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导论 分析视角和工具 ( 1) 权力政治分析:也叫现实主义学派,主流学派之一。注重本国的利益和地位,以及国际权力争夺的战略和技巧。比较受各国决策部门重视。 ( 2) 国际制度分析:也叫自由主义学派。看重国际组织、规则和制度在塑造各国行为和增进各方利益方面的作用,强调经济相互依赖对政治安全事务的外溢效应。 ( 3) 基金批判分析:常被称为座椅观点。基本上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宰的现行国际只需持批判和否定立场,主张从阶级斗争和世界革命的角度,辨别国际危机的性质和各国政策的是非。 ( 4) 建构主义分析:特点是专究行为主体间的认知与互动,强调制度、国家、权力、威胁等均为相互建构之果,不存在恒定的
2、体系或动因。 ( 5) 文化认同分析:侧重解剖国际政治安全重大事件背后的种族血缘、宗教文化、历史根源,把身份、认同、族群同异等范畴作为分析要件。 ( 6) 历史主义分析:注重经验事实,强调历史启迪,对孤本尤为看重。排斥信息时代的所谓方法论,加上历史研究创新不易,近来呈现某种颓势。 ( 7) 哲理主义分析:多半有宏大的全球视野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更多从哲学世界观的角度看待人类的整体性问题。通常不太注重国家需求及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 ( 8) 计量 统计分析:擅长国际政治和安全事务的定量研究,对数据、模型、实验结果的可验证性等指标要求严格。 2.全球化 2.1.争论中的定义 经济学角度: 地区经济集
3、团化趋势,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赖,大公司的跨国经营模式 社会学角度: 工业化、都市化在全球普及 社会同构现象 文化学角度: 新艺术占据文化市场的世界潮流,各国知识分子影响力不约而同下降 政治学角度: 国际干预的不断扩大和弱小主权国家受制的趋势 历史学角度: 人类社会发展到近代才出现的现代化过程,指地球逐渐变小、人的视野逐渐扩大、国家间互动逐渐增强、世界体系的扩张 军 事战略角度: 比过去范围更大的总体战略思想和谋略 早期含义: 始于工业化早期的西欧,标志性事件有航海大发现和自由贸易,以及后来的工业革命和现代制造业。强调的是经济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更加广泛和不受约束地流动,各种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更加
4、合理有效低地配置,总体态势是形成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格局。 全球性的资源配置、市场份额、劳动力流动 2.2.全球化的 本质 (两种观点) 1、全球化代表着一种客观历史进程,基本内容是以各种方式运动,沟通地球各地块的联系,增进民族间了解,加强整体意识和作用。 2、全球化是一个西方主导的现代化过程,近代才出现。变现为几个世纪以来各国国际化和一体化的历史,明显承袭了欧美的发展模式。(在此标准下,西方对非西方的同化,被视为全球化进程的主要驱动力) 2.3.全球化研究 1、历史研究:全球化始于 1492 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现在的景象是它的晚近状态 2、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和人类处在转折点 ( 1
5、) 地位: 开启了“全球化研究” ( 2)内容:揭示了全球困境 关于人和技术的、社会、经济问题,无法单个解决,既有的组织和机构的内在缺点是无法对这种形势作出充分的、迅速 的反应。 ( 3)影响:把增长本身作为最终目的( GDP 主义)的想法,遭到越来越多的批判。 1992 年,联合国建议建议各国政府建立各自由全球视野的千年议程和行动计划。 2.4.全球化的动力 /新的基石 1、信息与思想的传播:背景是传播工具日益现代化,日益发达 ( 1)积极影响:掌握信息就意味着掌握了资源、财富和权力。使人的全球意识更强烈,使人有了共同命运的感受。国家间利用信息方法增加彼此安全上的信任。 ( 2)消极影响:单
6、个国家和政府对思想和信息的控制越来越难了。 2、科学技术的国际化和研究活动的国际化 3、市场和跨 国公司 ( 1)市场经济的世界化,是全球化的最大动力。整合和重塑地球上的生产、经营、流通、消费的诸方式。 ( 2)对于个人:一方面把人变成利己的、独立的个人,另一方面把人变成公民、变成法人,将不同领域的人同化为“经济人”。 ( 3)对于企业:迫使各国使用同样的商业语言,按照一式的规则活动,建立相似的规章制度。 ( 4)对于国家:不像从前那样控制经济,全球资本听令银行和跨国公司的董事会调遣 4、全球性问题 ( 1)当代出现或严峻化的多数问题已具有总体特征 ( 2)解决这些问题的努力也在全球化,国际社
7、会共同应对 ( 3)应对 危机时,各国逐渐形成了“全球村意识”:国内政治生成国际政治,国际政治催化国内政治,国内冲突直接或间接成为国际冲突的导火索。 2.5.全球化成果 1、全球性规范和文明 ( 1)基石:对世界日益增长的相互依存的认识和承认的基础上,以及国际市场体系之上 ( 2)影响:孕育了新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对各国政府和公众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并且巨大的。 ( 3)全球文明的载体的性质:由众多的衔接系统组成,都要以主权国家的支持配合为前提,建立在各国的分系统发展之上。 ( 4)全球文明的传播:不是依靠强制手段,而是内化式的润物细无声。 2、全球经济:世界各国的经济已经有国际化的部分,具体
8、是正在萌发的全球要素和系统 【具体变现】 ( 1) 跨国经济占有越来越大的分量,影响支配着民族国家的经济,降低物理边界的价值 ( 2) 形成跨国经济的主因是货币流动,各国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被迫对跨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做出反应 ( 3) 土地和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的重要性下降,管理则上升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 ( 4) 人们追求的并非利润最大化,而是市场份额最大化,贸易正在成为投资的一种功能 ( 5) 主权国家已不再是全球经济里的唯一单元,必须与区 域共同体、跨国公司、全球经济相互依赖 ( 6) 经济政策的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色彩变淡,地区间互利色彩日益浓厚 ( 7) 生态环境问题在发展议事日程上占有更大
9、分量 3、全球政治: 【 主要表现】 ( 1)全球层次中的各种决策能力得到重视和加强 ( 2)人类活动的广泛领域在全球层次上得到更多协调,如国际奥委会,国际红十字会 ( 3)各国国内的活动正进一步国际化,国际秩序和民族国家的互动,使很多政治事态超出了国家掌控的范围 ( 4)人们在参与国际政治时必须参照国内政治,在决定国内政治时,不得不考虑国际政治 ( 5)网络化的政治决策和政治后果,使 民族国家在复杂的国际体系内,不得不接受其约束 ( 6)上述一切,使国际干预和国家主权的争论引人注目,使国际社会对国际组织的期待更高 【突出特点】各种反抗和抵制力量活跃 原因:打破了自古以来多数人已经习惯的生活方
10、式,却还来不及给他们带来应有的新秩序。使得文化的核心 道德水准下降,传统的价值失落了,安定社会的新价值尚不知在何方 2.6.反全球化运动:西雅图模式、占领华尔街运动 1、意义:表达了对资本主义主宰世界经济秩序的不满,是对由西方主导的当代国际体制的校正努力,是对迄今为止全球化带来的差距和矛盾的批判和反 思 3主权观念 3.1古典的主权观念 1、主权的概念 (法国哲学家让博丹 1576 年):国家 支配其公众和臣民 的不受法律约束的最高权力。永久和绝对的权力。 2、主权国家的定义: 完全自治的 、因而是独立的、不服从任何其他国家法律秩序的国家;在它之上,除了国际法以外,不存在其他任何的世俗权威;它
11、通过一个有效的法律秩序而结合起来,它的特殊地位和组织使它 能够代表这个国家的人民 参与国家间的往来,决定相互间的重大失误。 3、主权国家的特点: 垄断了在国内合法使用暴力的权力,以及在国际活动中使用强制手段的权力 4、国际法与主权国家的关系 ( 1)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国际交往的惯例,只有彼此独立又相互平等的主权国家才能承诺和履行 ( 2)只有承认并愿意受制于国际法,方能表明自己是国际社会中不受制于他国的一名成员 3.2.对主权的各种限制 1、民族与国家的不重合,带来政府权威的失效或下降 2、政府的能力和责任感,直接影响主权的强弱 3、资源多寡和外交质量,制约着主权保持的难易 4、文化认同与民众
12、心理,从内部制衡政府对外发言权 5、国际干预的加强和国际法的“硬化”,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主权权威 6、国际组织(广泛的道义职责)的 加强,减弱了国家的自主性 7、非国家行为体的壮大,对国家主权起着侵蚀作用 8、相互依赖的经济和经济跨国活动,对各国政治安全,乃至主权的各种塑造 9、全球性危机的加深,使主权有了新的束缚。过去的危机具备了全球维度,已不能用传统的认知框架和治理方法解决,因为问题已经具备了普遍性和一般性 10、科技进步和相应法规的出台,可能超越或限制某些主权 3.3.主权的基石作用:国际关系中,主权不可或缺 1、原因: ( 1)没有主权架构的民族,是很难得到国际组织及国际法的庇护的。 (
13、 2)主权是当代民族生存不可或缺的基石,国际 法和国家间组织 “只认主权,不管其他” 2、意义: 国际格局下,若想维持基本的交往秩序,必须使各个基本的行为主体之间建立和保持一种对等的和平等的权利。国际法是一种调整各国间相互行为的交往规则,与国家有着必然的联系,国家的一切要素均由国际法决定。只有当国家而非个人或任何其他非国家行为体成为国际法的主体时,正常的国际秩序才得以建立,主权国家才有平等可言。 3.4.主权的原则平等和实际不平等 人口面积等规模指数、技术和资金等能力指数,已经天然决定了原则上权利平等的主权国家之间在实际生活中的权利不平等。现实政治仍然是按照实力确定地位和发言权的。 3.5.非
14、法律层面的实效 1、主权的相对作用削弱而管辖权的相对作用增强 2、权利让渡现象和国际义务承诺已经超出传统的主权国家的权利和责任 3.6.“层化”的趋势:主权 VS 使用权、管辖权 1、趋势描述:更看重实际的效果和收益,因而倾向于将主权作为一个立体的、可以分层的范畴 2、国际法、国际组织(影响到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都帮助加深了层化趋势 3、影响:管 辖权对于决定冲突的结果更有决定作用,更能带来实际利益,国家面对的新竞争者增多了 3.7.新的人权内涵 1、新主权观描述:在当代,国家的权力与合法性,不仅具备国际法的认可,而且与社会公众的权利联系在一起,它尤其重视个人自身的各种权利。 2、有新时代特
15、征的主权观,要放在全面的人权观之下加以透视,它也是国家与社会关系重新构建的过程。 3、新主权观:应与人权观念有机结合,应当同时具备政治安全、经济、社会的内容。 3.8.总的进步趋势 1、主权不仅是国际现象、法理现象,还是社会现象,是历史过程 历史的眼光 2、现实的尺子:可以衡量当代国际政治的复杂性,以及民族国家同其他行为体的互动关系 3、地域性会导致各国、个人的主权立场不同 4、有时,对主权问题的思索,反映了世界相互依存趋势和国际社会认知加深的事实,反映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迫切需要 4.民族主义 4.1.民族问题是普遍的、是热点的、敏感的、复杂的,族际意识将充当新纪元不同人群存在的一种重要标识
16、4.2.民族的概念 揭示出民族的复杂性 1、框架性概念: ( 1)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 2)特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 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2、民族的产生:两种说法 ( 1)产生的标志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出现,以及野蛮婚姻制度的废止 ( 2)指现代民族,以西欧为典型的、资本主义时代产生和壮大的、披上了现代国家外衣的民族 3、划分民族的标准:主客观两种 ( 1)主观标准:衡量特定区域内人们的意识整体,强调一个民族就是一种灵魂和精神原则;任何一个地域共同体,只要其成员意识到自己是该共同体的成员,并希望保持对其的认同,就
17、算一个民族 ( 2)客观标准:坚持族际的血缘原则和地域原则,强调是一个种族或若干血缘因素经过社会变迁产生的结果 ( 3)综合标准:民族须生成于特定的区域、文化或语言环境,要借助血缘的、种族的纽带才能结合成某种共同体,它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可能发生裂变或脱节,但历史上培育出的民族情感已无法割断,后者以成为民族存在的象征和支柱 4、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民族概念更看重文化心理层面,国家则是一个政治单位和法律概念 4.3民族主义的不同作用 1、积极的评价: 20 世纪 5060 年代的民族解放运动 2、消极的评价:冷战结束以来,民族分裂主 义和各种离心倾向 3、对于民族主义作用的判断:关键在于民族与国家的
18、关系。作用是好是坏,要看“民族意识”或“民族主义”是否与既得利益者 已获得国际承认的国家政权、各种正式的和官方的国际组织等相合拍 ( 1)单质的民族国家里 ( 2)多元的民族国家里:由于“大民族主义”和“小民族主义”的缘故,国家往往没有排在效忠链条的首位 4.4.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 1、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在很多场合是有差别的 2、民族利益的概念难以界定,包括“客观标准”(经济实力、军事能力和综合国力),和“主观标准”(道德、合法性或意识形态的 内容), 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定义者本身 4.5.民族主义的多种形态 1、部族民族主义 ( 1)部族概述:多半以种族和血缘为基础,建立在“族际”差异之上,可
19、以是跨国界的;另一方面又与种族有别,具有明确无误的地域范围、无可争议的部族首领等特征 ( 2)部族民族主义的作用:决定战争和权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政治立场主要是按部族利益表达的,对部族的忠诚超越了对国家的忠诚 ( 3)部族民族主义的现状:属于一种古老的、有狭隘地方特征的民族主义,至今未能适应现代国家体系的激烈竞争 2、种族民族主义 ( 1)概述:强调本民族无论在精神上或血统上或实践能力上均高于其他民族,在这种意识形态支配下实行种族歧视行为。 ( 2)产生:较发达而畸形的社会矛盾的产物 ( 3)主要内容:种族有优劣高下之分,优秀民族有防止自己不受低等民族污染的权力,世界秩序需由强者支配,生存竞争、
20、优胜劣汰的法则适用于各国内部和国家间的种族民族关系。 3、宗教民族主义 ( 1)苏联的解体,给伊斯兰意识的复苏和扩展提供了机遇。整体而言,伊斯兰区域的宗教民族主义方兴未艾,充满不确定性。 ( 2)通常所说的伊斯兰国家:居民的主体是穆斯林;国家元首由穆斯林 担任;国家尊重信仰自由,保护、弘扬伊斯兰文化传统 ( 3)原教旨主义者“真正的、名副其实的伊斯兰国家”:承认安拉的绝对主权;承认先知的绝对权威;承认国家的有限主权。它的国家观是对现实不满,是反对西方的。 ( 4)原教旨主义抬头的原因:某些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在 9 11 事件后实施的高压政策分不开的 4、文化民族主义 ( 1)概述:非暴力、非军
21、事扩张式的民族主义,表现是一种认为本族文化和历史传统有优越性的态度 ( 2)各种形态: 以爱国主义形态出现,受官方推崇 成为文化沙文主义前奏,渗透进外交政策里 “低姿态”的文化民族 主义以文化优越论张扬 “强硬派”文化民族主义依靠政治外交手段 ( 3)影响:可用来开发经济、实现社会现代化和国家整合;但同时可以被当成强国沙文主义的工具 5、其他形态 ( 1)美国“熔炉式”民族精神:拒绝承认任何单个的宗教、种族、文化、传统、信仰的优先地位,至少原则上坚持美国国内任何人、集团和种性的平等性 ( 2)流浪民族族际意识:悲惨命运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民族意识,近年在很多地方引起政治冲突和外交矛盾(中东和南
22、亚),大部分流浪人群始终有自己的政治反抗和意识代表 ( 3)失落感的民族主义:(法国)反对欧洲统一,害 怕法国的民族利益和民族个性被大团体所吞噬;厌恶外来移民,害怕后者为就业带来更大困难,给法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带来冲击;愧对历史,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已今非昔比 4.6.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 【第一阶段】发现世界和发现自我 民族生成时期:接触了异邦、异族、异地、异国之后形成了民族意识 【第二阶段】国家消灭民族:穿上国家外衣的民族压制还没有来得及披上这件外衣的民族,后者是弱小邻邦或者是非主体民族 【第三阶段】重新发现阶段:启蒙时期,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之后,重新思考自己命运的过程再度开启,民族主
23、义“复活” 【第四阶段】自然消亡:“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整合规范着各国的机构建制,降低边界作用,统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削弱民族国家的传统主权,发展超国家的力量和信念 4.7.民族的历史进化 民族主义是一种认识和发现自我的意识,是一种在群居的各部分中发现同异的政治符号,是一种使“你”区别于“他”的文化标识 同仇敌忾,抑制内耗,争取独立和尽早解放 抑制有别于“国族”的异族情绪和分离意识 5.地缘政治 5.1.地缘政治的定义 1、定义: 强调以地理分析为基础,注重国际政治力量与地球自然性质的内在联系 2、解释: 领土国家是国际政治力量的主要单元;气候、植被、土壤、位置、矿物资源、海拔高度、陆块
24、分布等因素构成“地球自然性质” 3、主要论点: ( 1)权力本身根植于地球的天然物性;( 2)国土是国家实力的必要条件 4、地缘政治观的根本: 在于把国家间关系放到地球物理环境中看待。地缘政治观点必须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变化而变化。 5、地缘政治区域: 自然地理区域 +实力中心的动态移动变化所决定的战略区域 6、地缘政治是近代民族国家的世界体系产生后才出现的一种现象 5.2.苏联解体的深刻含义 综述: 冷战的结束和苏联集团的瓦解,打破 了旧的权力构造,形塑出一批新的实力中心核心的边缘地带。产生出一批地区强国,形成复合型的力量支点,恰逢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地区一体化,给了它们施展的机会。
25、 1、 新的“破碎地带” 被挤压出来,为释放某地区长期受抑的冲突潜能创造了条件。(巴尔干和独联体地带) 2、 全球层次的政治发生改组 中欧:美国和西欧从俄罗斯夺回的势力范围 德国势力圈:奥地利、前南斯拉夫的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原属苏联的波罗的海小国 3、原苏联、东欧地区成为全球政治转换最剧烈、政治地理变化最大的区域 中欧 巴尔干和东南欧前东方集团国家 独联体国家 俄罗斯 两极时代稳定的原因: 体系中的中小国家的 主权由体系中的大国限制,从而限制了它们自发产生的导致争端的权利需求。各国认可或接受现状。 4、传统的霸权约束消失,非洲的自然疆界、文化疆界和几何疆界发生了明显的更动,依据是宗教、民族
26、、种族的各种差异 5.3.三大热点群 1、沿原苏联集团的主要势力范围分布的 “破碎地带” ( 1)民族成分错综复杂、宗教林立;民族矛盾和边界争端普遍存在 ( 2)主要变量:俄罗斯缓慢复苏,欲重新确立世界大国形象,力争在独联体内部取得主导 2、 新月形地带 ( 1)范围: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土耳其和新成立的某些中亚国家,直至中东和阿拉伯半岛,最后到达北非地区的一片伊斯兰地带 ( 2)地位及影响:国际局势动乱的主要根源,威胁到了欧洲侧翼,还对美国领导的世界秩序发出挑战 ( 3)显化原因:冷战结束,被掩盖的问题暴露出来;美国 9 11 后的战略突进和失败结局,深化了矛盾;冷战结束以来伊斯兰北部民
27、族同东正教民族正在进行的战争。 3、 南亚次大陆 热点群 ( 1)特点:人口稠密,种族、宗教、文化多样复杂 ( 2)冲突形式:穆斯林与印度教的历史龃龉,边界、领土争端,军事政治竞争 4、 反映出的地缘政治和安全板块的特点:处于主要经济区域或之外,不会导致正给全球稳定带来越来越大的挑战 5.4.三大经济区 1、意义:决定了实力中心的分布和地缘政治的走向。三大经济区也是三大发展支柱,是现时代和平与发展大致得以保持的基石。 2、欧洲经济区 ( 1)范围:西欧核心区域 +扩大后的欧盟 +正在申请加入的中东欧国家 ( 2)优势:(现代社会的重要发祥地)近代以来的国家体系、工业革命、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奠定
28、的思想基础近现代的制度创新。一体化和安全共同体进程也超出其他地区。 ( 3)地位: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区域,拥有较发达和成熟的技术和话语权,在国际治理中扮演关键角色。是世界经济的主要发动机之一。 3、北美经济区 ( 1)总体评价:综合实力最雄厚,主要由于美国的实力。经济总量、军事实力、科技创新以及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规则制定权。 ( 2)地位:美国的超级大国角色,使得北美总体上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感召力,令这一地区在全球经济、金融、贸易、安全、艺术、科技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4、亚太经济区 ( 1)特点:经贸互补性好,发展潜力巨大,比较优势强。中国的持续崛起,对该地区起到了龙头作用。文化优 势还远没有
29、得到充分挖掘。 ( 2)地位:新兴区域,创造性紧张局面独一无二,充满紧张并充满机遇,是全球化进程中最新鲜的动力和最有希望的经济板块 5.5.三大文明圈 1、地位: 三大文明是根基最深厚、影响最广大的文明体系,它们的矛盾和冲突,制约着世界的未来。三种文明所依存的三大政治地理板块,构成未来几十年国际关系的主要依托。 2、基督教板块: 以西方创始的市场制度、法治文化、个人主义为依据,支配世界体系至今已四五百年,由胜至衰的进程初露端倪。 3、伊斯兰板块: 正在经历一次新的剧烈运动,造成动荡的原因既有原教旨主义的挑战,又有改革宗教及政治体系、与世界其他部分建立更平和、更协调的关系的要求,还有来自外部主要
30、是西方国家的多方面压力。 4、儒教板块: 属于后发工业化区域,政治上制度化、法制化程度较弱,国家主义、政府导向、强权人物既是这一地区发展的特点、优点,同时也是缺点、劣势。目前正处在上升期,创设新的发展模式的前景被普遍看好。 5、文明冲突论观点: 文明圈内部矛盾会随着核心文明的崛起而化解,但各文明圈之间,由于文化差异会出现对抗,不同质的文明之间很难真正共处。 6、批判文明冲突论: 害怕西方支配地位受到挑战,是提醒西方决策者不能任由这种态势蔓延。 6.国际冲突 6.1.分离主义的推波助澜 1、地位: 分离主义导致的国际摩擦和战争,在新阶段占有国际冲突的较大比例 2、作用形式: 分离主义往往是在民族
31、自治和独立的口号和要求下推进自己的纲领。狂热的民族主义是不会把经济因素放到首要位置的,他们更为看重“三自”(自尊、自立、自主) 6.2.多重利益的争夺加剧 1、围绕的主题: 自然资源、领土边界、水道或出海口(东北亚和东南亚)岛屿、大陆架、海域的争端 2、产生: 冷战时代结束,实际利益(特别是 安全战略利益和经济贸易利益)的重要性上升,历史积怨抬头,旧的标准和驱动力面临更多竞争要素 6.3.国内冲突的不断外溢 1、现象: 内战多边化、国际化,内乱外溢。绝大部分国际冲突是由各国内部原因造成的。 2、原因: 今天的民族主义基本上是一种“裂变”的力量而非“整合”的因素。大国介入意愿的下降,国际组织制止能力的不足,也是内战外溢增多的原因。 6.4.意识形态的束缚减弱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导致的冲突尽管时有发生,但数量和比重均相对缩减。这也是当代世界逐步远离美苏对抗的冷战时代的标志之一。 6.5.大国的影子及操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