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审美文化史山东大学陈炎第一讲 绪论:文明与文化一、历史:由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的一系列事件组成的一个过程1、历史学要确定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它们之间的一种因果联系,历史学的第一个工作是考证2、历史学研究的内容:首先判断各种事件在历史过程中发生的结点、它的空间范围以及进一步探讨它们之间的因果联系,甚至发现它们之间一些规律性的东西3、中国审美文化史:考证、发现不同的审美文化现象发生的时间和空间进而探讨它们之间的一种因果联系二、文化(一)什么是文明(civilization)?1、是指人类依靠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客观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来协调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
2、节自身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2、人类文明有着统一的价值标准3、文明是一元的(二)什么是“文化” (culture)?1、是指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在协调群体关系、在调节自身情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2、由于人类文明是由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域中分别发展起来的,因而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风格和样式3、文化是多元的4、文化最早是形容新石器时代不同的地域出现的物品以及它代表的地域特征(1)仰韶文化:彩陶(2)龙山文化:黑陶(3)良渚文化:玉器(三)文明和文化的关系?1、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文明的内在价值通
3、过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实现,文化的外在形式借助文明的内在价值而有意义(1)“内容”与“形式” 的关系:(穿衣服)为共同的内容找出不同的形式(2)“目的”与“手段” 的关系:(迁徙用不同的交通工具) 实现共同的目的用不同的手段(3)“一元”与“多元” 的关系:(饮食、语言文字)多元的形式达到一元的目的2、文化没有优劣之分,都需要尊重(四)文化有没有强弱之分?1、“强势文化”与“ 弱势文化”(1)强势文化:包含文明价值较多的文化系统(2)弱势文化:包含文明价值较少的文化系统2、全球化过程中, 强势文化不断膨胀,弱 势文化不断消亡(1)英语是一种文化形式,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手段和载体;16 世纪,英语还
4、只是居住在英格兰岛上的几百万人的母语,而时至今日,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已达到 3.75 亿之多,全球有约 3/4 的邮件实用英语书写的,而国际互联网上的英语信息更是高达 90%以上;不难想象,在英语成为世界语言的过程中,人类的交往获得了很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有多少个比云南纳西族(文化)更为不幸的民族文化连同他们的语言文字一同消亡了(2)东巴文字表达能力相对有限3、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有一种侵袭(五)对于中国而言,全球化的好处与坏处1、“全球化” 的两大结果(1)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既是人类文化不断提高其内在的文明总量的过程(好)(2)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也是人类文明不断减少其外在的文化差异的过
5、程(负面)2、同样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1)好处:生产效率提高、交往方便,文明总量在提升(2)坏处:每个人生活方式一样,无特征3、全球化不可逆转,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努力克服负面4、罗伯特路威的菜单:(1)3/4 的原料都是从外地引进的,哥伦布出世以前,欧洲的厨师们根本没有见过番茄、土豆、四季豆、玉米和菠萝蜜(美洲新大陆)(2)可可是西班牙人从墨西哥带来的,咖啡最初只生长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茶从中国运到欧洲(3)没有对外的贸易或掠夺、没有文化的交流和渗透,欧洲只剩下三样东西:面包、白米布丁和牛奶5、人与人之间的生活方式更接近了,但每个人消费文化产品的可能性增加了(六)权衡利与弊的关系:1、面
6、对全球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应对方式(1)中国:中西合璧(2)日本:一方面,日本人不遗余力地引进西方文化;另一方面,日本人又在十分顽固地维护着自己的民族传统,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自信(于是,在这个太平洋的岛国上,随处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奇妙的文化景观:西式的摩天大厦与和式的木质建筑同时并存;西服、革履和和服、木屐并行不悖;既可以发现握手的场面,也可以看到鞠躬的情景;既有地球上速度最快的电气火车,又有世界上节奏最慢的茶道仪式;既可以观赏到标准的芭蕾舞、西洋歌剧,又可以欣赏到传统的能乐、狂言。不仅旅馆、饭店,就 连厕所也能够分出“西式 ”和“和式” 两种。真可谓是泾渭分明、并行不悖)(3)文化只是文明的外在
7、形式。因此,凡是具有文明价值的文化产品,无论东方西方,都可以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七)1、文化的行为服务于文化的环境(不理解一种民族文化时不要轻易否定)2、文化的要素服务于文化的系统(中西餐)3、不同的文化形式之间具有“代偿”功能(西方宗教& 中国伦理)4、“文明的冲突”(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实为“文化的冲突”(未来不同文化多元共存为人类共同文明做出贡献)第二讲 艺术、审美、文化三题(上)+ 第三讲 艺术、审美、文化三题(下)一、问:这门课的用处?提高文化修养(一)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1、作为生产力主体的劳动者,至少具备体力、智力、审美能力(包括情感和想象能力)三种与生产相关的主体能
8、力2、三种能力的逻辑性展开便成为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性呈现(1)前工业时代:以农、林、牧、 渔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占主导,人类基本靠体力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实现劳动价值。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无疑是人的体力,因而人的体能收到了高度的重视(2)工业时代:机械发明与使用依靠科学的发明与技术的创造,人的智力在上升(经验拜物教智力拜物教),人们提出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历 史性主张(3)后工业时代:以信息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人们消费的产品越来越具有精神的价值和成分,因而劳动者除体力、智力之外的审美能力便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艺术作为生产力要素也便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历史地位A.创意产业:提
9、供我们宽泛地与文化的、艺术 的或仅仅是娱乐的价值相联系的产品和服务(英国人将广告、建筑、艺术、文物、工艺品、工业设计、时装设计、 电影、互 动休闲软件、音 乐、表演艺术、出版、 软件、电视广播等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B.精神消费:美国电影史上单日票房纪录(审美创造力创造价值)、C.艺术变成大众化工业产品D.技术/艺术附加值(棉花、手机、吃饭)E.人类 社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类在满足基础物质层次再去追求精神享受(悉尼歌剧院、自行车)F.广告(眼球经济)(二)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1、终极关怀(超越自己有限存在的目的、价值和理想追求)2、终极关怀的三种形式:(1)给多样的现实世界以统一之
10、本体存在的哲学承诺(2)给有限的个体生命以无限价值意义的宗教承诺(3)给异化的现实人生以多样之审美关照的艺术承诺3、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哲学之本体论和宗教之形而上学纷纷面临着学理上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之文化形式便需要自觉地承担起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历史使命4、艺术的多重价值(1)艺术价值不在于认识内容的多少(徐悲鸿不符合解剖学奔马)(2)艺术价值不在于伦理成分的强弱(贝多芬不太具有道德内容的月光)(3)艺术的根本价值: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于认识,不在于教化,而在于给人以情感的慰藉,是对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所进行的精神关怀5、初级关怀与终极关怀(1)初级关怀:对人们生活情绪的放松、抚慰、宣
11、泄,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2)终极关怀: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求,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3)文化大革命只要求终极关怀(样板戏),改革开放后回归到初级关怀(伤痕文学:学亮绿化树)(4)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宽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锅碗瓢盆进行曲重新闯入了艺术肚饿殿堂,柴米油盐酱醋茶重新唤醒了人们的兴趣(渴望、 空镜子和浪漫的事儿);正想顽主中“3T 公司” 的“业务范围”一样 ,意向高雅而又神圣的文学 艺术,已 经变成了“替人解难、替人排忧、替人受过” 的生活用品,实现着人 们渴望的“初级关怀”(5)在中国大陆从政治社会向商业社会转变的宏观背景下,新时期以来的
12、文学艺术面向“初 级关怀” 历史性转这不 仅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这的肯定的6、经典艺术(1)俄狄浦斯王绝望挣扎浮士德顽强探索哈姆雷特沉痛反思等待戈多麻木期待离骚上下求索 归去来兮古今游荡牡丹亭生死之恋 红楼梦色空之谜(2)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 怀”7、精神慰藉(1)文明的人类之所以陷入异化的痛苦,乃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历任斩断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原始纽带(2)艺术最常用的方式是将短暂的现实人生与永恒的自然存在联系起来,将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生活联系起来8、例子(1)白居易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3、。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2)在“采菊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中获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感悟(3)在“前不 见古人,后不 见来者”的境遇中释放“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情(4)在“人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的遗憾中寻找一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慰藉9、无论是思乡还是怀旧,无论是友谊还是爱情,如果我们沿着这种世俗情感的延长线不断追索的话,总能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衔接处找到一种指向无限的生命意义;这一意义或许是永远也不能完全揭晓或彻底实现,但这种追索本身也便具有了“终极关怀” 的功能与价值(三)文化也是一种资源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哲学
14、精神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了分析:相较于西欧信奉天主教,加尔文宗教改革地区更容易接受商品社会;反例儒家文化圈2、文明的谱系西方(感性)中国(感性)中国(理性)西方(理性)民族心理结构 酒神 道家 儒家 日神民族文化结构 体育 艺术 工艺 科学民族社会结构 自由 政策 伦理 法律西方感性理性分离彻底,中国感性理性没有彻底分化第四讲 儒、释、道在中国艺术史上的作用(上)+第五讲 儒、释、道在中国艺术史上的作用(下)一、儒家的“ 建构”(一)“儒”的含义:1、过去一种祈雨的术士(人与自然沟通的方式)2、以“相礼(礼数)”为职业的儒者,最初恰恰是这种文化符号的掌管者和操作者(近代有学者认为, “儒”的前
15、身是古代专为贵族服务的巫、史、祝、卜;在春秋大动荡时期, “儒”失去了原有的地位,由于他们熟悉贵族的礼仪,便以“ 相礼”为谋生的职业)(二)孔子儒家1、论语(1)“俎豆(礼器)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2)“吾少也 贱,故多能鄙事 出则事公卿,入 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2、周公辅佐制礼作乐(制定礼乐规章制度:不同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不能逾制),周公认为殷商衰败是因为国家没有礼法3、符号(1)符号的意义:德国学者恩斯特卡希尔A.人是一种符号的动物B.“艺术 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美必然地,而且本 质上是一种符号;这类包含着艺术和美的“符号体系” ,在对可见、可触、可听的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