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性”如何“有效”?课题研究中统计方法的运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课题涉及“有效性”研究,如有效作业设计,作业有效性批改,XX学科有效性复习,XX和XX的有效性整合,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力/知识技能等。在课题的研究中,“有效性”一词时有提及,并经常与课题研究的科学性相联系,使研究者对此越加重视。但是何为“有效性”,在课题研究中“有效性”如何体现,又成为研究者(特别是一线教师)觉得重要却不甚明了的概念。举个简单的例子可以来说明一些课题研究者对“有效性”的认识。比如说某位教师研发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然后在自己所任教的班级进行试验使用,过了一段时间后,对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或能力进行测试,通过前后平均分的对比后发现,使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后,全班的整理成绩确实有所提高,于是得出结论:新的教学方法是有效的!老师们不知道有没有发现其中的逻辑问题,或对以上推论产生一些疑问,或者说你自己平时就是这么来看待“有效性”的?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学生成绩有所提高(通过平均分对比),然后证明新方法新方法有效!看似挺顺畅的一个逻辑关系,其中的问题到底出来哪里?那么我来对这个逻辑关系提出三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