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关基础课笔记整理.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21002 上传时间:2018-07-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8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关基础课笔记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国关基础课笔记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国关基础课笔记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国关基础课笔记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国关基础课笔记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国际政治系 2014级期末复习资料 国 际 关 系 研 究 基 础 2014 年 10 月 12 月1 第一讲 国际关系概述 主讲人:林宏宇 教授 教师简介:林宏宇 , 国际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国际政治系主任、院学术委员、研究生国际关系学科组组长、外交学院兼职教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家库成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学博士,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关系学博士。曾为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 Hoover Institution, Stanford University)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美国政治与外交、中美

2、关系、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关系、亚太政治等问题。出版有国际问题研究理论与实践、美国 总统选举政治研究、跨世纪的中美关系、上智为间等专著,并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世界经济研究、当代亚太、现代国际关系、国际论坛、国际政治、了望、人民日报(理论版)等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2006 年,入选北京市 “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 ”。 2008 年,美国总统选举政治研究一书荣获 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近年来主要讲授课程: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学概论、国际问题研究与编写、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国际政治经济研究、国家安全学 等。 一、什么是国际关系 1、一门研究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相互

3、关系、相互影响的学科 2、概念提出: 1781 年, Jerry Bentham 3、重要前提:无政府状态 4、行为主体:国家( state)、政府间组织( IGO)、非政府间组织( NGO) 5、几个重要时间段: ( 1) 16181648 “三十年战争 ” ( 2) 16481815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 3) 18151914 维也纳体系 ( 4) 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战 ( 5) 19191939 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 ( 6) 1939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 ( 7) 19451991 冷战 ( 8) 1991 至今 “一超多强 ” 政治多极化趋势 二、国际关系重要的原因

4、1、解释过去 2、描述现在 3、预测未来 三、如何学习国际关系 1、三大板块:国际关系史 +理论 +议题(实践) 2、 “3R”学习法: Reading、 Rethinking、 Researching 根据林宏宇老师 10 月 13 日讲座内容整理,部分内容有增添删改。 2 第二讲 国际政治专业概述 主讲人:赵晓春 教授 教师简介:赵晓春, 校党委委员,国际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战后国际关系史、国际政治学概论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理论。主要学术著作有当代发达国家外交决策制磨等。 一、学科归属 大学本科的学科专业设臵划分为三个层次: (

5、一)学科门类 (二)学科类(一级学科) (三)专业(二级学科) 文科 六大学科门类 (一)哲学 (二)经济学 (三)教育学 (四)文学 (五)历史学 (六)法学 1、法学(法律学) 2、社会学 3、民族学 4、公安学 5、政治学 ( 1) 政治学理论 ( 2)中外政治制度 ( 3)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 4)中共党史(党的学说与建设) ( 5)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 6)国际政治 ( 7)国际关系 ( 8)外交学 二、研究对象、内容、任务、意义及历史沿革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是一门学科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 国际政治学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国际体系运

6、行和演变的一般规律的一门学科。 广义的国际政治学也可称为国际关系学或国际问题研究,包括国际政治、国际关系、1 根据赵晓春老师 11 月 3 日讲座内容整理,讲座顺序有调整 ,部分内容有改动 。 国际关系一般指国际政治关系。 3 外交学、国际事务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等国际问题研究类学科专业。 1、研究主体:以主权国家为主要研究对象、兼顾研究国际关系中的非国家行为体及领袖人物 ( 1)主权国家 ( 2)非国家行为体 政府间国际组织 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 3)领袖、决策者:性格、经历、思想、知识等 2、研究内容:以国际行为体之间的政治关系为主要对象,兼顾研究各行为体之间的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宗教关系

7、等 ( 1)政治关系 战略、安全、意识形态 ( 2)经济关 系 贸易、投资、金融、资源 ( 3)文化关系 文明、历史传统 ( 4)民族宗教 民族关系、宗教差异 3、研究任务: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行为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国际体系运行和演变的一般规律,为国际政治研究提供科学的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 4、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有助于正确认识、把握国际关系的本质、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 ( 2)实践意义:有助于制定正确的外交政策,服务于现实的国际政治斗争,维护国家利益与世界和平 5、历史沿革: ( 1)一门年轻的学科,仅有一百余年的历史 ( 2) 1919 年 5 月 30 日,国际关系学科诞生日 (

8、 3)文革前, 1950 年人民大学建立外交系 1955 年外交系调出组建外交学院, 1964年周恩来总理指示设立国际政治系 ( 4)文革后, 1984 年,国际关系学院设立国际政治系。 21 世纪以来国际政治专业院校逐渐增加,设立该专业的学校已超过 50 所 “设立该专业的学校已超过 50 所 ”为 2001 年数据,具体数据以最新统计结果为准。 4 第三讲 非传统安全研究 恐怖主义 主讲人:朱素梅 教授 教师简介:朱素梅, 国际政治系教授 , 硕士生导师,现为国际政治系教学科研副主任。长期从事国际政治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安全,恐怖主义和外交学。为本科生讲授的课程主要有:

9、“外交学概论 ”、 “战后国际关系史 ”(公共必修课)、 “当代恐怖主义 ”(双语课)。所承担的研究生课程为:国际恐怖主义专题。英国利兹大学和美国玛丽埃塔学院访问学者。主要专著:恐怖主义:历史与现实,发表论文十余篇。 一、非传统安全概念 1、非国家行为主体对主权国家与领土完整构成军事或非军事的威胁。 2、 “人的安全 ”方面的议题,即与外部联系的原因所造成的对社会和人的威胁,如环境、人口增长与资源缺乏、公共健康、跨国犯罪、种族歧视、经济不平等产生的对立问题等。 二、非传统安全的特点 1、跨国性(首要特点) 2、突发性(如东亚金融危机,美国 “911”事件等) 3、关联性(一方问题引发其他问题的

10、产生,如恐怖主义与贫困化、民族分离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彼此关联) 三、恐怖主义 1、奥巴马反恐获得成效( “阿富汗 巴基斯坦 新战略 ”,新战略的核心目标是 “破坏、瓦解、最终击败基地组织及其 极端主义 同伙 塔利班 ”) 2、 ISIS ( 2014 新锐恐怖组织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 3、亚洲仍是反恐主战场 4、 “伊斯兰国 ”崛起的原因 ( 1)伊拉克战争的结果 ( 2) “阿拉伯之春 ”及西方干预的契机 ( 3)美国战略再平衡政策的负面效应 5、耶路撒冷和中东问题 6、中国的反恐形势依然严峻 ( 1)中国在 158 个恐怖主 义影响程度的国家排名中,位列第 23 位(美国排名第 41

11、 位,英国排名第 28) ( 2)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安全局势的走向与中国的西部安全密切相关 ( 3)疆独、藏独分子活动范围和力度加大 ( 4)国内与国 际恐怖组织实现了内外 勾结 根据朱素梅老师 11 月 10 日讲座内容整理,讲座顺序有调整,部分内容有删改。 数据来源: 2012 年 “全球恐怖活动指数 ”( GTI)的最新分析报告。 5 第四讲 东北亚国家政治与外交 主讲人:鲁义 教授 教师简介:鲁义, 国际政治系教授 , 博士生导师。 1976 年辽宁大学毕业, 1982 年吉林大学研究生毕业。主要研究方向:东北亚国家政治与外交、中日关系。担任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日本史学会常务理事、

12、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理事、北京外国问题研究会东北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政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吉林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兼职教授等。主要专著有现代中国干部制度概要 、 日本地方自治制度、中日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等。 一、东北亚地区的范围 东北亚是一个亚洲的地理概念,顾名思义是亚洲的东北部地区,包括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东北、华北地区的大部分、 朝鲜半岛 的全部、日本及蒙古,包括俄罗斯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基本上是东亚位于北太平洋的地区。 二、东北亚地区的复杂性 1、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冲突 2、 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苏联分裂解体,蒙古转 型 3、大国干预:程度最深

13、,苏联控制中国、蒙古、朝鲜,美国控制日本、韩国 4、国家统一:中国大陆与台湾,南北朝鲜 5、地区热点:朝鲜战争,朝核问题,台海问题,领土争端等 6、领土争端:日俄北方四岛,韩日独岛(日本称竹岛),中日钓鱼岛等 三、学习该课程的意义 1、有利于理解历史问题 2、有利于理解现实意义 3、成为外交政策的坚定执行者和有利制定者 四、该课程的学习方法 1、阶级分析法 2、对比分析法 3、发挥主观能动性 根据鲁义老师 11 月 17 日讲座内容整理,讲座顺序有调整,部分内容有改动。 6 第 五 讲 解读俄罗斯 主讲人: 罗英杰 副 教授 教师简介: 罗英杰, 国际政治系副教授, 研究生导师, 外交学院法学

14、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历史学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俄罗斯外交与能源外交。主讲课程为“俄罗斯政治经济与外交”、“欧盟与欧洲一体化”、“能源安全与能源外交” 、“主要国家与地区经济(外校合作)”。 一、俄罗斯概况 1、面积: 1707.55 万平方公里,占苏联面积 76% 2、人口: 1.41 亿,位居世界第九位;人口分布极其不均衡,欧洲人口占 80%,城市人口占 73% 3、家庭:家庭成员分工明确 4、资源:世界上主要自然资源唯一能够完全自给的国家之一,种类多,储量大,自给程度高 二、推动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因素 1、不断暴涨的国际油价 2、油气出口,增加财政 3、丰富的能源资源 三

15、、军事实力 1、兵种多样化、正规化 2、战略核武器:威力最大的当属 1997 年发明的“白杨 M”型洲际导弹,具有突破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能力,美国人称其为“疯子” 四、民族文化 1、列夫托尔斯泰 2、普希金 3、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文学发展趋势 4、酒文化 根据 罗英杰 老师 10 月 20 日讲座内容整理,讲座顺序有调整,部分内容有改动。 7 第 六 讲 民族心理概况 主讲人: 李渤 副教授 教师简介: 李渤, 国际政治系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外交学院 法学 博士 。研究方向: 俄罗斯与印度外交 、 外交决策分析 、 外交学 、 民族与宗教 等。 1983.9 1987.7,哈尔滨师范大

16、学历史系学习并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 1993.9 1996.3,吉林大学俄罗斯研究所学习并获世界近现代史硕士学位 , 2000.9 2003.7,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俄罗斯外交专业毕业并获博士学位。 著有 国家间关系的民族心理研究 :俄印关系分析 、新编外交学 、 国际关系学 、俄罗斯政治与外交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印能源合作模式 等。 一、民族心理概述 所谓民族心理特征是指全民族成员共同具有的那部分心理特点,即民族在共同的生存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下所产生的共同的心理特点。主要含有民族情绪情感、民族意识、民族需求等方面。 二、几个大国的民族心理特征 1、中国:爱国,讲求信誉,“

17、言必信,行必果”,含蓄 2、俄罗斯:注重利益,不讲信用,直率 3、印度:不排外,包容 4、共同点:民族安危、生存,其他民族的关注和尊重 三、民族心理与国家对外行为 一国民众所具有的民族心理特征在此中的影响和作用在于: 1、国家利益反映民族需求和民族利益,民族需求和民族利益是一国国内发展需要的主要内容之一。 2、 民族凝聚力决定国家内部凝聚力,制约和影响国家政治制度的稳定及国家履行内外职能的能力是一国国内支持能力构成的基本要素。 3、在国际社会中,各国间的友好与敌对,合作与冲突都不可避免地牵涉到民族情绪情感,民族意识和民族价值观念等这些民族心理特征因素。 4、对决策者的影响。 根据 李渤 老师

18、12 月 8 日讲座内容整理,讲座顺序有调整,部分内容有改动。 8 第 七 讲 国际关系中的国际组织研究 主讲人: 王辉 副教授 教师简介: 王辉 , 国际政治系副教授, 现为 国际政治系 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承担现代国际组织、近代国际关系史、全球化研究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从事自由制度主义与国际制度、国际组织、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等方面的研究。参加了 19492010:战后国际关系、国家安全学、中国国家安全概览等专著和教材的撰写。主要学术成果有: 19492010:战后国际关系 、 国家安全学。发表中国、日本与东盟关系互动中的竞争与合作、中国军事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全球化冲击下的中国非传统安全

19、问题、全球化冲击下的中国国家安全等论文十余篇。 国际关 系研究的核心议题是战争与和平。国际关系学科的理想就是消灭战争和维护和平。其中一些学者主张通过建立国际组织的方式,来实现永久和平。问题是现实政治是否会淹没永久的理想 ? 一、国际组织研究概述 1、国际组织的概念: 国际组织的思想源于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思考,其核心是通过国际协调与合作,建立世界联盟或政府的形式,实现一个理想的国际法制社会,以维护世界和平。 2、国际组织与国际制度的区别:国际组织 是国际制度安排的结果,而国际制度是国际秩序的产物。 3、 历史上国际秩序的基本形式: ( 1) 霸权秩序:单一的权力中心可以维持和平与秩序。 ( 2)

20、 均势秩序:解决多国体系中竞争的关键靠均势。 ( 3) 宪政秩序:创立国际规则和制度以约束权力。 二、构建国际秩序制约权力的实践 1、 1648 年,加强国家主权,削弱宗教和帝国权力。 2、 1713 年,分割领土,确保没有国家有足够领土资产以支配他国。 3、 1815 年,反制联盟,通过组织国家联盟来抵消咄咄逼人的国家。 4、 1918 年,通过联盟制度来约束潜在的威胁国家。 5、 1945 年,超国家组织,通过联盟内正式的法律制度来共享主权。 三、国际组织学科概况 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专业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对国际组织的研究一直是在国际关系的总体框架中进行。 现代国际组织赖以建立的思想基础源

21、自西方国家,表现出明显的西方特征。它的形成和发展,大体分创立、衰落、复兴三个阶段。 根据 王辉 老师 12 月 17 日讲座内容整理,讲座顺序有调整,部分内容有改动。 9 四、国际组织的发展过程 1、创立时期( 1920-1929) 国际关系学者们主张通过建立超国家的机构,健全国际法则,来加强国际合作,巩固国际秩序,进而实现永久和平。 学术价值:他们体现着学术界对国际事务的第一次整体性聚焦,使国际问题真正成为专业的探讨领域;发现了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国际 政治与国际道德之间的关系。 2、 衰落时期( 1929-1945) ( 1) 爱德华卡尔 : 国联在强权面前无所作为 , 说明依靠理

22、性和道德去指导建立一个良好的世界秩序 , 是极其天真和幼稚的。 ( 2) 乔治施瓦曾伯格:国际组织只是一般道义性机构。而国际组织的外部世界是权力世界。因此,指望国际组织去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是不可能的。 ( 3) 汉斯摩根索:从本质而言,国际组织中只是一种权力工具,为实现其成员国的国际战略服务。 3、 发展时期( 1945 200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组织研究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 ( 1) 1945 1960 年:以对联合国的研究为中心。 ( 2) 1960 1970 年:对区域一体化组织研究的时期。 ( 3) 1970 1980 年:全球化研究扩展了国际组织概念。 ( 4) 1980 200

23、0 年:对国际组织研究被包含在国际机制的研究之中。 五、战后的国际组织研究概况 1、 1945 1960 年:战后国际关系的重心主要在美苏两国的双边关系上,对国组的研究也多是在美苏双边关系的框架中展开,其中以对联合国为对象的研究较多。 2、 1960 1970 年:对区域一体化组织研究的时期。但在美苏对峙的背景下,欧洲区域一体化没有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 中心议程。 3、 1970 1992 年:相互依赖的发展趋势扩展了国际组织的研究。 1984 年,基欧汉建立了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机制理论研究框架,随后以国际制度为核心的多边主义研究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中心,对国际组织的研究被包含在国际制度的研究

24、之中。 4、 1992 2000 年,建构主义兴起,从文化视角探讨在制度环境下,国家集体身份的形成问题。 六、国际组织研究的三次浪潮 1、国际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包括探讨国际组织的创立、运行中的大国政治、具体国组的决策机制、结构机理、组织内的权力斗争和联盟政治等。 2、国际制度理 论。探讨国际制度的安排与成效。包括制度如何选择、制度的执行效果、制度与霸权的关系、制度安排与地区秩序等。 3、国际制度与国内制度互动研究。在国际 国内政治互动的背景下,探讨国际制度嵌入和国内制度变迁的问题。 七、 国际制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 1、国际制度的建立:国际制度是如何建立的?霸权国为何自律? 2、合作条件:国际多边机构和制度是否可以促成国际合作? 3、国家与国际制度:制度对国家的影响;国家对国际制度的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