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方剂学绪论方剂:是中医在辩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的药物治疗处方。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的制方原理、药物配伍及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中医基础应用学科。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是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方剂的起源:由单方过渡到复方,是方剂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方剂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书中总结的理论为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逐步奠定了理论基础。治百病方成书于东汉早期,载方 36 首伤寒杂病论东
2、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创造性地融理发方药于一体,载方 314 首,被后世称为“方书之祖” 。方剂数量的积累:千金方唐代孙思邈著,共载方 7500 余首,集唐以前方剂之大成。太平圣惠方 、 圣济总录宋代有名方书,前者载方 16834 首,后者载方近两万首,是对方剂文献的又一次总结。普济方载方 61739 首肘后备急方晋代葛洪著,以备临床急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宋)载方 788 首,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治法理论的发展:内经医学阶梯制方原理的阐述:伤寒论 成氏“方论”八法汗法:即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汗法主要是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吐法:通过宣壅开郁和涌吐
3、的作用,以祛除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的一种方法。下法:通过泻下通便,使积聚体内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水饮等有形实邪排出体外的一种方法。和法:通过和解与调和作用,以疏解邪气、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温法:通过温里、祛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以消除脏腑经络的寒邪的一种治疗方法。清法:通过清泄气分,透营转气,凉血散血,泻火解毒等作用,以清除体内温热火毒之邪,2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治疗方法。补法:通过补益、滋养人体气血阴阳,或加强脏腑功能,主治因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虚弱所引起的虚证的一种治疗方法。消法: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等作用,消除体内因气、血、痰、水、虫、食等久积而
4、成的有形只痞结症块的一种治疗方法。方剂的组成是在辩证立法的基础上,针对病因病机,以药物的性味、归经、功用为依据,利用药物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等配伍原理,有主次轻重的安排药物组合成方,务使方中的药物及其配伍与病症的病机丝丝入扣,使药物配伍后的综合效用与所立治法高度统一。组方原则:依法选药,主从有序,辅反成制,方证相合君、臣、佐、使的涵义:君药:针对主病或病证的主要方面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君药是解决疾病主要矛盾或矛盾主要方面,即针对病证的主要病因、主导病机或主症而设,是方剂组成中的核心部分。君药通常具有药力较强,药味较少以及用量较大的特点。臣药:辅助君药加强其治疗作用的药物。一般而论,其药味较君药
5、为多,其药力与药量较君药为小,与君药多具有特定的增效配伍关系。在一些复杂病证的治疗方剂中,臣药还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佐药:有三种涵义:一、佐助药:指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用以治疗次要病证的药物。二、佐制药:指消除或缓解君、臣药毒性与烈性的药物。三、反佐药:指病重邪甚以及拒药不受的情况下,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现代反佐药的涵义指方剂中与君药的部分性能相反但在全方中有相成配伍效用的药物) 。佐药一般药味数稍多,用量较少。使药:有两种涵义:一、引经药:能引导方中药物的药力直达病所的药物。二、调和药:指能调和方中诸药的性能,协调诸药的相互作用或起到矫味作用。使药通常用量
6、较少。3各论第一章 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而组成,具有发汗解肌,疏达腠理,透邪外出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属八法中的“汗”法。解表剂除主要用于解除表证外,还可用于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初起兼有表证者。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第一节 辛温解表适用于由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恶风寒,头项强痛、肢体酸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等表证。麻 黄 汤 辛 温 发 汗 ,宣 肺 平 喘外 感 风 寒 表 实 证 。 恶 寒 发 热 , 头 痛 身 疼 ,无 汗 而 喘 , 舌 苔 薄 白 , 脉 浮 紧麻 黄 汤 中 用 桂 枝 , 杏 仁 甘 草 四 般 施 ;恶
7、寒 发 热 头 身 痛 , 无 汗 而 喘 服 之 宜 。桂 枝 汤 解 肌 发 表 ,调 和 营 卫 。外 感 风 寒 表 虚 及 营 卫 不 和 证 。 头 痛 发 热 ,汗 出 恶 风 , 鼻 鸣 干 呕 , 苔 白 不 渴 , 脉 浮 缓 或 浮 弱太 阳 中 风 桂 枝 汤 , 芍 药 甘 草 枣 生 姜 ;解 肌 发 表 和 营 卫 , 啜 粥 温 覆 汗 易 酿 。九 味 羌 活 汤 发 汗 祛 湿 ,兼 清 里 热 。外 感 风 寒 湿 邪 , 兼 有 里 热 证 。 恶 寒 发 热 , 肌 表 无汗 , 头 痛 项 强 , 肢 体 酸 楚 疼 痛 , 口 苦 而 渴 , 苔
8、白脉 浮九 味 羌 活 用 防 风 , 细 辛 苍 芷 与 川 芎 ;黄 芩 生 地 同 甘 草 , 分 经 论 治 宜 变 通 。小 青 龙 汤 解 表 散 寒 ,温 肺 消 饮 。风 寒 客 表 , 水 饮 内 停 证 。 恶 寒 发 热 , 无 汗 , 喘 咳 ,痰 多 而 稀 , 或 痰 饮 咳 喘 , 不 得 平 卧 , 或 身 体 疼 痛 ,头 面 四 肢 浮 肿 , 舌 苔 白 滑 , 脉 浮 。小 小 青 龙 最 用 功 , 风 寒 束 表 饮 停 胸 ;细 心 半 夏 甘 和 味 , 羌 桂 麻 黄 芍 药 同 。第二节 辛凉解表适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
9、口渴咽痛,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等。桑 菊 饮 疏 风 清 热 ,宣 肺 止 咳 。风 温 初 起 证 。 但 咳 , 身 热 不 甚 , 口 微 渴 桑 菊 饮 中 桔 杏 翘 , 芦 根 甘 草 薄 荷 饶 ;清 疏 肺 卫 清 宣 剂 , 风 温 咳 嗽 服 之 消 。银 翘 散 辛 凉 透 表 ,清 热 解 毒 。温 病 初 起 。 发 热 无 汗 , 或 有 汗 不 畅 , 微 恶 风 寒 ,头 痛 口 渴 , 咳 嗽 咽 痛 , 舌 尖 红 , 苔 薄 白 或 薄 黄 ,脉 浮 数 。银 翘 散 主 上 焦 疴 , 竹 叶 荆 牛 豉 薄 荷 ;甘 桔 芦 根 凉 解 法 , 清
10、宣 温 热 勿 久 煎 。麻 辛 甘 石 汤 辛 凉 宣 泄 ,清 肺 平 喘肺 热 壅 盛 证 。 身 热 不 解 , 有 汗 或 无 汗 , 咳 逆 气 急 ,甚 或 鼻 扇 , 口 渴 , 舌 苔 薄 白 或 黄 , 脉 浮 滑 而 数 。伤 寒 麻 杏 甘 石 汤 , 汗 出 而 喘 法 度 良 ;4辛 凉 疏 泄 能 清 肺 , 定 喘 除 烦 效 力 彰 。第三节 扶正解表适用于体质素虚又感外邪而致的表证。败 毒 散 益 气 解 表 ,散 风 祛 湿 。气 虚 之 人 , 外 感 风 寒 湿 邪 证 。 憎 寒 壮 热 , 无 汗 ,头 项 强 痛 , 肢 体 酸 痛 , 鼻 塞
11、声 重 , 咳 嗽 有 痰 , 胸膈 痞 满 , 舌 苔 白 腻 , 脉 浮 濡 或 浮 数 而 重 取 无 力人 参 败 毒 草 苓 芎 , 羌 独 柴 前 枳 桔 同 ;瘟 疫 风 寒 并 痢 疾 , 扶 正 祛 邪 有 奇 功 。加 减 葳 蕤 汤 滋 阴 清 热 ,发 汗 解 表素 体 阴 虚 , 外 感 风 热 证 。 头 痛 身 热 , 微 恶 风 寒 ,无 汗 或 有 汗 不 多 , 咳 嗽 心 烦 , 口 渴 咽 干 , 舌 赤 脉数加 减 葳 蕤 用 白 薇 , 豆 豉 生 葱 桔 梗 随 ;草 枣 薄 荷 共 八 味 , 滋 阴 发 汗 此 方 魁 。第二章 泻下药凡以泻下
12、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第一节 寒下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或疼痛拒按,甚或潮热谵语,苔黄脉实等。大 承 气 汤 峻 下 热 结 阳 明 腑 实 证 。 大 便 不 通 , 频 转 矢 气 , 脘 腹 痞 满 ,腹 痛 拒 按 , 按 之 硬 , 日 铺 潮 热 , 神 昏 谵 语 , 手 足辑 然 汗 出 , 舌 苔 黄 燥 起 刺 或 焦 黑 燥 裂 , 脉 沉 实 。或 热 结 旁 流 , 下 理 清 水 , 色 纯 青 , 脐 腹 疼 痛 , 按之 坚 硬 有 块 。 或 里 热 实 证 之 热 厥 , 痉 病 或 发 狂
13、 等大 承 气 汤 用 大 黄 , 配 伍 枳 朴 泻 力 强 ;痞 满 燥 实 四 症 见 , 峻 下 热 结 第 一 方 。大 陷 胸 汤 泻 热 逐 水 水 热 互 结 之 结 胸 证 。 心 下 满 痛 或 心 下 至 少 腹 硬 满而 痛 不 可 近 , 大 便 秘 结 , 日 铺 小 有 潮 热 , 或 短 气躁 烦 , 舌 上 燥 而 渴 , 脉 沉 紧 , 按 之 有 力 。大 陷 胸 汤 用 硝 黄 , 甘 遂 为 末 共 成 方 ;擅 医 热 实 结 胸 证 , 邪 热 逐 水 效 专 长 。第二节 温下适用于里寒积滞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腹痛喜温,手足不温,苔白滑
14、,脉沉紧等。温 脾 汤 温 补 脾 阳攻 下 冷 积脾 阳 不 足 , 冷 积 内 停 证 。 便 秘 , 或 久 利 赤 白 , 腹痛 , 手 足 不 温 , 脉 沉 弦温 脾 附 子 与 干 姜 , 甘 草 人 参 及 大 黄 ;寒 热 并 进 补 兼 泻 , 温 通 寒 积 振 脾 阳 。5第三节 润下适用于肠燥便秘证。因热邪伤津,或素体火盛,肠胃干燥所致的肠燥便秘,症见大便干燥,坚涩难出,身热口干,舌燥津少等。麻 子 仁 丸 润 肠 邪 热 ,行 气 通 便 。肠 胃 燥 热 之 便 秘 证 。 大 便 干 结 , 小 便 频 数 , 苔 微黄 , 脉 细 涩脾 约 治 用 麻 子 仁
15、 , 大 黄 杏 仁 芍 朴 枳 ;胃 燥 津 枯 便 难 解 , 润 肠 邪 热 功 效 确 。济 川 煎 温 肾 益 精 ,润 肠 通 便 。肾 虚 便 秘 证 。 大 便 秘 结 , 小 便 清 长 , 腰 膝 酸 软 ,舌 淡 苔 白 , 脉 沉 迟 或 沉 涩 等济 川 归 膝 肉 苁 蓉 , 泽 泻 升 麻 枳 壳 从 ;肾 虚 津 亏 肠 中 燥 , 温 润 通 便 法 甚 宗 。第四节 逐水适用于水饮壅盛于里的实证。主要表现为胸水、腹水、二便不利、脉实有力等。十 枣 汤 攻 逐 水 饮 1, 悬 饮 。 咳 唾 胸 胁 引 痛 , 心 下 痞 硬 , 干 呕 短 气 ,头 痛
16、目 眩 , 胸 背 掣 痛 不 得 息 。2, 实 水 。 一 身 悉 肿 , 尤 以 身 半 以 下 肿 甚 , 腹 胀喘 满 , 二 便 不 利 , 舌 苔 滑 , 脉 沉 弦 。十 枣 逐 水 效 甚 夸 , 大 戟 甘 遂 与 芫 花 ;悬 饮 内 停 胸 胁 痛 , 水 肿 腹 胀 用 无 差 。第五节 攻补兼施适用于里实积滞而正虚者。见热结阳明,腹满便秘,同时兼有气血不足或阴津将竭之象。黄 龙 汤 泄 热 通 便益 气 养 血阳 明 腑 实 , 气 血 不 足 证 。 自 利 清 水 , 或 大 便 秘 结 ,腹 痛 拒 按 , 身 热 口 渴 , 神 倦 少 气 , 甚 则 循
17、衣 撮 空 ,神 昏 肢 厥 , 舌 苔 焦 黄 或 焦 黑 燥 裂 , 脉 虚 。黄 龙 汤 用 朴 硝 黄 , 参 归 甘 桔 枳 枣 姜 ;阳 明 腑 实 气 血 弱 , 攻 补 兼 施 效 力 强第三章 和解药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截疟等作用,治疗少阳证、肝脾不和证、肠胃不和证、疟疾的方剂,统称和解剂。属八法中“和”法。第一节 和解少阳适用于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满闷,心烦呕吐,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苔薄黄等。小 柴 胡 汤 和 解 少 阳 1, 伤 寒 少 阳 证 。 往 来 寒 热 , 胸 胁 苦 满 , 默 默 不欲 饮 食 , 心 烦 喜 呕 , 口 苦
18、 , 咽 干 , 目 眩 , 舌 苔 薄白 , 脉 弦 者 。2, 妇 人 伤 寒 , 热 入 血 室 , 经 水 适 断 , 寒 热 发 作 有时 。3, 疟 疾 , 黄 疸 以 及 内 伤 杂 病 而 见 少 阳 证小 柴 胡 汤 和 解 功 , 半 夏 人 参 甘 草 从 ;更 加 黄 芩 生 姜 枣 , 少 阳 百 病 此 方 宗 。蒿 芩 清 胆 汤 清 胆 利 湿 ,和 胃 化 痰少 阳 湿 热 痰 浊 证 。 寒 热 如 疟 , 寒 轻 热 重 , 口 苦 胸闷 , 吐 酸 苦 水 , 或 呕 吐 黄 涎 而 粘 , 胸 胁 胀 痛 , 舌红 苔 白 或 黄 腻 , 间 现 杂
19、色 , 脉 弦 数 或 滑 数蒿 芩 清 胆 枳 竹 茹 , 陈 夏 茯 苓 加 碧 玉 ;热 重 寒 轻 痰 挟 湿 , 胸 痞 呕 恶 总 能 除 。6第二节 调和肝脾主治肝脾不和证,症见胸闷胁痛,不思饮食,大便泄泻等。四 逆 散 透 邪 解 郁 ,疏 肝 理 脾 ,1, 阳 郁 厥 逆 证 。 手 足 不 温 , 或 身 胃 热 , 或 咳 ,或 悸 , 或 小 便 不 利 , 脉 弦 。2, 肝 郁 脾 滞 证 。 胁 肋 胀 闷 , 脘 腹 疼 痛 , 或 泻 痢下 重 , 脉 弦四 逆 散 中 用 柴 胡 , 芍 药 枳 实 炙 甘 草 ;此 是 阳 郁 成 厥 逆 , 疏 和 抑
20、 郁 厥 自 除 。逍 遥 散 疏 肝 解 郁 ,健 脾 和 营肝 郁 血 虚 脾 弱 证 。 两 胁 作 痛 , 头 痛 目 眩 , 口 燥 咽干 , 神 疲 食 少 , 或 往 来 寒 热 , 或 月 经 不 调 , 乳 房胀 痛 , 舌 淡 , 脉 弦 而 虚 者 。当 归 柴 芍 逍 遥 散 , 茯 苓 术 草 姜 薄 荷 ;疏 肝 养 血 又 健 脾 , 肝 郁 血 虚 脾 气 弱 。痛 泄 要 方 补 脾 泻 肝 ,缓 痛 止 泻 。脾 虚 肝 强 之 痛 泻 。 肠 鸣 腹 痛 , 大 便 泄 泻 , 泻 必 腹痛 , 舌 苔 薄 白 , 脉 两 关 不 调 , 弦 而 缓痛 泻
21、 要 方 用 陈 皮 , 术 芍 防 风 共 成 剂 ;肠 鸣 泄 泻 腹 又 痛 , 治 在 泻 肝 与 补 脾 。第三节 调和肠胃主治肠胃不和之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虚实相兼,表现为心下痞满,脘腹胀满,呕吐下利等证。半 夏 泻 心 汤 寒 热 平 调 ,消 痞 散 结 。寒 热 互 结 之 痞 证 。 心 下 痞 , 但 满 不 痛 , 或 呕 吐 ,肠 鸣 下 利 , 舌 苔 薄 黄 而 腻 。 ( 小 柴 胡 证 误 下 成 痞 )半 夏 泻 心 黄 连 芩 , 干 姜 草 枣 人 参 行 ;辛 开 苦 降 消 痞 满 , 治 在 调 阳 与 和 阴 。第四章 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
22、具有清热、泄火、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清热剂一般是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且里热最盛,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第一节 清气分热具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等作用,适用于热在气分证。栀 子 豉 汤 清 宣 郁 热 热 郁 胸 膈 证 。 身 热 懊 襛 , 虚 烦 不 眠 , 胸 脘 痞 满 , 按 栀 子 豉 汤 治 懊 襛 , 虚 烦 不 眠 此 方 良 ;7之 软 而 不 硬 , 嘈 杂 似 饥 , 但 不 饮 食 , 舌 红 苔 微 黄 ,脉数 前 证 兼 呕 加 生 姜 , 若 是 少 气 加 甘 草 。白 虎 汤 清 热 除 烦 ,生 津 止 渴 ,阳 明
23、 气 分 热 盛 证 。 壮 热 面 赤 , 烦 渴 引 饮 , 汗 出 恶 热 ,脉 洪 大 有 力白 虎 知 母 甘 草 粳 , 气 分 大 热 此 方 清 ;热 渴 汗 出 脉 洪 大 , 加 入 人 参 气 津 生 。第二节 清营凉血具有清营透热,凉血散瘀,清热解毒等作用,适用于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诸证。清 营 汤 清 营 解 毒 ,透 热 养 阴邪 热 初 入 营 分 证 。 身 热 夜 甚 , 神 烦 少 寐 , 时 有 谵语 , 口 渴 或 不 渴 , 或 斑 疹 隐 隐 , 舌 绛 而 干 , 脉 细数清 营 汤 主 热 传 营 , 身 热 夜 甚 神 不 宁 ;角 地 银 翘
24、 玄 连 术 , 丹 麦 清 热 更 护 阴 。犀 角 地 黄 汤 清 热 解 毒 ,凉 血 散 瘀 ,1, 热 灼 心 营 证 。 身 热 谵 语 , 发 斑 斑 色 紫 黑 , 舌绛 起 刺 。 2, 热 伤 血 络 证 。 吐 血 , 扭 血 , 便 血 ,尿 血 等 , 舌 质 红 绛 , 脉 数 。 3, 蓄 血 瘀 热 证 。 喜 忘如 狂 , 胸 中 烦 痛 , 漱 水 不 欲 咽 , 自 觉 腹 满 , 大 便色 黑 易 解犀 角 地 黄 芍 药 丹 , 血 热 妄 行 吐 扭 斑 ;蓄 血 发 狂 舌 质 绛 , 凉 血 散 瘀 病 可 痊 。第三节 清热解毒具有清热泄火解毒
25、作用,适用于三焦火毒热盛;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胸膈热盛;或风热疫毒发于头面等证。黄 连 解 毒 汤 泄 火 解 毒 三 焦 火 毒 热 盛 证 。 大 热 烦 躁 , 口 燥 咽 干 , 错 语 不眠 ; 或 热 病 吐 血 , 扭 血 ; 或 热 甚 发 斑 ; 或 身 热 下痢 ; 或 湿 热 黄 疸 ; 或 外 科 痈 疡 疔 毒 , 小 便 黄 赤 ,舌 红 苔 黄 , 脉 数 有 力 。黄 连 解 毒 汤 四 味 , 黄 芩 黄 柏 栀 子 备 ;躁 狂 大 热 呕 不 眠 , 吐 扭 发 斑 均 可 为 。普 济 消 毒 饮 清 热 解 毒 ,疏 风 散 邪大 头 瘟 。 恶 寒 发
26、 热 , 头 面 红 肿 焮 痛 , 目 不 能 开 ,咽 喉 不 利 , 舌 燥 口 渴 , 舌 红 苔 黄 , 脉 数 有 力 。普 济 消 毒 蒡 芩 连 , 甘 桔 蓝 根 勃 翘 玄 ;升 柴 陈 薄 僵 蚕 入 , 大 头 瘟 毒 服 之 痊 。第四节 气血两清具有清气凉血,泄火解毒作用,适用于疫毒火热充斥内外,气血两燔之证。清 瘟 败 毒 饮 清 热 解 毒 ,凉 血 泻 火温 病 气 血 两 燔 证 , 大 热 渴 饮 , 头 痛 如 劈 , 干 呕 狂躁 , 谵 语 神 昏 , 或 发 斑 , 或 吐 血 , 扭 血 , 或 四 肢抽 搐 , 或 厥 逆 , 舌 绛 唇 焦
27、, 脉 沉 细 而 数 , 或 浮 大而 数清 瘟 败 毒 地 连 芩 , 丹 膏 栀 草 竹 玄 参 ;犀 角 翘 芍 知 桔 梗 , 泻 火 解 毒 亦 滋 阴 。第五节 清脏腑热具有清解脏腑经络邪热作用,适用于邪热偏盛于某一脏腑所产生的火热证候。导 赤 散 清 心 养 阴 ,利 水 通 淋心 经 热 盛 证 。 心 胸 烦 热 , 口 渴 面 赤 , 意 欲 饮 冷 ,以 及 口 舌 生 疮 ; 或 辛 热 移 于 小 肠 , 见 小 溲 赤 涩 刺痛导 赤 生 地 与 木 通 , 草 梢 竹 叶 四 般 功 ;口 糜 淋 痛 小 肠 热 , 引 热 同 归 小 便 中 。8龙 胆 泻
28、肝 汤 泻 肝 胆 实 火清 下 焦 湿 热1, 肝 胆 实 火 上 炎 证 。 头 痛 目 赤 , 胁 痛 口 苦 , 耳聋 , 耳 肿 舌 红 苔 黄 , 脉 弦 数 有 力 。 2, 肝 经 湿 热 下注 证 。 阴 肿 , 阴 痒 , 筋 痿 阴 汗 , 小 便 淋 浊 , 或 妇女 带 下 黄 臭 等 , 舌 红 苔 黄 腻龙 胆 泻 肝 栀 芩 柴 , 生 地 泽 泻 车 前 子 ;木 通 甘 草 合 当 归 , 肝 经 湿 热 力 能 排 。左 归 丸 清 肝 泄 火 ,降 逆 止 呕 ,肝 火 犯 胃 证 。 胁 肋 胀 痛 , 嘈 杂 吞 酸 呕 吐 口 苦 , 脘痞 嗳 气
29、 , 舌 红 苔 黄 , 脉 弦 数左 金 黄 连 与 茱 萸 , 胁 痛 吞 酸 悉 能 除 ;再 加 芍 药 名 戊 己 , 专 治 泻 痢 痛 在 脐 。泻 白 散 清 泻 肺 热 ,止 咳 平 喘肺 有 伏 火 之 咳 喘 。 咳 嗽 , 甚 则 气 急 欲 喘 , 皮 肤 蒸热 , 日 铺 尤 甚 , 舌 红 苔 黄 , 脉 细 数泻 白 桑 白 地 骨 皮 , 甘 草 粳 米 四 般 宜 ;泻 肺 清 热 平 咳 喘 , 又 可 和 中 与 健 脾 。清 胃 散 清 胃 凉 血 胃 火 上 攻 证 。 牙 痛 牵 引 头 脑 , 面 颊 发 热 , 其 齿 恶热 喜 冷 ; 或 牙
30、 宣 出 血 , 或 牙 龈 肿 痛 溃 烂 ; 或 唇 舌颊 腮 肿 痛 ; 口 气 热 臭 , 口 干 舌 燥 , 舌 红 苔 黄 , 脉滑 大 而 数清 胃 散 用 升 麻 连 , 当 归 生 地 牡 丹 全 ;或 加 石 膏 清 胃 热 , 口 疮 吐 扭 与 牙 宣 。玉 女 煎 清 胃 火 ,滋 肾 阴胃 热 阴 虚 证 。 烦 热 干 渴 , 头 痛 , 牙 痛 , 或 牙 齿 松动 , 牙 龈 出 血 , 舌 红 苔 黄 而 干 , 脉 浮 洪 滑 大 , 重按 无 力 。 亦 治 消 渴 、 消 谷 善 饥 等玉 女 煎 用 熟 地 黄 , 膏 知 牛 膝 麦 冬 襄 ;胃
31、火 阴 虚 相 因 病 , 牙 痛 齿 扭 宜 煎 尝 。芍 药 汤 清 热 燥 湿 ,调 气 和 血湿 热 痢 疾 。 腹 痛 , 便 脓 血 , 赤 白 相 兼 , 里 急 后 重 ,肛 门 灼 热 , 小 便 短 赤 , 舌 苔 黄 腻 , 脉 滑 数 。芍 药 汤 中 用 大 黄 , 芩 桂 槟 连 归 草 香 ,清 热 燥 湿 调 气 血 , 下 利 腹 痛 自 安 康 。白 头 翁 汤 清 热 解 毒 ,凉 血 止 痢热 毒 痢 疾 。 腹 痛 , 里 急 后 重 , 肛 门 灼 热 , 泻 下 脓血 , 赤 多 白 少 , 渴 欲 饮 水 , 舌 红 苔 黄 , 脉 弦 数白 头
32、 翁 汤 治 热 痢 , 黄 连 黄 柏 与 秦 皮 ;清 热 解 毒 并 凉 血 , 坚 阴 止 痢 功 效 奇 。第六节 清虚热适用于热病后期,邪留未尽,阴液已伤所致的夜热早凉,舌红少苔;或由肝肾阴虚,以致骨蒸潮热或久热不退的虚热证;或阴虚火扰之发热盗汗证。青 蒿 鳖 甲 汤 养 阴 透 热 温 病 后 期 , 邪 伏 阴 分 证 。 夜 热 早 凉 , 热 退 无 汗 ,舌 红 少 苔 , 脉 细 数青 蒿 鳖 甲 地 知 丹 , 热 伏 阴 分 此 方 攀 ;夜 热 早 凉 汗 无 出 , 养 阴 透 热 服 之 安 。第七节 表里双解凡以解表药配合泻下药或清热药、温里药为主组成,具有
33、表里同治,内外分解的作用,治疗表里同病的方剂。1,解表清里:适用于表邪未解,里热已炽的证候葛 根 黄 芩黄 连 汤清 泄 里 热 ,解 肌 散 邪表 证 未 解 , 邪 热 入 里 证 。 身 热 , 下 利 臭 秽 , 胸 脘烦 热 , 口 干 作 渴 , 喘 而 汗 出 , 舌 红 苔 黄 , 脉 数 或 促葛 根 黄 芩 黄 连 汤 , 再 加 甘 草 共 煎 尝 ;9邪 陷 阳 明 成 热 利 , 清 里 解 表 保 安 康 。2,解表攻里:适用于外有表邪,里有实积的证候。大 柴 胡 汤 和 解 少 阳 ,内 泻 热 结少 阳 阳 明 合 病 。 往 来 寒 热 , 胸 胁 苦 满 ,
34、 呕 不 止 ,郁 郁 微 烦 , 心 下 满 痛 或 心 下 痞 硬 , 大 便 不 解 或 协热 下 利 , 舌 苔 黄 , 脉 弦 数 有 力大 柴 胡 汤 用 大 黄 , 枳 实 芩 夏 白 芍 将 ;煎 加 姜 枣 表 兼 里 , 妙 法 内 攻 并 外 攘 。第五章 祛湿剂凡以祛暑清热药或祛暑化湿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用以治疗夏月暑病的方剂。第一节 祛暑解表适用于夏月外感风寒,暑湿伤中,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腹痛吐泻,胸闷,舌苔白腻者。香 薷 散 祛 暑 解 表 ,化 湿 和 中夏 月 伤 于 寒 湿 之 阴 暑 证 。 恶 寒 发 热 , 腹 痛 吐 泻 ,头 重 身 痛
35、 , 无 汗 , 胸 闷 , 舌 苔 白 腻 , 脉 浮三 物 香 薷 豆 朴 先 , 散 寒 化 湿 功 效 兼 ;若 益 银 翘 豆 易 花 , 新 加 香 薷 祛 暑 煎 。第二节 祛暑利湿适用于感暑挟湿,暑湿下注病证,常见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泄泻等,治取清暑热和利小便为发,所谓“”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为最好” 。六 一 散 清 暑 利 湿 感 暑 挟 湿 , 暑 湿 下 注 证 。 身 热 烦 渴 , 小 便 不 利 ,或 泄 泻六 一 散 用 滑 石 草 , 清 暑 利 湿 有 功 效 ;益 元 碧 玉 与 鸡 苏 , 砂 黛 薄 荷 加 之 好 。第三节 清暑益气适用于中暑受热,津
36、气两伤,症见身热烦渴,倦怠少气,汗多脉虚者。清 暑 益 气 汤 清 暑 益 气 ,养 阴 生 津中 暑 受 热 , 气 津 两 伤 证 。 身 热 汗 多 , 心 烦 口 渴 ,小 便 短 赤 , 体 倦 少 气 , 精 神 不 振 , 脉 虚 数王 氏 清 暑 益 气 汤 , 益 治 中 暑 气 津 伤 ;洋 参 冬 斛 荷 瓜 翠 , 连 竹 知 母 甘 粳 襄 。10第六章 温里药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以祛除脏腑经络间寒邪,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第一节 温中祛寒适用于中焦阳虚有寒证。理 中 丸 温 中 祛 寒 ,补 气 健 脾中 焦 虚 寒 证 。 腹 痛 喜 温
37、 , 呕 吐 下 利 , 腹 满 不 食 ,口 淡 不 渴 , 舌 淡 苔 白 , 脉 沉 迟 , 以 及 霍 乱 等 ; 或阳 虚 失 血 ; 或 小 儿 慢 惊 , 病 后 喜 唾 涎 沫 、 胸 痹 等中 焦 虚 寒 所 致 者理 中 丸 主 温 中 阳 , 甘 草 人 参 术 干 姜 ;吐 利 腹 痛 阴 寒 盛 , 或 加 附 子 更 扶 阳 。吴 茱 萸 汤 温 肝 暖 胃 ,降 逆 止 呕肝 寒 犯 胃 证 或 中 虚 胃 寒 。 食 谷 欲 呕 , 胸 膈 满 闷 ,胃 脘 疼 痛 , 吞 酸 嘈 杂 , 苔 滑 , 脉 沉 弦 者 ; 或 厥 阴甘 寒 头 痛 , 痛 在 巅
38、 顶 , 干 呕 吐 涎 沫 ; 或 少 阴 吐 利 ,手 足 逆 冷 , 烦 躁 欲 死 。吴 茱 萸 汤 参 姜 枣 , 肝 胃 虚 寒 此 方 良 ;阳 明 寒 呕 少 阴 利 , 厥 阴 头 痛 亦 堪 尝 。小 建 中 汤 温 中 补 虚 ,和 里 缓 急中 焦 虚 寒 之 虚 劳 里 急 证 。 腹 中 挛 痛 , 时 痛 时 止 , 喜温 按 揉 , 舌 淡 苔 白 , 脉 细 弦 而 缓 。 或 虚 劳 心 中 悸 动 ,虚 烦 不 宁 , 面 色 无 华 ; 或 虚 劳 发 热 , 四 肢 酸 楚 , 咽干 口 燥小 建 中 汤 芍 药 多 , 桂 枝 甘 草 姜 枣 和 ;
39、更 加 饴 糖 补 中 脏 , 虚 劳 腹 痛 服 之 瘥 。第二节 回阳救逆适用于阴寒内盛,肾阳衰微之全身阴寒,甚至阴盛格阳或戴阳等证。四 逆 汤 回 阳 救 逆 少 阴 病 之 阳 气 衰 弱 , 阴 寒 内 盛 证 。 四 肢 厥 逆 , 神疲 欲 寐 , 恶 寒 倦 卧 , 呕 吐 不 渴 , 腹 痛 下 利 , 舌 苔白 滑 , 脉 沉 微 细 ; 或 太 阳 病 汗 多 亡 阳 者四 逆 汤 中 附 草 姜 , 四 肢 厥 逆 急 煎 尝 ;脉 微 吐 利 阴 寒 盛 , 救 逆 回 阳 赖 此 方 。第三节 温经散寒适用于寒邪凝滞经脉诸证。当 归 四 逆 汤 温 经 散 寒 ,养
40、 血 通 脉血 虚 而 寒 滞 经 脉 证 。 手 足 厥 寒 , 舌 淡 苔 白 , 脉 细欲 绝 或 沉 细 者 ; 或 寒 入 经 络 , 腰 、 股 、 腿 、 足 疼 痛当 归 四 逆 芍 桂 枝 , 细 辛 甘 草 木 通 施 ;血 虚 寒 厥 四 末 冷 , 温 经 通 脉 最 相 宜 。黄 芪 桂 枝五 物 汤益 气 温 经 ,和 营 通 痹营 卫 虚 弱 之 血 痹 。 肌 肤 麻 木 不 仁 , 或 肢 节 疼 痛 ,或 汗 出 恶 风 , 舌 淡 苔 白 , 脉 微 涩 而 紧黄 芪 桂 枝 五 物 汤 , 芍 药 大 枣 与 生 姜 ;营 卫 俱 虚 风 气 袭 , 血 痹 服 之 功 效 良 。第七章 补益剂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主治各种虚证的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