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和用法药物一直是防治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奎尼丁应用已近百年,普鲁卡因胺应用也有50年历史60年代,利多卡因在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到80年代,普罗帕酮氟卡尼等药物的应用,使I类药物发展到了顶峰90年代初,CAST结果公布2,人们注意到在心肌梗死后伴室性期前收缩的患者中,应用I类药物虽可使室性期前收缩减少,但总死亡率上升由此引起了人们重视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效益与风险关系,并开始注意II类药物的发展(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现在广泛使用的是改良的VaughanWilams分类,根据药物不同的电生理作用分为四类(表1)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可能不是单一的,如索他洛尔既有卩受体阻滞(II类)作用,又有延长QT间期(II类)作用;胺碘酮同时表现IIIIIIR类的作用,还能阻滞a卩受体;普鲁卡因胺属la类,但它的活性代谢产物N-乙酰普鲁卡因胺(NAPA)具11类作用;奎尼丁同时兼具III类的作用可见以上的分类显得过于简单,同时还有一些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未能包括在内因此,在1991年国外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