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答案为网上查的选择题1、如果发送方用私钥加密消息,则可以实现( D )A、保密性B、保密与鉴别C、保密而非鉴别D、鉴别2、在混合加密方式下,真正用来加解密通信过程中所传输数据(明文)的密钥是( B )A、非对称算法的公钥B、对称算法的密钥C、非对称算法的私钥D、CA 中心的公钥3、以下关于加密说法,不正确的是(ABC )A、加密包括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两种B、信息隐蔽是加密的一种方法C、如果没有信息加密的密钥,只要知道加密程序的细节就可以对信息进行解密D、密钥的位数越多,信息的安全性就越高4、以下关于混合加密方式说法不正确的是:(ACD)A、采用公开密钥体制进行通信过程中的加解密处理B、采
2、用公开密钥体制对对称密钥体制的密钥进行加密后的通信C、采用对称密钥体制对对称密钥体制的密钥进行加密后的通信D、采用混合加密方式,利用了对称密钥体制的密钥容易管理和非对称密钥体制的加解密处理速度快的双重优点5、两个不同的消息摘要具有相同的值时,称为(B )A、攻击B、冲突C、散列D、都不是6、(A)用于验证消息完整性。A、消息摘要B、加密算法C、数字信封D、都不是7、HASH 函数可应用于(A )。A、数字签名B、生成程序或文档的“数字指纹”C、安全存储口令D、数据的抗抵赖性8、数字证书采用公钥体制,每个用户设定一把公钥,由本人公开,用它进行:A*A、加密和验证签名B、解密和签名C、加密D、解密
3、9、数字签名为保证其不可更改性,双方约定使用(A)A、HASH 算法B、RSA 算法C、CAP 算法D、ACR 算法10、1 是网络通信中标志通信各方身份信息的一系列数据,提供一种在 Internet 上验证身份的方式 BA、数字认证B、数字证书C、电子证书D、电子认证11、以下关于 CA 认证中心说法正确的是 CA、CA 认证是使用对称密钥机制的认证方法B、CA 认证中心只负责签名,不负责证书的产生C、CA 认证中心负责证书的颁发和管理、并依靠证书证明一个用户的身份D、CA 认证中心不用保持中立,可以随便找一个用户来做为 CA 认证中心12、关于 CA 和数字证书的关系,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4、BA、数字证书是保证双方之间的通讯安全的电子信任关系,他由 CA 签发B、数字证书一般依靠 CA 中心的对称密钥机制来实现C、在电子交易中,数字证书可以用于表明参与方的身份D、数字证书能以一种不能被假冒的方式证明证书持有人身份13、以下关于数字签名说法正确的是 DA、数字签名是在所传输的数据后附加上一段和传输数据毫无关系的数字信息B、数字签名能够解决数据的加密传输,即安全传输问题C、数字签名一般采用对称加密机制D、数字签名能够解决篡改、伪造等安全性问题14、密钥交换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是使用 C*A、身份证B、数字信封C、数字证书D、消息摘要15、定义数字证书结构的标准是:DA、X.500B、T
5、CP/IPC、ASN.1D、X.50916、CA 用()签名数字证书。D*A、用户的公钥B、用户的私钥C、自己的公钥D、自己的私钥17 下面关于密码算法的阐述,()是不正确的。C*A 对于一个安全的密码算法,即使是达不到理论上的不破的,也应当为实际上是不可破的。即是说,从截获的密文或某些已知明文密文对,要决定密钥或任意明文在计算机上是不可行的。B 系统的保密性不依赖于对加密体制或算法的保密,而依赖于密钥(这就是著名的 Kerckhoff 原则)。C 对于使用公钥密码体制加密的密文,知道密钥的人,就一定能够解密。D 数字签名的理论基础是公钥密码体制。18 下列古典密码算法是置换密码的是( )CA
6、加法密码 BHill 密码 C多项式密码 D栅栏式密码19 根据所依据的难解问题,除了( D )以外,公钥密码体制分为以下分类。A大整数分解问题(简称 IFP) B离散对数问C椭圆曲线离散对数问题(简称 ECDLP) D生日悖论20 公钥密码学的思想最早由( B )提出。A欧拉(Euler) B迪菲(Diffie)和赫尔曼(Hellman)C费马(Fermat) D里维斯特(Rivest) 、沙米尔(Shamir)和埃德蒙(Adleman) 21 在 RSA 算法中,取 p=3,q=11,e=3,则 d 等于( D )A33 B20 C14 D722 以下各种加密算法中属于古典加密算法的是(
7、B )ADES 加密算法 BCaesar 替代法CIDEA 加密算法 DDiffieHellman 加密算法23 以下各种加密算法中属于单钥制加密算法的是 ( A )ADES 加密算法 BCaesar 替代法CVigenere 算法 DDiffieHellman 加密算法24 以下各种加密算法中属于双钥制加密算法的是( D )ADES 加密算法 BCaesar 替代法CVigenere 算法 DDiffieHellman 加密算法25 DES 加密算法采用()位有效密钥。( C )A64 B128 C56 D16826 下面的说法( D )是错误的。A传统的密钥系统的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相同B公
8、开密钥系统的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不相同C报文摘要适合数字签名但不适合数据加密D数字签名系统一定具有数据加密功能27 ( A )原则保证只有发送方与接受方能访问消息内容。A保密性 B鉴别 C完整性 D访问控制。28 如果消息接受方要确定发送方身份,则要使用( B )原则。A保密性 B鉴别 C完整性 D访问控制。29 如果要保证( C )原则,则不能在中途修改消息内容。A保密性 B鉴别 C完整性 D访问控制。30 ( D )原则允许某些用户进行特定访问。A保密性 B鉴别 C完整性 D访问控制。31 下列算法属于 Hash 算法的是( C )。ADES BIDEA CSHA DRSA。32 RSA 算
9、法的安全理论基础是( B )A离散对数难题 B整数分解难题 C背包难题 D代换和置换33 当明文改变时,相应的摘要值( B )A不会改变 B一定改变C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会改变 D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改变34 关于摘要函数,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输入任意大小的消息,输出是一个长度固定的摘要B输入消息中的任何变动都会对输出摘要产生影响C输入消息中的任何变动都不会对输出摘要产生影响D可以防止消息被篡改35 在混合加密方式下,真正用来加解密通信过程中所传输数据的密钥是( B )A非对称密码算法的公钥 B对称密码算法的密钥C非对称密码算法的私钥 DCA 中心的公钥36 若 Bob 给 Alice 发送
10、一封邮件,并想让 Alice 确信邮件是由 Bob 发出的,则 Bob 应该选用( D* )对邮件加密。AAlice 的公钥 BAlice 的私钥CBob 的公钥 DBob 的私钥37 下面对于数字签名不正确的是( C )A: 数字签名是可信的B: 数字签名是不可抵赖的C: 数字签名是可复制的D: 数字签名是不可伪造的38 对称加密算法的典型代表是( C)A: RSA B: DSR C: DES D: MD539 在非对称加密技术实现数据安全传输的应用中,发送方对明文加密后发送给接收方,接收方使用(C* )对明文解密。A: 发送方的公钥C: 接收方的公钥40 密钥的正确分类是( B )A: 加
11、密密钥与解密密钥两大类B: 基本密钥、会话密钥、密钥加密密钥、主密钥C: 基本密钥、会话密钥、加密密钥、解密密钥D: 基本加密密钥、基本解密密钥、会话密钥、主密钥41 防止他人对传输的文件进行破坏,以及如何确定发信人的身份需要采取的加密技术手段是(数字签名 )A: 数字签名C: 数字指纹A: 消息认证C: 对称密钥加密填空题1、根据密码分析者所掌握的信息多少,可将密码分析分为: 唯密文攻击、 已知明文攻击、 选择明文攻击攻击和 选择密文攻击攻击等四种。2、分组密码的常用工作模式有: 电码本模式、 密码分组链接模式、 密码反馈模式、 输出反馈模式五种。3、DES 分组算法的明文分组长度是 64
12、比特,子密钥长度为 56 比特,经过 16 轮迭代后,得到 64 比特的密文。DES 算法主要通过 s 盒 实现局部混乱,通过 p 盒实现整体扩散。4、高级数据加密标准(AES)的分组规模为 128 比特,密钥规模 128/192/256 比特。5、高级加密标准(AES)算法支持可变的密钥长度,若分组长度为 128 比特,密钥长度为 256 比特,则迭代轮数为 ;密钥长度为 192 比特,则迭代轮数为 。6、公钥密码 RSA 的安全性基础是大合数分解的困难性 ,签名算法 DSA 的安全性基础是求解离散对数的困难性。 42 单向函数不能用于(传输加密) B: 身份认证 D: 数字签名 B: 传输
13、加密 D: 实体鉴别 B: 发送方的私钥 D: 接收方的私钥7、考虑等式 y=g modp,若给定大素数 p 以及 g、y 时,计算 x 被称为 问题。8、杂凑函数主要用于完整性校验和提高数字签名的有效性。9、密钥分层保护也称为逐级保护,一般将密钥分为主密钥、基本密钥、加密密钥和会话密钥;其 _ 保护 _ _ 保护 _ _,这里一定要保证的安全。10、C.E.Shannon 提出的设计密码体制的两种基本原则是扩散原则和混淆原则。12、欧拉函数 (320)= 128。欧拉定理是 。*13、DES 分组密码算法的分组长度是 64 比特,有效密钥长度是 56 比特,每一轮所使用的子密钥长度为 48 比特,迭代轮数是 16 圈。14、N 级 LFSR 输出的最大周期为 2n-1 。15、Shannon 证明了 _ _一次一密_ 的密码体制是绝对安全的。16、密钥管理负责密钥从生产到最终销毁的整个过程,包括密钥的生成产生、存储、装入、分配、保护、遗忘、丢失和销毁等。判断题1. 安全是永远是相对的,永远没有一劳永逸的安全防护措施。(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