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繁荣隋唐五代时期.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1169008 上传时间:2018-12-15 格式:DOC 页数:71 大小: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的繁荣隋唐五代时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中国文化的繁荣隋唐五代时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中国文化的繁荣隋唐五代时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中国文化的繁荣隋唐五代时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中国文化的繁荣隋唐五代时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五章 中国文化的繁荣隋唐五代时期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疆域辽阔,民族关系的主流比较协调,封建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状况良好,虽经 8 世纪中期“安史之乱”的干扰,一系列社会矛盾相继爆发,在前进的长河中激起不小的旋涡,但就这一历史阶段发育的整体而言,无论物质、精神、制度、风俗文化领域,均呈现出繁荣昌盛、朝气勃勃的气象,充溢着刚健自强,恢宏向上,开放开廓的精神,当时的许多成就,如“丝路”远伸,商队东来,科技、诗歌、乐舞艺术、佛教哲学、官制、兵制、科举制、胡汉交融的风习等等,直到今天仍对人们起到激励、鼓舞的作用,因而为学界所乐道,人们将唐朝与汉代文化的繁荣,并誉为“汉唐气象” ,看作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两

2、个亮点。第一节 繁华的物质文化一 饮食隋唐五代时期饮食文化发展的表现,一是饮食品种增加,二是工艺技术提高。主食原料仍是传统的黍(糜子,去壳为黄米) 、稷(即粟,良种叫粱,去壳为小米) 、麦(小麦) 、麰(又作牟,即大麦) 、菽(大豆) 、麻(籽可食) 、稻(果实去壳为粘米) 、粳(米不粘者) 、秫(sh,高粱)等。用这些粮食做成的食物品种类繁多,主要有:饼 包括现在的饼、馒头、包子、面条等。细分有煎饼、蒸饼(即今馒头) 、环饼、汤饼(即不托,宋人叫餺飥,即今面条) 、薄饼、胡饼、齑饼、 (音 du)饼、烧饼、毕罗等。其中胡饼和毕罗都是向少数民族学来的。胡饼是西北少数民族的食物,敦煌文书记载,唐

3、代敦煌僧人和工匠都吃胡饼,每个饼用面半升,块头很大。1969 年新疆吐鲁番阿期塔那唐墓出土了一枚胡饼,直径 19.5 厘米,很像今天维吾尔族人的素馕。胡饼有素的、油加胡麻的和夹肉的几2类。毕罗是一种带馅的面点。唐代从“蕃中”传入北方汉地,尤其在关中比较流行,当时长安有许多毕罗肆(店) ,家庭主食中,也有用樱桃等作馅做成毕罗的。饭 包括北方人常食的黄米饭,荞麦、大麦饭,南方人多食的稻米、糯米、粳米饭和用菰米做的雕胡饭等。盖浇饭叫饡(zn) ,有些做得十分讲究,如清异录记载唐敬宗食用的凉面就是“用水晶饭(即糯米饭) 、龙睛粉、龙脑末(即冰片) 、牛酪浆调事毕,入金提缸垂下冰池,待其冷透供进”的一种

4、高级饭食。粥 粟米、稻米、麦、面都可以做成粥,叫米粥、麦粥、面粥等。加上其它原料,又可以做成粉粥、饧(tng)粥、杏酪粥、云母粥、胡麻粥、地黄粥、茶粥、葱粥、乳粥、豆沙加糖粥等。每种粥的颜色、味道都有不同。糕 糕是点心(唐人叫菓子)中比较精细的食品。种类也很繁多, 清异录卷下记唐人韦巨源烧尾宴食账中所记糕的品种,就有“七返膏(糕) 、水晶龙凤糕(即糯米枣糕) 、玉露团(酥糕) ”等数种。同书记载五代后周时,开封有个以卖糕致富,入赀为官的“花糕员外” ,他卖的糕有“满天星(金米) 、糁拌(夹枣豆) 、金糕糜员外糁(外有花) 、花截肚(内有花) 、大小虹桥(晕子) 、木蜜金毛面(枣狮子) ”等。

5、1新出现的面点品种,则有春茧、包子、饺子等,19661972 年,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发现许多精美的花式点心,其中饺子形状与今日的完全一样,是研究唐代糕点的重要实物资料。糗(qi,又叫糒 bi,餱粮) 它是将各种粮食炒熟后和起来碾(磨)成粉,便于出远门携带的干粮。副食原料,蔬菜除前代已有的外,还引进了菠薐等。瓜果有葡1 参见李斌城等: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下同) ,第 4447 页。3萄、甘蔗、枣、石榴、橘、柰、瓜、梨、李、桃、杏、樱桃、荔枝等,西瓜是这一时期引进的。 1肉食除猪、牛、羊、鸡、鸭等传统品种外,鲵鱼、海蟹、比目鱼、海镜

6、、海蜇、蚝肉、乌贼、石花菜等海味也搬上了餐桌,一些地方的人甚至尝试着吃蝙蝠、蜂房、象鼻、蚁子、老鼠、蛇蝎、蚯蚓、蜣螂、蝼蛄乃至臭虫等,表现了一种宽广的开拓精神。烹调方法仍以蒸、煮、烙、烧、煎、炸、烤、酿为主,菜肴除炙(烤鲜肉) 、燔(烤干肉) 、脍(kui,细切肉) 、脯(干肉) 、鮓(zh ,腌制的鱼)制品及羹臛(肉羹) 、菹(切碎的菜、肉)齑醢(jhi 即酱)品等传统食法外,在做法上还有几点新技术:一是不同食物选用不同的燃料,如隋人已知“温酒及炙肉用石炭、柴火、竹火、草火、麻荄火,气味各不同” 。 2二是引进了砂糖、胡椒等国外调味品。太宗、高宗时两度派人到印度学习制糖法,学会了用甘蔗制红糖

7、和白砂糖技术 3,丰富了饮食风味,加快了甜食的发展。大历(766779)间,四川出现了冰糖,而前此,我国只有饴糖(自然糖) 。三是烹饪技艺进一步提高。由隋掌管皇家饮食的尚食直长谢讽撰成的食经 ,记载了许多珍贵菜名,如咄嗟脍、白消熊、拖刀羊皮雅脍、露浆山子羊蒸、金丸玉菜、臛鳖、帖乳花面英等。唐朝尚食之馔, “穷海陆之珍以充圆方。一饭之资,亦中人百家之产” 。 4不仅反映了菜肴原料的珍贵,也透露出制作技艺的信息。五代后蜀国王的食典有百卷之多,其在菜肴制做技艺上达到的高超水平是可以想见的。据明皇杂录记载,唐天宝(742756)间,诸公主为讨好玄宗,乃相效进食。水陆珍羞,一盘之贵盖中人十家之产。1 新

8、五代史卷 73四夷附录中有“西瓜”名。2 隋书卷 69王劭传 。3 唐耕耦辑: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五辑收录的唐代印度制糖法残卷,介绍了印度甘蔗品种及沙糖的具体制作方法。4 全唐文卷 745。4中书令韦巨源仿而效之,据清异录记载,他所进的食物中,就有生进二十四气馄饨,即仅馄饨就有 24 个品种。此外,还有金银夹花平截(剔蟹细碎卷) 、素蒸音声部(用面制作蒸成的蓬莱仙人像等 70 件面食) ,升平炙(用羊、鹿舌等制成) 、雪婴儿(用蛙、豆英等贴制而成) 、清凉臛碎(狸肉夹脂做成) 、五生盘(用羊、猪、牛、熊、鹿肉为原料制成) 、遍地锦装鳖(用鳖辅之以羊脂、鸭蛋等制成) ,用这些菜肴配制而成的

9、一餐饭叫“烧尾宴” ,它包括 58种肴馔,从原料到制作,应代表当时饮食文化的较高水平。素菜制作技术也有新的发展,豆腐的食用已很普遍。厨师还掌握了较高水平的素食荤做法。如在面及蒟蒻(音 j ru)等作料上染上颜色,制成豚肩、羊臛、脍炙等食品,形象逼真,色泽鲜艳,诱人食欲,是佛、道教人士待客的佳肴。民间的烹饪技艺,据清异录记载,唐代有位名叫梵正的尼姑,庖制精巧。能“用鲊、鲈脍、脯、盐酱瓜蔬,黄赤杂色,斗成景物。若坐及二十人,则人装一景,合成辋川图小样。 ”1能用花式冷盘再现辋川风景区全景,那样的烹饪技艺无疑是相当高的了。据唐国史补记载,隋唐五代内地酒类著名的有郢州的富水,乌程的若下,荥阳的土窟春,

10、富平的不冻春,剑南的烧春,河东的乾和蒲萄,岭南的灵溪、搏罗,宜城的九云,浔阳的湓水,京城的西市腔,虾蟆陵的郎官清、阿婆清。还有波斯等国传入的三勒浆类酒等。蒸馏酒即烧酒也可能已经出现了。 2酒类以外,饮茶已很普遍。唐德宗(780805 年)时陆羽撰的茶经问世,穆宗(821824 年)时李肇在唐国史补中再次记载了当时的一些名茶。据该书所载,甚至连吐蕃赞普也存有寿州(治今安徽寿县) 、舒州(治今安徽潜山县) 、顾渚(在今江苏省) 、蕲门(在今湖北省)、昌明(今四川江油市)及灉水(在今广西省) 、洞庭湖一带出产1 辋川图是诗人王维为他游居的辋川画的风景画。2 参李华瑞:中国烧酒起始探微 ,载历史研究1

11、993 年 5 期。5的名茶。在一般官员言谈中,则认为“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切。 ”1反映了这一时期饮茶的普遍性。至于边远牧业少数民族,普通牧民则仍主要以肉为食,以乳、茶为饮料。在上层统治者中,饮食文化亦有发展。他们除食胡饼外,还有名叫浑羊殁忽的荤菜及于阗全蒸羊,野猪鲊等。二 衣饰隋唐五代时期的服制,在前代基础上又有新的增减和提高。主要是减少了前代一些设而不用的礼服;增加了从边疆少数民族学来的所谓胡服,从而使这一时期的服饰种类更多,色彩更加艳丽。下面就男女服饰略作介绍。男服 这一时期的男服分礼服和便服两大类。礼服又叫冠服,其主要特征是高冠

12、革履,褒衣博带。按服用场所,又分为祭服、朝服、公服等;便服也叫常服,曾称为讌服和亵服。幞头帏帽,袍衫袄子,各种单裤、复裤(即绵裤) 、裈裤、鞋靴等,都是这一时期人常用的便服。冠服制度虽经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高宗、武后等创新和修改,但使用时间较长,作为基本规则的还是唐高祖李渊于武德四年(621)制定的衣服令 。此令规定,皇帝衣服有大裘冕、衮冕、鷩(音 b)冕、毳冕、絺冕、玄冕、通天冠、缁布冠、弁服、武弁、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音 z)白帢(音 qi)共14 种。皇后之服有袆衣、鞠衣和钿钗襢(音 zhn)衣共三种。群臣之服,有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平冕、爵弁、武弁、弁服、进贤冠、远游

13、冠、法冠、高山冠、委貌冠、却非冠、平巾帻、黑介帻、介帻、平巾绿帻、具服(朝服) 、从省服(公服)等共 21 种。 2每一种服装的质料、颜色、样式、花纹、佩饰、服用场所、配套着装等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如皇帝大裘冕是祭天地的1 旧唐书卷 173李珏传 。2 见新唐书卷 24车服志 。6服装,衮冕是登基、飨庙、征还、遣将、饮至、加元服、纳后、元日受朝贺、册拜王公的服装;鷩冕是出行的服装;毳冕是祭海嶽的服装;絺冕是祭社稷、飨先农的服装;玄冕是蜡祭百神、朝日、夕月的服装等。群臣祭祀、朝会、办公、出征也着不同的礼服,即祭服、朝服、公服和戎服。自天子以至庶民平时都穿常服,常服由幞(音 f,又叫折上巾) 、袍

14、衫及靴带组成。为了在常服上也区分贵贱、高低的等级,大业六年(610) ,隋炀帝从常服颜色上规定五品以上服紫袍,六品以下服绯或绿袍,胥吏服青袍,庶民穿白袍,屠夫、商人穿黑袍,士卒穿黄袍。武将卫士或文人骑马则穿袴褶。唐高祖在常服袍色上也作过一些规定。到贞观四年(630) ,唐太宗规定常服袍色,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黄袍仍为官民通服。他还为皇帝制定了翼善冠,为贵臣制定了进德冠,以与常服配套。高宗上元元年(674) ,再次下诏完善服色等级。从此,唐代常服服色就基本按品级以紫、绯、绿、青为准了。武则天、玄宗以后,又在常服上绣上不同动物花纹图案赐给臣下,叫异文袍。唐文宗规定官

15、员都可以按品级在袍上绣不同的图案,当时虽未形成严格规整的制度,但已开启了宋明章服制度的先河。隋唐五代出现的新服饰,一是幞头中的“巾子” 。它是用一块绢布罩在发髻上,外用罗绢之类裹出各种样式。唐后期,人们嫌每日裹一次幞头太费事,便做一个幞头形的木帽子,刷上漆,外面蒙上纱 ,用时一戴即可。同时将幞头的脚用铁丝扎起来,让它平伸出去,这便是后来乌纱帽的滥觞。二是衣服中的半臂。它式样像坎肩,但比坎肩多了短袖,大襟、交领、袖口宽敞,似为汉魏时绣 (音 ju 又叫半袖)的流变形式。唐代还有一种叫 (音 k)裆的短衣,前后不开襟,袖短仅能掩住肩膀。穿时由颈部套下,罩在长袖衣外,下与腰齐。三是从唐初开始,将长靿

16、靴改为短靿,可以穿着上朝。吉莫靴、7蛮靴也在唐代流行。四是唐代常服配有鱼袋。武则天改为龟袋,并按品级分别用金、银、铜饰龟袋,中宗后恢复佩鱼 1及鱼袋。睿宗时将鱼袋与常服服色相联系,规定穿紫者金饰,穿绯者银饰。玄宗以后,鱼袋成为常服中紫绯服的一个组成部分, 凡穿紫、绯服者必佩鱼袋,二者合称章服。五代周世宗下诏停废鱼袋中装的铜鱼,于是章服就只有鱼袋了。平民、商贾、奴婢等社会下层的服饰,也在颜色、质料、花纹等方面有一些规定。女服 妇女服装的法令规定较男装简单,但也分礼服和便服两大类。礼服是皇后、妃嫔、内外命妇的服装。它比北周系统的十二等服简单多了。隋文帝定皇后服为袆衣、鞠衣、青服、朱服四等。炀帝沿而

17、不变。 新唐书卷 24车服志记载:皇后之服有袆衣、鞠衣和钿钗襢(音 zhan )衣三等。袆衣是受册命、助祭、朝会时的服装;鞠衣是亲蚕服;钿钗襢衣是燕见宾客的服装。每类服装又有详细的规定。命妇之服有翟衣、钿钗礼衣、礼衣、公服、花钗礼衣和大袖连裳共 6 等。便服是从贵妇到百姓通用的服饰。主要包括衫、襦、裙、帔等。衫、襦都是短上衣,袖或窄或宽,穿时掖在腰内。区别是衫为单衣较薄,襦为夹或绵衣,较厚,又叫短袄。衫、襦一般用布、罗做成,颜色有白、青、绯、绿、黄等,而以红色较多。衫子讲究的还在上面饰以金银线,襦则多绣有各式花样。 “薄罗衫子金泥缝” 、 “连枝花样绣罗襦” ,反映的就是这类衫、襦。裙子是妇女

18、传统的服装。隋唐初期的裙子较瘦,上面有单色或间色褶。一般做得比较长,叫长裙,当时又时兴将裙腰系在胸上,使其显得更长。褶裙因太浪费,遭到唐高宗、玄宗禁止,唐中期以1 鱼即鱼符,它是刻有官员职务的身份证明,要随身佩带,唐初规定官员退休后交回政府。玄宗开元九年(721 年)后扩大了官员佩鱼的范围,又规定官员退休后可不交回。8后,便不再流行。继之而起的是宽肥裙,束胸仍然很高,质料有红、黄、绿色的绸裙、罗裙、金泥簇蝶裙,最奢侈的是太平公主的百鸟毛裙。帔又叫帔子、帔帛、披帛、领巾等。它是搭在肩背上的巾子,用绫帛、丝罗等材料做成,有长有短,式样各不相同,颜色多为红、黄、绿色。披时按衫、裙的颜色相搭配,以增强

19、艳丽的色彩。半袖也是隋唐妇女喜着的便服,它像男服的半臂而领口更低,为对襟,穿时套在窄袖衫外。这一时期的妇女喜戴帽子。在各式帽子中,最有特色的是羃和帷帽。羃 是从西域传来的首服。笠状,帽簷周围垂有布帛,长可过膝,遮蔽全身。高宗永徽(650655)以后,帷帽代替羃 流行,它也是斗笠状帽子,四周垂布帛或网。与羃 的区别是垂饰较短,只到脖颈,适于遮挡风沙。玄宗开元(713741)以后,戴帷帽的渐渐少了,妇女又时兴戴胡帽。其形状是尖顶,有帽耳上翻,缀有毛皮或毡,还有绣花,也有戴花冠及不戴帽子的。这一时期妇女的鞋类服饰有履(分高头、小头、平头,用草、锦、帛线等做成) 、靴(用锦、皮做成) 、屐(用木、皮做

20、成)等。妇女妆饰除继承前代传统外,头饰讲究各种发髻发鬟(hun)式样,见于记载的有凌虚髻、祥云髻,朝云近香髻、归秦髻、奉仙髻、归顺髻、愁来髻、飞髻、百合髻、交心髻、鸾凤髻、抛云髻、慵来髻、倭堕髻、艸髻、丸髻、乌蛮髻、椎髻、宫人髻、假髻(又叫义髻,特髻等) 、双鬟、三鬟、扫闹鬟 1 等等。头发上还插有金钗、搔头、步摇、梳、花(叫头花)等,虽然这些发式和饰物的具体形制已不能详知,但古人的爱美之心,已是昭然可见。面饰除涂脂抹粉(粉有白、红、黄等色,额黄即是在额上涂黄粉) ,还有画眉,有的将眉毛刮去后在眼上下用红紫色涂画;有花1 参见李斌城等著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第二章第二节,第 93 页。9子,也叫花

21、钿、媚子,是将各种花样贴在眉心的一种装饰;有面靥,是用丹或墨在颊或眉心点点儿;点唇,即用红或乌(黑)色唇膏涂在嘴唇上。头饰、面饰而外,五代南唐还兴起一种妇女裹足的陋习, 十国春秋卷 18 记载:南唐后主宫人“窅娘纤丽善舞,后主作金莲,高六尺,饰以宝物细带,缨络莲中,作品色瑞莲,命窅娘以帛绕足,令纤小屈上作新月状,素袜舞莲花中,回旋有凌波之态,由是人皆效之” 。这就是裹足的来历。三 居止隋唐五代的居止建设,当以隋文帝的仁寿宫,炀帝在江都(今扬州)的行宫及唐宫城水平最高,京城内外散布的无数贵族、官僚宅居、寺观等,是私人住宅的典型,普通民居的建筑格局这时也基本定型了。仁寿宫是开皇十三年(593)隋文

22、帝令杨素督建的,它座落在岐州(今陕西千阳县)北, “崇台累榭,宛转相属” , 1 从京师到仁寿宫沿途有行宫 12 所,是用数以万计劳动者的生命为代价造起来的。隋文帝晚年常在此宫避暑,他因喜欢这座宫殿,连年号也改为“仁寿”了。隋炀帝的扬州行宫主要以精巧玲珑取胜。唐代长安居止建筑最豪华的是宫殿区。包括正北的太极宫,东北的大明宫和东部的兴庆宫。太极宫是唐初皇帝政治活动的中心,中央各官署在其南,被称为皇城。宫城和皇城都有高大的围墙环绕,各门由士兵严守。此宫北边的玄武门,就是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 ,杀死兄弟建成和元吉,逼其父让位的地方。大明宫是高宗以后王室政治生活的中心,其正殿为含元殿,皇帝常在这里

23、举行重大典礼。含元殿北的宣政殿是一般常朝的场所,宣政殿向北,通过东西上阁门,1 隋书卷 24食货志 。10就到了紫宸殿,又叫便殿,这是皇帝接见大臣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兴庆宫宫殿区是唐玄宗兴建的,占有两坊之地,其西南的“花萼相辉楼”和“勤政务本楼” ,建筑豪华,玄宗常在楼前广场上设宴观乐。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三大宫殿都有覆道相通,大明宫还有覆道直通曲江,这就保证了皇室的交通安全。私人宅居一般都有明显的中轴线,左右建筑布局对称,由门屏、大门、亭、中堂、后室及东西厢房组成。厨房、厕所多在庭院西边,外侧有马厩等附属建筑。前院横长,后院方阔,有的还堆有假山。1959 年陕西西安市中堡村唐墓出土的一套住宅

24、明器,就是这样安排的一个狭长四合院模型。结构比较复杂的私宅,有二院或多重院落,每个院落基本结构仍是四合院式。这一时期私人园林建筑比前代更多了。建筑园林,要有山有水。城里没有这些条件,于是皇帝、达官贵人就在城郊或乡下另建园林别墅,供其玩乐。隋炀帝在洛阳建造的西苑周围有 200 里,内分 16 院,聚石为山,凿地以象征五湖四海,每湖占地 10 里,湖中石山亭殿,屈曲环绕。又凿北海,周围有 40 里,湖中造山三座,仿蓬莱、方丈、瀛洲,每座山上都满布台榭回廊。西苑继承了秦、汉以来水中造山的传统,但沿湖建院,利用巧石则是炀帝时的创新。也有的私家园林建在城里。白居易在洛阳履道里的园林建筑,“地方十七亩,居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 。 1裴度在洛阳集贤里的园林式宅居, “筑山穿池,竹木丛萃。有风亭水榭,梯桥架阁,岛屿回环,极都城之胜概。 ”2贵族官僚园林建在城外的叫“别业” 、 “别墅”或“庄” 、 “园” 。王维的辋川别业(墅) 、李德裕的平泉庄都是在别墅或庄园中建造园林。平泉庄去洛城 30 里, 剧谈录说它“卉木台榭,若造仙府。有虚栏,前引泉水,萦回穿凿,像巴峡洞庭十二峰九派迄于海门江山景物之状。1 旧唐书卷 166白居易传 。2 旧唐书卷 170裴度传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资料库 > 人力资源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