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结构的具象与辩证.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1189745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词汇结构的具象与辩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汉语词汇结构的具象与辩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汉语词汇结构的具象与辩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汉语词汇结构的具象与辩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汉语词汇结构的具象与辩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十二章 汉语词汇结构的具象与辩证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要素的不同成分,受文化影响的程度不一样。愈是抽象、内在、稳定的语言成分,所包含的人文意义也就愈具有单一的指向性和抽象、内在、稳定的特征。词的结构远比词的意义要抽象,对此以往进行的多是形式化的研究。其实词作为民族认识世界的表现物,它的组成形式也必定会带上汉民族思维特征的痕迹。为什么用这种而不用那种词形和结构方式,里面充满着可究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一方面具有朴素的整体和辩证思维的优点,又存在着笼统思维,偏于直觉体悟,忽视实际观察和科学实验,轻视分析和逻辑论证等特点。 ”1 文化是在血缘这种天然关系的基础上累积渐进而形成的,它维系和

2、发展着民族生活。一种文化精神具有鲜明的内在整体性和附着性。民族文化精神是如何体现在语言中的?申小龙先生对汉语语法作过系统研究,他认为汉民族的整体思维表现在语法学上就是以大观小的析句观、修辞语法逻辑合一的综合知解的语法观。辩证思维体现在语法就是各种语法范畴,包括词、词组、词类、句类,都没有一个非此即彼的僵硬界限,而往往随语言表达之势而相互转化。汉语词语组合的灵活自由,言简意赅,追求组合结果的生动具体可感,则是具象思维在语法观上的突出反映。2 下面就讨论汉民族思维中的直觉体悟、具象托思和整体把握、辩证运行两大特点对汉语词汇结构的影响。第一节 汉语词汇结构的具象性一、汉语词语书面表达形式的具象性说到

3、汉语的词,不能不先说到汉字,古代词语都是依靠汉字才得以保存, 人们在读书识字中,首先认识的也是书面语中的汉语词语。这都使汉字与汉语词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几千年来,汉字的地位牢不可破、经久不衰,不乏政治上的高度集权、书同文,历史的延续、稳定,汉语的单音节、无形态变化、书写的契刻篆铸等原因,而汉字在心理上符合汉人具象思维的要求,所起的作用当更为深层。抑或是在它的另一方面,是汉字强化了具象思维的特点,其中自有奥妙可求。而以前恰恰忽视了这种思维上的深层原因,受西方语言学的影响,简单地将汉字看作与汉语词是一种可任意调换替代的符号,对汉字采取了一些失误的措施。而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汉字正是在民族思维

4、这一深层次上适合了汉语词的民族性,与汉语词建立了一种浑然一体的天然关系。汉字的本质是象形。汉字的字根,即原始的基本字形都是象形字,可以直接从字形上猜度到它的具体所指。 “画成其物,随体诘屈” ,如“山” “火” “鸟” “车” 。汉字的象形字并不多,但这总共的个象形字却构成了汉字所有字体的基础,几万个汉字都是在依靠它们的组合才得以建立,它们的性质影响到所有汉字的性质。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进符号形成,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由“视”到“察”再到“意”遵循的仍是由形到义的识义途径,如“刃” “上” “甘” “亦” 。会意字则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合其形会其意而成, “比类合谊,以见指

5、”。这个“类”既是义类也是形类,合形合义而得一新字新义,亦保留了象形字形与义之间的直接联系,只不过变得隐含些。如“字” “晶” “秉”“解” 。形声字是由分别表声和表义的单体字构成,义符显示形声字的义类。如果再把声旁兼义的声符也算入,形声字的形体示意程度是相当高的。如“饺” “曙” “娠” “赠” 。只是形声字的形旁示义作用非常宽泛,而声旁示义则隐晦不明,对声旁示义程度的认识会受到分析汉字能力的限制。汉字的象形本质和形体示义的功能,都借助文字学性质的部首说文解字部首,而在全部的汉字中得到体现。因为它的部首建立原则是“凡某之属皆从属” ,使得具有同一形体的汉字有着大致相同的意义范畴。前人说“山旁

6、必言山,水旁必言水,此则万无移易者。因其偏旁所含之字,详其为何义,审其为何声,虽不中不远矣”3 ,就反映了汉字所具有的独特具象示义功能。由于古汉语绝大多数词都是单音词,使得汉语的词与汉字之间有着相当整齐的对应关系。汉字的象形性,也就必然给词语带来了具象性。人们辨认一个词往往都是从它的外在形体上入手,由形把握词义的效果强于由语音及义的效果,例如“ji”这个语音和“鸡”这个字形对联想一种两足两翅的家禽就有着相当明显的快慢显隐的差距。 “鸡”的字形直接与指称对象挂钩,人们可以观其形得其义。而“ji”却会引出一串的 “机” 、 “基” 、 “几” 、“迹” 、 “绩” 、 “稽” 、 “积” 、 “激

7、” 、 “姬” 、 “奇” 、 “鸡” 、 “箕” 、 “圾” 、 “玑” 、 “饥” 、 “肌” 、“脊” 、 “吉” 、 “叽” 、 “矶” 、 “缉” 、 “畸” 、 “乩” 、 “羁” 、 “期”等字。人们还必须在它们之中进行选择,读音认义的途径比识形认义多了一个中间的联想层,它没有了后者直观、形象、直接、快速的特点。汉族人识汉字习惯于由形及义,这已为各种材料所证明。小学生查找“思” “鸡” “召”总是习惯在心、鸟、口等部,而不是在田、又、刀等部来查找。4 为什么继承了用形义标准分部而不是单单以形归部的部首查找法受到人们的欢迎,主要就是因为这种形义合一的部首符合汉民族的认识习惯和思维方

8、式。汉语单音词的具象性也会赋予复合词以具象性。复合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意义的词素组成,词素义到复合词义之间有再生、继发的关系,大都可以追寻到某种词义联系点。因此词素的由形显义,也就必然会给复合词带来由形显义的作用。更因为复合词是由词素合形合义而成的,复合词就会从词形上带来词义的可析性,突出了复合词的感悟性。如“保底”是一个新产生的复合词,表示“规定职工的工资、奖金的最低限额” ,从字形上可以析出词素的“保”字从“人”从“孚”得义,为“养”义,再引申有“看作” “维护”“保持” “负责”一直到“保证”义。词素的“底”字从“广”得义,为“下” “山脚”义,再引申有“基础的部分” “最低的部分”

9、 。两个词素再合起来表示“保证(得到)最低的部分”义,当它用于表示特定的工资、奖金时,也就产生了现在的这个复合词词义。汉字的具象性决定了汉字教学和汉语词汇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象传统的识字法据形识字法和集中识字法,传统的释义法形训法,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良好的使用效果。二、具象造词心理以具体实在、表象可触的客观事物作为心理延伸的基点,作为蕴含着丰富内涵的词义外形,已成为汉语造词的主要特色之一。汉民族对那些富于形象色彩、视觉性强的事物有着特殊的敏感性。在对它们认知表述的过程中同时溶进了自己多种多样的丰富情感,或幽默诙谐,亲切温和,或褒扬肯定,贬抑排斥,或委婉曲折,淋漓酣畅。汉语构词法里使用了多种的

10、方法来做到形象逼真的效果。这里面有直接出现喻体的比喻词,如:“活菩萨”指心肠慈善待人宽和的人。 “八字没一撇”指事情还没有开始。 “戴高帽子”指说好听的话,表扬的话。 “轻于鸿毛”指死得不值得。 “春风满面”指满脸高兴,得意洋洋。 “依样画葫芦”指跟着别人亦步亦趋,没有丝亳的创造性。 “行云流水”比喻自然不拘束。 “脚踏两只船”比喻与两边都保持联系。 “坐冷板凳”比喻不受重视,晾在旁边。 “笑面虎”比喻外貌装得善良而心地凶狠的人。 “穿小鞋”比喻找借口有意为难别人。还如“吹喇叭” “抬轿子” “牛鼻子” “兔子尾巴” “割尾巴” “滚雪球” ,在汉语中是相当有生命力的词语。还有的是直接使用具体

11、描绘的方法来形象造词,如“眉笑眼开” 、 “扬眉吐气” 、 “迫在眉睫” 、 “开门见山” “扫地出门” 。有的是使用偏正式造词法,把所要表示的事物用作正的部分,偏的部分则作为比喻体,只出现本体和喻体,比喻词不出现,也可以达到形象逼真而又简洁明快的效果。如“保护伞” 、 “黄梅雨” 、 “十字路口” 、 “车水马龙” 、 “鹅卵石” 、 “大步流星” 、 “诸葛亮会” 、 “银环蛇” 、 “鹏程万里” 、 “凤毛麒角” 、 “人梯” 、 “卫星城” 、 “马桶包” 、 “电脑” 、 “仙人掌” 、 “鱼雷” 、 “狮子头” 、 “金字塔” 。而汉语的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里面的形象造词则更为

12、常见,许多的一个熟语简直就如同一幅画、一个故事,给人极为丰富的遐想空间,如“混水摸鱼” 、 “走马观花” 、“杀鸡取卵” 、 “危如累卵” 、 “山雨欲来风满楼” 、 “投鞭断流” 、 “门可网雀” 、 “鹤立鸡群”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 “一诺千金” 、 “班门弄斧” 。对比汉语成语与英语成语,其词义蔓延的思维方式,前者重形象、重故事,后者重哲理、重逻辑,二者泾渭分明。查看当代语言中能疾速传播、广泛流行的,大多是些可视可触、可嗅可闻的形象化强的词语。 “菜篮子”从家庭主妇的手中物一时间变成指称牵涉到广大市民副食品生产、销售、消费、运输的富于政治内涵的代名词。在它的对立面曾有过一个词,即

13、“割资本主义的尾巴” ,形象性亦极强。 “短平快产品”指产期短、见效快的产品。 “爆棚”形容人多之极。“国际大循环”指国内经济参与国际经济交往活动。 “脑体倒挂”指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收入的不平衡现象。 “擦屁股”指收拾残局,清理残余。 “摸着石头过河”指边干边摸索。 “胡子工程”指工期一拖再拖、经久不结。 “封顶”指确定某项规定的最高限度。 “踢皮球” (互相推诿) , “鞭打快牛” (对先进地区、单位、个人提出过高的要求) , “撞车” (事物的互相抵触冲突) , “翻跟斗” (犯错误) , “脑体倒挂” (脑力劳动者的收入反不如体力劳动者) ,“鸳鸯楼” (供新婚户短期使用的公房) 。还有

14、“红眼病” 、 “拳头产口” 、 “结对子” ,无不宛如一幅幅生动形象简练的素描画。汉民族具象思维,靠形象体念的习惯思维方式在这里再次得到清楚体现。在中国办什么事都喜欢抓典型,以典型开路,大概也与此不无关系。把考察的视野深入到词的内部结构,可以发现汉语的具象心理在词的繁衍中表现得最为深沉稳定的,莫过于在同源词同族词中的体现了。中国传统语言学历来有“声近义通”“声近义近”之说。现在对同义词的看法通常是“概念内涵相同或大部分相同”5 , “同义词应该是概念相同而词义有所不同的词”6 。而在汉语历史繁衍中产生的同源词并不与词的概念内涵保持一致,却与人们的思维心理特征相和谐。这种思维的习惯性导向可以把

15、概念内涵同近的词和概念内涵各异的词都引入相同的发展轨迹。具象思维在汉语词语的繁衍与词族的形成中发挥着极其重在的聚源作用。如“骄,挢,峤,乔,桥”是一组同源词。 “骄,马高六尺为骄” , “挢,举手也” , “乔,高也” , “山锐而高曰峤” , “桥,水梁也” ,段玉裁注:“取其高举之义也” 。 “骄”为马名,“挢”为手部动作, “乔”为高大之名, “峤”为山名, “桥”为建筑名,它们的概念义相去遥远,却因为都有由下及高,或举高居上的外部特征而汇成一个同源词。又如“楼、髅、篓、搂、镂、瘘”也是一组同源词。这里面有表示不同动作的动词,“搂”指用手臂挽抱, “镂”指用硬器在金属上雕刻成空。也有表示

16、各种不同事物的名词,“楼”指建筑, “篓”指装东西的容器, “瘘”指在肉体内溃烂后形成的里外相通的漏道,“髅”指动物无皮无肉空剩下的一副骨架。它们的概念义也毫不相关,却因为都具有了“中空”义,而形成同源相通的关系。汉人思维的具象性,造成了同源词之间明显呈现出在外部某一点形象上高度一致的同源联系线。 词汇结构中的这种普遍具象现象有其深刻的心理基础。 “百闻不如一见” , “听其言不如观其行” ,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已为汉民族的行为准则。有实在形体,富于客观形象特征的事物和道理最易为人们所接受。对规律的认识和揭示也往往是依托于具体事物来表达,“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逝者如斯夫,不

17、舍昼夜” , “势之来,如生人之初” ,皆读之平淡,悟之惊醒。 “观物取象” 、 “格物致知”是汉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方式,它溶进了汉民族表达情感世界的各种艺术形式,也溶进了认识世界的工具汉语。汉语词作为凝结着汉民族认识的结晶物,当然也会在内容和形式上保留着以形寓意的特点。三、吸收外来词的具象性意译词汉民族的具象造词心理还会在吸收外来词语时表现出来。对符合据形显义特点的别国语言文字显出极易认同的亲和态度。日语汉字原传自中古的汉语,当它们用以表达了西方的新概念,反过来再吸收进汉语时,仍十分轻松地被汉语认同了。汉族人用意识流的方法,在它们的新义和老义之间架起了一道人为的却清晰可循,颇合事理的词义联

18、系桥梁。象“具体” ,在日语中译指英语的 concrete,作为 general(抽象、一般)的反义词,而“具体”在古汉语中是“具备全体、大体”的意思,白居易长庆集:“所居之池五六亩、竹数千竿、乔木数十株, 台榭亭桥, 具体而微。 ”又如“封建” , 在日语中译指英语的 feudalism,指世纪存在于欧州的一种社会制度。 而它在古汉语中是指王者把土地分封给诸侯,使之建立邦国, 左传:“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又如“表象” ,在日语是指人脑反映具体事物所积累下来的形象,它是用以译德语中的“vorstellung ”, 而“表象”在古汉语中的是指“显露在外面的征象” ,如“

19、言其事星辰之变,表象之应,以显天戒,明王事焉” (后汉书天文志 ) 。像“具体” “封建”“表象”这类词的本土义和外来义之间那么大的差距,凭着词结构的有形可据,在汉人对词结构具象联系的影晌下都一一化解,坦而然之地当作一贯是本土词那样消化接受了。而对纯粹是把语音作为表义主要形式的表音文字则表现出明显的疏远感,进而是强烈的改造、融合、同化。汉语中许多音译词在使用传播中被淘汰,而换上合乎汉人思维习惯的意译词。汉族人总是在用声音表达意义,在音与义的联系途径之外,还要极力在视觉上加进一条联系纽带,使词语看起来显得可触可觉,可嗅可闻,从而在心理上激起更多的联想意义。汉语对外来词的接受,开始总是据音直译,走

20、的是单纯的音义相互对接的道路。如engine 引擎 microphone 麦克风telephone 德律风 democracy 德谟克利西但曾几何,这些词在汉民族的手中颠来倒去,竟慢慢都变成了“发动机” 、 “扩音器” 、 “电话” 、 “民主” ,成为能由形及义,一一分析的形义词语了。象这样的词还不少:ultimatum哀的美敦最后通谍buddhastupa(梵语)浮屠佛塔combinatios康拜因 联合收割机 margarine麦琪琳 人造黄油cement水门汀水泥penicillin盘尼西林青霉素从翻译的角度来说这是用意译词代替了音译词,从汉语中词的结构关系来看,这是用典型的复合词代替

21、了复音单纯词。汉语中的复合词是后来居上,日益发展,具有非常高的能产力的一种构词方法。除了它在表意上的准确丰富外,它的词结构充满可析性,可由形及义,这个词本身可满足于进行自足性的分析,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复合词的可析性符合汉民族的重感觉、重形象的认知心理,对一个新词掌握起来可以与原有的词语知识挂钩。当然,汉语中仍保有不少的音译词, 有的使用还相当广泛, 如逻辑logic,便士pence ,摩托motor, 安培ampere,沙发sofa,法西斯fascism ,沙龙salon,凡士林vaseline , 歇斯底里hysteria。要对大量涌入的外来词一下子都找到合适贴切的可由形及义的意译词似

22、乎并不容易,照音直译的音译词毕竟有它快捷灵活的方便之处。随着社会、民族的开放程度加大,对外来语表现出一种更直接的吸收,在对外语的初期接触阶段,音译词还会占据着相当大的优势。但音译词在汉语词汇中位置的确立,会经过相当长期的时间考验,它在汉人的意识深处所受的颠磨折迭是几番屡次的,如“贴士” (tip) , “派司” (bass ) , “波士” (boss )至今对多数广州人来说还是不甚了然,而如换上“小费 ”“护照” “工头” , 人们的理解程度就大不一样了。做到既吸收音译词快捷方便的特点,又符合汉族人联想、具象的思维习惯,与汉语原有的形义词保持一致,就以半音半意的合译词为优了,如 ballet

23、芭蕾舞,beer 啤酒,car卡车, sofa沙发椅, bar吧女,card 卡片,samba桑巴舞,copy 拷贝,crown康乐球, barge驳船,都是由汉语一个原有的词素充当了新词的核心词素,表示了这个事物的类属义,再由译音的字放在前面表修饰,与它在母语中的意思联结在一起。这样在两种语言中的表义性它都沾上了边,既不失它的译词身份,又增加了它的联想成分,它成为汉语吸收融会外来词语一种相当有效的方法。音译词向意译词转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音译词会因各地各人的不同语音特点而译出不同的音译词,可意译词却符合了汉民族的思维特点,在视觉上固定下来,也容易做到词语的统一和规范。如“冰淇淋” “玻璃”等

24、词都曾经有过相当混杂的音译词:冰淇淋“冰激凌” 、 “冰结涟” 、 “冰淇凌” 、 “冰其淋” 、 “冰激淋” 、 “冰其冷” 、 “冰琪琳” 、 “冰搅凌” 、 “冰忌淋” 。玻璃“波梨” “颇黎” “颇胝” “颇胝迦” “颇迦” “颇胝尸” “颇置迦” “婆致迦”“塞颇胝迦” “娑波致迦” “破桎迦” 。现在人们极力追求的则是将音译义译由简单相加型变为融为一体的美义音译词,如“迷你” (机、手表、裙 )mini,托福 TOEFL(test of 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 “桑拿 ”sauna, 而最成功的例子要算“可口可乐”Coca-Cola 。一种名叫

25、shapp 的日产彩色电视机,是写成 “夏普”还是“声宝” ,对汉人购买欲望的刺激是有较大差异的。将二者的揉合,这就是人们现在开始努力追求的美义音译词了。它所以能为人们接受并广为流传,就在于它符合了汉语词结构的可视性,符合了汉民族重形象的具象思维特征。下面看看美义音译词的例子:sauna 意译应是“芬兰浴” ,但在大陆似乎“桑拿浴”的名称更流行。在语音上它贴近原词,而“桑拿”的用字又使人联想到“推拿”的按摩功能。index 译作“引得” ,音义的传达都自然贴切。index 的原本含义是“通知者” “指示者” ,引申为指“索引” ,而“引得”与“索引”相比, “得”还有得到义,与“引”构成一种动

26、补关系,表义更为准确丰富。同时在语音上,又保留了原音的风貌。汉族人在念到“马拉松长跑”时,就是不知道英文的 marathon,也往往有人想当然地理解为“象马拉着松树那样长途跋涉的长跑运动” 。闻者在愕然之余,又为不失几分在理而暗服。 音译“Bucking Ham Palace”的汉名“白汉金宫” 。从汉字的字面义上似乎也能直接给人辉煌高贵的感觉。可以说对外来语的成功对译词,都是考虑了汉语词原有的表义与组合功能,而做到音义兼容的。 “托福”用以译“TOEFL ”真是妙乎其哉,这种外语考试,确实不知寄托了多少大陆人对命运的希冀和企求,在他们看来,考“托福”不亚于在神灵前的求签问佛。 “可口可乐”仅

27、管它是完全意义上的音译,对译“Coca-Cola ”在语音上十分工整,但人们仍可以觉得它似乎是在直接揭示这一饮料的品味价值。还如“的确良dacron” , “敌敌畏DDVP(dimethyl dichlorovinyl phosphatel)”。根据汉语词语形音义联系的特点,采用兼取音译义译之长的美义音译词方法,不仅仅存在于正统规范的语言文学大殿,它牢固地潜藏在汉人的下意识当中。把“doctor” (博士)记成“多看透” ,把“esperanto ”(世界语)记成“爱斯不难读” ,自有它的传神之处。曾有人初学英语时,为了强记 english,把它套成“阴沟里流水” ,常常被人笑而讥之。其原因就

28、不单单是粗俗鄙陋,而且在意义上二者风马牛不相及。在中国人看来, “派对”译“party” 要比“拍的”合理,因为舞伴正是成双成对;“声宝”要比“夏普”吸引人,因为它显示了这种电视机作为音像电器应有的高质性能; 而对香港把“show ”译作“骚”则总觉不自然。人们下意识中总会把它与汉语词汇中“骚”原有的贬义色彩相连。美义音译词就是力求改变汉译名与原词之间这种不相及的本质,力求在形与音与义之间有所“及” 。翻译外来词时表现出的这种倾向性充分显示出汉语词结构具象特征的认同力。它在不失音译优点的同时,总是强烈渗透出下意识的意译要求。它要求词结构尽量做到“目视” ,而不仅仅是“耳听” ,强调实在的“形”

29、 ,而不仅仅是闪铄的“声” 。 “百闻不如一见”的民族性格在对汉语词的不同构成方式亲优疏劣的选择中有着潜在的相当影响力。 第二节 汉语词汇结构的辩证性我国古代从周易起,就有了朴素的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萌芽,提出了一系列互相矛盾对立的概念。如阴阳、刚柔、动静、屈伸、进退、大小、内外、损益、盈虚等。 “一阴一阳谓之道” ,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7 这种整体把握、辩证运行的思维方式影响着汉民族观察、欣赏、表达、体现等诸多方式。8 这在语言上也有充分的反映,如声韵相对、平仄相谐、双音词相叠、词义的正反相训、互文相证、对偶对仗的行文等等。下面试分析汉语词的内部结构和词义关系,可以发现汉民族对

30、对立统一关系辩证认识的更广阔的新天地。一、联合式复合词的辩证观联合式构词法自先秦以来一直就是古汉语复合构词的基本方法之一。在先秦时期,联合式复合词为复合构词法中最能产生的方式。在现代汉语,最能产的复合词为偏正式,但联合式复合词仍占着重要的次席之地。对汉语复合词的发展趋势,可以从语气的跌宕浑厚、表义的准确细致、修饰的生动形象上加以解释。9 但把其中的特别能产的联合式复合词放到汉文化的大背景来考察,则可以发现它还具有独特的文化显示价值。 “甲兵之事,未之闻也” 。 (左传 ) “诸侯不仁,不保社稷。 ”(孟子 )象“甲兵” 、 “社稷” 、 “扶持” 、 “征讨” 、 “攻击” 、 “惭愧” 、

31、“讴歌” 、 “遁逃” 、 “欢喜” 、 “教授” 、 “交通” ,均是两个相关相似的事物并列。举其例而概其类,鲜明体现出联合式复合词指代事物具有由个别到一般,由例举到类称的整体把握特征。虽然同义并列复合词的两个词素义与合成以后的复合词在意义上密切相连,有很明显的渊源关系,但细心一对比,就不难发现同义并列的复合词比其中某个词素独立成词的表义要宽泛、概括、调谐。而偏正式复合词是在中心词素加修饰语以达到精确表达的效果。两种复合词具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反映出背后两种不同的认知心理。这两种复合词都是汉语复合词的基本类型,与其它语言的复合词对比,则联合式复合词更能显示汉语的个性特点。英词是少屈折的语言,复

32、合性构词也是它的古老构词方法之一。据统计,英语新近产生的词语中,复合词约占六分之一。但英语复合词多是偏正复合词, “在一个复合词里,两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但多数情况下,第一部分限定或修饰第二部分”10。英语的并列式复合词远较汉语的简单,这也已为学者承认:“并列关系构词使汉语的复合词构成别具一格,无论从构词方式还是从语义亲系,其复杂程度远非英语并列复合词所能及。 ”11汉语联合复合词中最有价值的是下面两种类型:反义复合词 反义复合词在先秦就已出现,如“悉率左右” (诗小雅吉日 ) , “左右”指侍从或臣仆。 “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 (诗商颂长发 ) , “左右”指辅翼、佐助。

33、据统计,现代汉语的反义复合词 有个。12 把反义复合词拆开,就是一组组反义词, “构成反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必须是属于同一意义范畴的,因此说,反义词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互相联系的。 ”13 在具体义上,它们是两两对立,在范畴义上,它们又相辅相成,统一和谐。汉民族的哲学是中庸之学,过犹不及,表述一件事物一个观念,描绘一种状态一个动作,都喜欢顾及矛盾的两端,从中进行总体的概括。说到形体,爱用“大小” 、“粗细”统称;说到时间,爱用“早晚” 、 “迟早” 、 “始终”泛指;说到性质,爱用“吉凶” 、“缓急” 、 “轻重” 。说“是” ,连“非”也要搭上,要说“方”却不忘“圆”的存在。这种心理也会影

34、响到汉语的句子表达形式,汉语就常有用否定式表肯定,用疑问式表猜测的非常灵活的用法。这就是汉人的潜在心态。公允之至,在矛盾的双方中寻求辩证的对立统一,在尖锐对峙的个体中寻求和谐关系的总体把握。偏义复合词 偏义复合词从词素看,两个词素不分轻重,各具份量,但从复合词的词义看,却倚轻倚重,一个实,一个轻。这也正是偏义复合词与反义复合词相区别的地方。反义复合词所追求的是在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之间进行一种超然的整体把握,两个反义词素在里面起着象征性的圈定范围的作用。而偏义复合词在词素的形式搭配上也总是表现为相反相对的关系,但在词义重心在却有明显的所指。如“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易系辞 ) ,复合词“风

35、雨”重在“雨”轻在“风” 。 “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 (史记刺客列传 ) ,重在“失”轻在“得” 。它如“缓急” 、 “利害” 、 “褒贬” 、 “好歹” 、 “死活”、 “忘记” 、 “质量”均是轻重分明。偏义复合词更明显地体蕴着追求形式上的平等、全面、均衡、辩证的思维习惯。明明是思有所重,却辞取所周。民族心态是潜在而稳固的。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 “欲速则不达” , “文武之道 ,一张一弛” , “以退为进” , “以屈求伸” ,已成为汉人行为的座右铭。而且这种对立并称的现象在谈到坏的、差的、丑的、恶的事物时,出现的频率会相应提高。说“要明辨是非”时,所强调的是“非”

36、而不是“是” ,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短处,所以要善于向别人学习”时,强调的不是“长处” ,而是“短处” 。把坏的、所想否定的事物与好的、所想肯定的事物连起来一起表达。这时往往是在坏的差的事物作为表达的重心,把好的优的事物作表达的陪衬。借以显示出委婉曲折的表达效果,也可使表达者自身尽量保持一种超然、大度、公允的形象和气度。进一步观察,还可以发现汉民族在辩证认识、妥贴总体把握的思维定式中溶进了深厚的文化见解。在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社会地位的尊卑之分、年龄辈分上的长幼之分、人际关系的主从之分、事物的大小之分、美丑之分、先后轻重之分,都区分得相当清晰,以至成为人们认识、表述世界的一个基本程序。这些在

37、联合式复合词,尤其是在反义复合词的构成中有鲜明的反映 。14尊卑之分: 君臣 贵贱 上下 高低 首领 将士 官兵 师徒 主仆 师生 领袖 朝野长幼之分: 父子 母子 婆媳 祖孙 妇孺 老幼 老少 叔侄 儿孙 姐妹 兄弟 主从之分: 主次 纲目 本末 公私 城乡 党政 妻妾 红专 大小之分: 都市 国家 法律 眼睛 头脑 岁月 斤两 分秒 巨细 多少 详略 厚薄美丑之分: 是非 然否 利害 好歹 利弊 好坏 荣辱 优劣 甘苦 善恶 真假 真伪 恩怨 赏罚 功过 婚丧 盛衰 存亡 吉凶 得失 休戚先后轻重: 秦汉 汉魏 古今 朝暮 昼夜 旦夕 前后 首尾 疾病 睡觉 知识 盗贼 语言之间的人文性从

38、本质上说是不可比的,它会影响到看起来是语言之间所共有的一些特点在不同语言中的表现和地位。像英语中也有一种“连体双胎”的成对词,and 可以连接各种词类,如 ways and means(克服困难的办法) , black and blue(遍体麟伤的) 。但英语中的这种成对词是作为成语而非复合词的一种,它们的数量及内部的稳固性,特别是使用度和分布面,都远远没有取得像汉语联合式复合词那样的重要地位。它的存在状态正好反衬出汉语联合复合词的独特人文价值指向。二、词语对称发展的辩证观德索绪尔提出过语言学上的一条著名规律“类比是语言创造的原则” 。类比本身就是一种心理现象,心理联想成为其主要支配点。考察汉

39、语词的意义和构形变化,可以发现在词与词之间,词义与词义之间的类比中,对称性演变的现象相当突出。同步并进的引申 词与词之间有着相同的引申进程,这个过程总是由一个词先引起,再蔓延到相关的词语。对此近年来词义研究界有深入的分析,陆宗达、王宁先生称为“引申线的一致”15,许嘉璐称之为“同步引申”16。冯利先生称为“同律引申 ”17,张芷先生称之为“词义发展的平行现象”18。这种蔓延会出现在同义词之间。如“厚”与“重” , 说文:“重、厚也” 。在后来的词义引申中发生了相贴近的同步引申现象。如“厚”与“重”均可指份量重义, “赏厚而信,刑重而必” (三国志吴主传 ) 。 “厚”又可指“看重”义, “厚于

40、货者,不能分人以禄”(墨子尚贤中 ) 。 “重”也可指“看重”义, “尊贤而重士” (贾谊过秦论 ) 。 “厚”可指“味道深” , “厚酒肥肉” (韩非子 ) 。 “重”也可指“味道深” , “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 (吕氏春秋 ) 。也即今人常说的“味重” “口重” 。 “厚”与“重”还都可指“人情的淳厚朴实” ,如“人心风俗日益厚” (清魏源海运全案跋 ) ,“其为人也,小心精洁而大志重” (国语晋语 ) 。又如“感情厚”与“感情深” ,都可以用来指感情的多少深浅。这种蔓延也会出现在反义词。下面以“厚”与“薄”为例:它们本指物体的上下距离,但当“厚”引指为情节或罪行的严

41、重时,与它相对的同义词“薄”则可以引申为轻微一般义。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韩非子说难 )意即情节重大的被杀,情节轻微的被怀疑。当“厚”用来指份量重时, “薄”则可以引指份量轻。如“厚礼” “薄礼” 。又如“稀饭厚”与“稀饭薄” ,引称液体的稠或稀。 “感情厚”与“感情薄” ,引称感情的多少。 “情义厚”与“情义薄” ,引称情义的深浅。 “薪金厚”与“薪金薄” ,引称报酬待遇的高低。 “知识深厚”与“学识浅薄” ,引称为知识学问的深浅。 “土地肥厚”与“土地瘠薄” ,引称为土地的肥瘠。又如“轻重” ,原指物体重量的大小,但都可作出同样的引申:“轻率”与“郑重” ,指态度的任意与认真。“人

42、微言轻”与“位高权重” ,指地位的低下与重要。“口轻”与“口重” ,指口味的清淡与浓烈。“轻浮”与“稳重” ,指为人的随便与稳沉。“轻微”与“沉重” ,指用力的细微与沉猛。“轻微”与“繁重” ,指任务的少与多。“轻易”与“慎重” ,指解决问题的认真程度。“轻视”与“重视” ,指看待事物的态度。“忍辱负重”与“无官一身轻”中的“重”与“轻” ,指负担的多少。前人在训释词语时也往往是遵循着词语之间的同义并行关系进行着。如段玉裁在诠释说文解字中的“类”为什么在历史上会有“善”义时说:“释诂 毛传皆曰类、善也。释类为善,犹释不肖为不善也。 ”19“类”与“不肖 ”为反义词, “类”为类似义,种类之间相

43、似而为善, “肖”亦即类似义, “不肖”即不类似。 “类”由类似义引申出善义,故“不肖”引申出不善义。上面的并列引申发展现象,说明汉语词义发展的主体者对词义的类比力已不再局限在单个的词之中。他们在认识事物、在运用已有的词语进行一种有活力的言语表达活动时,这种类推力和对称思维的覆盖面已经在同类相关或异类相对的词语中进行着。当一个新的表达对象出现后,用现有的词来表达时,这种辩证对称性的类推力显示得最为充分。如“大”与“小”本是指物体的体积,但在摄影学上用来指拍摄对象的远近时,人们弃专指距离的“远” “近”不用,而用上了“大”和“小” ,这样“距离大” “距离小” , “景深大”“景深小”的词语也就

44、出现了。 “高”与“低”本指物体上下之间的距离,但在指事物的运行速度时, “高”用来指快的速度, “低”也就成了慢速度的常用词,故在“快速度” “慢速度”之外又有了“高速度” “低速度”之说。反向异行的派生 词义反向异行的派生是指一个词或一个词义朝着与它完全相反的方向派生。其中可以分出词语之间与一个词内部的两种。词语之间的反向异行式派生表现为反推词的形式出现,如“文化”“武化” 、 “阴谋”“阳谋” 、 “武装”“红装” 、 “文攻”“武攻” 、 “阴德”“阳德” 、“外宾”“内宾” 、 “女士”“男士” 、 “休妻”“休夫” 、 “黄花闺女”“黄花闺男” ,后一个词都是前者的对立衍生物。它的

45、开始出现总是带有临时性或特殊的背景要求。它立足于旧词,活脱出后者的那股幽默诙谐形象劲。反推词比起同向类推词有着更强烈的感染力和修辞效果,也正因此这个原因,它也就更多地停留在临时义的水平。一个词内部的词义反向引申在传统语言学中称之为反训词。即一个词的内部具有两个完全不同的词义, “乱,治也” , “落,始也”就是两个最古老的例子。又如“息”的“停止”与“增长”义, “马寒鸣而不息” (江淹别赋 )中的“息”为“停止”义, “是以奸臣藩息,主道衰亡” (韩非子 )中的“息”为“增长”义。前面曾举了广州话中的“出”有“到”的义,与普通话中的“去”正好相反。联系到“出”的历史来看,这里面原来还藏着很丰

46、富曲折的思维发展轨迹。 说文:“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指的是草木往上、往外生长出来。这个动作在不同的点上看,可以形成不同的观察结果。站在它原来的动作出发点来看,它是“出” ,从里面到外面。站在它所达到的动作目的点来看,它是“到” ,从里面来到了外面。站在它所达到的动作目的点来看它距离原来的出发点,它又是“离开” 、 “越过” 、 “超出” 。因此,一个“出”字在这空间上的三个点之间徜徉徘徊,生成出了很多的词义。第一条线有“出”义、 “出现” “显露”义、 “出产”义、 “制作”义、 “往外拿”义、 “发泄”义;第二条线有“出席”义、 “出庭”义、 “居于”义、 “处在”义;第三条线

47、有“出轨” “出界” 、 “离开”义。在汉民族的思维中,在一个动作一个整体中,虽然从其发端、或其结束、或其旁侧均可观其不同之点,但它们毕竟同出一处,连为一体。反向异行的派生其心理基础和思维基础都明显昭示出了汉民族在认识事物时确定具有了在完整的通观上把握事物的习惯。前人对反训现象的揭示都清楚地透露出汉民族对事物的认识和表达上具有一种难得的融会整体、全面把握的认识思维规律和心态。古人所说的“始终代嬗,荣辱互根” , “义有反覆旁通,美恶不嫌同名” ,正显示出古人在认识词义复杂变化中所蕴育着的丰富辩证关系。学者也正是根据这点来解释了很多的难杂词义现象。下面就试看段玉裁在注释说文解字中是如何运用它来串

48、释词义之间的通转变通关系的:说文 “心”部:“ ,疾也。一曰谨重貌。 ”段注:“此义之相 反而相成者也,急则易迟。 ”说文 “口”部:“哉,言之间也。 ”段注:“凡两者之际曰间, 一者之竟亦曰间,一者之竟即两之际也。言之间歇多用哉字。若哉生明, 初哉首基则又多训哉为始,凡竟即为始。 ”说文 “网”部:“置,赦也。 ”段注:“攴部曰赦、置也,二字 互训,置之本义为 遣,转之为建立,所谓变则通也。 ” 反推词是产生不同的词,反训词是产生不同的词义。反推词灵活多变,形象幽默,临时使用的色彩比较深,显得很新鲜。反训词的词义则往往经过相当环节的引申,经过相当长期的演变后,才产生了本义与后起义相反而对的关系,人们多不易觉察。在同步并进和反向异行的演变中,既有不自觉的下意识行为,又有自觉的主动追求。追求辩证对称的美学意义上的整体把握方式,作为汉民族的一种思维惯性,它是无所不存、无所不在的。从而使汉语在述事绘景、言意传情上的对称和谐平衡整齐的功能得到极度的发挥。思维定式对语言的强大影响力就是如此,动机与行为、形式与内容、表达与效果,蕴函着高度的内联性与和谐性。注释 :1 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