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辨证论治1、整体观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均为外环境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2、辨证论治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强调辨证论治,也讲究辨病与辩证结合)病:疾病,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 反应某一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规律证:证候,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反应病机症: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病人自我描述和医生体格检查发现的现象(可以
2、是假象)3、同病异治同一种病,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体质差异,反应出不同的证候,治疗则不同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采用大致相同的治法方药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 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精气学说1、精:构成宇宙的极其细微的物质,概念首见道德经 ,源于“水地说”气:存在于宇宙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的极其细微的物质,源于“云气说”精、气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2、基本内容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精气是人生命的本原)精气的运动形式气机阴阳学说
3、1、阴阳含义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2、基本内容(理解,必考,留意举例)阴阳的一体观1)阴阳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2)阴阳相互依存、3)阴阳互藏阴阳对立制约阴阳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相互排斥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每一方都将相对的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互用:阴阳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2之使也。病理上互用关系破坏可出现“昼不精,夜不寐”阴阳交感互藏阴阳交感:阴阳相互感应而交合,发生相摩、相错、相荡的作用。阴阳交感,产生宇宙万物,并推动它们的
4、发展和变化阴阳互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藏是阴阳交感的合和的动力根源。阴阳的消长根本原因在于阴阳对立制约和阴阳互根互用阴阳对立制约:阴长阳消、阳长阴消、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阳互根互用:阴随阳消、阳随阴消、阴随阳长、阳随阴长阴阳的转化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转化一般发生于“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阴阳的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阴阳平衡:阴阳双方在各种相互作用中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3、五味辛、甘、淡阳酸、苦、咸阴五行学说1、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温热、上升、光明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
5、:沉降、肃杀、收敛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2、自然界五行 五色 五音 五味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木 青 角 酸 生 风 东 春火 赤 徽 苦 长 暑 南 夏土 黄 宫 甘 化 湿 中 长夏金 白 商 辛 收 燥 西 秋水 黑 羽 咸 藏 寒 北 冬人体五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五液 五脉 五华木 肝 胆 目 筋 怒 泪 弦 爪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汗 洪 面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涎 缓 唇金 肺 大肠 鼻 皮 悲 涕 浮 毛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唾 沉 发3、五行相生(母子关系) 木火土金水木五行相克(所胜、所不胜) 木土水火金木3五行制化(相生相克)五行胜复(子
6、复母仇)五行相乘: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的一行的过度克制 原因太过(克者)或不及(被克者)五行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的一行的反向克制 密切相关,往往同时发生原因太过(被克者)或不及(克者)4、母子相犯母病及子母亢导致子亢,母虚致子虚子病及母子亢致母亢(子病犯母) ,子虚致母虚(子盗母气)5、治法:相生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相克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藏象学说1、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2、五脏肝、心、脾、肺、肾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多虚证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多实证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态中空有腔
7、似腑,机能贮藏精气似脏故满而不能实多虚证脏实者,泻其腑;腑虚者,补其脏3、心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条件:心气充沛、脉道通利、血液充盈心主血:心主生血,心主行血心主脉心藏神生理特性 心为阳脏而主通明,心气下降4、肺 通过宣发肃降发挥作用生理功能 主气司呼吸:主呼吸之气(吸入清气为肃降,呼出浊气为宣发) ,主一身之气(宗气的生成、调节全身气机)主行水:通过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为水之上源)朝百脉,主治节生理特性 肺为华盖肺为娇脏肺气宣降宗气=自然界清气+ 水谷精微之气,走息道以司呼吸,贯心脉以行血气5、脾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运化水谷(与饮食物关系最为密切)运化水液脾主统血以肌衄、下部出血为主(尿血
8、、便血、崩漏)生理特性 脾主升清升输清气,升提脏器脾喜燥恶湿孤脏脾 孤腑三焦6、肝 通过调畅气机发挥作用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 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 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4条畅情志活动 通调排精与排卵肝主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肝为血海)生理特性 肝为刚脏肝主升发*气机升降的重要组成部分 肺、肝 枢纽:脾胃7、肾生理功能 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天癸)主水肾阳化气,升清降浊主纳气 纳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肾为气之根生理特性 主蛰守位肾气上升8、五脏之间的关系(两脏的共同作用)心与肺的关系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关系(气与血的关系)心与脾的关系血液的生成与运行心与肝的关系血液
9、与神志的关系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肺与脾的关系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肺与肝的关系 气机升降和调节(*气机升降的重要组成部分 肺、肝)肺与肾的关系水液代谢、呼吸运动、阴阳互资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肝与脾的关系疏泄与运化、藏血与统血的关系肝与肾的关系 肝肾同源(精血同源、乙癸同源) 、藏泄互用、阴阳之间的互资互用脾与肾的关系先天后天的互促互助和水液代谢肾与命门的关系同为五脏之本,内寓真阴真阳9、六腑泻而不藏,满而不能实10、胆生理功能 贮存与排泄胆汁(胆汁生成于肝贮藏于胆) ,胆为“中精之府” 、 “中清之府”胆主决断,调节情志(胆为“中正之官” )胆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府之一11、胃生理功能
10、胃主受纳(胃为“太仓” , “水谷之海” )腐熟水谷(胃为“水谷气血之海” 、 “五脏六腑之海” )生理特性 胃气下降胃喜润而恶燥脾气+胃气中气12、小肠生理功能 受盛化物主泌别清浊:吸收水谷精微,经脾传输全身;糟粕传于大肠 利小便以实大小肠主液:吸收水分,参与水液代谢 便的理论基础13、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传导之官)大肠主津14、膀胱5生理功能汇聚水液(州都之官、津液之府)贮尿和排尿15、三焦(孤腑)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六腑三焦疏通水道,运行津液部位三焦通行诸气,运行津液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辨证三焦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三个不同的病理阶段16、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
11、胃(纳运协调、升降相阴、燥湿相济) 、肝与胆(同司疏泄,共主勇怯) 、肾与膀胱17、脏腑组成 名称 结构特点 生理功能特点五脏 肝、心、脾、肺、肾 多实质性器官 化生和贮藏精气藏而不泄、满而不能藏六腑 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 胱 多空腔性器官 受盛和传化水谷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多空腔性器官 化生和贮藏精气 满而不能实五体+奇恒之腑骨、脉 六腑+奇恒之腑胆18、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19、脑生理功能主宰生命活动:脑为元神之府主司感觉运动:头为精明之府,脑为精明之海主司精神活动脑的生理病理统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心藏神20、女子胞生理功能主持月经
12、孕育胎儿与冲脉、任脉关系密切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脏腑中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肝藏血,主疏泄;心主血脉;脾统血,气血生化之源;肾藏精,精血互化)女子胞正常的生理活动以血为基础精气血津液神1、精先天生命物质+后天水谷精微 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生理功能繁衍生命、濡养脏腑、精能化血(精血同源) 、精能化气、精能化神(了解)2、气先天之气(元气):源于先天之精后天之气:水谷之气(源于水谷之精) 、清气(源于自然界)宗气与气的生成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肺、脾、肾(元气)(肺为生气之主,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3、气机气的运动(升降出入)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为升降之
13、枢纽;六腑气机降中寓升(六腑以降为顺)4、气的功能 推动与调控、温煦于凉润、防御、固摄、中介机体生长发育迟缓或早衰气的推动作用减退65、气的分类元气(原气):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推动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 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宗气: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于胸中(膻中,又名气海)上出于肺,循喉咙走息道而司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下行于丹田资先天元气营气(营血、营阴):行于脉中具营养作用(水谷精微中精专、轻柔的部分)营养周身、生化血液卫气(卫阳):行于脉外具有保护作用(水谷精微中剽悍、滑利的部分)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腠理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先天元气和后天宗气形成与气的生成关系最为密
14、切的脏腑:肺、脾、肾6、血的生成水谷之精(营气+津液) 、肾精生理功能滋润濡养、化神(血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7、与血液生成相关的脏腑脾胃、心肺、肾影响血液运行的脏腑心主血脉、肝主疏泄主藏血、脾主统血、肺朝百脉8、津液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物质 关系 性质 分布 作用津 质地清晰,流动性大 皮肤肌肉、孔窍、血液 滋润液代谢中相互补充转化,病理上相互影响 质地稠厚,流动性小 骨节、脏腑、脑、髓 濡养9、津液的生成脾胃运化,小肠主液,大肠主津生理功能滋润濡养、充养血脉(津血互化) 、维持人体体温相对恒定津液代谢(输布)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肺脾肾(除此之外还有肝主疏泄、三焦决渎)津液的排泄的主要形式:
15、汗液、尿液,还有呼气、粪10、神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以及在总体表现的统称(广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狭义)生理功能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五神神(心) 、魂(肝) 、魄(肺) 、意(脾) 、志(肾)11、气与血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 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 血能载气,血能养气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生气、津能载气精与血、津液的关系 精血同源津血同源(血液=津液+营气)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精、气、神的关系气能化精、摄精;精能化气精与气可化为神;神能驾驭精和气经络学说1、经络系统经脉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络脉
16、 别络、浮络(位置浅显) 、孙络(最小)连属部分十二经筋、十二皮部7*2、十二经脉(中基重点)走向规律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足三阴经从头走足足三阳经从足走胸腹3、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交接手太阴肺经食指末端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无名指端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小指端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大趾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足大趾后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小趾足少阴肾经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手阳明大肠经鼻翼旁(迎香)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目内眦(睛明)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目外眦(瞳子髎)足少阳胆经4、分布规律头面部的分布阳明经面部(其中足阳明额部)少阳经侧头
17、部手太阳面颊足太阳后头部四肢部的分布 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内踝尖上八寸以下厥阴,太阴、少阴,以上太阴、厥阴、少阴)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阳明、少阳、太阳躯干部的分布阳明经腹面、少阳经侧面、太阳经背面、足三阴经腹面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是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5、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肺大肠、心包三焦、心小肠、脾胃、肝胆、肾膀胱6、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6、奇经八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8与十二经脉的区别分布不如十二
18、经脉有规律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彼此之间无表里关系9、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1)督脉总督诸阳(与六阳经交汇于大椎穴,称为“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足三阴与任脉交汇于脐下三寸关元穴,足三阴又于手三阴相连)阴维维络诸阴经,联系所有的阴经与任脉交会于廉泉喉结上舌骨下、天突阳维维络诸阳经,联络所有阳经而与督脉相合任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为“十二经脉之海”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阴跷、阳跷“分主一身左右阴阳”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3)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如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10、督脉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反应脑、髓、肾的功能任脉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
19、主胞胎(任通“妊” )冲脉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为“十二经脉之海”与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有关,为“血海”一源三歧:督脉、任脉、冲脉,同起于胞中,下至会阴带脉约束纵行诸经主司妇女的带下跷脉主司下肢运动司眼睑开合维脉维系全身经脉11、经别十二经脉最重要的支脉(深入躯体深部)生理功能 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12、别络十五别络十二经脉各分出一条+督脉、任脉的络脉和脾之大络(循行于身体浅表部位)生理功能 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体表的额联系 13、十二经筋十二经脉连属于肢体外周筋肉的系统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多呈向心性循行生理功能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14、十二皮部: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的络脉在皮
20、表的分区15、经络的生理功能沟通联络、运输气血、感应传导、调节平衡(了解)16、前额头痛阳明白芷两侧疼痛少阳柴胡9后头疼痛太阳羌活巅顶头痛厥阴吴茱萸、藁本例题:十二经脉循行中,手太阴肺经上接的经脉是(足厥阴肝经)最细小的络脉孙络 最浅表的络脉浮络体质1、在先后天基础上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2、体质的构成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3、体质的特点 先天遗传性、差异多样性(体质学说研究的核心问题) 、形神一体性、群类趋同性、相对稳定性、动态可变性、连续可测性、后天可调性4、体质的生理学基础经络、精气血津液5、从化(质化) 病情随体质而变化病因1、六淫:风寒暑湿燥
21、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6、六淫致病共同特点 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而入) 、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2、风邪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腠理疏松、汗出恶风、易犯体表、阳经和上部)风性善行数变(善动不居,游移不定;致病变化无常,发病迅速)风性主动(动摇不定,如眩晕、震颤、抽搐)风为百病之长(一、常兼它邪伤人致病,二、风邪伤人致病最多)3、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寒凝血滞,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寒性收引(使筋脉、血脉、毛窍收缩闭塞)寒伤肌表伤寒 寒邪直中于里中寒最容易引起疼痛的外感六淫 寒邪4、暑邪(夏至之后,立秋之前)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易扰心神,易耗气伤津暑多夹湿最容易夹湿
22、的邪气 暑邪暑邪具有明显季节性(季节性最强)暑邪只能外感不能内生,其他五邪有内生五邪与外感六淫的不同5、湿邪湿为阴邪,以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阻于头,头重如裹;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湿性粘滞(症状的粘滞性、病程的缠绵性、病位的广泛性)湿性趋下,易袭阴位寒性凝滞,湿性粘滞风痹(行痹)关节游走性疼痛寒痹(痛痹)关节剧烈疼痛湿痹(着痹)关节疼痛沉重6、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107、火邪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多见上部症状,尤以头面部多见)火热易扰神明火热易伤津耗气火易生风动血(热极生风;血色鲜红质稠)火易致肿疡暑性炎热,火邪炎上暑邪与火邪均能伤津耗气,暑多夹湿,火易生风动血8、疠气具有
23、强烈的致病性和传染性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特异性强,症状相似9、七情内伤:喜怒优思悲恐惊致病特点:直接伤及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1)七情首先影响心神2)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情志以血为物质基础,心、肝、脾与血的关系最密切)3)易伤潜病之脏腑 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肝气上逆) ,喜则气缓(心气涣散,神志异常) ,悲则气消,思则气结(脾气郁结) ,恐则气下(肾气不固,二便失禁遗精) 、惊则气乱(心气紊乱)多发为情志病影响病情变化10、饮食失宜: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寒热偏嗜、五味偏嗜、食类偏嗜)11、劳逸失度过劳:劳力过度(体劳)伤肺脾(劳伤筋骨,劳则气耗)劳神过度(神劳)伤心脾房劳过度(房劳)伤肾精肾气过逸:安逸少动,气机不畅阳气不振,正气虚弱用脑过少,神气衰弱12、病理产物类致病因素痰饮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致病特点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易蒙蔽心神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瘀血因血行滞缓或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形成血出致瘀、血行不畅致瘀致病特点易于阻滞气机,即“血瘀必气滞”影响血脉循行影响新血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