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1213252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4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阳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贵阳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贵阳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贵阳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贵阳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贵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说明书贵阳市人民政府二 00 五年十二月目 录1 编制贵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背景 .12 编制规划的基本思路 .13 规划编制情况 .14 编制方法 .25 规划摘要 .251 文本 .252 附图 .253 附表 .354 规划编制说明书 .46 规划的地质灾害 .47 规划的地域面积 .48 规划的目标 .59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 .510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 .5101 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原则 .5102 选取地质灾害发生的敏感性因子 .6103 对规划区域进行网格划分,并对单元的环境变量进行量化赋值 .6104 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单元得分 .6105

2、 地质灾害易发分区 .71051 分区命名 .71052 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原则 .71053 地质灾害易发分区方法 .7111 划分单元 .21112 单元得分计算 .21113 防治规划区的划分 .22114 分区界线的确定及划分结果 .23115 防治区的命名 .23116 分区原则及方法 .23117 分区特征 .2312 地质灾害防治的分期安排 .3113 地质灾害防治的“群测群防”网络 .3214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的拟定原则和方法 .32141 梳理已开展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32142 检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2143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重要因子及决策程序 .3215

3、 防治经费估算编制依据及防治经费安排 .35151 防治经费估算编制依据 .35152 防治经费安排 .35153 自然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分配原则 .35154 矿山开采引发地质灾害资金筹措 .3716 规划数据库 .3717 结 语 .3718 规划的审核审批情况 .3919 规划的修编及解释 .3920 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及编制组成员 .40201 规划编制领导小组 .40202 规划编制委员会 .4021 规划评审委员会 .41211 规划评审专家名单 .41212 规划评审参会单位 .4111 编制贵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背景地质灾害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地质灾害防治已经成为各级

4、人民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我市因自然因素诱发或人为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较为严重。为了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全市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使生态地质环境得到良好的恢复,使现有地质灾害得到有效防治,消除地质灾害对全市受威胁人群、财产和重要工程设施的威胁,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要求,根据贵阳市关于做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作的通知精神,在开展了“全市各区(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和区划”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贵阳市地质灾害隐患点核查工作,在认真、充分分析研究了全市地质灾害时、空、形、害特征和形成机制基础上,编制了贵阳市地质灾害防治灾害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 。2

5、 编制规划的基本思路编制规划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切实贯彻落实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国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路,通过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提高我市各级领导和民众防治地质灾害的意识,更好地作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使我市的地质灾害得到有效防治,使我市的生态地质环境得到根本好转,使之更适宜我市国民经济建设与大贵阳发展战略。根据这一指导思想,首先是全面贯彻执行国家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暂行办法以及省、市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各项要求。遵循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的原则,突出本市抵制灾害防治重点,防治结合,体现防治减灾效益,力争编制的规划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3

6、规划编制情况我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是从 2005 年初提出需编制规划的想法,接着列入贵阳市政府目标责任书,在 2005 年 9 月贵阳市国土资源局组织编制单位研讨编写“规划工作方案” ,并于 2005 年 9 月委托贵州地质工程勘察院作为编制规划2的协作单位,贵州地质工程勘察院接受委托后成立了贵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项目组,项目组分三个外业工作组(共计 16 人)于 2005 年 10 月 9 日2005 年 11月 10 日对全市地质灾害进行了野外调查核实,对各县区(市)国土资源部门提出的重要隐患点进行了逐一核查,并对新增的 76 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详细调查并作记录,通过收集相关

7、资料和对全市地质灾害的充分分析、研究、整理后于 2005 年 12 月 15 日编制了该规划 。4 编制方法采用专业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及涉灾受胁人员相结合的调查方法。为了做好我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作,编制工作由我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成员组织编制。由贵州地质工程勘察院作技术指导编制。双方根据规划技术要求讨论,首先编写贵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作方案 ,在此基础上再编写贵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提纲 ,规划内容与提纲一致。在地质灾害危险性、危害性、防治方案方面主要由专业人员拟定。在行政管理、防治系统建设、防治工程安排、防治经费安排方面主要由贵阳市防治成员单位拟定。规划编制的技术规则,按国土

8、资源部出台的相关要求实施。5 规划摘要本规划由文本、附图、附表、编制说明书及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 5 个部分组成。51 文本文本是整个规划的主体,是按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章第十二条要求的内容进行分类归类编写的。全文共由 6 章组成。52 附图附图共 4 份图贵阳市地质灾害分布图、贵阳市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贵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贵阳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图。3521 附图 1 贵阳市地质灾害分布图该图用地质灾害图层、地质图层、地理图层和重要工程图叠加而成,主要表示地质灾害的灾种及其位置、规模以及隐患性质等。用红色表示地质灾害的稳定性为现状不稳定,兰色表示地质灾害的稳定性为现状稳定性较差,绿

9、色表示地质灾害的稳定性为稳定,地质灾害点上图编号采用县(区、市)名拼音缩写+序号表示(如:XF1 表示为息烽县 1 号地质灾害点),用点状图例表示煤矿、磷矿、铝土矿及采石采砂页岩矿。为方便了解地质灾害点的其他情况,在主图下镶有贵阳市地质灾害分布情况表。比例尺为 1:10 万。522 附图 2 贵阳市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该图主要用地质灾害图层、易发性分区图层、地质图层、地理图层和重要工程图层叠加而成。主要表示地质灾害及其易发的环境地质条件以及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情况。谱浅红色区域表示高易发区,谱浅棕色区域为中等易发区,谱淡绿色区域为低易发区。为了方便了解个区域的其他情况,在主图下镶有地质灾害易发区特

10、征表。523 附图 3 贵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该图主要用防治分区图层、地质灾害图层、防治方案图层、地理图层和重要工程图层叠加而成。主要表示地质灾害防治区的防治重要性性质、地质灾害防治的阶段性性质以及防治实施的措施等。谱浅红色区域表示重点防治区,谱浅棕色的区域为次重点防治区,谱浅绿色区域为一般防治区。在点旁边的黄色方框为防治措施。黄色倒三角形为防治分期(近近期、中中期、远远期)。浅棕色圆圈中罗马字为防治重要性(重点防治点、次重点防治点、一般防治点)。为了方便了解区域的其他情况,在主图下镶有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特征表。524 附图 4 贵阳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体系络图群防”的组成情况,在主图下方镶有

11、市、县(区、市)、乡(镇)、村四级网络的管理体系框图。该图主要用地质灾害图层、群测群防网络图层、地理图层叠加而成。主要表示地质灾害四级网络的衔接情况。由于贵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群测群防”网络图成图比例小,而灾害点分布密集,在该图上只能表示到村级,具体到灾害点的网络图可查询各县(区、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群测群防”网络图,其中红色网络线表示贵阳市各县(区、市)市级网络,兰色网络线表示县(区、市)乡(镇、办事处)县级网络,绿色网络线表示乡(镇、办事处)行政村(居委会)4乡级网络。为了方便了解全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组成情况,在主图下方镶有市、县(区、市)、乡(镇)、村四级网络的管理体系框图。

12、53 附表531 附表 1 贵阳市地质灾害调查点汇总表532 附表 2 贵阳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及诱发因素统计表533 附表 3 贵阳市一般地质灾害隐患点及诱发因素统计表534 附表 4 贵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分期(近期)一览表535 附表 5 贵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分期(中期)一览表536 附表 6 贵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分期(远期)一览表537 附表 7 贵阳市 20062010 年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安排一览表54 规划编制说明书规划编制说明书主要概述说明本规划编制的情况以及文本编制的一些技术方法、参数选取原则;本规划与上级相关规划、本市其他行业规划的衔接;本规划与相关单位征求意见及本规划审查情况等。

13、6 规划的地质灾害本规划涉及的地质灾害,是截止 2005 年 11 月发生的。规划调查的地质灾害点一共是 1229 处,其中滑坡 658 处,崩塌 339 处,地裂缝 108 处,泥石流 17 处,岩溶塌陷 107 处。在 1229 处地质灾害点中,纳入贵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 320 处,一般地质灾害隐患点 517 处,未列入贵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无隐患(地质物理现象)或已消除隐患的地质灾害点 392 处。7 规划的地域面积根据贵州省地理信息数据集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99681 号文件关于全省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的通知,贵阳市规划面积为 8034.00km。其中由于高新区

14、面5积及行政区域不详,其规划面积为 8034.00km减去各县(区 、市)面积,高新区规划面积为 105.14 km。8 规划的目标规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规划的实施,从 2006 年到 2020 年的 15 年间使全市地质灾害得到有效防治,使全市生态地质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在 1229 处地质灾害中,有 837 处为地质灾害隐患点。本着因害设防的原则,刚性指标是对 837 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防治,解除地质灾害对市内 9118 户 47668 人 483 间房屋 29086m 公路的威胁,减少经济损失 56597.9 万元。近期 2006 年实施 95 处,2007 年 70 处,2008 年

15、65 处,2009 年 44 处,2010 年 41 处,中期 322 处,远期 200 处。9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分为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现状评估根据现场调查情况与统一折扣(全市大部分县、区、市物价的平均数)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预测评价基本按受协对象的折扣评估。10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地质灾害的易发性是按产生地质灾害环境条件的敏感性来决定。将本市地域划分若干 33km面积的小单元,求单元的敏感性数值。易发性分区界限以单元分值线来确定,等值线值大于 3.5 的区域为高易发区,等值线值在 3.51.5 的区域为中易发区,等值线值小于 1.5 的区域为低易发区。但在勾绘分

16、区界限时考虑了地质、地貌和行政区的因素。全市共划分为 3 个类型区 23 个地域区。易发性分区的命名是用“区域地理名+灾种+易发程度”来进行的。如“开阳金钟镇洋水河沿岸息烽镇温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具体做法如下:6101 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原则地质灾害的形成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气象条件的控制,同时其发生与发展跟人类工程活动关系密切。因而本市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划分,首先考虑贵阳市内控制地质灾害形成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气象因素),其次考虑地质灾害发生的引发因素(人类工程活动的强弱程度)作评判因子,在进行赋值综合评判的基础上划分易发区。102 选取

17、地质灾害发生的敏感性因子在地质环境条件中选取:1、地质岩组:区内地层划分为硬质岩类、软质岩类、软硬相间岩类、松散岩类 4种,不同灾种对不同岩组敏感性有差异。2、构造发育程度:少数断裂、节理、层理面构成滑坡、崩塌(危岩)的结构面,而背、向斜核部构造发育,也促使地质灾害的发育。3、地形地貌:主要考虑地形坡度、相对高差、沟谷密度、斜坡类型四大要素。同时考虑市内矿产资源分布情况:本市的矿产资源主要是煤炭资源,其次为铝土矿和磷矿等资源。考虑诱发地质灾害发育的自然因素降水条件等,主要考虑现状人类工程活动的强弱和大气降雨。103 对规划区域进行网格划分,并对单元的环境变量进行量化赋值根据行政区进行网格划分,

18、单元网格内根据地质环境条件、矿产资源分布、大气降水等进行网格赋值。单元网格划分按每个网格面积为 3km3km。量化取值见表(10.1、10.2、10.3、10.4、10.5)。7104 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单元得分对某一灾种,建立符合因子评判模型,并根据评价单元的地质环境特征,按照因子赋值表对各影响因子赋分值及权重,按评价模型计算单元内该灾种的易发程度的综合评判值,即采用 W=( N+R)计算单元得分。105 地质灾害易发分区1051 分区命名以“区域地理名+地质灾害种类+易发程度”进行分区命名,如“金钟洋水河沿岸息烽温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高易发区”、“开阳永温小寨城关青西滑坡、崩塌地质

19、灾害中等易发区”、“毛栗山东门桥湖潮磊庄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低易发区”。1052 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原则贵阳市境内的地质灾害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控制,同时其发生与发展跟人类工程活动关系密切。区内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划分主要考虑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矿产资源分布并结合贵阳市的实际情况,拟定适合贵阳市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控制因子及赋值表,在此基础上运用网格剖分法赋值后,在计算机上用软件自动生成等值线分区,对不合理的边界采用人工修边,进行调整。1053 地质灾害易发分区方法对全市行政区域按 3km3km 进行网格剖分,剖分后根据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矿产资源分布以及人类工程活动,进行网格赋值,然后圈定等值线进行易发分区,将上述信息叠加结果按 1,2,3,4,5 数值表示,在微机上生成等值线,定量化综合反映贵阳市地质灾害现状。其中,等值线3.5,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1.5等值线3.5,为中易发区;等值线1.5,为低易发区。以得分单元为基础,以地质环境边界、岩组、构造、地形地貌及其控制作用为依据,同时考虑行政区界。勾绘出分区界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资料库 > 人力资源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