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中美关系不稳定性的分析 2011-12-27 13:33 爱思想 阎学通 字号: 内容提要:自 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呈现出一种不断振荡的不稳定性,但无论是 “民族主义高涨论 ”还是 “经济实力增长论 ”,都难以对这一现象做出很好的解释。作者认为,导致中美关系不稳定的真正原因在于两国所采取的假朋友策略。中国崛起与美国单极霸权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决定了在赶超美国的过程中,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是难以避免的,两国很难建立起真正的战略友好关系。中美缺乏足够的共同战略利益,同时,双方总是通过用虚假的美好词汇来描述双边关系的 方法暂时缓解利益冲突,但也导致中美关系频繁地起伏振荡。中美之间的利益关系非
2、常复杂,双方既有共同利益和互补利益,也有冲突性和对抗性的利益。因此,两国在确定开展以何种形式进行合作以前,应该首先明确双方合作领域的具体利益类型是什么。由于双方对抗性和冲突性的利益多于共同利益和互补利益,因此两国应投入更多的精力用于发展消极合作,而不应将双边合作仅仅局限于共同利益之上。如果中美双方对不同领域的合作预期能够符合具体利益的特性,那么双边关系是有望实现稳定发展的。 关键词:中美关系,假朋友,战略利益,预防性合作 作者简介:阎 学通,清华大学当代国家关系研究院院长,教授,北京, 100084 在 2009年 11月,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 Barack Obama )对中国进行了为期
3、四天的国事访问。其间,中美两国元首签署了?中美联合声明。该声明称,两国就共同推进新时期中美关系达成共识。然而,在奥巴马访华仅仅一个月之后,中美之间就开始不断出现恶化双边关系的负面事件。例如,在 2010年的第一季度,美国对华无缝钢管实施贸易制裁、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 Hilary Clinton)批评中国网络缺少自由、美国对中国台湾出售武器、奥巴马在白宫接见达赖等一系列事件导致中美关系不断恶化。然而,正当政治评论家们开始思考并且以为他们已经理解了中美关系为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生了 180度的大转弯时,两国关系却又出人意料地迅速改善。 2010年 4月 2日,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就两国合
4、作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通话。这又使得评论家们不得不重新寻找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然而,当中美关系改善不到三个月, 2010年 7月,双方又因美韩黄海演习和南海争端发生对抗。三个月后, 2010年 10月,中美两国国防部部长又进行会晤,中国军方还邀请美国国防部部长访华。许多人以为中美关系忽好 忽坏是 2010年才开始的现象,其实这一特征是自 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的常态现象。对于这个长期现象,本文将用 “假朋友理论 ”进行解释。本文的核心观点是,彼此假装为朋友的策略是导致中美关系不断起伏不定的主要原因。 一、对中美关系不稳定的流行解释 中美之间的争端为什么会在奥巴马总统访华之后不久就迅速
5、凸显出来?对这个疑问最流行的解释有两种:一种解释认为,由于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不断高涨导致了两国间的争端;另一种解释则认为,由于中国实力不断增长使得中国对美国的态度越来越傲慢、越来越强硬,从而导致中美两国的争端迅速凸 显。 笔者认为,中国民族主义高涨论难以解释中美关系为何在短时期内出现迅速下滑的状况。一些人将中美之间的摩擦归咎于中国不断兴起的民族主义。早在20世纪 90年代中期,就有欧洲知名的学者声称,冷战结束使得东亚地区权力出现真空,从而引发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同时也造成了该地区的矛盾冲突。也有美国知名学者说,在 2010年奥巴马政府批准对台一揽子军售之后,中美关系出现的下滑状况是由于中国的
6、民族主义造成的。民族主义高涨论目前变得很流行,甚至某些资深的中国学者也持这种观点。例如,一位美国问题专家就奥巴马访华后中美关系下滑问 题接受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今天的(中国)政府更需要对其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做出反应。 中国的民族主义源于 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入侵,其发展进程贯穿了中国整个近现代史,迄今已逾一个半世纪。即便我们假定中国的民族主义在近现代历史中是线性发展的,我们也必须同时承认另一个事实,即无论是自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还是自 1991年冷战结束以来,中美关系的恶化和改善都不是线性变化的,而是一种起伏振荡的状态,冷战之后更是如此。奥巴马访华后不久中美关系就下滑,
7、而下滑不久又出现改善的状况,这种起伏程度既不是双边关 系史上最轻微的,也不是最剧烈的,但它代表了近 20年来中美关系起伏频繁的特征。中国民族主义高涨论实在无法解释这种忽好忽坏的现象。民族主义高涨可以解释双边关系恶化,但无法解释为何双边关系会在短期内迅速改善。在中美关系已出现三个多月的摩擦后,中国的民族主义并未进入低潮,中国领导人可能并没有顾及这种压力,还是决定与奥巴马总统进行通话,双边关系由此改善,而中美首脑对话也未在中国引起民族主义的反弹。 与中国民族主义高涨论相类似,中国实力增长论同样难以解释 2010年上半年中美关系的突然下滑和迅速改善现象。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促使中国采取强硬对外政策,就
8、像中国民族主义高涨论一样,也是由来已久。早在 20世纪 90年代中期,就有美国学者说,中国正在从一个羸弱的发展中国家向一个强大的发达国家转变,这使得中国的对外政策变得比以往更加专横。几乎在同一时期,宣扬中国威胁论的人说,基于冷战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总量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军事实力正在不断崛起,并已经具备了足以威胁美国及其盟友的能力。2010年,美国的一些学者将奥巴马总统在 2009年 11月访华后出现的中美关系新一轮下滑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的超级表现使中国的态度变得傲慢 。例如,有学者说:导致中国最近行为的第二个原因可能就是它的狂妄自大和过于自信。能够以很高的经济增长率在全
9、球经济衰退中成功地脱颖而出,中国当然以此为傲。不仅美国学者将中美关系下滑归因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一些中国媒体也认为,鉴于中国实力的显著增强,中国应该采取更加强硬的对美政策。 然而事实上, 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并没有使中美实力的差距发生性质上的变化。中国在此次危机中所遭受的打击的确小于美国,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两国的实力对比。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 2008年中国 GDP 为 4.32万亿美元, 美国为 14.2万亿美元,中国 GDP 仅为美国的 30.4%.2009年,中国 GDP 增长了 8.7%,达到 4.7万亿美元,美国 GDP 则下降了 2.4%,降至 13.86万
10、亿美元,中国对美国 GDP 的比值升至 33.9%.在这两年中,两国 GDP 的差距仅仅缩小了 3.5个百分点。这么微小的经济实力差距变化对一国外交决策的影响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以此为据来解释中国强硬对抗美国伤害中国利益的行为,显然说服力不强。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不挑战美国的世界领导权。中国政府知道,中国目前的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很大差距 。尽管中国的经济成就让世人瞩目,但中国的决策层在实施对外政策时,依然遵循韬光养晦和不当头的原则。这一原则是中国已故领导人邓小平于 1990年制定的,从那时起,这项原则就一直是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指导方针。中国学界的确有人建议改变韬光养晦政策,但
11、这种意见并未被接纳,而是被否定。在整个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决策层在实施对美政策的过程中对这一原则的坚持始终没有动摇。例如,尽管中国政府在口头上抗议了奥巴马政府对台军售和接见达赖喇嘛等行为,但并没有对美国实行制裁措施。在 2010年 1月 31日,中国政府宣布,将对那些向中国台湾出 售武器的美国公司实施制裁,但没宣布制裁的具体金额以及任何一家美国公司的名字,这就向美国政府清晰地传达出中国有意和解的信号。事实上,在 4月 2日中美首脑通电话之后,中国制裁美国相关武器公司的事就不了了之了。中美关系的这一突然改善,不仅证明了中国对美国政策的强硬程度并没有与中国实力同步上升,同时也说明, 2009年底奥巴
12、马对华政策趋于强硬也非源于美国经济在 2009年开始复苏。 不稳定性是 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的重要特征,也可以说是中美假朋友关系的外在表现。在以下部分中,笔者将从 “假朋友 ”这个视角解释中美关系的 不稳定性,以克服中国民族主义高涨论和中国经济增长论的理论缺陷。中美关系动荡不定的特征始于冷战结束之后,因此,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冷战后出现的因素,才能较好地解释这一时期中美关系的起伏动荡状况。 二、中美两国的假朋友策略 1989年,美国政府对中国实施了全面制裁。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美两国政府都更清楚地意识到,两国在 20世纪 80年代的那种友谊结束了。然而,两国都没有对双边战略关系发生
13、严重对抗做好思想准备,试图为改善关系创造新契机。老布什( George W.Bush )总统曾秘密派遣其安全事务顾问布伦特。斯考克 罗夫特( Brent Scow croft )赴北京,以保持两国交流渠道的畅通,并绘制了改善双边关系的路线图。 自此,改善战略关系这种良好的意愿就成为了两国假朋友策略的基础。然而,两国领导人良好的主观意愿缺乏客观的共同利益基础,也就是说,中美战略利益在客观上是存在冲突性的,因此,两国采取的政策也就无法稳定双边试图建立的战略关系。 对中美战略关系进行美好但虚假描述的现象始于 20世纪 90年代中期。1995-1996年发生的台海军事对抗给中国和美国都敲响了警钟,为了
14、遏制双边关系螺旋式下降的趋势,降低冲突对抗的可能性 ,中美双方都设法表达改善关系的善意。两国政府官员都想用一个相对模糊的术语来掩饰双边关系的不稳定性,最终双方同意用非敌非友一词来描述和界定中美关系。非敌非友一词所表达的中美关系性质曾一度成为学界研究的主导性观念。我们可以从一部关于 1989-2000年中美关系的著作中看到这一点。这本书的题目叫?同床异梦,这与非敌非友含义类似。该书作者认为,这个题目抓住了中美关系的本质。 中美峰会在 20世纪 90年代末得到恢复,这使得性质已经不明确的中美关系变得更加虚幻。从 1989年 6月至 1997年 10月江泽民主席访美,在此期间,中美两国领导人之间没有
15、举行过任何峰会。在中国领导人访美期间,两国元首发表了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同意建立一个面向 21世纪的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一词使得人们在揣度中美关系性质的同时,更加倾向于将其想象成为朋友关系。 一位美国学者就指出,尽管目前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一词的具体内容还不明确,但不管怎样,这个概念总是传递出了这样一个信息,即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大于彼此之间的利益分歧。美国总统克林顿( W illiam J.Clinton )于 1998年 6月 25日至 7月 3日访华,这是 9年来美国总统首次对中国 进行的国事访问,这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关于中美关系是朋友关系的印象。然而,此后不到一年, 199
16、9年 5月 8日,美军轰炸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这击碎了两国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幻觉。 中美两国政府就改善炸馆后的中美关系做了很多努力,然而没持续多久,2001年 4月 1日,在南中国海发生的中美撞机事件使中美关系再度陷入低谷。意外的是,撞机事件导致的中美关系恶化在五个月后就被当年发生在美国的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改变了,小布什( George W.Bush )政府开始改善对华关系。2003年 11月,美国国务卿科林。鲍威尔( Colin Powell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一个官方举办的中美双边研讨会上说,中美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这一言论引发了会场上激烈的争论,因为就在几天之前,鲍威尔还在公开场
17、合与中国台湾地区的领导人陈水扁握手,而后者被中国政府视为是台湾分离主义的领导者。尽管鲍威尔的论断遭到了广泛质疑,但仍然被小布什阵营的人所反复引述,尤其当他们访问北京的时候更是如此。 2005年 11月,小布什总统的父亲、美国第 41届总统老布什就曾在他儿子访华前一个星期的时候,在一个公开集会上重申了这一论断。 2008年小布什总统在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 ,向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中美关系不是零和博弈,两国能够实现共同发展。 2009年 1月,美国副国务卿约翰。内格罗蓬特( John D.Negroponte )在其首次访华期间重申,中美关系处于历史最高点。奥巴马接手白宫后,其政府延续了小
18、布什政府的假朋友策略。他派驻中国的大使洪博培( Jon Huntsman )在 2009年 11月奥巴马访华期间,对媒体再次重申了中美关系处于历史最佳时期的观点。 尽管中美两国政府都很清楚,自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双边关系最好时期是在 1978-1989年,但两国政府仍然愿意把冷 战后的双边关系描绘得更加友好,彼此伪装成朋友。对于美国政府对中美关系所做的这种美好但虚假的描述,中国政府给予了肯定,也否认中美关系所具有的竞争性。 2008年 9月,中国政府领导人在纽约出席一个由美国友好团体举行的欢迎午宴时发表演讲说:中美两国从未像今天这样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 中美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合作伙伴,还
19、可以成为朋友。,由此可以看出,中美两国的决策者都认为,对双边关系进行美好但虚假的描述比做出实事求是的描述更有利于改善和稳定双边关系。 然而,中美关系 60年的发展历史却表明,对双边关系进行美好但虚假的描述 是无益于双边关系稳定的。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对中美两国 1950-2009年的双边关系进行了定量测量,测量结果显示, 20世纪 60年代和 80年代的中美关系比冷战后的中美关系稳定得多(见图 1)。 我们可以将图 1的时间轴(横轴)划分为四个时期: 1950-1970年、 1971-1977年、 1978-1988年、 1989-2009年。在这四个时期中,中美关系出现波动最少的时期是 1
20、978-1988年。在这段时期中,中美关系友大于敌。图 1显示,这一时期两国关系在纵轴上的振幅小于 2个单位。由图 1还可见,中美关系的第二稳定时 期是 1950-1970年,即朝鲜战争爆发至中美实现战略合作的前一年。这一时期中美关系在纵轴上的振幅为 2.5个单位。在 1971-1977年这段时间里,中美关系的振幅最大,超过了 6个单位,但呈现的却是一个向上的线性改善趋势。起伏振动最剧烈的时期是 1989-2009年,幅度超过 4个单位多,并且震荡起伏频率最高。 三、中美关系的重要性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中美两国政府形成了一个共识,即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这种观点很快就被两国的政治人
21、物们所接受。然而,两国政府间达成这个共同认识却误导人们认为中美关系的这种 重要性来自双方的共同利益,而不知是源于双方的巨大的战略利益矛盾。 中美关系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是以两国冲突性利益为基础的,而不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确定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后,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为什么能够超过中美两国分别同其他大国的双边关系以及其他大国之间的双边关系。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当然非常重要,但物质实力并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例如,自 20世纪 80年代以来,日本的经济实力长期位于世界第二,但是美日关系的重要性从未达到冷战时期美苏 关系的重
22、要性水平,也未达到过冷战后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水平。美日关系的重要性相对较低,并不是因为美日之间的共同利益比冷战时期美苏之间或当前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少,恰恰相反,是因为美日的共同利益多于冷战时期美苏之间或当前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美日是军事盟友,共同利益多于冲突性利益,这使得日本能够采取搭便车和追随美国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对外政策基本上是实现美国的政策目标,因此美日关系对世界的影响就难以超越美国自身政策对世界的影响。 当前中美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性与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重要性很相像,都是源于双方战略 利益冲突而非共同利益。由于双方战略利益存在冲突,中国和苏联都采取了与美国不一致的政策,这在很大
23、程度上迫使美国不得不对其原有政策进行调整,做出妥协。而正是美国的政策调整和妥协在客观上影响了全世界。因此,是冲突性利益而非共同利益,使得美苏关系和中美关系分别成为冷战和当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2008-2009年,中国和日本分别是美国的第一和第二大债权国,两国对美国债权的差距月均缩小 7%.然而,当时没有人担心日本会利用其手中的美国国债作为与美国讨价还价的筹码,但却经常有报道称,中国可能会出售其手中所持有的大量美 国国债,用以报复美国的反华行为。这一事实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中美金融关系的重要性大于日美金融关系。又如,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实力远远弱于日本,但总体而言,美俄关系在许多国际问题上都具有比美日关系更大的影响力,这同样是因为俄罗斯在很多问题上采取了不同于美国的政策。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中美之间相互不利性的利益多于互利性的利益。相互不利性的利益和互利性的利益共同决定着两国的战略关系。在互利性的利益和相互不利性的利益两个大类之下,从利益的内容和关系两个维度出发,我们可以将中美间的战略利益分成四种。其中,互利性的 利益包括了共同利益和互补利益,相互不利性的利益包括了冲突性利益和对抗性利益(见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