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讲 政治问题 软实力:思想理论 社会制度 文化产品 一 若干政治热点问题 (一) 关于民主与民主政治问题 1.西方民主理论如何垄断民主话语权 ( 1)什么是民主、民主化、民主国家 西方“民主”要件:多党制 定期民主选举 军队国家化(反对党指挥枪) 言论自由 媒体独立 以此标准划分民主与非民主国家 我们如何看待之一理论? 西方民主制是近代启蒙思想家的理想。旨在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启蒙精神在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衰落,甚至倒退,沦为程序。如:台湾选举 ( 2)巩固第 三波与推动第四波民主 第一波民主化 1828-1926(起源于美 法革命),终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波民主化
2、 1943-1962(始于二战) +民族解放运动 第三波民主化 1974- (始于 1974 葡萄牙康乃馨革命 ) 资产阶级逐步结束所谓独裁统治 2.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 1)巩固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 2)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 目标:既有集中又有民主 统一意志,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局面比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革建设。 (二)关 于若干政治思潮 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篡改,歪曲,拼凑,裁剪或者“还原”党的历史,违背客观历史事实 2.普世价值思潮 有人把民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人权等当成超越时空、国家、阶级的普世价值,并认为中国应按照“普世价值”去发展才有前途 普世价值:特指基本
3、社会制度 3.民主宪政思潮 “宪政”概念来自西方,本意强调在政治生活中要遵从宪法的基本精神,但西方宪政核心是私有制,多党竞选,三权分立 4.公民社会思潮 鼓励民间与政府对立。也是西方国家推动“颜色革命”的工具 5.新自由主义思潮 6.否定改革开放思潮 左的方面 改革 使社会主义偏离了发展方向 右的方面 改革不彻底 (上述错误思潮,由于蕴含其中的政治主张违背我国宪法原则,所以不得不做种种“包装”,当遭到批驳时就偷换概念,以欺骗和迷惑群众。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要害就在于要搞乱人们的思想,瓦解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7.西方新闻观 西方媒体标榜“社会公器”。 党管媒体 二 若
4、干经济热点问题 1.普世价值论 “在全球化时代,如果我们不按世界通行游戏规则来行动,就不可能全面享受人类合作带来的好处。(错) 2.私有卢梭论 中国 90%以上私有化,与世界接轨( 错) 3.政改滞后论 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影响经济体制改革(错)我国政改与经改同时进行 4.既得利益论 将中央看做既得利益集团,其实质是将党污名化,我党始终代表人民利益,不允许自己的特殊利益,不允许内部出现既得利益集团。党必须随时清除利用权力捞取私利的腐败分子,以保持自身宗旨与纯洁性 5.共同价值论 克隆西方价值 6.改革倒退论 没有私有化,“国进民退”(国:国有企业 民:市场) 7.无知无耻论 少数人的无耻(损他利
5、己)与多数人的无知导致国家灾难 8.思想阻碍论 上层无法提出良性、明确改革目标,意识形 态约束压缩了改革空间,影响配套改革 9.语言腐败论 社会主义语言是易产生腐败的语言,不能给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三、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是我们的看家本领 1.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是我们的看家本领 文献: 重新反思“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观念变革的重大课题之一 2.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只有把人民利益镌刻在自己旗帜上的政党,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践行党性和人民性一致的原则。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3.坚持同错误政治思想进行斗争 4.多学多思 ( 1) 民主内涵是多义、变动的 无论如何
6、,都不能把民主视为一种 具有毋庸置疑价值和明确的实践意义的政治价值观。企图把它说成是二者之一(更不用说是二者兼备),肯定不是内心混乱就是政治上故弄玄虚。 ( 2) 不能将现实期的西方民主永恒化 认为民主的定义总会被确定下来,或者更加傲慢的认为民主已经或者将在 21 世纪的某时刻上被精确地确立下来,这种观点不仅对于未来的种种可能性缺乏洞察力,而且对我们以往的知识也是视而不见。 ( 3) 不能把民主制度只说成是搞“自由选举” 不能把民主制度之说成是搞“自由选举”。对民主制度的衡量,全看它有没有充分的能力提出社会需求,并使社会的需求变得合乎情理。如果把民主政治 界说为对社会的需求作出制度上的反应的能
7、力,那我们就必须承认:我们目前是生活在前面所说的民主制度倒退的时期。 ( 4) 投票率下降是西方民主制度造成的 “投票不能改变任何事情” ( 5) 西方民主理论中的”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具有反民主性质 客观上牺牲少数人利益,少数人平等权利往往被剥夺 ( 6) 民主的胜利 产生了矛盾的结果 民主的胜利产生了自相矛盾的结果。柏林墙倒塌 20 年后,对现实存在的民主政体的不满日益增长,并且人们越来越感到民主大厦的内部存在问题。在 1989 年之后的几年内,很少有人注意到,那一年的划时代事件影响了理解 民主的方式,民主国家自身的公民开始使用这种受到影响的理解方式来理解民主,也很少有人注意到争论更强化了这
8、种影响。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另一种名称,为什么有人信马不信共? 1.把错误的共产主义实践道路当作共产主义实践本身 2.当前资本主义强势发展,使资本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脱节 3.现实生活中的党员,党员干部对共产主义理想悲观失望,其思想背离共产主义思想。 为什么共产主义理论没有过时?在什么意义上没有过时? 基本矛盾依然存在,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仍然起作用 (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发展弹性认识不足 共产主义理论 工人阶级理论 矛盾的根源?如何认识判断历史? 政治 经济 文化 唯物辩证史观两点要求: 1.不从想象概念出发。唯心、唯物史观的区别点 2.不能静止地看待历史 如何看待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基于中国国情 经济制度问题 如何认识近年意识形态争论根源? (人民民主专政并不输理) 专政被妖魔化,把专政理解成希特勒,斯大林 基本价值观如 何达成共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 第二讲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 一 . 什么是文化 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及一个社会人员所习得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 泰勒原始文化 文化是一个组织起来的一体化系统,但我 们可以在这个系统中划分出众多的亚种或层面。基于我们的目的
10、,我们将划分出三个文化亚系统,即技术系统、社会系统和思想意识系统。 怀特文化的科学 技术系统:是由物质、机械、物理、化学诸手段,连同运用它们的技能共同构成的。这个系统将人与自然环境联系起来。比如生产工具、技术手段、建筑材料等都属于这个系统。 社会系统:是由表现集体与个人行为规范之中的人际关系所构成。比如社会、血缘、经 济、伦理、政治、军事、教会、职业和专业、娱乐等均属于这个系统。 思想意识系统:是由语言以及其他符号形式所表达的思想、信念、知识等所构成。比如深化与科学、传说、文学、哲学、民间格言和常识性知识等属于这个系统。 二 . 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无产阶级思想状况与精神层
11、面的思想体系及相应的精神产品。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资源: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引) 论题:重提启蒙问题 为何 文化的公共属性不能代替文化的阶级属性 三 . 社会主义文化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一)社会主义文化产生的历史基础 马克思对 资本主义的批判继承 马克思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但是在马克思看来文化发展史有 三 个特点,这其中蕴含了文化发展的悲剧性。 一是文化发展史没有得到正确的叙述。 “ 历来的观念的历史叙述 ” 同 “ 现实的历史叙述 ” 存在很大不一致。 二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同包括艺术在内的文化发展存在着不平衡关系,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倒退性。 三是文化的倒退性在资本主义社
12、会达到了顶峰,文化日益丧失其精神提升的功能,文化空洞化、抽象化、颓废化成为普遍现象,“理论上的空话连篇、文化哲学上的公式化以及人智学上 的种种新发现便充斥在当代资产阶级的出版物中。就连教授的严谨治学也企图在令人陶醉的抽象议论中寻找一个掩蔽所,以便摆脱那些烦琐的事实,这是当代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特点”。 (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 1.资本矛盾的深刻发展 2.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求 (三)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曲折性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无疑要在现实的多重矛盾下曲折发展,在这样的历史任务面前,“抒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式的浪漫主义,卖身为奴式的投降主义和自欺欺人式的暧昧主义都十分有害 四、 如
13、何理解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不能 片面理解文化复兴 评儒化中国 儒教在中国历史上有三大功能: 一解决政治秩序合法化问题,为政治权力确立超越神圣的价值基础; 二解决社会的行为规范问题,以礼乐制度确立国人的日常生活规则; 三解决国人的生命信仰问题,以上帝神祗天道性理安顿国人的精神生命 儒教的这三大功能在今天仍未过时,今天重建儒教的目的就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用儒教来解决中国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 (二) 评佛教文化救中国 “当今这社会已经是魔的社会了。而没有佛心的人治理中国不可想象。佛说的话比马克思的话还有用。”一名老人在山西太原火车站候车 室去世,一名正在等车的僧人上前握
14、住死者的手进行超度。 (三) 社会主义文化是近代中国人的必然选择 在敬告青年一文(此文实际上是 的发刊词)中,陈独秀为新文化运动提出了这样一个纲领:“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四) 当代中国文化复兴主体是社会主义文化 (五)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 (注意处理两个传统的关系:社会主义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传统。社会主义文化传统强调人民至上、社会公平、劳动光荣。 生产者阶级在任何社会都是必要的) 洋为中用 古为今用 五、如何认识文化安全的重要性? (一)文化的作用 文化是
15、维系一个民族团结和一个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发达,不仅可以形成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而且这种认同感和凝聚力所形成的文化屏障可以极大地提高国家的整体安全度,赢得良好的国际安全环境 (二)文化侵略:危害文化安全的重要方面 1. 通过各种非政治组织和机构培植代言人 2. 宗教渗透 是文化侵略的重要形式 David Aikman: Jesus in Beijing 耶稣在北京 基督教怎样变革中国并改变全球力量均衡 政治渗透 宗教渗透 传教渗透 a.基督教私设教会点 b.打着基督教旗号非法组织变邪教 余杰说,里根总统因为战胜了苏联、东欧的共产主义,从而成为美
16、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布什总统如果能改变中国的共产主义制度,也将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 1)从渗透地域看,重点:东北 西北 西南 一些沿海城市 ( 2)从渗透 策略看,积极实施所谓“松土工程”,企图使中国文化基督化,中国社会福音化,中国教会普遍化 ( 3)从渗透手段看,花样翻新,针对性日益增强(空中布道、产业布道、慈善布道、文书布道、教育布道、网络布道)来华投资的韩国企业往往把投资办厂与传教布道联系起来,对我国构成严重的思想渗透。 E.g. 延边基督教堂 ( 4)从渗透结果看,“潜移默化,影响深远” 3.对党和党的领袖进行歪曲,在民众中培育历史虚无主义土壤 六、为什么说加强执政文
17、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关键? 官僚主义 拜金 享乐主义 观念在党 关键在人 (毋庸 讳言,官僚文化、拜金文化、享受文化等不良的文化现象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 1.加强执政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执政队伍必须保持自身在文化上的先进性,也就是说,必须有先进的执政文化,党才能够真正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发展和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执政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党的第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了党内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这些现象实际上就是不良的文化现象。 在思想文化上,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
18、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 在组织文化上,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有的软弱涣散,有点领域党组织覆盖面不广,部分党员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 在作风文化上,有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一、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 (二) 考验与危险:新时期加强执政文化建设的紧迫性 1. 四大考验: (1) 执政考验 党长期执政容易在党内形成一些不良的文化风气,在有些党员干部身上官僚主义、江 湖文化习气表现明显,有的人热衷于小团体、小圈子,甚至形成了一些或明或暗的既得利
19、益集团。这些不良的文化习气严重破坏党的形象、败坏党的名声。 (2) 改革开放考验 在改革开放实践广大党员干部能否正确把握方向,在文化上就是能否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摆在重要地位,能否辨识各种错误的文化思潮。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有的人将中国的改革开放错误理解为全盘西化即资本主义化,在文化上也要照搬资本主义文化。 (3) 市场经济考验 指市场原则在政治领域的道德问题,有的党员干部将手中的权利商品化,大搞钱权交易,拜金文化和享乐文化在党内有一定市场。 (4) 外 部环境考验 包括多方面内容,在文化上主要指的是我们要坚决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 2. 四种危险: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 e
20、.g. 反腐败要先打老虎后打狼,对老虎绝不能姑息养奸,准备好一百口棺材,也有我的一口,无非是个同归于尽,却换来国家的长久稳定发展和老百姓对我们事业的信心。 在查出陈希同贪污腐败案后,朱镕基极为震怒地说。 甘肃正宁幼儿园校车超载被撞,校车核载 9 人实载 64 人,逆向行驶。事故共造成 21 人死亡(其中 19 人是儿童), 43 人受伤(其中 18 人重伤, 26 人轻伤,全部是儿童)。 正宁县榆 林子镇小博士幼儿园,属于民办私立幼儿园,在正宁县教育局有备案,车祸中的孩子大部分来自农村。甘肃庆阳市教育局局长卢化栋称,庆阳市现有公立幼儿园 40 余所,其他均为社会力量办学,由于对民办学前教育只有
21、监管,尚没有教育投入,导致一部分私人老板为赚钱,不听教育局的行政指令,校车严重超载。 截止 2011 年 11 月 17 日,小博士幼儿园董事长李军刚已被县公安局刑事拘留。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道统” 1. 人民至上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首要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价值观上区别于剥削阶级政党 的核心标志。 2. 劳动光荣 “劳动光荣”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道统”之一。 3. 团结进步 “团结进步”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响亮的口号和鲜明的思想旗帜,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团结奋斗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进步的
22、不竭动力。 4. 追求理想 “追求理想”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精神特质之一,这里的理想不是狭隘的个人理想,而是以人类解放为目标的社会理想,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史就是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不断追求、践行这个社会理想的历史实践过程。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所追求的社会理想不是任意的主观 想象,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历史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完全可以揭示这种必然性。 第三讲 “四个全面”解析 一、 “四个全面”的提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从严治党 (一) 2014 年 12 月 13 日中午,在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后,总书记先后到镇江和南京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
23、时强调, 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 台阶。 (二) 2014 年 12 月 31 日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指出,当前,时和势总体有利,但艰和险在增多。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继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如期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三) 2015 年 1 月 23 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
24、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 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 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四) 2015 年 2 月 2 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
25、面肩负着重要责 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 “关键少数” 。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 战略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 战略举措 。 二、“四个全面”的重大意义 (一) 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的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的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 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二) “四个全面”立足
26、于治国理政全局,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 (三) “四个全面”体现了理论创新的勇气。 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 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 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 (四) 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
27、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辉。 (五) “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 (六) “四个全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指南 “半殖民地的中国,处处都是吃亏受苦,有口无处诉。但是,朋友,我却因每一次受到的刺激,就更加坚定为中 国民族解放奋斗的决心。是常常这样想着 ,假使能使中国民族得到解放 ,那我又何惜于我这一条蚁命!” 方志敏遗书可爱的中国 他往日的睡,总是做着许多噩梦,今晚他或者能安睡一夜吧!我们盼望
28、他能够安睡,不做一点梦,或者做个甜蜜的梦。 三、“四个全面”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过程 1)党的十六大深刻分析了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开幕式上作了 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2)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新的更高要求。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开幕式上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 增强发展协调性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强文化建设 (十七大)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建设生态
29、文明 3)党的十八大深刻分析了国际国内大势,提出确保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 强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八大)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一)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
30、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 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三)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四) 人
31、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 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 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五)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 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 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挑战 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
32、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 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四、“四个全面”之全面
33、深化改革 (一) 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意义 1978 年 12 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此后的六年间,即从 1978 年 12 月到 1984 年 10 月,中国的改革进入了启动阶段。这一阶段,改革的主战场在农村。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率 先实行包产到户为发端,在整个农村掀起了一股强大的农村体制改革的浪潮,也就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984 年 10 月,党中央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对开展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全面改革进行研究和部署。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实行的
34、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价格完全由国家有关部门控制。 1984 年,商品经济第一次作为社会主义经济范畴写入中央文件,要求价格成为调节经济的手段。(双轨制:国家指令性计划的产品按国家规定价格统一调拨,自行销售的产品的价格根据市场所决定) 1988 年, 十三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这次会议确定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要求把今后一段时期的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的放到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上来。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带来了一次大的思想解放, 10 月召开的十四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1993 年 11 月,十四届三中全会
35、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 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 2003 年 10 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新的思路和举措。被称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又一座新的里程碑。其中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发展目标,是党的执政理论的重大创新。 2008 年 10 月 9 日至 12 日,十七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
36、,全会重要议题为: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党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 35 年来第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 )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经济意义 1.宏观经济意义 ( 1 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 2 强调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次把“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写入文件。 ( 3 强调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
37、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第二,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三,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第四,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2.中观、微观经济意义 ( 1 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第一,建立 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
38、准入制度, 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 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实行优惠政策行为,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 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完善企业破产制度。 第二,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 府不进行不当干预。 第三,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 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
39、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 第四,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 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 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 。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多渠道推动股权 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 第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
40、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 2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第一,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
41、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 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 。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 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 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 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 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42、,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 第三,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深化机构改革。优化政府机 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严格绩效管理,突出责任落实,确保权责一致。 ( 3 深化财税制度改革 第一,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很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 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
43、制。 第二,完善税收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制, 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推进增值税改革,适当简化税率。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 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 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 第三,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中央和地方按照事权划分相应承担和分担支出责任。中央可通过安排转移支付将部分事权支出责任委托地方承担。对于跨区域且对其他地区影响较大的公共服务,中央通过转移支付承担一部分地方事权支出责任。 ( 4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城 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
44、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机制体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第一,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 、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
45、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第二,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平资源配置。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 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 第三,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 5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适应经济全 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互相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 第一,放宽投资准入 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