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复习要点.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231204 上传时间:2019-01-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学概论复习要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史学概论复习要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史学概论复习要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史学概论复习要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史学概论复习要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史学概论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历史:广义的指已经过去的自然史和人类史;狭义的指独立于人们一是之外的已经过去的人类社会的客观运动过程。史学 历史理论人们对客观历史运动的认识,包括天人关系,古今关系,民族问题,人的地位和作用。历史发展变化的动因等等。 史学理论:人们对历史学的认识,是关于史学本身的性质及其与社会关系,史家修养与批评的理论。良史:“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 ”(曾巩南齐书目录序 ) 书法不隐: 史才三长:是刘知幾所著史通中提出的关于史家修养的要求:史学、史才、史识。直书 曲笔 信史 史法:指历史记载和历

2、史编纂方法,其内容包括史书的外在形式和内部结构,主要表现为史书的体裁与体例。撰述 记注 史意:指历史撰述中寓含的思想和宗旨,其内容包括史家对历史的理解和对史学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史家的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史德:是清人章学诚明确提出的,讨论的是史学家的修养问题。新史学:最初是专指对具有“四弊二病”之旧史学而言的“新史学” 。后来含义逐渐扩大,一指鲁宾逊的新史学 ,二指以唯物史观为中心的史学。 80 年代以来专指有别于“旧史学”和国外各种历史史观与历史学派。或包括唯物主义史观或不包括唯物主义史观史学。 正统论 二重证据法:由王国维提出,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即“纸上之材料”

3、与“ 地下之新材料” 相互印证的研究方法,历史演进法 中国文化二周说 史学要论 五朵金花:是指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史学革命:1958 年,随着经济“大跃进”的发展,史学界也提出了“大跃进”的要求。“史学革命”应运而生。1958 年的“史学革命”就是打破王朝体系,建立人民史体系的“革命” 。 “写农民的历史,为农民写历史” ,是这次史学革命的指导思想。史学界在如何估价阶级统治的历史方面所表现出的种种非历史主义的倾向,无不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发生的。为时虽然短暂,但影响却至为深远。特别是它埋下了此后史学界所有

4、冲突的根。厚今薄古:最初被理解为厚近现代史薄古代史,厚理论薄资料,厚通史薄专史(考据) ,稍后主要被理解为要厚劳动人民的历史薄剥削阶级的历史;最后发展为“打破王朝体系” ,“写没有帝王将相的中国通史” ,直至导致“见地主就骂,见封建就反”的“狭隘的阶级观点”的大泛滥,从而引发了“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关系”的激烈论战。历史主义 东方主义:是“西方控制、重构和管辖东方的一种方式” ,其对东方历史想象的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长期停滞、没有发展。与此相伴的观念,就是反复毁灭与重建, “野蛮” 、 “愚昧” 、“未开化”或“半开化” 、 “残忍” 、 “普遍奴隶制”等等。其结论就是:东方需要西方来拯救,东方的一

5、切民族要么灭亡要么西方化,没有其他选择。这样,东方的历史与未来就被纳入了西方的轨道。从本质上说,这种模式和理论是“欧洲中心论”的派生物客观主义:将史料等同于历史认识客体,否认历史认识主体主动参与的可能,强调建立纯客观的史学。相对主义:将历史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视为历史认识的决定作用,否认史料的客观性,怀疑人类重建客观历史的能力。欧洲中心论:把欧洲(主要是西欧 )的历史看作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轴和主要动力,贬低和歪曲中国与其他非欧洲国家的历史地位和成就。历史认识主体 历史认识客体 主体意识结构 校法四例:陈垣校勘学释例 ,包括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二、简答题1、简述中国古代史学的主要发

6、展阶段。一、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产生:先秦、秦汉1、原始的历史意识2、 春秋和孔子的史学意识3、孟子:事、文、义4、 左传的史学意识5、司马迁和史记:自觉的史学发展意识6、此期主要史学理论成就二、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魏晋南北朝 隋唐1、刘勰(南朝梁)与文心雕龙史传2、唐初政治家对史学的认识3、 晋书卷八二陈寿等传 (史家类传)4、 隋书经籍志 5、刘知幾与史通6、皇甫湜与编年纪传论7、韩愈与柳宗元的史官与修史论三、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宋元1、 册府元龟国史部的史学批评2、司马光与资治通鉴3、吴缜与新唐书纠谬和五代史纂误4、曾巩的史学批评5、叶适的“史法” 之议6、朱熹:“读史当观大伦理、

7、大机会、大治乱得失”7、郑樵论“会通之义” (通志总序)8、马端临论“会通因仍之道”(文献通考序)四、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与嬗变:明清1、王世贞的国史、野史、家史之论2、李贽的历史是非观3、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潮4、乾嘉学派的历史考证5、章学诚与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2、简析孔子和春秋在史学理论上的主要贡献。(1) “属辞比事”(2)用例思想(3)对历史文献的认识:“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4)对历史撰述的思想要求:褒贬之义。 3、简析孟子的事、文、义。4、简评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7、简述隋书

8、经籍志的史书分类。把史书分成 13 类: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8、简述史通的史学成就。关于史书内容的范围:五志(达道义、彰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三科(叙沿革、明罪恶、旌怪异) 。关于撰史原则:慎于采撰。 “征求异说,采摭群言,然后能成一家”,反对把道听途说和街谈巷议作为史实。关于史书的体裁体例:推崇春秋 、 左传 、 后汉书 、 南齐书的体例思想,通过六家 、 二体 、 杂述等篇对史书的体裁体例作了精辟的评论,并提出了“诸史之作,不恒厥体”的思想。关于史书的文字表述: “简要”是美与工的基本要求,主张“用晦”(能略小存大,举重明

9、轻,一言而巨细咸该,片语而洪纤靡漏,此皆用晦之道也) ,采用“当时口语”, “从实而书”,反对“虚加练饰,轻事雕彩” , “体兼赋颂,词类俳优 ”, “文非文,史非史”。关于史家作史态度:提倡“直书”,反对“ 曲笔”。关于史学功用:彰善贬恶,不避强御;编次勒成,郁为不朽;高才博学,名重一时。关于史家修养:“史家三长说”(史学、史才、史识) 。10、简述王世贞对国史、野史和家史的评论。“虽然国史人恣而善蔽真,其叙章典、述文献,不可废也;野史人臆而善失真,其征是非、削讳忌,不可废也;家史人谀而善溢真,其赞宗阀、表官绩,不可废也。 ”11、简述乾嘉考据三大家。王鸣盛、赵翼、钱大昕(1)王鸣盛与十七史

10、商榷:王鸣盛的考证,一是关于史书文字的考订(“改讹文、补脱文、去衍文”之类) ,二是关于历史事实的考证,以典制和事迹为重点,其中以典制为主,而尤重于地理和职官的考证。(2)赵翼与廿二史札记:他重视历史评论:“至古今风会之递变,政事之屡更,有关于治乱兴衰之故者,亦随所见附著之。 ” (3)钱大昕与廿二史考异考异的重点:文字、义例、舆地、职官。钱大昕的考证方法:实事求是,无征不信; 广参互证,追根求源; 义例法; 以多种辅助学科作治史基础。12、简评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A、 六经是古代政典,是保存先王制度的史书。 “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 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 ”B、 六

11、经乃周公制作的政典,孔子有德无位,不能操制作之权,只能依先王政典立教,表述六经 。C、先秦没有六经之名,本不存在经史之别。D、后世儒家之所以尊经,是推崇其实用价值。 “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 ”13、简述晚清史学格局的变化。(1)走向世界,由注重国史转而注重外史。如林则徐:四洲志 ;魏源:海国图志 ;王韬:法国志略 、 普法战纪 ;黄遵宪:日本国志 ;(2)重视边疆,由注重内地转而注重边地和边防。如姚莹:康輏纪行 ,记西藏。张穆:蒙古游牧记 ,记蒙古、俄罗斯等。(3)关注时务,由注重古代转而注重当代。如魏源:圣武记 ,第一部私修清史。鸦片战争史:歌

12、颂抵抗的著述,如佚名:道光洋艘征抚记 ,梁廷枬:夷氛闻记 ,夏燮:中西纪事 。为投降辩解的著述,如黄恩彤:道光抚夷纪略 , 14、简述晚清史学理论发展的主要特点。(1)强调变易的历史观。(2)救亡图强、经世致用的治史宗旨。(3)爱国主义的治史情怀。(4) “世界意识”的兴起。15、简述新史学的理论体系。A、史学的重新定义对象与任务:写民史、求公例。自身特质:主客统一价值与功用:与相关学科的关系:B、对旧史的批判旧史的“四弊” 、 “二病”批判“正统论”:C、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历史进化观:西方进化论与公羊三世说的混合体。英雄观:英雄与时势:英雄分先时人物和应时人物,英雄与群众:英雄是群众的代表。英

13、雄的作用随文明发展而减少16、简述梁启超对旧史学的批判。.梁特别关注史学、提倡建立“新史学” 。认为“历史者,叙述人类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把史学研究认定为寻求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并求得其公理公例。.梁启超将史学的作用和功能看得极为重要。抨击旧史学,呼吁“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 ”17、简述梁启超的英雄观。1、早期的他痛斥封建英雄史观下的旧史,不过是“帝王将相家谱”,是少数有权势者的“墓志铭”,“无有一书为国民而作” 。 梁启超看到了人民大众的历史作用, 指出必须在最大范围内,启蒙广大民众的觉悟。2 晚年他修正早年的英雄史观,强调领袖的英雄地位。认为是英雄

14、造时势,而不是时势造英雄。随着革命风潮的涌起,广大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也越显得重要,梁启超开始为自己“英雄史观”陷入矛盾之中,而深感困惑。18、简述梁启超对历史发展中地理因素的认识。19、简述王国维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王氏治史的基本思想:A、 “兼通世界之学术” ,打破中西古今之隔。B、倡导“自由研究” ,打破正统观念和门户之见。C、 “视学问为目的而不视为手段” 。D、强调“以事实决事实” 。20、简析胡适的史学贡献。1.不断地宣传倡导“科学方法” 。A.他强调实验主义只是一个方法 ,一个研究问题的方法。B.胡适的“科学方法”的中心内容 ,可以归结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和重事实、

15、重假设、重验证“的三步骤” 。2. 注重使用“历史的眼光” 、 “历史的态度” 、A.“历史演进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 ,目的在于“各还它一个本来面目” 。B、用“平等的眼光”或“中立的眼光 ”评价历史,不以现代人的标准苛责古人。简评:“科学方法”在史学界起到了更新观念、奠定“范式”的作用,做了“但开风气”的工作。但是他的学术研究只限于“但开风气”的层次, “历史方法”主要是从事史料或文献版本源流的考辨,并未进入史迹考订和史事重建的层次;他强调一切历史认识都是发展的、相对的,但并没有由此对历史认识论进行深入探讨,故他在具体历史研究上的贡献终究有限。21、简述顾颉刚“层累的造成中国古史说”的

16、基本观点。“历史演进的方法”是顾颉刚研究古史的主要方法,内容主要是以历史进化观念作指导,运用考据方法整理古书、古文献,达到证史的目的。22、简述新历史考证学的主要特点。第一, 新历史考证学是新史学贯彻“ 科学” 的产物, 其宗旨是“ 求真” 。王国维的“ 二重证据法” 、陈垣的穷尽史料归纳演绎的研究方法、胡适的“ 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 顾领刚的“ 历史演进的方法”等, 无不以“ 科学”二字为出发点。第二, 新历史考证学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史学融汇中西的结果。如“科学方法”是史学沟通中西的具体表现并直接导致了新历史考证学的形成。进一步看, 王国维早年潜心于欧洲哲学, 转向史学研究后, 西方学理

17、对其治史观念和治史方法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第三, 新历史考证学的选题和研究动机与现实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中外交流史、中西关系史、中外交通史和科学史的考证从五四时期开始成为新历史考证学的重要部分第四,历史考证研究成为五四时期以及五四以后的通史、断代史、专史等其他历史撰述的基础。23、简述中国近代相对主义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1 梁启超 提倡“新史学”和史界革命2.何炳松 引进和翻译西方史学理论,批评实证主义史学并创建自己的史学理论体系。24、简述梁启超史学思想的三次转变。1 8 9 11 8 9 4 年, 梁启超在万木草堂学习时期,是其史学思想最早的酝酿时期。1 8 9 81 9 1 6 年, 梁启

18、超在变法维新运动时期的史学思想基础上, 进一步批判封建史学, 在吸取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基础上, 比较系统的论述了新史学的理论观点, 基本上形成了资产阶级的史学体系。 1 9 1 7 年底2 0 年代初, 梁启超的史学才趋于成熟。 中国历史研究法 比较集中的反映了他的后期史学思想26、简评雷海宗的中国文化二周说。雷海宗认为,一切过去的伟大文化都曾经过一度的发展、兴盛、衰败而最后灭亡。唯有中国文化独具两个生命周期,并未灭亡过。以公元 383 年淝水之战为分界线,由殷商到“五胡乱华”为第一周。但其后由于受了外来思想的刺激,经淝水之战胜利后,再从南北朝隋唐五代起至清末以下创造了文化的第二周,这是人类历史

19、上前所未有的奇迹。既然走完第一周后还能创造第二周,那么我们也有信心创造第三周的文化。第一周之末有淝水之战,那一战中国若失败,恐怕后来就没有第二周了。此次抗战就是又一次淝水之战,甚至比淝水之战更重要,中国文化能否重获新生,顺利进入第三周,成败利钝全系于此次抗战,实在不能稍有懈怠,而致纵失良机。27、简评钱穆的“史有生命”说。钱穆认为历史的生命不是自然的、物质的生命,而是历史的、文化的生命。历史在长期的演进中,逐渐积淀成一种民族的历史精神和文化精神,其中历史精神是影响和推动着社会前进的决定性力量,而文化精神则为历史精神最本质的内容所在。因此,他极力强调历史与文化异名同质的同一性,主张文化就是全部历

20、史的整体,史学研究的主体和核心应该是民族的文化精神。评价:这种旨在追寻历史事实背后的思想和精神的历史观,实质上就是一种文化生命史观。它虽然突破了传统史学偏重于政治史的格局,把历史研究的范围扩大了人类过去的全部活动,但在具体研究和解释中,则过分强调从文化观念、文化本身去解释历史发展变迁的原因,未免失之偏颇。28、简述中国近代相对主义史学的主要特点。(1)强调史料的主观性(部分史家强调主客并重) 。(2)强调史家的主体因素在历史认识中的能动作用。(3)史学方法:强调哲学思维如理论和非理性思维如直觉等的重要性。(4)史学目的:探寻历史背后的精神或意义。(5)史学态度:主张真用统一甚至片面强调致用。2

21、9、简评李大钊的史学思想。1、关于什么是历史: 李大钊分为 “活的历史”与“死的历史” 。 所谓“活的历史”, 是指活生生的人类实践活动及其创造出来的文化, 它是在人们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东西, 是历史学研究的对象; 所谓“死的历史 ”, 是指对过去客观存在的历史的记录, 是研究历史的必需材料。这两个概念的提出, 在实质上指明了客观的历史与人们主观所反映的历史的区别, 这样就把历史记录明确地排除在客观历史之外, 纠正了长期以来把有关历史的记录或认识看作客观存在的历史本身的错误观念化。2、在历史认识主体与历史认识客体的关系问题上,李大钊提出了“实在的事实”与“历史的事实”两个概念。所谓“实在的事实

22、”, 是指客观历史的事实, 即曾经存在的历史事实; 所谓“历史的事实”, 则是指“解喻中的事实”, 即历史学家观念中的历史事实。揭示了作为历史认识主体的历史学家在历史认识活动中的能动作用。3、什么是历史学: 李大钊认为历史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的学科, 是因为历史学与其他科学有共同之处, 即探求事物的发展规律。同时也指出了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4、对史学功用的认识:“能陶炼吾人于科学的态度”, 从而有助于树立起“脚踏实地的人生观” ; 现代史学使我们在历史中“发见了我们的自己”, 引出“感奋兴起的情绪” 。30、简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发展阶段。1、19191930 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

23、奠基时期。2、19301941 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拓时期。3、19411949 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时期。31、简评毛泽东的史学思想。毛泽东的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 改造我们的学习 、 整顿党的作风 、 如何研究中共党史这些作品中。首先,它明确地把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作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项基本条件,认为历史科学的发展方向应当是自觉地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第二,在史学理论方面,它较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一般原理,特别是阶级斗争学说,认为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第三,在历史理论

24、方面,它通过对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特别是近百年的革命斗争史的规律性探讨,得出了一系列带有权威性的观点,如认为中国封建经济、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高额地租剥削和超经济强制、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始终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要言之,毛泽东史学思想以它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即实践性的特征,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确立了可靠的指导思想。32、简述历史认识的三极结构及其各自特点。1、历史认识活动的三极结构:历史认识主体、史料、历史认识客体。2、三极的各自特点:历史认识主体: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意识结构的

25、构成包括主体的哲学观点、政治态度、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情感、性格气质等。史料:不完全、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历史认识客体:客观性、不可重复。33、简述历史认识的基本类型与过程。类型:事实性认识:目的在于求得历史之真,弄清历史客体的客观面貌,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这是历史认识的基础性工作。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以史料为对象,考证史料的真伪错谬,力争恢复其原貌(有人称之为外考证) ;第二,以历史认识客体为对象,考证史事的真实与否,求得历史之真(有人称之为内考证) 。抽象性认识:在弄清基本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梳理这些历史事实的发展顺序及其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历史的底蕴,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价值性

26、认识:在事实性认识和抽象性认识的基础上,按照人们的现实性价值需要而对历史事物进行价值性判断。这种认识更多地牵涉到历史认识和史学的社会功能问题。过程:从感性、知性到理性。从认识论的角度说,历史认识就是人类依靠自己的理性(有时非理性也会发挥影响)重构历史的过程。它的基本特点就是合理性的、合逻辑的,人类的理性和逻辑因此常常成为历史认识的限度。34、简述史料的基本类型。史料的种类:按照其存在形态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文献史料,主要包括经部书、史部书、子部书、集部书、类书、档案、方志、金石铭文、石刻铭文、报刊杂志、外国人著述、口述史料,等等。第二类:实物史料,主要包括人类化石、石器(石斧、石砧、石针

27、、石农具等) 、陶器(鼎、豆、皿、鬲等) 、金属器、封泥、玉石、遗址,等等。35、简述史料产生讹误的主要方式。记录时产生的讹误(情感、立场、压力、个体的局限) ;流传中产生的讹误(错字、衍字、倒字、脱字、并字) ;有意作伪(托古、争胜、掩饰、邀赏、诬善) 。36、简述整理史料的基本方法。37、简述辨伪的基本方法。目录检索书名,考察著者有无其人,考察书的著作年代是否已有文字,考察著作所记人物,考察著作所记事实,考察著作所记人地物的名称,考察著作的思想内容,考察著作所引材料,考察著作的语言文字和文体。三、材料分析题1、材料一:“修撰国史,义在典实。自非操履贞白,业量该通,谠正有闻,方堪此任。 ”(

28、唐高宗:简择史官诏 )材料二:“夫为史者,不有人祸,则有天刑,岂可不畏惧而轻为之哉!” (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 )材料三:“又言不有人祸,则有天刑。若以罪夫前古之为史者,然亦甚惑。凡居其位思直其道,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焏去其位。 ”(柳宗元:与韩愈论史官书 )请根据以上材料,谈谈对史家修养的认识。2、 “原夫史氏之职,肇于上世,所以记人君之言动,载邦国之美恶,著为典式,垂之来裔,申褒贬之微旨,为惩劝之大法。故其司笔削之任,慎良直之选,历代审官,莫斯为重。今之所纪者,凡推择简任之尤异,讨论撰述之始末,家世职业之嗣掌,扬榷讐对之裁议,冲识方正以无忒,恩遇宠待而隆厚,咸用标次,以彰厥善

29、。其有疏略差戾受嗤于作者,构虚失实有紊乎书法,乃至以鄙浅之识,贻叨据之诮,亦用参纪,申儆于后。其有注录之部次,谱籍之名学,方志之辨析,世绩之敷述,皆司籍之事,资博闻之益,咸用缀辑,以成伦要。”(册府元龟国史部总序)请根据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对史学宗旨与史家职守的基本观点。3、 “夫为史之要有三:一曰事实,二曰褒贬,三曰文采。有是事而如是书,斯谓事实。因事实而寓惩劝,斯谓褒贬。事实、褒贬既得矣,必资文采以行之,夫然后成史。至于事得其实矣,而褒贬、文采则阙焉,虽未能成书,犹不失为史之意。若乃事实未明,则徒以褒贬、文采为事,则是既不成书,而又失为史之意矣。 ”(吴缜:新唐书纠谬序)请根据以上材料,

30、分析中国古代史家对史学构成要素的认识。4、 “功力与学问,实相似而不同。记诵名数,搜剔遗逸,排纂门类,考订异同,途辙多端,实皆学者求知所用之功力耳。即于数者之中,能得其所以然,因而上阐古人精微,下启后人津逮,其中隐微可独喻,而难为他人言者,乃学问也。今人误执古人功力以为学问,毋怪学问之纷纷矣。文章必本学问,不待言矣;而学问中之功力,万变不同, 尔雅注鱼虫,固可求学问;读书观大意,亦未始不可求学问,但要中有自得之实耳。中有自得之实,则从入之途或疏或密,皆可入门。 ”(章学诚:章氏遗书卷二九又与正甫论文 )请根据以上材料,谈谈对章学诚史学思想的理解。(1)其人:“学问文章,与一时通人全不相合” ,

31、 “知己落落,不过数人” ,被人“视为怪物,诧为异类” 。(2) “以圆神、方智定史学之两大宗门” 。(3)六经皆史说(4)史学家法和通史家风A、家法:一指世传其学,二指一家之言。B、中国纪传体史书流变三阶段:第一阶段:西汉至南北朝,史家修史具有家法,成就最高。第二阶段:南北朝至唐宋,家法渐失, “鲜有古人立言之旨” ,但仍不乏精湛之作。第三阶段:宋至清,史家不具史学专长,家学传统尽失,史意为史法所束缚,史书质量低下。C、如何改变? 发扬通史家风首先,强调史家当有会通意识,具备对历史发展 通观全局的素养。其次,强调史家必具别识心裁,凸显撰述宗旨。“通史之修,其便有六:一曰免重复,二曰均类例,三

32、曰便铨配,四曰平是非,五曰去抵牾,六曰详邻事。其长有二:一曰具剪裁,二曰立家法。其弊有三:一曰无短长,二曰仍原题,三曰忘标目。 ” (5) “作史贵知其意”史家著述之意的核心,就是重家学,贵独创,既要尊重传统,又要具有创新精神,最终实现史学著述追求撰史宗旨的目的。传统的“义”突出史学的惩恶劝善之义,要求史家必须遵从道德评价和礼法原则,重在起到教化作用;“史意”重在阐述史家成一家之言的宗旨和贵在创新的精神,突出了史学的内在属性,要求史家修史应当具有明确的撰述宗旨,体现特定的价值观念,鲜明地反映出各个历史时代人类社会的特征和风貌。(6)以“心术”论“史德”(见下题)5、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

33、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请根据以上材料,谈谈自己的理解。6、 “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夫有学而无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籯,而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如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

34、,巧若公输,而家无楩楠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室者矣。犹须好是正直,善恶必书,使骄主贼臣所以知惧,此则为虎傅翼,善无可加,所向无敌者矣。苟非其才,不可叨居史任。自敻古已来,能应斯目者,罕见其人。 ”(旧唐书刘子玄传 )请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刘知幾的“史才三长”说。7、 “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夫秽史者所以自秽,谤书者所以自谤,素行为人所羞,文辞何足取重!所患夫心术者,谓其有君子之心而所养未底于粹也。夫有君子之心而所养未粹,大贤以下所不能免也。此而犹夫心术,自非夫子春秋不足以当也。以此责人,不亦难乎?是亦不然也。盖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尽其天而不益以

35、人,虽未能至,苟允知之,亦足以称著书者之心术矣。 ”(文史通义史德 )请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章学诚的史德说。章学诚所谓“史德”, 是刘知几史才三长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说:“夫史有三长, 才、学、识也” 。 “记诵以为学也, 辞采以为才也, 击断以为识也。虽刘氏之所谓才学识, 犹未足以尽其理也” 。 “能具史识者, 必具史德。德者何? 谓著书者之心术也。 ”史德是什么? 就是著书者的心术。心术端正不端正, 公平不公平, 是史德的具本表现。那么怎样做到这一点呢?章氏说:“ 盖欲为良史者 , 当慎辨于天人之际, 尽其天而益以人也。尽其天而不益以人, 虽未能至, 敬允知之, 亦足以称著书者之心术矣” 章

36、学诚以“心术”论“史德” ,要求史家做到,慎心术:就是要做到“气合于理”和“情本于性” ,防止史家“气违理以自用”和“情汩性以自恣” ,即避免史家由于心存偏见或主干好恶而失去客观公正的态度,影响到正确反映客观的历史。养心术:就是强调史家精通儒家文化,治史能够“通六义比兴之旨” ,提高自身史识修养和理论认识水平。四、论述题 3、试论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史学思潮。(1)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日知录 、 天下郡国利病书 、 肇域志 、 历代宅京记 、亭林文集等。顾氏经世的总指导思想是“文须有益于天下” 。(2)黄宗羲的历史批判精神:明夷待访录 、 明儒学案 、 宋元学案 。他将对君主的善恶之评推进了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评:君为天下之大害、 “为万民”与“为一姓” 、 “为天下”与“为君” 、 “一家之法”与“天下之法” 、 “传子”与“传贤” 、抑佛巫与崇工商:(3)王夫之的史论:读通鉴论 、 宋论 。发展进化的历史观: “理”与“势” ;辨析精辟的兴亡论;以史经世的致用论。5、请谈谈对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理解。7、试论中国史学上之求真与致用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