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1202680 上传时间:2018-12-2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遂宁市第一中学校 叶俊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对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个人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21 世纪是知识竞争的时代,知识经济正蓬勃兴起,世界各地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焦点已集中到科学技术和人才上。人才竞争的本质就是教育的竞争,所以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就成了世界各地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当前,无论是发

2、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教育作为最基本的国策。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 课程标准对课程的理念与内涵做了教为详尽的阐释,但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却没有提出具体可行的参考措施,这样一来,势必出来两种结果:一方面,有利于广大教师充分发挥自己与教研组的聪明才智,在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上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局面。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导致部分老师找不到教好的参考做法而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或是盲目跟随,别人怎么教,我就怎么教。另外,有的老师认为“新课程理念都是很虚的东西”尤其是对生物学素养更是不知道从何谈起。仍然认为,只要教会学生,考试

3、得高分就可以了,继续固守“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记”的模式。那么在生物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如何组织教学,才能落实好新课程理念呢?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是观念的改变,角色的转换,方法的改变,政府的主建。一、观念的转变:认真学习、充分理解、彻底贯彻新课程理念1.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第一是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宽视野,引导创新和实践;第二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2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选用新教材,尽量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使全体学生提高科学素养。2.提高生物科学

4、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最基本的含义是指高中生物课程要面向所有的在校学生。无论他们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家庭背景如何,不管他们的天分,他们的数理基础、理科的悟性的高低,也不管他们民族、地方经济的差异,他们生活在农村还是生活在城市等等,教师都应赋予他们同等的学习

5、生物科学的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尽可能好的教育,并在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指引的方向上有所进步。.倡导探究性学习。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以问题为载体,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探究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要用到很多科学的工作技能:例如:观察、测量、收集数据、分析和解释实验数据、分类、比较、概括、描述、鉴别差异、分析、确定相互关系、计算、绘制图表、解读图表、提出假设、作出预见、设计实验、评价假设、评价实验、运用推理解决问题,建立模型等等。实施过程中,交流与合作可以使学生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倾向,学会与他人交流,在合作中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享受探究的乐趣,

6、为他们的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 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同时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人社会做准备。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到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兴衰,社会进步,造福子孙后代惠民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教育工作者及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转换观念积极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二、角色的转换教师由传统的“教”转换为新课程指导下的“导”

7、的角色;领导由“决定”转换为“导航”的角色;学生 “被动”转换 “主体”的角色。3教师针对教育政体而言,是主体,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教育行政部门是教育的导航者,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是客体。教师针对学生而言是导演,是领路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行政、教师,学生和社会四维一体,共同落实新课程理念,使学生全面提升科学素养,真正成为国家有用的综合素质的人才。每位教师须多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新,才能做到观念更新,真正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如果观念没有更新,继续用老观念进行教学,那实施新课程理念将成一句空话。三、方法的改变及政府的主建1.加大课程资源的投入、合理利用与开发.充分利用学校

8、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丰富学校的生物课程资源。例如,按照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生物学教学仪器配备目录,购置必需的教学仪器设备。不同的教学内容对课程资源的需求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例如,关于生物体的结构,实物或模型具有真实感和立体感,可以作为首选的课程资源;挂图或投影片具有图像清晰、有明确标注等优点,可以在观察实物或模型后用来进一步观察和识别。关于

9、动态过程的内容,如细胞分裂,用静态图解表示则有较大局限性,用动画、录像片或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各种课程资源的选择和整合,是合理利用课程资源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校园中的生物以及学校购买的生物材料,都是学校提供的重要课程资源。在课程实施中不仅要关注仪器设备的配置,还应重视生物材料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园是学生探究和实践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应当让学生成为生物园的主人,参与生物园的建设和管理。学校的课程资源并不只是为教师准备的,其中不少资源应当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图书馆或资料室、生物园、生物学实验室等,都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所需要的,应当鼓励学生利用课

10、余时间搜集资料,做探究性实验。.积极利用社区的课程资源。4社区的课程资源有:社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动植物标本馆、动物园、植物园、少年宫、科技馆、生物科学研究机构、良种站、养殖场、高等院校、环保机构、卫生防疫站、医院、园林绿化部门、环境问题突出或环保先进的企业等单位、社区的动植物资源、公园、菜市场等。农村学校在这方面独具优势,田野、树林、灌丛、草地、池塘、河流等,都为学生学习生物学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利用社区课程资源的方式有多种。从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出发,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发动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是利用社区课程资源的主要方式。此

11、外,请有关专家来校讲演、座谈,观察社区中的动植物,分析社区提供的有关资料等,也是利用社区课程资源的重要方式。.适当利用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学生家庭中往往也有不少课程资源可以利用。有的学生家长能够指导或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家庭中往往还有生物学方面的书刊、可供学生做探究使用的材料用具;有的家庭栽种植物、饲养动物。农村学生的家长平时会谈及作物栽培、禽畜饲养、病虫害防治等。学生耳儒目染,会积累不少感性知识,这也给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参与家庭事务的讨论提供了机会。利用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要设法取得家长的支持。可以通过家长会或让学生回家介绍,使家长理解生物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取得家长的

12、支持。利用家庭中的课程资源,还应当注意适度,不要造成学生和家长过重的负担。 .广泛利用媒体资源。媒体资源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上关于生物科学发展的信息很多,这些信息在教科书中不可能及时而全面地反映,师生应充分利用这些媒体资源。此外,媒体上关于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营养和保健问题等方面的报道,作为学生课堂讨论的素材,时效性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在利用媒体资源时,应当注意信息源的可靠性和信息内容的真实性,提高学生信息评价的意识和能力,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挖掘利用无形的课程资源。 无形的课程资源是指非物化的课程资源,主要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所了解的生物科

13、学信息。例如,学生普遍接种过疫苗,对身边的动植物大都进行过一定的观察,一些学生有过饲养动物或种植植物的经历,5一些学生体验过野外考察的甘苦,一些学生参观过动物园、植物园,等等。又如,学生通过阅读课外读物、看电视等途径,已经了解了不少生物科学信息。这些都是生物课程的无形资源,是使生物课程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习动机的重要基础。与有形的课程资源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信息存在于学生头脑中。教师可以通过交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了解,从中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鼓励学生相互交流,集思广益。.参与开发生物课程的信息技术资源。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网络资源和多媒

14、体课件两个方面。网络资源又包括互联网资源和校园网资源等。网络资源具有信息量大、链接丰富、实时性和互动性等特点。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应当积极参与校园网的建设,使校园网上的生物课程资源尽快丰富起来,并不断补充最新的生物科学信息,及时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有网络教室的学校,有些教学内容,课堂上也可以采取网络教学模式:课前将有关图片资料和反馈练习等内容制成网页,并使之形成完善的链接;课堂上让学生上网学习,教师也通过校园网接受学生的反馈,给予适当的指导。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有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多媒体课件具有表现力强、交互性好、信息量大等优点。从市场上购买的软件难以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

15、教师应与计算机专业人员合作,适当参与课件的开发。2.充分认识、支持和发挥社团组织在课改中的助推作用教育学会各专业委员会集聚着教学的精英,政府加大力度支持和督促建设好各社团组织,各地教育不再封闭。一个地区的教育是一个整体,不是相对独立的单位,一个学校的高考获胜,并不能代表整个地区的教育提升。只有所有教师素质提升,才能真正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3.建立好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激励机制,才能真正激发教师的斗志,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政府部门请多在这方面多研究。4.加强师资培训,集体教研,并真正落实于教学中,多在如何调动教师的教研热情下功夫,找办法,加强监管,不要落于俗套,做表面功夫。为什么各学校

16、集体教研落于形式了?为什么有些地区集体教研搞得风风火火,非常扎实?请管理部门多调研。5.现在教师的待遇比八十年代提高非 常大,为什么教师的积极性反而大不如前?66.请管理部门真正建设好名师工程。7.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理论素质的提高。相关资源请见“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教师中心 http:/ ”生物是科学的课程,要按科学的课程来设计教学内容。科学是9发展的,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只看结果是不对的,科学是过程论,既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学科性原则生物科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研究的领域,发展的历史等,这些都要求了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有所区别。体现出明显的学科特点。 “生命

17、”是生物学科最主要的特征。因此在生物的教学设计中必须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去研究活体的生物以及他们的生存空间,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生命之美。.民主性原则民主性管理学生是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它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尊重的基础之上的,体现出教育对人格的尊重与关怀,让学生体验到爱的温暖,感受到学习的责任,动力,享受成功的喜悦。还学生应有的主体地位,这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有力挑战。树立服务于学生的意识,是教育民主化的保证,是学生参与课堂的关键。.教学设计分析.详细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教学设计应该有明确的,可以达成的教学目标,切忌目

18、标空泛,行为主体混乱,简单问题复杂化等。.研究教学对象对学生的分析是教学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步骤。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学生,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学生学习的资源日渐丰富,这就要求我们从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我们教学的对象。美国教育技术界知名学者海涅克指出:“对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即使做出一些粗略的分析,对教学方法和媒体的选择也是有益的” 。.确定教学内容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来源教材,要始终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和主干作用。不同的知识在教学中应适体现,使学生在最适合的时间保持最好的学习和理解。适当的拓宽教材也是很有必要的,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开阔眼界。.探究性的教学方式新课程倡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为了让学

19、生更好的更积极主动的获取知10识,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完全探究”也可以“不完全探究” ,但是不论采取哪种教学方式,都应该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一连窜的问题,让学生熟悉,或是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家的思想。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教学, “思想决定行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师更好的实现教学理念,同时体现新课程的要求,满足新时代下学生对生物教学的要求。教学设计的过程指导思想.课程理念.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情分析.设计思路:理清脉络,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框架、关注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学习、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能力,比如细胞呼吸的教学设计思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资料库 > 人力资源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