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北京中考语文一模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带答案.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199007 上传时间:2018-12-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北京中考语文一模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8北京中考语文一模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8北京中考语文一模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带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8北京中考语文一模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带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8北京中考语文一模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带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海淀阅读红纸上的中国字,完成 15 -18 题。(共 13 分)红纸上的中国字除夕早上一起床,我爱人就开始忙着贴春联。餐桌上铺着一大堆红纸,有福字,也有对联,行、楷、隶、篆各种字体都有。儿子这次为了向亲人们汇报学习情况,一共寄回来九副春联和九个福字。我坐在沙发上,看着菱形的红纸上或遒劲大气或端庄雅致的福字,感觉家里顿时充满了节日的喜气。虽然儿子还没有回到家,但是透过这些字,他已经用亲情把我们这个三口之家紧紧地凝集在一起。看看儿子的字,再想想自己丑陋随性的字体,作为一名中国人,我的内心充满羞愧。记得小时候刚开始学写字时,我们是用铅笔在有米字格的本子上练习写正楷,这一段书写经历让我印象最深。“横

2、平竖直”“端正均衡”“外方内圆”等规则牢牢地刻在我的脑子里,影响了我一生的书写习惯,我欣然地发现老师所说的“字如其人”是多么有道理。规规矩矩写字,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我的人生观也是从那时培养起来的。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有了书法课,教的是楷书,先是描红,然后临摹。柔软的毛笔比钢笔富有弹性,使用起来也更灵活,但是却不如钢笔那么听话。我很喜欢这门功课,每星期都盼着用毛笔写字,可惜到五年级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突然终止了,感觉挺失落的。上初中时,有一次班里举办书法展览,我惊讶地发现,除了楷书外,中国的汉字其实还有很多种书体。篆书的笔画不像楷书那么刚硬,柔韧中透着几分灵秀,字形更加接近有着五千年文

3、明史的中国人谦卑、从容的身影。若用印章拓出来,则像剪纸一样,把一方水土的文化、一个灵魂的内在轻巧地映在纸上,飘逸中又透出几分厚重。相比而言,我更喜欢草书狂放大气自由洒脱的书写风格,在跌宕起伏变幻无穷的线条中,人的天性得到解放,独特的个性也得以张扬。虽然我很喜欢书法,可惜的是由于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不仅毛笔字没有练成,钢笔字也写得十分勉强。在儿子没有学习书法前,家里的春联要么请人书写,要么直接买印刷品。春联,在我们老家也叫对子,贴在门上的对子自然是用来撑门面的,没两把刷子绝不敢造次。在农村挨家挨户读上一遍门上的对子,每家的精神气文化气马上就了然在心。第一次从春联里感受到文化魅力是

4、在我八岁那年的春节。除夕早上,我在阵阵鞭炮声中起了床,走到院子里,一眼就看见门前挂着一个纸糊的大红灯笼,三面土窑洞的门框两边整整齐齐地贴着三副红对联,上面写的多是春回大地风调雨顺吉祥福禄之类的话。我转过身来一抬头,在院子当中的老槐树上看到一张红纸条,上面用黑色的毛笔字龙飞凤舞地写着“抬头见喜”四个字。我的心怦然而动,就像真的被人告知即将碰见喜事一样兴奋。我走到散落着花炮纸衣的磨盘跟前,惊讶地发现磨扇上也斜贴着一张红纸条,上面写着“白虎大吉”。“白虎”二字把这些貌似温顺的农具狰狞的一面形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而“白虎大吉”,如此满怀敬意地虔诚祷告,却似乎让与之时时较量的庄稼人暂时放下了紧张的心情,

5、进入了安逸祥和的修整期,同时也传递着他们准备信心百倍地在神灵的庇佑下平平安安地再大干一年的决心。有意思的是,就连圈着牲口的木栅栏门的两侧也贴着红对子。其他的内容不记得了,只记得两边分别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四个字。出了院门,不知道哪个调皮鬼在正对着大门的柴垛上也贴了一张红纸,上面写着“出门见喜”。而我恰好在推开院门的那一刹看见了那几个字。那是有生以来最美好的一天,头顶的天空很蓝,阳光照在身上格外温暖,虽然还看不到桃红柳绿的美景,但是春天已经住进了我的心里。2同样的感受在今年的岁末重现。今年,十六岁的外甥女远在美国求学。一想到在这举国欢庆的时刻,她孤独地行走在异国他乡,把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

6、的牵挂深深地埋压在心底,我的心里就有一点点难受。然而,除夕上午我去车站接儿子时,外甥女突然在微信群里上传了好几张照片,满眼都是红红的对联和福字,还有一张张青春快乐的脸庞,有黄皮肤的,白皮肤的,还有黑皮肤的。学生们兴高采烈地举着略显生涩的福字和春联向镜头展示。还有一张照片拍的是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一起吃中餐过中国年的情景。浓浓的年味从远方飘了过来,心中的缺( han)瞬间被喜悦和自豪填满。外甥女激动地用语音说,她刚刚在美国加州成功地举办了一场写春联写福字的文化活动,吸引了上百名外国人参加,他们对中国的汉字和书法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外甥女从小跟我妹夫学习书法,具有比较深厚的书法功底,曾经多次参加国

7、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我不得不对这个小家伙刮目相看,赶紧挑了几张照片发到朋友圈,并附言:中国书法好拉风!到火车站接到儿子后跟他说起这事,他也情不自禁地为妹妹竖起了大拇指。儿子看了一下手机上的时间,说他回家后要抓紧时间把送给好友张家豪的福字写好,因为明天他就要回美国继续学业了。下午儿子和好友匆匆见了一面后回到家里,跟我说张家豪收到福字后很是喜欢。我只想对这些远在他乡的游子们说: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身居何位,过年的时候,千万别忘了让亲情回家,让思念回家,让文化回家 115下列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根据拼音所写的汉字、笔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A拓出来(ta) 庳佑( pi) 缺撼 “框”字的最

8、后一笔是一B拓出来(ta) 庇佑(b1) 缺憾 “框”字的最后一笔是 Lc拓出来(tua) 庇佑(bi) 缺撼 “框”字的最后一笔是 LD拓出来(tu6) 庳佑(p1) 缺憾 “框”字的最后一笔是一16.儿子寄来的福字勾起了作者与书法渊源的一段回忆,回忆中作者细腻地描述了自己的内心波澜。阅读文章第段,梳理作者的心理情感及产生的原因。( 4 分)时间 心理情感 产生原因刚学写字时 学写正楷字过程中明白做人的道理3三年级时 先欢喜,后失落 上初中时 惊喜 成年以后 没能持之以恒地练字17文章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请以第卜-段中的相关内容为例,提出一个问题,并说说这个问题对你理解文章中心有何帮助。(3

9、 分)答:18.文章围绕题目“红纸上的中国字”多方选材,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结合文章内 容,说说这样选材的用意。(4 分)答:西城阅读抗战时期的林徽因 ,完成 2123 题。 (共 9 分)抗战时期的林徽因 1王宇“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林徽因 i留给世人的印象,正如她笔下的这首小诗,美丽、浪漫,富有才情。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她生命中所经历的艰辛与苦难,又有多少人知道,她曾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为这可爱的国家带着血活着,流着血或不流血地死去,都觉得荣耀!”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狼烟突起,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

10、争。恰恰也在这一天,林徽因和她的丈夫梁思成在五台山发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唐代佛光寺大殿,这也是他们一生古建筑考察中最伟大的一次发现,对中国建筑史意义重大。五台山外烽火连天,而五台山中的他们却对局势一无所知。他们回到北平,不久即收到一份日本军部的请柬,邀请梁思成加入“东亚共荣协会”。离开北平已刻不容缓。他们匆匆处置了大批凝聚着多年心血研究的资料、文献,草草收拾行装,带着年幼的儿女,仓皇上路,流亡西南。 在长沙,空袭警报响起,林徽因夫妇两人本能地一人抓起一个孩子,奔到屋外,一刹那,身后的房屋轰然倒塌。又一枚炸弹从头顶上方落下。林徽因想,这下逃不掉了,那就一家人死在一起吧。但这一枚炸弹竟然没

11、有响,死神大度地与他们擦肩而过。4去往昆明的路上,常找不到交通工具,一家人不得不在土匪横行、野兽出没的湘黔边界中徒步穿行。在贵州偏僻的小县城,林徽因突发肺炎,高烧不退。更糟糕的是,夜幕降临,风雨滂沱,根本找不到一个落脚的地方。一家人在黑暗和泥泞的道路上挣扎。就在此时,奇迹般传来一阵悠扬的小提琴声,循着暗夜里的琴声,他们找到了八个空军航校学员的住宿地。小伙子们大方地腾出一块地方让他们一家容身。林徽因整整躺了两个星期才退烧。从此这一家和八个年轻人结下深厚的情谊,林徽因将他们视作自己的弟弟。正好她弟弟林恒与他们年龄相仿,而且也是空军航校的学员。到达昆明之后,他们经常来往。这八个年轻人的父母都在沦陷区

12、,梁林夫妇成了他们的代家长,还出席他们的毕业典礼。不久,这八个热血青年先后为国捐躯,遗物被陆续寄给梁林夫妇,每一次收到遗物,林徽因都悲痛不已。从此每到七月七日中午十二点,一家人都要为这些青年英烈肃立默哀。更让她悲痛欲绝的是她亲爱的弟弟林恒也血洒长空,年仅 25 岁。三年后林徽因写下哭三弟恒一诗,悲悼亲人。战事最危急的时刻,孩子曾问过妈妈:“如果日军攻入四川怎么办?”林徽因冷静地回答:“中国的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到昆明后,他们已经捉襟见肘。林徽因不得不每天爬四次山坡,走很远的土路到云南大学做兼职英语老师。1941 年 11 月,为了躲避轰炸,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所属

13、的中国营造学社跟随中研院史语所迁往四川李庄,从此开始了他们生命中最为艰难的五年时光。初到李庄,林徽因常常为一家人的生计发愁,她就像贫苦的农妇那样,整天都在缝补那些几乎补不了的内衣和袜子,直到实在补不下去。生活的辗转艰辛加之长期的营养不良,使林徽因原本病弱的身体终于到了承受的极限,肺部和肾都严重感染。她每日不停地咳,却又尽力克制,那声音仿佛是要将五脏六腑一起涌出。在无法就医的情况下,她几乎终日卧床,只有靠着坚强的生命意志,才得以在死亡的边缘默默喘息。而最让她不能承受的是思想与精神的困顿。她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甲】“偏偏碰上大战,转入井臼柴米阵地,五年大好光阴又失之交臂,近来更胶着于疾病处残之阶

14、段,体衰智困,学问工作恐亦无分”正是这样的焦虑,促使她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在李庄病榻上完成了中国建筑史这部扛鼎之作的宋辽金部分,以及全部书稿的校对、补充和润色,编辑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翻译整理了一批国外现代住宅建造的资料,并汇编成四万字的学术论文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林徽因在困境中的不懈追求,可以理解为艰难时世中一个知识分子自觉的使命意识,家国关切,一如当时整个李庄的知识分子群体。即便在最艰难的战乱困厄中,林徽因依然保有对生命、对艺术、对美的一份感悟与沉醉。在逃难途中,她时时被周围景色所吸引,每每不辞劳苦写信与友人分享:【乙】“玉带般的山涧,秋山的红叶,发白的茅草,飘动的白云,古老的铁索桥、渡船,以

15、及地道的中国小城”“如果不是在这战期中时时心中负着一种悲伤哀愁的话,这旅行真不知几世修来的。”在李庄,偶然从中研院图书室借到几张莎士比亚戏剧台词唱片,她便对着丈夫和孩子绘声绘色模仿,用英文朗诵哈姆莱特那段著名台词“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飞扬的神采脱离她病弱身体、陋室穷巷,穿越战争的废墟,在时光里熠熠生辉。面对苦难与死亡的从容承受与超越,便是生命的高贵与尊严。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当我们将林徽因看作 20 世纪的一道美丽风景、一个浪漫传奇时,我们是否也应该低下头来看看她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5(有删改)林徽因(1904195

16、5) ,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之一。 121.阅读文章,请你说出,抗战期间林徽因经历了哪些“碱滩和礁石”。(3 分)在长沙, ;去往昆明, ;在昆明, ; 3在李庄,物质匮乏,身染重病,思想与精神困顿。22.本文多次引用林徽因写给友人的信,请从【甲】【乙】两处任选一处,具体分析引用这段书信的作用。(3 分)选择: 作用: 23.选取文中的某一处语句,提出一个问题,引发同学们对林徽因更深入的认识,并写出你的解答。(3 分)语句: 问题: 解答: 朝阳阅读我一直在,你何时来?,完成 19-21 题。(共 8 分)我一直在,你何时来?一一致每一个京剧艺

17、术的传承者王佩瑜1 你好,见信如晤。62 未曾谋面,我们却并不陌生。我同你一样 ,是一个正在为京剧艺术的传承而努力的普通演员,也是一个自认为还不够成功的平凡人。曾几何时,我也对京剧感到陌生,且一无所知。而踏入这道门的那一刻,毫不夸张地说,我仿佛重生一般,知道自己的人生,已翻至崭新的篇章。于是, 跑圓场、压腿、拿顶、吊嗓.一来二去 ,就过了如此漫长的二十六年。3 相较于其他人,我算是京剧行业中的一枚幸运儿,一路走来,收获了无数难以忘却的珍贵回忆,足够温暖一生。犹记得,当年参加戏校的入学考试,层层都顺利通过 ,最后却发现榜单上没有自己的名字。我被告知建国后专业戏校没有培养过女老生,无法录取。这样的

18、晴天霹雳让我一度心灰意冷。所幸遇到几位令我有生之年受益匪浅的老师,尤其是我的恩师一王思及。他向校领导极力举荐我,几番周旋之下,终于争取到破格录取的结果。而我,仅仅凭着对京剧艺术的热爱, 便赌上了自己的未来。自此,恩师就成了我的引路人,为我的京剧生涯保驾护航。4 那年,苦苦学习了一个学期文昭关),终于等到在文化广场的彩排 ,做梦都幻想着自已扮上老生英姿飒爽的模样。谁知道那天我才发现,戴上髯口虽然好看 ,但是髯口可是公用的,日积月累的腐臭,熏得我差点忘词。恩师意味深长地对我说:“想要不戴公用髯口,就得好好学好好练。成了角儿,就能定制私房髯口了。”这句话,我一记就是二十多年。5 当然,回忆里也不全是

19、如此有趣。当我小心翼翼捧着辛辛苦苦积攒的二百块钱零花钱准备存入银行的时候,恩师从自己的抽屉里,拿出了三百块,让我凑个整。说是凑个整,不过也是想为我的第一笔存款添个圆满。五百块钱拿在手里,那份厚重感,让我一生不敢忘记。6 不敢忘记恩师这十六年的陪伴,不敢忘记恩师于我的口传心授,不敢忘记恩师对我视 如已出般的照顾,不敢忘记恩师油尽灯枯之际在病榻前的谆谆教诲:“要围好身边的人,要有自己的作品,要成为自已的老师。”这些年,不管遇到任何事,我都谨记恩师临终前的教诲,不曾有过一丝懈怠。7 成角儿的背后,不仅承载着上一辈人的心血与期许,还有自幼同甘共苦的挚友的支持。最让我备受煎熬的训练,就是把两个人的腿背对

20、背绑在一起,进行压胯的练习。最折磨人心的是因为绑在一起,谁都不忍心为了自己一时的松快而害了背后的那个人。这些点点滴滴的磨练,成就了师兄弟之间唇齿相依的手足情。8 京剧虽是角儿的艺术,但讲究的是集体合作。我见过不少演员, 即便是骨折或是腰伤,却因为演出的重要,绑着石膏,打着封闭,也得坚持上台。我们不约而同地秉持着一个信念 戏比天大! 就是死,也要死在台上;就算天塌了,也要把这出戏唱完。也许有一天,京剧会重新回到它鼎盛的位置,会重新被大众喜爱。而到那时,我会有怎样的心情 ? 也许还会热泪盈眶,也许已是云淡风轻。只要我们还在台上,唯一重要的事,就是扮好自己的角色,一起完完整整地把这出戏唱好。9 我一

21、直在,你何时来?19.阅读第 3-7 段,概括令作者王佩瑜温暖一生的珍贵回忆。(3 分)答:720.生行是京剧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身份的不同,生行又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老生多挂髯口( 胡须),扮演中年或老年男子,多为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形象。下列不可能是王佩瑜饰演角色的一项是(2 分)A.白帝城 中的刘备 B.三打祝家庄中的宋江C.武松打虎中的武松 D.借东风中的诸葛亮21.这篇文章的标题耐人寻味。请你就标题提出一个问题,并说明这个问题对你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帮助。(3 分)问题 :_帮助:东城(一)阅读花篱,完成 17-19 题。(9 分)花 篱朱以撒宽阔碧绿的

22、草坪中,坐落着一些二层小楼。草坪与草坪之间,是低矮的花篱,把这个家居和另一个家居区别开来。花篱是由许多细密的花树构成,绿色叶片中绽放着细碎的白色小花,映衬着宁静与安逸。过往行人的目光,可以毫无阻隔地穿过花篱,看到小楼的别致,还有晴明下悠悠晃动着的秋千。缘于文雅,花篱的美感极大地凸现,它超越了实用。我们欣赏它的美好,也许它的本意,作为墙的使用初衷已经消失,现在纯是一种象征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明史朱升传里有这么几句话,当时作为谋略,让明太祖称善。远在明太祖之前,高筑墙成了抵御外力的一种手段,许多攻略被高墙阻断,打乱了勇猛精进的计划。墙内的人,安闲地品茶吃酒听戏,看着墙外气急败坏的模样。

23、年月一长,墙越筑越高,越筑越坚实,心机藏匿于墙内。像苏三监狱的墙,为防囚犯破墙而出,于两面砖墙的夹层填充了大量的干沙,即便扒下一块砖来,干沙汹汹而出,顷刻把墙洞堵死。美好的东西隔在墙内,或者排除于墙外,生活变得如此现实,我们由于墙的庇护,安然入睡。从矮墙到高墙,许多生活的情趣消失了。8只有在一些远离城市的地方,墙、门、锁还属于象征意味。墙体长年风侵雨蚀,已经矮到双手一撑可以跳入;门是两扇不太相称的杉木条钉在一起,白日通常大开,夜里拢到一块意味着关门;而锁,老化得不行,像是虎符那般两片拼在一起,任何一个小孩找条铁丝,就可以打开。贫富大致相等,牲畜不过多一头少一头,居家无太多秘密可言。日子像秋收后

24、的田野敞开着,没有提防。外人在村里走,被目光指证着陌生的身份,眼神里没有疑意,一种让人陌生的新鲜在眼前荡漾着。容纳密集的人群的都市肯定有些东西萎缩了、消失了。人来到一个反省的方位,满腹心事,看到了有些隔膜变得厚重起来住宅里每一扇铁门都沉重无比。花上千元购置一扇铁门,让人疑窦重重。即便住入顶层,防护的铁栅栏也不可简省。我们郁积在内心的恐慌,有时就是借助这种坚硬的钢铁,稍稍化解。每一户的成员进门后,无一不是急促地扣门,“砰”的瞬间与外边切断联系。没有木质门缓缓移动的亲切,生活的从容气息,从合拢门扇的动作里缓缓释放出来。 许多有象征意味的东西,一旦落入实用,日子就滞重了。在书店里翻书是我生活中的一件

25、快事。不带钱,没有购买意向,纯属白看。一个上午可以翻动十余本书,获其要旨。我也翻动一些我不熟悉的领域,譬如法律、法规方向的条文。耐心阅读中,这些条款任何一道都是冷冰冰硬邦邦的,难以在修辞上找到感情色彩,它的理性从头到尾,里边的对象都是抽象的,像是你,像是我,又不是你,不是我。它们像一道道无形的警戒线,无声息地横在那儿,让人敬畏。没有这些数不清的条款,生活的剧情就混乱了。现在它们静静地躺在书架上,却每一天都在发生作用,在被人频繁地引用中,保护自己,驳斥对方。对于一个愿意正常生活的人来说,不去触及它最好。许多有教养的家庭,他们的教育都存有这方面的愿望,从孩童时起,就规范一种走向;应该这样,或者不允

26、许那样。的确,有人就一辈子安然度过了。这些冷峻的法律文本,此时纯粹是一本书,或者一本精美的小册子吧。就像夏日满耳的蝉声里,会让我浮现出宋人王沂孙一样,我一直把他和寒蝉连在一起,感受他寒蝉凄切般的遗民之恸和无法把握的生命;在湖汊交织的水乡里,傍晚时分,我看到清瘦的苍鹭,如同一个穿着灰色长衫的老人,一只脚藏于腹下,另一只脚直立,缩着脖颈,我会记起朱耷,想到他晚年的愁苦。这和看到菩提树就想到释迦牟尼,听到流水声就想起感叹流逝的孔夫子一样有很多对应物让人迷醉,他们之间的联系已经根深蒂固。凑巧的是我在一个夏天读完了法布尔的昆虫记,我赤足在草丛里走,踢踏着没过脚掌的草茎,许多潜伏者跃然而起,投身到远处。蟋

27、蟀、蚱蜢、黄蜂这些自由自在的生灵,都曾是法布尔的朋友,集在他优美的文笔里。他本人就是“荒石园”中的一只昆虫,怀着昆虫一样的习性,注视人们漠然的那个角落。人不在了,可是蝉声、鹭影、虫鸣依然不绝,它们成了某些人的化身,永久不灭。9如果不求实用,我想说,许多实物包蕴着灵性,完全可以从形而上的角度诉说譬如殷商甲骨,如果不碾为疗伤粉末,捧于掌中,它的字迹娟秀足以让人迷恋;譬如汉代刑徒砖,不是让村夫用来垒猪圈,我们抚摸这些刻痕时,心弦都会随之颤抖。不知有多少花篱这样的美好化为森然的高墙。它衡量着人们精神抵达的深处那样诗意的生活状态,到底离我们有多远。17. 本文通过写 、 、 等有象征意味的东西落入实用,

28、日子变得滞重,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好消逝的遗憾失落以及对诗意的生活状态的憧憬。(3 分)答: 18. 文章最后一段提到了“诗意的生活状态”,请结合文本,说说你认为作者心目中诗意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答出一个方面即可)。(2 分)答: 19. 请根据第段,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并说说这个问题对你阅读本文有怎样的帮助。(4 分)答: 丰台(一)阅读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完成 1215 题。(共 8 分)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刘世河说起思乡之情,最贴切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最令人魂牵梦绕的莫过于家乡的炊烟。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子很小,只有几十户人家。村东有一条小河蜿蜒流过,过河不远便是一个高高隆

29、起的沙土岗子。虽是沙土,但岗子上的白杨树却长得枝繁叶茂。一到夏天,这里绿树浓阴,是我们这帮孩子的玩耍天堂。玩得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地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那个家。起初总是眼花缭乱,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尤其吃饭必须有规律,而且还得是热乎饭。因此,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尽量准时生火做饭,村里最先升起的这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了。母亲常说:“这炊烟呀,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炊烟像不像花我倒不怎么在意,我所在意的,是母亲在制造炊烟的那个

30、灶台上到底做了什么好吃的。炊烟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中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而且三餐有别。10 早 晨 的 炊 烟 , 一 般 是 风 轻 云 淡 , 就 像 天 边 薄 薄 的 晨 曦 , 清 灵 疏 朗 , 昭 示 着 庄 稼 人 早 饭 的 简 单 。熬 一 锅 小 米 粥 或 玉 米 糊 糊 , 再 熥 上 几 个 馒 头 , 配 上 一 碟 小 咸 菜 , 就 齐 活 了 。 吃 罢 早 饭 , 该 上 学 的 上 学 ,该 上 班 的 上 班 , 该 下 田 的 下 田 , 农 家 新 一 天 的 生 活 便 拉 开 了 序 幕 。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饭

31、的是,午饭虽然也很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要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最美的是傍晚的炊烟,最能彰显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上这顿饭是家人最全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闲的时候。上学的孩子、玩耍的娃、田间劳作的父母,城里上班的哥哥姐姐,都倦鸟归林般相继回了家,晚饭自然要丰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哪个成员有点啥喜事,更会杀只鸡或大鹅,炖一锅肉以示庆贺。乡下人别看干活是急性子,但真正吃起来也蛮讲究,尤其懂得“要想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会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

32、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来”,这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永笔端。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但他的“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却令我疑惑:炊烟也能被沾湿么?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炊烟的确也能被沾湿,因为 。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那个比喻,突然觉得母亲简直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挥毫泼墨,自由舒展,浓淡随意,弯直随风,氤氲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妙境只有真正懂它的人才体会得到。并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有删改)12在作者眼中,家乡的炊烟三餐有别。早上的炊烟轻淡,午间的炊烟 ,傍晚的炊烟则 ,都和庄稼人的生活节奏相吻合。(2 分)13母亲将炊烟比作“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而“我”则把炊烟比作“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请联系全文,分别说说你对这两个比喻的理解。(2 分)答: 14请根据文意,在第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2 分)答: 15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庄户人家也搬进了高楼,炊烟袅袅的景象如今恐怕很难见到。请你结合这一背景,围绕文章的内容或主题向作者提一个问题,并写下作者可能给出的回答。(2 分)问题: 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