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1143758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灾害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自然灾害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自然灾害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自然灾害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自然灾害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自然灾害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指南(试行稿)目录一、目的 .3二、依据与适用范围 .3三、自然灾害对传染病发病的影响 .3(一)自然灾害对传染病流行因素的影响 .31供水系统毁损 .32食物短缺 .43燃料短缺 .44水体污染 .55居住条件破坏 .56人口迁徙 .5(二)自然灾害对传染病生物媒介的影响 .61蝇类的分布与密度 .62蚊类的分布与密度 .73其它吸血节肢动物 .74寄生虫传播媒介的分布与密度 .75做为疾病宿主的家畜 .86做为疾病宿主的啮齿动物 .8(三)自然灾害对传染病的发病趋势影响 .8四、主要自然灾害传染病危险因素特征 .9(一)洪涝灾害 .91环境破坏 .92水源污

2、染 .93食品污染 .1024. 媒介生物滋生 .115.易感人群的影响 .11(二)地震灾害 .121生态环境破坏 .122水源污染 .123食品污染 .134媒介生物滋生 .13(三)旱灾 .141生态环境破坏 .142水源污染 .143食品污染 .144媒介生物滋生 .15五、自然灾害条件下的传染病防控对策 .15(一)灾害前期 .151基本资料的积累 .162传染病控制预案的制定 .163应急队伍准备 .164防病物资与器材的贮备 .16(二)灾害冲击期 .17(三)灾害后期 .171重建疾病监测系统 .172重建安全饮水系统 .173做好环境卫生整治 .174防止吸血昆虫的侵袭 .1

3、85及时发现和处理传染源 .18(四)后效应期 .183六、自然灾害传染病防控的主要措施 .18(一)风险评估 .181识别传染病风险因素 .182风险评估应关注的重点传染病 .19(二)灾后的传染病监测与暴发控制 .201灾后传染病监测内容和方法 .202灾后传染病监测系统的恢复和建立 .213暴发控制 .22(三)饮水卫生 .22(四)环境卫生 .231人类排泄物的处理 .232生活中的固体废弃物和液体废弃物的处理 .233医疗废弃物的处理 .234遇难者遗体的处理 .23(五)消毒与媒介生物控制 .231消毒 .232媒介生物控制 .24(六)食物与营养 .24(七)预防接种 .24(八

4、)健康教育 .25七、自然灾害各种重点传染病防控 .25(一)自然灾害常见肠道传染病防控 .251肠道传染病概述 .252 灾区肠道传染病主要流行因素 .283 灾区肠道传染病的防控措施 .29(二)自然灾害常见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 .3041 自然灾害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影响 .312 灾害相关的主要自然疫源性疾病 .32(三)自然灾害常见呼吸道传染病防控 .531流行环节 .532监测、发现与报告 .533疫情或突发卫生事件的调查 .544实验室检测 .555防控措施 .55八、自然灾害条件下的预防接种技术 .561.总体原则 .562.目的与目标 .563.监测与评估 .574.我国目前常用

5、的疫苗 .585.灾区预防接种 .605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地震、洪涝、干旱等较大灾害多次发生,对当地的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此外,自然灾害还伴随着造成了人与其生活环境间生态平衡的破坏,为传染病的流行创造了流行条件,进一步威胁着灾区公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做好自然灾害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对保护灾区居民健康、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减轻灾区损失具有重要意义。为指导各级疾控机构科学有序开展自然灾害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特指定本指南。一、目的及早发现、识别自然灾害引起的传染病暴发流行风险,有效预防和控制自然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导致的各种传染病事件的发生,保证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工

6、作的顺利完成。二、依据与适用范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全国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 、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指南等规定和技术文件,制定本指南。本指南适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应对洪涝、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时,进行自然灾害传染病预防控制时使用。三、自然灾害对传染病发病的影响(一)自然灾害对传染病流行因素的影响1供水系统毁损大部分自然灾害发生后,都可能造成饮用水供应系统的受损或破坏,导致在灾害发生早期存在引起大规模的肠道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风险。在水灾发生时,原有安全的饮用水源因淹没、破坏或淤塞等原因而不能正常使用,灾害受影响人群被迫利用非清洁水源(如被污染的

7、地表水)做为饮用水源,这些水往往被上游的人畜排泄物,遇难者遗体和牲畜尸体,以及破坏的建筑中的污物所污染,特别是在低洼内涝地区,灾区群众较长时间受洪水围困,6更易引起水源性肠道传染病暴发流行。孟加拉国水灾时曾因此而造成大量人群死亡。在地震时,建筑物的破坏也会波及供水系统,导致供水中断,这对城市居民的影响较为严重。而且由于管道的破坏,管网残留水极易遭到污染。海啸与风灾时也可能发生这种情况。旱灾时,由于多数饮用水源枯竭,造成饮用水源地比较集中。在一些灾害多发的缺水地区,居民往往需要从很远的地方取得饮用水,一旦水源受到污染,将会造成严重的暴发流行。如四川巴塘曾因旱灾而发生了较大范围的细菌性痢疾流行。在

8、一些低洼盐碱地区,水旱灾害还会造成地下水位的改变,从而影响饮用水中的含盐量和 pH 值。当水中的 pH 值与含盐量升高时,利于霍乱弧茵的增殖。因而在一些传统的霍乱疫区,常会因水旱灾害而造成霍乱的再发,并且有时延续较长时间。2食物短缺尽管向灾区输送食物几乎已成为救灾的首要任务,但当规模较大,涉及地域广阔的自然灾害发生时,局部的食物短缺仍然难以完全避免。加之基本生活条件的破坏,人们被迫在恶劣条件下贮存食品,很容易造成食品的霉变和腐败,从而造成食物中毒以及食源性肠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此外,洪涝灾害常伴随阴雨天气,粮食极易霉变。而当灾害发生在天气炎热的季节时,食物的腐败变质极易发生。由于腌制食品较易保

9、存,在大规模灾害期间副食品供应中断时,腌制食品往往成为居民仅有的副食,而这也为嗜盐菌中毒提供了条件。食物短缺还会造成人们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从而使各种疾病易于发生和流行。3燃料短缺在大规模的自然灾害中,燃料短缺也是常见的现象,例如,在洪涝灾害中被洪水围困的灾区群众,或是由于地震灾害导致交通阻碍受困的灾区群众。燃料短缺首先是迫使灾区群众喝生水,进食生冷食物,从而增加肠道传染病的发生与蔓延的可能。在严重的自然灾害短期内难以恢复时,燃料短缺可能造成居民个人卫生水平的下降。特别是进入冬季,人群仍然处于居住拥挤状态,可能导致体表寄生7虫的寄生和蔓延,从而导致一些本来已处于控制状态的传染病,如流行性斑疹伤

10、寒等重新流行。4水体污染洪涝灾害往往造成水体的污染,为一些经水传播的传染病大规模流行创造了条件,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洪水对于水体污染的作用是两方面的,在大洪灾中,特别是在洪灾期间,由于大量涌入水量的稀释作用,这类疾病的发病往往并无明显上升,但当洪水开始回落,在内涝区域留下许多小的水体,如遭到污染,则极有可能造成这类疾病的暴发流行。5居住条件破坏洪涝灾害,地震,台风和海啸等,都会造成居住条件的大规模破坏。在开始阶段,人们被迫露宿,然后可能在简陋的棚屋中居住相当长的时间,并且造成人口集中和居住拥挤。唐山地震时,在唐山,天津等大城市中,简易棚屋绵延数一里,最长居住到一年以上。即使到迁回原居之

11、后,由于大量的房屋破坏,部分居住拥挤状态仍将持续很长时间。露宿使人们易于受到吸血节肢动物的袭击。在这一阶段,虫媒传染病的发病可能会增加,如疟疾,乙型脑炎和流行性出血热等。人口居住的拥挤状态,有利于一些通过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传播的疾病流行,如红眼病等。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到冬季,则呼吸道传染病将成为重要问题,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6人口迁徙自然灾害往往造成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唐山地震时,伤员后送直达位于我国西南腹地的成都和重庆。在城市重建期间,以投亲靠友的形式疏散出来的人口,几乎遍布整个中国。而在现今的经济条件下,灾区居民外出从事劳务活动,几乎成了生产自救活动中最重要的形式。人口的大规模迁

12、徙,首先是给一些地方病的蔓延创造了条件。历史上的一些著名的疾病大流行,如中世纪的黑死病,我国云南历史上最近一次鼠疫大流行,就是从人口流动开始的。人口流动造成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当灾区的人口外流时,可能将灾区的地8方性疾病传播到未受灾的地区;更重要的是,当灾区开始重建,人口陆续还乡时,又会将各地的地方性传染病带回灾区。如果受灾地区具备疾病流行的条件,甚至可能造成新的地方病区。人口流动带来的第二个重大问题,是它干扰了一些主要依靠预防接种控制的疾病的人群兔疫状态,造成局部的无免疫人群,从而为这些疾病的流行创造了条件。在我国,免疫规划已相当广泛地开展,脊髓灰质炎,麻疹的控制已大见成效,甲、乙型肝炎的发病

13、也得到有效控制。由于灾害的干扰,使计划免疫工作难于正常进行,人群流动使部分儿童漏种疫苗,这些状态均有可能使这类疾病的发病率升高。一些在儿童和青年中多发的疾病,人群的自然免疫状态在疾病的流行中起着重要作用。无论是灾区的人口外流,还是灾区重建时的人口还乡,都会使一些无免疫人口暴露在一自然流行的人群之中,从而造成这些疾病的发病率上升。(二)自然灾害对传染病生物媒介的影响许多传染病并不只是在人类间辗转传播,除了人类之外还有其它的生物宿主。一些疾病必须通过生物媒介进行传播。灾害条件破坏了人类,宿主动物,生物媒介以及疾病的病原体之间旧有的生态平衡,还将在薪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生态平衡。因此,灾害对这些疾病的影

14、响将更加深远。1蝇类的分布与密度蝇类是肠道传染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它的挛生与增殖,主要由人类生活环境的不卫生状态决定。大的自然灾害总是会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卫生条件造成重大破坏,蝇类的孳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地震过后,房倒屋坍。遇难者遗体和动物的尸体被掩埋在废墟下,还有大量的食物及其它有机物质。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这些有机成分会很快腐败,提供了蝇类易干摹生的条件。因而,像唐山地震那样大的地震破坏,常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数量惊人的成蝇,对灾区居民构成严重威胁。洪水退后,溺毙的动物尸体,以及各种有机废物将大量地在村庄旧址上沉积下来。如不能及时消除,也会造成大量的蝇类孳生。即使在旱灾条件下,由于水的缺乏,也

15、会造成一些不卫生的条件,而有利9于蝇类的孳生。因此,在灾后重建的最初阶段,消灭蝇类将是传染病控制工作中的重要任务。2蚊类的分布与密度在传播人类疾病的吸血节肢动物中,蚊类最为重要,与灾害的关系也最为密切。在我国常见的灾害条件下,疟疾和乙型脑炎对灾区居民的威胁最为严重。蚊的孳生需要小型静止的水体。因而,在大的洪灾中,行洪期间蚊密度的增长往往并不明显。但在水退之后,在内涝地区的低洼处往往留有大量的小片积水地区,杂草丛生,成为蚊类最佳繁殖场所。此时如有传染源存在,常会使该地区的发病率迅速升高。相反,旱灾可使一些河水断流,湖沼干涸,而这些河流与湖沼中残留的小水洼,也会成为蚊类的良好孳生场所。在造成建筑物

16、大量破坏的灾害如地震与风灾中,可能同时造成贮水建筑与管道的破坏。自来水的漫溢,特别是生活污水在地面上的滞留,也会成为蚊类大量孳生的环境。灾害不仅会造成蚊类密度升高,还造成蚊类侵袭人类的机会增加。被洪水围困的居民,由于房屋破坏而被迫露宿的居民,往往缺乏抵御蚊类侵袭的有效手段,这也是造成由蚊类传播的疾病发病上升的重要原因。3其它吸血节肢动物在灾害条件下,主要表现为吸血节肢动物侵袭人类的机会增加。蚊类有时会机械地传播一些少见的传染病如炭疽等。人类在野草较多,腐殖质丰富的地方露宿时,容易遭到恙螨,革螨等的侵袭,在存在恙虫病和流行性出血热的地区,对人类的威胁增加。发生在森林地区的灾害如森林火灾迫使人类在

17、靠近灌木丛的地区居住时,蜱类叮咬的机会增加,可能传播一系列的疾病如森林脑炎,莱姆病和斑点热等。4寄生虫传播媒介的分布与密度在我国,现存的血吸虫病的分布多处于一些易于受到洪涝灾害的区域,而钉螺的分布,则受到洪水极大的影响。在平时的条件下,钉螺的分布就随着水流的冲刷与浅滩的形成而不断变化。洪水条件下,有可能将钉螺带到远离其原10来孳生的地区,并在新的适宜环境中定居下来。因而,洪涝灾害常常造成血吸虫病的分布区域明显扩大。5做为疾病宿主的家畜家畜是许多传染病的重要宿主,例如猪和狗是钩端螺旋体病的宿主,猪和马是乙型脑炎的宿主,牛是血吸虫病的宿主。当洪水灾害发生时,大量的灾区群众和家畜往往被洪水围困在极为

18、狭小的地区。造成房屋大量破坏的自然灾害,也会导致人与家畜之间的关系异常密切。这种环境,使人与动物共患的传染病易于传播。6做为疾病宿主的啮齿动物家栖的和野生的啮齿动物是最为重要的疾病宿主,其分布与密度受到自然灾害的明显影响。大多数与疾病有关的啮齿动物,营地下穴居生活,它们的泅水能力并不十分强。因而,当较大规模的水灾发生时,总的影响是使啮齿动物的数量减少,然而,部分啮齿动物可能利用漂浮物逃生,集中到灾区群众居住的地势较高的地点,从而在局部地区形成异常的高密度。在这种条件下,由于人与啮齿动物间的接触异常密切,有可能造成疾病的流行。由于啮齿动物的繁殖能力极强,在被洪水破坏的村庄和农田中通常遗留下可为啮

19、齿动物利用的丰富的食物,因而在洪水退后,啮齿动物的密度可能迅速回升,在其后一段时间内,可能造成极高的种群密度,从而促使啮齿动物间疾病流行,并危及人类。相反,干旱可能使一些湖沼地区干涸,成为杂草丛生的低地。这种地区为野生啮齿动物提供了优越的生活环境,造成其数量的高度增长。曾有报道在这种条件下引起了人间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大量的房屋破坏,一些原来鼠类不易侵入的房屋被损坏,废墟中遗留下大量的食物使得家栖的鼠类获得了大量增殖的条件。当灾后重建开始,居民陆续迁回原有的住房时,鼠患可能成为重大问题,由家鼠传播的疾病的发病率也可能上升。(三)自然灾害对传染病的发病趋势影响自然灾害发生后,传染病的发病可能呈现一种阶段性的特征。在突发性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资料库 > 人力资源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