据被测组分、吸附剂和流动相的性质依据被测组分、吸附剂和流动相的性质1. 被测组分性质(极性大小): 烃 - - - - - - - - 羧酸,醇 2. 吸附剂的活性:吸附剂的活性 大,对被测组分的吸附能力 强强极性物质 选择弱吸附剂弱极性物质 选择强吸附剂3. 流动相的极性:流动相极性 大,对被测组分的洗脱能力 大“相似相溶 ”原则 : 根据组分性质、吸附剂的活性,选择适当极性的流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