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巧用三招玩转二十四节气课程关于二十四节气,我们既熟悉又陌生,冬至吃饺子,立春吃春卷等古老的民俗让我们记忆深刻。但能完整说出全部节气名称却不容易,更别说与节气相关的知识,大多数人知之甚少,目前的一些现象令人堪忧。我曾在学校对孩子们做过二十四节气知识的相关调查,但他们也仅限于知道一些节气名称,对于二十四节气的由来、用途、特点等都不清楚。二十四节气的发展出现了“边缘化”危机。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在,二十四节气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当你在春分日仰望北斗七星、夏至日看到影长的变化,冬至感受大雪飘飘的时候,是否也和古人一样听懂了它们的诉说?无论是在城里还是在农村
2、生活,我们都是自然的孩子,二十四节气,就是大自然母亲说给我们的语言。 为此,我所在的山东省威海市塔山小学开设了“二十四节气”这一校本课程,自编二十四节气教材,帮助孩子们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以及与节气相关的诗词、饮食、风俗等内容。自主探索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独特情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调查分析,表达与合作能力。老师们浑身解数带领孩子们一起玩转二十四节气课程。 巧用自编校本教材,玩转二十四节气 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道出了“行”的重要性。教材二十四节气可以将纸上得来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传统的“学而知之”与当下的“行而知之”有机结合。让孩子们学习二十四节气,不但可以让他们
3、增加对传统的继承、历史的了解、文化的浸润、知识的丰富,更是民族灵魂的接力,意义深远而厚重。 教材把二十四个节气作为独立单元,从立春开始,每个节气单元都把节气的来历,节气三侯,节气文学、习俗展示、饮食养生和农业种植等六部分来解读。 课堂上老师讲授节气的由来,讲述那些跟二十四节气有关的神奇传说,更教会孩子们如何观察节气的特征,如何看见平时不易看到的生活点滴。于是,孩子们在节气的世界里,东奔西走,上蹿下跳,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他们逐渐变得开始注意观察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开始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老师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相当浓厚,二十四节气微课程让学校更有生气。 老师们发动
4、孩子们查询书籍、网络,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师生动手营造校园氛围,邀请家长到学校共度节日两年多来,威海市塔山小学以各节气为时间点,串起了二十四节气的前世今生。 做为课程负责人,我至今还记得学校做的第一个节气课程是立春。那一天,学生、家长齐动员,写春联、做春饼、剪窗花、对诗词、开“立春”谚语汇、办“立春”科普展在一个个特色活动中迎接立春,感受浓浓的春天气息。我们特别注重加入一些威海当地的节气民俗来教学。比如谷雨时节,春汛水暖,百鱼上岸。这一天,渔民们虔诚地祭拜海神,并举行盛大的开洋谢洋仪式,这是渔家的狂欢节。因此住在海边的孩子们对谷雨季节更是记忆犹新。我们就此开展了“海洋生物灯笼制作比赛” ,生在海
5、边,长在海边的孩子们一起动手制作海洋生物灯笼,感谢大海对我们的无私馈赠,祈愿爷爷爸爸出海平安、鱼虾满舱。 制作灯笼也是一次“开动脑筋,变废为宝”的好机会。贝雕社团的同学们开始忙活起来,桌面上,贝壳、尺子、剪刀、彩纸、铁丝、绳线、挂历纸、竹签、毛线、布条、塑料瓶等琳琅满目,这些都有可能派上用场呢。 四(2)中队的灯笼真是个“庞然大物” ,一个巨型的贝壳灯笼,是贝雕社团的小社员们一起合作出来的结果。她们一下课就聚集在手工室里,一起商量如何制作,如何用贝壳美化装饰,她们精心挑选花纹漂亮的扇贝壳和螺蛳壳,做成鱼身的花纹。团结协作力量大,她们的灯笼就是最好的见证。 最开心的时候到了,同学们把自己的灯笼挂
6、到学校的海洋角上,在鱼网上各种鱼灯交相辉映,剪纸灯、贝壳灯、布艺灯,五彩缤纷,真是好看。这样的活动不仅能体会到制作的乐趣,还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传承海洋文化精神,成长为一名“亲海 爱海 知海”的好少年。 深厚的文化底蕴挖掘、良好的节日氛围创设,拉近了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但要填补时代鸿沟,还需足够的现代气息。在深挖、提炼后,学校师生大胆创新,融合现代元素,把节气课程拓展成才艺展示台、合作练兵场和感情交互站。 沿着二十四节气时间轴,品读诗词,普及常识,再穿插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课程,让学生感受到节气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家长的喜欢是该课程不断深化、优化的最大动力。二十四节
7、气课程的背后,是我们把优秀民族文化基因注入孩子生命的长远目标。期待着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巧用绘画,架起学生与节气的桥梁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这是好玩好记的“数九”谚语,还有更有趣的呢,威海市塔山小学的同学们心灵手巧,在冬至节气来临之际,自制九九消寒图。一二年级的同学将要描红九朵梅花的花瓣,每朵梅花有九个花瓣,从冬至那天开始,每天涂一瓣,九九过后,梅花朵朵开。三年级的同学描文字数九。图中九个汉字,就像练书法写过的九宫格,九个汉字是“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每个字是九画,从冬至那天开始,每天划一画,等
8、到九个字全部写完,冬天就过去了。别有风趣。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四五年级同学作的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孩子们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 ;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 ,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个个手握毛笔,真有小书法家的风采。这时老师也会给孩子们讲“梅花图”的由来。相传这种“画九”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因为他当时在狱中墙上画了九朵梅花,每朵花九瓣,每天涂一瓣来计算日子。后来流传到民间,就演变出各种形式的“消寒图” 。 冬至以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文字消寒图为孩子们描出别样的数九寒天,又能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一举两得。 巧用家庭教育
9、,玩转二十四节气 家庭教育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勿庸质疑。在我们学校,家庭教育资源一直被奉为至宝,我们把家长做为我们最有力的合作伙伴。 但我也发现现在的家长大多是 80 后,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识二十四节气”来形容也不为过。然而,对于孩子们的爷爷奶奶来说,节气这一话题却贴近生活,无比熟悉!他们对二十四节气的风俗了如指掌。我们就诚邀这些老人走进课堂,言传身教进行隔代教育。清明时节“蒸小燕” ,奶奶们手法娴熟,孩子们学得趣味盎然;立夏时节立蛋斗蛋,他们窍门多多、百战不殆;立冬时节包饺子,与孩子们谈“交子之时”为秋冬之交老人成为孩子了解传统民俗的不竭之井,继承优良传统的不竭之源。 但我们不仅要利用
10、爷爷奶奶们的隔代教育,还要变为代代教育。因此每个节气,学校都为年轻的父母发放亲子活动单,除了户外探索,还倡导回到农村与老人们共忙农事。 “春分早谷雨迟,清明种薯正当时” , “过了谷雨种花生,沙山花生土山粮。 ”“谷雨后,好种豆。 ”让孩子们背着这些顺口溜一样的农谚中,他们和父母一起帮乡下的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人共同耕种。 立春备耕、立夏种麦、夏至防虫、霜降丰收、小寒屯粮这二十四节气的种种农事,让更多的年轻父母愿意与孩子同返家乡,走到老人身旁。三代人种下粒粒种子,守望棵棵成长,收获片片丰收。这不仅是孩子们体验自然的学堂,更是连接隔代血脉的桥梁。爱,在几代人之间传递。 我还充分利用年轻父母的优势,
11、让老师们发动家长巧用微信来延伸节气课程。让孩子们选取自己在四季里的照片,最好找萌一点、搞怪一点,能勾起他们的回忆,为每个照片取个有趣的题目,写出照片里的故事。最后父母把这些照片输入微信,让孩子配上文字,亲友们的阅读,就是好奖赏。孩子们得到亲人的肯定与鼓励,比老师打高分更管用。 孩子是大自然的天使,他们总是比大人与大自然更近些,即便在匆忙的城市中,他们也会关注到天气的变化、思考着为什么。学会用二十四节气来观察和体味世界,把自己融入太阳引领的大自然变化节律中,孩子们更加热爱生活,敬畏生命,升华自己的精神世界。 我们的二十四节气课程,在收获中有探索,在感动中有协作,汗水中有责任。其中的五味让我们更加明了教育的应为和难为。我们开发的二十四节气课程也许不够完美和成熟,但我们愿意一路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