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时代 新探索 新征程赴上海学习考察报告大庆市第四中学 曲春娇金秋时节,恰逢党的十九大隆重召开之际,10 月 14日21 日,在市教育局高树才副局长的带领下,大庆高中学校教学校长一行 20 人赴上海、杭州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考察。这期间,我们分别听取了刘京海、宋保平、雷新勇、卢进升等 5 位知名教育专家校长的报告,实地考察了上海八中、杭州学军中学等 5 所学校。现将本次学习考察活动的体会及感悟与大家共同分享。一、为什么要实施选课、走班制?2018 年秋季开学,我省普通高中将全面进入新课程、新高考改革。这一轮改革的重要特征是引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以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为先行,倒逼学校实行全面综
2、合改革,高中学校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必须做出相应重大的调整,实施选课、走班制势在必行。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1.适应高校招生形式的改变。改革后,高校招生不再分文、理科。高校可根据专业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关联度提出专业(类)选考科目范围,考生依据自身爱好兴趣特长与高校相关专业提出的2科目要求选择选考科目。关于高校专业选考科目的要求,将提前三年公布。比如,下表是复旦大学对先行试点省市提出的专业(类)考试科目的范围(部分)。专业(类)名称 选考科目要求 选考含义核工程与核技术 物理 3 科中必须有物理数学类 物理,化学 3 科中需要有物理或者化学历史学类 历史,政治,地理 3 科中需要有历
3、史,或者政治,或者地理中国语言文学类 不限 任意选考 3 科该表的含义是:如果考生想报考复旦大学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那么其选考的 3 科中必须有物理;如果想报考数学类专业,那么他选考的 3 科中需要有物理或者化学;如果想报考历史学类专业,那么他选考的 3 科中需要有历史,或者政治,或者地理;如果想报考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那么他可以任意选考 3 科。参照高校的这些要求,考生可进行多项选择。从 6 科中任意选择 3 科,一共有 20 种组合。例如,上海某中学2017 届有 216 名学生,他们的选课情况是:物理、历史、地理,81 人,占 16.6%;物理、生物、地理,65 人,占 13.37%;
4、物理、化学、地理,46 人,占 9.5 %;理化生,有 13 人,占 2.67%;政史地,有 11 人选择,占32.26%;物理、化学、政治,没有人选择。面对学生的选择,显然不能像现在一样按照文科、理科分两类编班,也不可能按照 20 种情况分别编班,因此只能实施选课、走班制。2.适应高校录取形式的改变。新高考实施后,报考同一个专业的学生,所选考的科目可以是不同的,不像现在一样将高考各科成绩直接相加进行比较。为此,届时要将考生的高考成绩进行换算:首先将考生的成绩按照实际得分进行排队,然后划定百分比,比如前 1%得满分,40+60,40 分为合格考试分数,60 分为等级考试分数,每 3 分降次排列
5、,3 分一档,共计 21 档。因此学生的得分实际是其在群体中的位次决定的,不妨称之为位次分。在位次分的情况下,学生自主选课时,一定会扬长避短。在先行试点省市上海浙江,选择物理科目的学生人数减少,选择历史、地理科目的学生人数增加。因此学校的师资结构将发生变化。为此选课走班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新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必然之举;是新的高考改革的标志之举;是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必然之举。二、怎样实施选课、走班制?常见的选课、走班制主要有以下六种模式:41.分类走班(1) 。部分科目,比如语文、数学、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在固定的班级上课,这是现行的行政编班。6 选 3 的科目,分类走班上课,这就是新
6、生事物教学班。这是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必然产物。为满足不同学生的选课需求,学校就要设置各学科的教学班,比如物理选考班、历史选考班,等等。同一个行政班中选考物理的学生不一定能在同一个物理选考班上课,因为要兼顾其他科目的上课安排。因此给同一个行政班带物理选考课的老师就会涉及到多人。2.分类走班(2)。部分科目,比如语文、数学、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在行政班上课。6 选 3 中的部分科目固定,其他科目实行走班制。例如:可以设置物化班、物史班,等等。物化班,即选考科目中有物理、化学的同学固定在行政班上课,另一门科则在教学班走班上课。3.分层分类走班。语文、数学、外语科目,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分为不同层次
7、走班上课,这是传统的分班教学。6 选 3 的科目,按照分类走班上课,方法同前两种类型。并且对 6 选 3 的科目也可以既分层又分类,实行走班上课。4.分层分类分项走班。语文、数学、外语科目,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分为不同层次走班上课。6 选 3 的科目,按照分类走班上课。同上。5音乐、体育、美术等按照项目进行选择,比如体育课设置羽毛球班、篮球班等等,采取走班上课。5.基础加分层分类走班。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在行政班统一学习基础内容,拓展内容在选修班进行。6 选 3的科目,按照类别在教学班走班上课。上述 3、4、5 这三种走班制是传统与考改的结合。6.选考种类集聚,重新分班组合。按照学生的共同选择
8、重新编班,选三项一致的编在一起,如“理化史班” ,然后选两项相同的合并成“理地班” ,逐项合并,慢慢会固化为若干个行政班。可以指导迷茫的其他同学加入到这几类固定的班级中。三、实施选课、走班制面临的迫切问题(一)技术问题排课难度大。如前所述,要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选课需求,那么学生的课程表都是独特的,可以说课程表进入私人订制时代,要完全满足每个学生的要求实在不容易。为此,教务处需要充实加强数学和计算机方面教师的力量,合作完成排课任务。(二)设备问题学生的课表是独特的,所以对教室的要求提高了。每一节课的上课地点可能是不同的。对每个教室的功能提出更多的要求,要求学校的信息化设备功能必须齐备,与学生6的一
9、卡通连接,深度融合,保证教学秩序的更好进行。(三)资源问题1.师资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在现行高中学校,师资的配备都是按照计划进行的,一个学校文科班、理科班的教师数量基本是固定的,即使有变化,也是可控的,可以通过适当调整班容量解决。但是新的高考改革开始后,这种结构将被打破。2.教师的潮汐现象。由于每一届学生的选课不尽相同,因此第一届学生中,也许选择历史科目的较多,因此会出现历史老师紧缺现象。但是第二届学生的兴趣又转向地理,于是历史老师出现剩余,地理老师短缺。这就是由于学生选课不同带来的教师潮汐现象。3.教室的盈亏现象。由于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此外还要给学生设置自习室,因此需求的教室数量相对增加。4
10、.课程资源的开发。由于实施位次分,必然导致学生高考成绩扁平化(21 档) ,难以区分。于是高校的自主招生等将会发挥进一步的区分功能。若高校拿出 50%的招生计划用于自主招生,长远看,落实两依据(3+3)容易,落实一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复杂。因此,学校就要注重选修系列课程的开发开设,这是对教师专业素养和业务功底的严峻考验及挑战。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认为:“这种综7合素质评价机制不仅是对传统教育评价制度的突破与创新,还可以促进高校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自主招生模式,进而实现高校与学生的双向选择” 。上海市颁布的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今后的新高考将是“3+3
11、+综合测试” ,即 3 门统一测试科目(语数外) ,3 门学业选考科目,以及考生在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具体包括思想品德发展状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修习课程及其学业成绩、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身心健康信息、兴趣爱好与个人特长等。(三)管理问题1.学生的管理。现在的行政班教学,固定的教室、固定的教师、固定的同学,容易互相监管。执行走班制之后,学生的常规管理、学习质量分析、思想引领、生涯指导等等都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给学生教育管理带来新问题新难度。2.教师的管理。如前所述,同一个行政班学生的物理课可能会有几个物理老师来带,那么教师的教学水平、风格等都更加直接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
12、比较品评。由于教学班的增加及动态变化,教师的工作量时而超额、时而不足,如何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业、思想、生涯规划的指导和管理能力是否齐头并进?教师的资源开发能力如何,能否胜任新的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需求?这一系列的问8题都需要我们超前思考和研究。3.科室分工。教务处在选课、走班制中扮演着统筹管理、综合调控的角色,其职责主要是对教学班的教学实施管理,包括课时安排、课务安排,教学研究、教学评价等;学生处主要是对行政班的学生加强管理,通过以班主任为核心来具体实施,其职责主要是加强学生思想动态及行为规范的管理。通过导师制加强教师育人能力,加强学生活动的研发能力,辅助实施校本课程的管理,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13、。在这双重管理的模式下,选课、走班制才得以有序、高效、平稳、和谐运行。选课、走班制,将在高二阶段开始运行,因此,在此之前我们要深入进行研究和数据调查。高一阶段模拟走班制课表。这一轮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与以往不同,不是换一本教材的事情,而是全方位、深层次的,所以我们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积极稳妥地迎接新的改革浪潮。时光匆匆,转眼间就要走近 2018 年。伴随十九大的胜利闭幕,中国教育的综合改革步伐会越来越快,在新时代新节点上,面对选课、走班这一新事物,我们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前景可待,未来可期,让我们抢抓机遇一起出发!总之,上海之行,节奏紧凑,内容丰富,获益匪浅,9启迪多多。通过学习考察,为我们提供了与教育专家面对面交流对话的机会,搭建了深入上海、杭州名牌学校亲身体验和学习培训的平台。在与专家学者的思想碰撞中,学习了新的教育理念,提升了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使我们对新课程、新高考改革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增加了改革的信心和勇气。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专题报告,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我们在共同的学习考察生活中,相互之间进一步加深了感情、增进了友谊,为今后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