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十二五科技发展.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1167212 上传时间:2018-12-15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16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十二五科技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安徽十二五科技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安徽十二五科技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安徽十二五科技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安徽十二五科技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安徽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 年)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国 家 “十 二 五 ”科 学 和 技 术 发 展 规 划 和 安 徽 省 国 民 经 济和 社 会 发 展 第 十 二 个 五 年 规 划 纲 要 ,特 制 定 本 规 划 纲 要 。第一章 回顾与展望第一节 “十一五”科技发展主要成就“十一五” 以来,全省大力实施“创新推动”战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关于“应在自主 创新方面有更大作为”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建设创新型安徽的总体部署,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全省科技工作进入了快速跃升期

2、。1.自主创新加速推进。从部省共创奇瑞名牌,合肥成为国家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到建立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以下简称“ 合芜蚌 试验区” ),再到国家技 术创新工程试点省,我省自主创新范围逐步拓宽,内涵不断深化,形式日益多样,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区域创新之路,全省上下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自主创新已成为支撑引领安徽发展的一面旗帜、一大特色和一个品牌。2.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2010 年,全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 5968 亿元、增加值 1623 亿元,均是“十五” 末的 4.8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 值占 GDP 的比重由“十五” 末的 6.3%提高到 13.2%,提前两年完

3、成“ 十一五”规 划的目标。新认定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 25 家,高新技术企业 1313 家,数量均居全国前列。组建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 13 家。合肥高新区成为国家创新型园区,芜湖、蚌埠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新建铜陵、马鞍山、池州、淮南(筹)4 家省级高新区。3.综合实力大幅跃升。2010年,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37780、16012件,分别是“十五 ”末的 10.7倍和8.3倍,在全国的位次前移了11位和7位。技术市场成交额年均递增26.5%,在全国的位次前移了4位。五年来,共有40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是“ 十五” 的3.1倍。一批科技成果在神舟七号、北京奥

4、运、上海世博会等国家重大工程中成功应用。新增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台34家。共有36个县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农村科技信息化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4.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全社会研发经费占 GDP 的比重、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在全国的位次分别上升了 3 位和 18 位。合芜蚌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 皖江示范区” )自主创新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引导设立创业投资基金 13 支,总规模达 40.2 亿元。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全省 7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

5、研发经费、专利申请数和省级科技成果来自企业。创新要素加速集聚,我省技术市场已连续 7 年“进 大于出” 。第二节 “十二五”科技发展形势分析从外部环境看,世界各国都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试图通过重大技术突破,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后危机时代竞争的制高点。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支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从区域竞争看,国内外产业转移深入推进,我省的区位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凸显,各种政策效应加速释放。同时面临发达地区在人才、技术、市场方面的激烈争夺和挤压,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必须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竞争新优势

6、。从安徽省情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工业和资源型工业比重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比重低,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安徽全面转型、加速崛起的根本途径。从建设创新型安徽的目标看,我省自主创新工作还存在着一 些 突 出 的 矛 盾 和 问 题 。主 要 表 现 在 :科 技 成 果 的 转 化 率 不 高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规 模 不 大 ,激 励 自 主 创 新 的 体 制 机 制 有 待 完 善 ,自 主 创 新 发 展 不 够 平 衡 ,高 层 次 人 才 匮 乏 等 。“十 二 五

7、”期 间 ,要进 一 步 加 大 力 度 ,迎 难 而 上 ,力 争 自 主 创 新 有 更 大 作 为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 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合芜蚌试验区为主抓手,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坚持“高端引 领、产业提升、机制 创新、开放融合、辐射带动、支撑转型” ,力争取得一批产业 、科技、人才和改革成果,为全面建设创新型安徽奠定坚实基础。坚持高端引领。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养和吸引高端人才,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抢占技术制高点和价值链高端环节,在一些重点领域,适度超前

8、部署,引领产业结构向高端攀升。坚持产业提升。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详见附件),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优势产业,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和质量,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机制创新。加强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协调互动,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在强化“ 三体” (企业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建设、科技金融结合、股权激励、自主创新考核评价等方面率先突破。坚持开放融合。打造科技成果研发交易转化服务平台,集聚国内外创新要素。开展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辐射带动。加快推进合芜蚌试验区建设,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直接带动、创新体制机制示范带动、建立创新服务平台共享带动,

9、在全省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局面。坚持支撑转型。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全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变,为实现“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 提供有力支撑。第二节 发展目标到 2015 年,具有安徽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科技进步与创新成为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导力量。实现“五个翻番、三个突破 ”: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数、发明专利授权量、技术合同交易额、全社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 20%,较“ 十一五”末翻一番以上,科技 总体实力处于中部前列。重点在以下三方面聚焦突破:1.合芜

10、蚌试验区建设实现新突破。合芜蚌试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发明专利授权数、技术合同交易额占全省 70%以上,成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极、经济结构调整的主引擎、科技成果转化的主阵地、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区域创新品牌。2.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60%以上,培育 56 个千亿元级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建 立 10 个 特 色 鲜 明 的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基 地 。3.创新主体、创新载体和产学研一体建设实现新突破。到2015 年,企业研发机构、研发经费、研发人员、授权专利占全社会的比例达到

11、 75%以上;全省高新区营业总收入达到 1 万亿元,培育 34 家千亿元级创新型园区;新建 30 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 1000 家产学研合作实体。专栏:全省自主创新“十二五”发展目标指 标 2010 年 2015 年 2015 年合芜蚌指标2015 年合芜蚌占全省比例(%)十二五年均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亿元) 2871 10000 7600 76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 5968 16000 12000 75 27.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13.2 16 30 - -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数(家)1503 4000 2750 68 27.7高新区

12、营业总收入(亿元) 2606 10000 6000 60 39.9专利授权量(件) 16000 40000 18000 45 26.7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件) 1111 5600 4170 74 49.8万人发明专利累计拥有量(件/万人) 0.66 3.4 11.4 - -全社会 R&D 经费(亿元) 163.7 480 292.6 61 30.86R&D 投入占 GDP比例(% ) 1.32 2 2.9 - -全社会 R&D 人员(万人年) 6 15 9 60 26.2技术合同交易额(亿元) 46 135 95 70 30.9第三章 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转型第一

13、节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通过重大项目带动,提升骨干企业创新能力,完善产业链条,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基地。加强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创新商业模式,培育市场环境。适度超前部署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引领未来产业的发展。目标任务:实施平板显示、软件和集成电路、半导体照明、环保装备、高性能金属材料、生物育种、现代中药、太阳能光伏、数控及新型专用装备、新能源汽车、信息安全等 11 个科技重大专项,力争取得一批具有牵动性、集成性和标志性的产业成果和科技成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技术支撑。1.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 1:新一代通信网络第三代移动通信(3G、4G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及下一代通

14、信技术协议及核心设备,智能交换机。海量储存,光传输技术。移动互联网空间信息服务终端设备。重点领域 2:信息技术应用云计算虚拟化软件,云计算平台。构件化嵌入式系统及应用。物联网共性技术及行业应用,RFID 技术在物流供应链上的应用。面向行业及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系统。2.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领域 3:节能技术与产品变频调速控制、无功补偿等节能关键技术。半导体照明、节能风机、节能变压器、节能锅炉、节能环保材料等产品开发技术。智能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智能变电站、智能配电网、智能用户终端等关键技术。重点领域 4:洁净煤高效转化地下煤层气利用、煤催化制天然气、煤经甲醇制烯烃和煤基替代燃料产品、煤的高效清洁燃烧和节

15、能减排等核心技术。高灰熔点粉煤长周期、稳定、高效运行的工业示范装置。循环流化床热电气焦油多联产技术,煤焦油和沥青类物质高附加值产品高效分离和深加工技术。煤化盐化一体化关键技术。重点领域 5:资源循环利用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技术与装备开发。大宗包装及纺织产品、汽车家电产品、废旧机电与电子产品等高附加值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装备研究。3.新材料产业重点领域 6:新型功能材料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电池电解液材料,高性能结构陶瓷材料、磁性材料和各种功能传感材料,新型储能储电材料,超级电容器材料及应用。重点领域 7:新型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生产装备及应用技术。新型工程塑料、高效胶粉、高性能聚烯烃材

16、料、水性聚氨酯、聚丙烯酰胺材料和生产设备。高分子复合材料在航空、汽车和家电零部件中应用技术。重点领域 8:纳米材料新型纳米磁性材料、吸波材料、电磁屏蔽材料、传感材料和药物载体材料。无机纳米非金属材料表面修饰技术。纳米材料在塑料、橡胶、纤维等聚合物中的应用技术。4.生物产业重点领域 9:生物医药基因工程药物、抗体药物、多肽药物修饰、细胞治疗产品。重大传染病疫苗和诊断试剂。新型化合药物、生物医学工程技术。高端医疗器械。重点领域 10:生物制造生物基复合材料、生物可降解塑料、生物基化学品工艺和产业化技术。农作物秸秆能源化、饲料化、基材化技术,农村大型秸秆沼气示范工程。5.新能源产业重点领域 11:生

17、物质能非粮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和其他大宗化学品技术,生物柴油和副产品甘油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生物质高温超焓燃烧发电技术,农林废弃物直燃和气化发电。重点领域 12:风能兆瓦级风电机组、中小功率离(并)网风力发电机组及控制设备。永磁、风光互补、超低速风力发电机,叶片、回转支承、控制逆变器等关键配套件。风能监测、风力发电场调度控制、并网控制系统技术。6.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领域 13:数控加工装备中高档立(卧)式加工中心,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开发技术。高档数控液压机、机械伺服压力机开发技术。高档数控系统,高端数控装备基础配套件。光谱、色谱、质谱等科学仪器开发。重点领域 14:船舶制造高附加值的车运输船、滚装

18、船、多用途重吊船等船舶开发技术。船用中低速柴油机、舱室设备、甲板机械、通讯与导航仪器设备等关键配套设备。7.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领域 15:整车集成技术新能源轿车与客车整车设计技术,一体化底盘与轻量化车身技术,技术标准及测试评价技术。纯电动公交车运行数据收集与分析。整车批量生产产业化技术。重点领域 16:关键零部件技术动力电池及材料、膜电极、成组技术、电池管理系统,电机及其控制系统、机电耦合装置,高可靠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等。8.公共安全产业重点领域 17:应急技术与装备公共安全早期监测、快速预警与高效处置一体化应急决策指挥平台技术。应急指挥通信技术及应急指挥车,城市安全视频监控系统。自然灾害实时监测、预测预警、风险评估及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资料库 > 人力资源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