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

上传人:da****u 文档编号:1177441 上传时间:2018-12-17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1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 年 2 月 28 日安徽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第一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一章 规划背景第一节 “十五”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十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正确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安徽实际相结合,妥善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全省人民共同努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淮河洪灾等重大自然灾害,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 “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和任务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

2、展,综合省力迈上新台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 “861”行动计划扎实推进,重点建设全面展开,增长基础日趋稳固,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 “十五”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十一五”时期安徽奋力崛起奠定了良好基础,使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第二节 “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十一五”时期,我省具备加快发展的很多有利条件。国际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与周边地区互利

3、合作、加快融合的趋势增强,有利于我省更2加充分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必将推动我省更快更好发展。中央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为我省奋力崛起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861”行动计划积蓄的能量持续释放,为加快发展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为我省发挥后发优势,推进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全省人民争先进位、干事创业的意识日益浓厚,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合力正在形成。“十一五”时期,我省发展也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我省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水

4、平低、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低和经济外向度低的矛盾十分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县域经济薄弱,特别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自主创新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问题比较复杂,就业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较低,且分配中矛盾较多,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保持“十五”良好的发展势头,开创“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任务光荣而艰巨。在这一重要阶段,必须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全面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切实提高经济实力和综合省力,为安徽崛起打下坚实基础。第二章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

5、学发展观,以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为主题,实施工业强省、东向发展、创新推动、中心城市带动、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开展“全民创业行动” ,提升“861”行动计划,深化3改革开放,推动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改善人民生活,建设和谐安徽,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新局面。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关键要把握以下要点: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五个统筹”和“六个必须” ,立足科学发展,实施六项战略,促进社会和谐,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推进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以观念创新为

6、前提,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基础,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支撑,不断开拓新的发展领域,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既快又好发展,逾越经济发展的某些阶段和过程,用尽可能短的时间缩小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开展“全民创业行动” 。大力推进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优化创业发展环境,建立创业服务体系,引导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创家业、创企业、创事业,鼓励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形成创业光荣、发展有责的社会氛围。提升“861”行动计划。按照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依靠技术进步,提升项目层次,丰富和完善 8 大产业基地和 6 大基础工程的建设内容,锻造优势产业,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企业集聚,以此为抓手

7、,形成具有国际国内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平台,实现 2010 年全省生产总值 1 万亿元目标。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把改革作为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力推进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改革,革除阻碍发展的各种体制弊端,强化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充分激发全社会的积4极性和创造性;按照东向发展的战略要求,加速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着力建设和谐安徽。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于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中。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第三章 发展目标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奋力崛起的总体要求, “

8、十一五”期间要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经济发展既快又好。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0%以上,到2010 年超过 1 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一番半以上。财政收入 1300 亿元,年均增长 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18%,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 万亿元。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2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85%。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森林覆盖率达到28.66%,淮河、巢湖水质达到三类,

9、城镇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天数315 天。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 124543。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调整到402535。城镇化率提高到 42%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 0.7 个百分点,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5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 50%以上。继续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经济外向度明显提高,进出口总额达到 180 亿美元以上。五年累计利用外资 130 亿美元,累计利用省外资金 5000 亿元。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健全。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

10、 10 年。普及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 97%以上,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 38 万人左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争取达到8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争取达到 2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5%以内,五年城镇新增就业、转移农业劳动力分别达到 200 万人和 300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扩大到 400 万人,失业保险覆盖人数达到 370 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到所有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 80%。基本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7%以上,分别达到 12000 元、3800 元,人

11、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镇人均住房面积提高到 25 平方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7之内,人均期望寿命达到 73 岁以上。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 75%。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 4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40%。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社会文明和谐取得新进展。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继续好转,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 2005 年下降 40%,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 10万人死亡率控制在 3 以内。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得到良好保障。6第二篇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抓住深化改革、技术进步、结构升级、规模扩张和产业集群五个关键环节,以信息化带动

12、工业化,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和基础产业为支撑、大中小企业合理布局的主导工业体系,全面完成工业化中期初级阶段的历史性任务。第四章 发展先进制造业第一节 汽车产业抓住国家支持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政策机遇,从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重大关键技术开发、自主开发技术的产业化等方面,重点支持奇瑞、江汽、华菱等骨干整车企业和专用车企业发展,推进骨干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提高核心竞争力,使其成为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重要力量。争取建设国家汽车工程实验室和国家汽车出口基地,开发节能环保和新型燃料汽车。发挥整车引领作用,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加速形成汽车配套产业集群。建立国际化营销

13、体系,促进海外投资办厂,扩大产品出口。到 2010 年,全省汽车生产能力达到 200 万辆,其中轿车 120 万辆。第二节 化工产业按照系统化、大型化、现代化的原则,积极落实煤化工关键技术来源,促进我省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建设煤化盐化一体化、大型干熄焦、煤制甲醇及烯烃等重大工程,加快化肥原料结构调整步伐,建成我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进一步做精、做优、做大安庆石化,在“四建、四改、四配套”的基础上,配套建设甲基丙烯酸甲酯、工程塑料等项目,积极推进 100 万吨乙烯工程前期工作。大力发展橡塑化工,提高高档产品比例。发展精细化工,提高产品附加7值。发展硫、磷化工。到 2010 年形成 3000 万吨原煤

14、的深加工、600万吨以上原油加工的生产能力。第三节 装备制造业依托重点工程,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合作开发、联合制造等方式,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制造水平。巩固叉车、挖掘机等工程机械产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加快发展大型液压机、成套电缆设备、大型潜水电泵、电站锅炉、玻璃制造设备等特色优势产品,开发数控机床、电器设备、环保设备、船舶及船用柴油机、农用机械等市场潜力大的产品,争取在电力设备、建筑机械、新型农业机械、矿山设备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第五章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和利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

15、,加快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信息家电、软件和终端产品、汽车电子等产业基地建设,争取在数字化音视频、网络通信设备、集成电路等电子产品的发展上实现重点突破。积极发展生物产业,面向健康、食品、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等领域重大需求,实施生物产业化专项。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 ,建设创新型园区。实施“重点跨越科技工程” ,加快合肥软件和生物医药、淮南生物医药、芜湖新材料、铜陵电子材料、亳州现代中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到 2010 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力争实现 1000 亿元,

16、其中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 500 亿元。第六章 发展材料产业8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精品钢铁基地、有色金属基地、新型建材基地。充分发挥我省原材料产业优势,以提高附加值为目标,加强新型材料开发利用,大力发展钢材短缺品种、铜材精深加工、纳米粉体材料、新型干法水泥、玻璃深加工、新型软包装等产品,建成马钢 500 万吨薄板带、铜陵有色铜材深加工和海螺水泥熟料生产等项目。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大省内资源的勘探和整合,优化铁矿、铜矿等矿山资源配置,有序开发霍邱铁矿和庐南铁矿,落实稳定的原料供应。积极开发方解石、石英砂、煤系高岭土、凹凸棒等非金属矿资源,提高加工深度,形成在国内领先地位。到 2010年马钢集团

17、钢生产能力力争达到 2000 万吨,板带比提高到 60%以上;铜陵有色集团电解铜生产能力达到 70 万吨,深加工率提高到 50%以上;海螺集团水泥生产能力达到 1.5 亿吨以上。第七章 发展轻纺产业家用电器制造业。加速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努力占领高端产品市场。大力发展环保健康空调、节能保鲜冰箱、仿生节水洗衣机、数字高清电视等绿色、新型智能家电产品和小家电产品。支持省内家电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加快发展家电关键配套件产业。努力扩大产品出口。重点建设荣事达、海尔、美的、康佳等产业园区或出口基地。食品工业。发展绿色、安全食品,应用现代生化技术,发展各类有机酸、淀粉糖等食品原料,大力发展冷却肉、分割肉和直

18、接食用的各类熟肉精制品。巩固提高白酒、卷烟的品牌优势,稳定生产能力,提高高档产品比重。纺织、造纸工业。巩固棉纺、布等产品优势,推广应用紧密纺,积极发展服装及装饰用、产业用纺织品,形成一批优势品牌。加快9实施安庆林浆纸一体化工程,发展涂布白板纸、印刷书写用纸、高强瓦楞原纸等高附加值产品。第八章 加快产业技术进步坚持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大力发展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实施项目带动,立足技术进步、产品升级、企业集聚,合理引导投资方向,鼓励和支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产品质量和技术含

19、量,增加自主品牌和高端产品比重。支持大企业加大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投入,注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到 2010 年大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提高到 5%。推进产业信息化,提高机电装备数字化水平,强化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测、预警和控制,加快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第九章 促进产业集群和企业集聚第一节 着力培育骨干大企业坚持扶优扶强,推动企业战略性重组。支持大企业加大增量投入,盘活存量,推进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实施品牌战略;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大企业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知名企业。到 2010 年形成 5户年销售收入

20、超 500 亿元、15 户左右超 100 亿元及一批超 10 亿元的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第二节 促进产业集群发挥大企业的骨干、带动和辐射作用,强化配套协作和产业链延伸,提高零部件配套和原材料深加工水平,加快产品集聚。重点推进以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为主的汽车产业集群,以沿江石10化和精细化工、沿淮煤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集群,沿江金属材料和以池州为主的沿江非金属矿深加工产业集群,以合肥、芜湖、滁州为主的家电产业集群,以安庆、淮北、芜湖、铜陵、阜阳、马鞍山、滁州为主的纺织产业集群,以芜湖、铜陵、合肥、马鞍山、滁州为主的服装产业集群,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中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皖北

21、农副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皖南、皖西生态产业集群等一批主导产业突出、配套产业完善、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的重点产业集群。第三节 推动中小企业集聚把大力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提高到战略地位。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促进工程” ,依托各级各类开发区,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积极发展博望刃具、天长电子元器件、桐城塑料、宁国耐磨材料和汽车零部件等块状经济,形成与大型企业集团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加大政策、资金等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服务体系,力争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的数量翻一番。第三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尊重农民意愿,加强典型示范,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第十章 发展现代农业第一节 建成我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切实抓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