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习题级文钧.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25526 上传时间:2018-07-09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习题级文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习题级文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习题级文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习题级文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习题级文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姓名:文钧 班级:汉学 151 学号: 2013101149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先秦文学概说 1概述先秦文学的发展历程。 答:春秋以前 ,文学的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 .诗歌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 .当人类有了语言之后 ,它便产生了 .原始的诗歌 ,与人类的劳动生活紧密相连 ,并且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 .原始歌谣是与音乐、舞蹈密不可分的 . 远古口头文学除原始歌谣之外 ,还有神话传说 .我国古代有着丰富多采的神话 ,但因年代久远 ,散失甚多 ,未能系统、完整地保存下来 .现在所看到的一些零星的片断 ,大都出于后世的传说和记载 ,己不 完全是古代神话的本来面目 ,但它们总算基本上保留了古

2、代神话的形态和特质 .它们具有不朽的认识价值和高度的审美价值 ,无愧为文学艺术的“武库”和“土壤” . 现存最古可识并用于文献记录的文字是 3000 多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我国至迟在殷商社会中期(约前 14 世纪)就有了初步定型的文字和用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 .甲骨卜辞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占卜的记录 ,其中也间或有少量与占卜有关或其他偶然的记事文字 .卜辞作者即殷商时身兼神、史之职的巫觋 .殷人迷信鬼神 ,凡事必卜 ,此时记事文字 ,主要是记录卜辞 .占卜内容颇广 ,有关于狩猎生活、农业生 产、祭祀、战争者 ,有例行者 ,也有大事而占者 .从现存文献材料看来 ,卜辞是中国最早的散文 .其特点

3、是内容简单 ,形式朴素 ,文字简略 ,不成篇章 2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历程。 答: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祥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 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2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的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

4、看,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都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划,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记事记言声情并茂。 3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历史阶段。 答: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 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第二阶段从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祥瞻,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

5、发展到新的高峰。 第二章 神 话 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 古代神话表现的我们祖先的伟大理想和伟大精神力量,体现了远古先民的伟大崇高之美。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正是这 种可贵的素质和精神力量,不断驱动着我们的先民同自然和社会斗争,努力以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新的未来,新的生活。在那个时代,虽然人类战胜自然的“力量”还很微弱,神话中表现的精神力量还不是当时的先民所能真正具备的,但其刚毅不屈、执著进取、一往无前压倒自然力的精神,却向人们展示着一个光明的未来。这个未来对原始人来说,虽然是那么遥远,但他们的强烈愿望、崇高壮美的精神力量,却是促使人类走向进步的最早的伟大精神遗产。自然的力量一旦为人们

6、认识,知晓了它的作用、方向及影响,就会更多地服从于人们的意志,并且利用它来达到人类自身的目 的,使其从恶魔似的统治者,变成顺从的奴仆。上古神话雄辩地透视了一个历史的真理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 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答: 1、中国古代神话形态齐全、题材内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全面,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体现出时代精神,如夸父逐日的不屈的精神。 2. 中国古代神话善用修辞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善用对比、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法上,这样增加了神话作品的文学性、趣味性,为后世的文学修辞发展奠定了基础如共工撞不周山,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3 3.多用意象,想象力丰富,包含了古代人民的

7、情感。 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上古时代,人类生产力十分低下,不能 正确的认识自然,所以更多的还是畏惧自然 ,鲧禹治水、女娲补天的故事都是人们在自然的统治下进行改变,但还是畏惧自然的表现。 4名词解释:神话。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 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第三章诗经 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情况如何? 答:跨越了大约 600 年 .关

8、于诗经的收集和编选 ,有“王官采诗”和“孔子删诗”的说法。王官采诗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 ,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 ,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 ,目的是了解民情。孔子删诗 :这种说法见于史记 ,据说原有古诗 3000 篇 ,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 300 篇 ,整理出了诗经。现在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 ,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 .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 的过程 . 2诗经是如何分类与编排的? 答: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辑的。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是三百篇中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 雅是周人所谓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 颂是朝廷和

9、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3汉代的传诗的情况如何? 答: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 4诗经的思想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答: 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这类的作品大多保存在大雅和颂当中 ,大多以祭祀和歌颂祖先为主 ,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 ,或赞颂先人的德业 ,为歌4 功颂德之作 .如生民写了始祖后稷的诞生神话和他对农业的贡献; 2、农事诗 诗经中有很多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的诗 ,其中七月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 3、燕飨诗 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 ,如小雅

10、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的诗 . 4、怨刺诗 产生于西周末期 ,大量反映了当时的政治黑暗 ,社会动荡 ,反映丧乱 ,针砭时弊 .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当中 ,如民劳、荡、 节南山、硕鼠、南山等等。 5、战争徭役诗 有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 ,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 ,充满乐观精神 ,如大雅中的江汉,六月等 6、婚姻爱情诗 诗经中写得最多的大概就是这类题材的诗了 ,有写男女之间互相爱慕的诗 ,如邶风静女 ,有写女子对男子的思念的 ,如郑风子衿 ,有写男子对女子爱慕的 ,如周南关雎 ,还有写婚姻家庭的 ,如卫风氓 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答: 1、鲜明的形象性 诗经中大部分作品是

11、抒情诗。这些诗不以刻划人物为主,但其中有了较 为鲜明的主人公形象。诗人往往通过感情的直接倾诉,使人感受到他们的不同个性。同是思念恋人的歌,郑风狡童中的姑娘在失恋时悲伤地唱道:“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而褰裳中的女主人公则诙谐地戏谑对方:“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岂无他人”。 2、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前人把诗中的表现手法概括为赋、比、兴。宋代朱熹对赋比兴的解释最为妥贴。他说:“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集传)赋就是直言其事,直抒其情。 3、富于表现力的诗歌形式 诗经中主要是四言诗,每句二拍 ,每拍两字。这是在原始歌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期诗歌样式,适应了当时

12、劳动、舞蹈的节奏和语言发展水平。但不少作品又突破了四言的格局采用从二言到八言不等的句式,形成了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的诗体。 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5 答:朱熹所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 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

13、漓尽致。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 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

14、思之情。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例如,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止于楚,止于桑。与下文的子车家的三个儿子为秦穆公殉葬没有联系,兴就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欣赏的过度作用。 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 答: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时代,汉语已有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为诗人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诗经中数量丰富的名词,显示出诗人对客观事物有充分的认识。诗经对动作描绘的具体准确,表明诗人具体细致的观察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如芣莒,将采芣莒的动作分解开来,以六个动词分别加以表示

15、:“采,始求之也;有,既得之也。”“掇,拾也;捋,取其子也。”“袺,以衣贮之而执其衽也。襭,以衣贮之而扱其衽于带间也。”(朱熹诗集传卷一) 六个动词,鲜明生动地描绘出采芣莒的图景。后世常用的修辞手段,在诗经中几乎都能找:夸张如“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卫风河广),对比如“女也不爽,士6 贰其行”(卫风氓),对偶如“縠则异室,死则同穴”(王风大车)等等。 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

16、“兮”、“之”、“止”、“思” 、“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8从大雅生民、王风黍离、秦风蒹葭、卫风氓、豳风七月、小雅采微中 ,选择两篇进行赏析。 答:豳风七月:七月属于十五国风中的豳风。豳在今陕西省彬县一带地方。这首

17、诗篇幅较长,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奴隶的生活状况,可以看作是西周奴隶社会的缩影。为了便于掌握这首诗,首先要了解它在写法上的特点。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描写“农夫”也就是农业奴隶一家一年到头的牛马般的劳动。但是它把一年中各种劳务基本按照不同季节分叙在八章诗中,有点像后来四季调、十二月调一类民歌的写法。所以它的每一宗叙事都可分为两个部分,前部分是时序性事物,后部分才是劳务内容。前部分可视为引起,后部分可视为本 题。另外前部分时序性事物又往往从较远的时序咏起,一点点过渡到劳务的季节上来,了解了这种写法上的特点,诗就容易读了。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主要是用朴实的语言叙写实际情事,靠事物本身的素朴的真实性打动读者

18、。 一、七月是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它广泛而真实地展示了西周初年农耕奴隶们的生活图景。诗风古朴淳厚,虽然没有像春秋时代某些作品那样对奴隶主强烈的指控与反抗,但我们从这种平谈、低沉而凄婉的调子中,从全诗摆出来的一系列事实中,可以具体而深切地感受到农耕奴隶们被奴役、被剥削、被践踏的深重苦难。奴隶主不但剥削 他们的劳动,霸占他们创造的财富,还占有奴隶的人身,这篇诗是奴隶社会阶级压迫的真实写照。7 但由于歌者采取了类似四季调之类的写法,中间夹带上不少带有季节特征的自然事物或情事,不仅不感到枯燥呆板,而且相当活脱,形象,并具有浓厚的抒情咏叹意味。 二、朱熹诗集传在七月的每一章诗下面都注明:“赋也。”这篇长

19、诗确是按照一年四季时令的顺序用铺叙的方法来写的,这样,农耕奴隶们春夏蚕桑耕作,秋天收获入仓,冬季打猎服杂役,一年到头永无休止的辛劳和饥寒的威胁等等,就具体、全面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读来真切感人。虽属平实的 叙事,常常能注意到描写的生动性与趣味性。如第二章写女奴采桑,通过季节背景的衬托和人物行动的具体描写,形成一幅画面。我们似乎看到在黄鹂歌唱的阳春佳节,女奴挎着深深的篮子,沿着一条小路向桑林走去的生动情景。其中写劳动过程只有两句:“春日迟迟,采蘩祁祁”,春天的白昼长而又长,采集的白蒿多而又多,不言劳苦,其辛劳的感慨充溢于字里行间。再加上末句对贵族凌辱的忧心,女奴悲惨的生活地位便充分揭示出来了。又如

20、第三章的后半写纺绩织作,先说“载玄载黄,我朱孔阳”,又是黑里透红的,又是黄色的,又是鲜艳的大红色的,好不热闹,然后陡 然一结:“为公子裳。”都是给贵族做衣裳用的。这种前后的倒置和猛然转折,色彩更为强烈地显示出奴隶的辛勤劳作不过是为他人做嫁的极端不合理性。如果改为顺写,先点出为公子做衣,再续言织染各色织物,便平衍乏味,没有这样浓烈的效果了。 同时诗中也兼有写景抒情之笔,如“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反衬出农家女子担心被蹂躏的忧愁;又如在铺叙事实的同时,又为无衣无食、辛苦不已的悲惨生活不时发出“嗟我农夫”的慨叹。另外,还写了众多的草木昆虫,如写蟋蟀由远而近的迁徙,造成天寒迫人的气氛,为下文一家老幼苦度寒

21、冬的叙述作了铺垫。 三 、由于民歌作者对生活中韵事物非常熟悉,有些描写细腻动人。如第四章中写斯螽的呜叫,言“动股”,写莎鸡的呜叫,言“振羽”,都是用其发声时的肢体特征加以表现,形象生动而不雷同。又如下文写蟋蟀随着气候趋冷而内移,由野而宇,由字而户,由户而床,读来津津有味。 四、运用对比手法。可以说整首诗都处于奴隶与奴隶主生活的对比中,有时也运用于具体章节里。如第六章前半言收获果品稻谷,酿成美酒,供奴隶主祈求长寿,后半则说奴隶自己的生活是拾麻籽,吃苦菜,烧臭椿。两相对照,给人的感受更加鲜明强烈。 五、朴素的语言、多变的句式和对 比手法的运用。出语平谈,自然天成,无斧凿痕迹,历来就为诗文评论家们所

22、称道。七月8 语言古朴自然、深沉厚重,述说的是奴隶们真实的感情,心底的声音,不需要着意修饰与形容,自有其内在的感人力量。七月以四言为主,也杂用了五、六、七、八言等句式,“上入执宫功”为五言,“殆及公子同归”为六言,“二之日凿冰冲冲”为七言,“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为八言。读起来,既有整齐的节奏,又能灵活多变地适应叙事,状物、写景,抒情的需要,更觉自然而顺畅。七月并不像小雅北山那样明显地运用了对比句,而是读完整个诗篇自然地感受到奴隶 与奴隶主之间贵贱贫富的悬殊,一方是艳丽和暖的衣裘,一方是“无衣无褐”的冻馁,一方是果酒嘉蔬,一方是“采荼薪樗”;一方是不劳而获,一方是辛劳而无所得,等等,从而有利地揭露

23、了社会的不合理性。 总之,我们从七月一诗中就可以看到诗经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 卫风氓:这是一首描写忠贞于爱情、又能勤劳持家的女子被负心的男人抛弃之后,抒发内心的痛苦、哀怨、悔恨之情的名篇。作品的女主人公只是一位具有那个时代的代表性的普通妇女的艺术形象,但它反映了春秋时期 奴隶制的末期,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支配下,广大妇 女所遭受的欺凌和痛苦,更重要的是同时也表现了为人所歧视的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妇女所具有的纯真、善良、热爱劳动、不甘心受欺凌、不甘心受压迫的美好品德。 这是一首以叙事为主的兼有抒情的诗作,全篇以女主人公的语气,以女主人公的感情变化、身世遭遇为线索,展开了叙述,生动地刻画了女主人公

24、的人物性格,表现了女主人公可贵的思想品德。 第一章和第二章,作品集中笔墨描写了女主人公初恋未婚时的情景:“氓”借“抱布贸丝”为因由,来找女子商量婚嫁之事。男子已经是急不可待而啧有烦言,甚至都要发怒了。女子深情地陪着他涉过淇水,直至 送他到“顿丘”,耐心地向他解释:“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并爽快地答应他“秋以为期”。 迎娶的日子快到了,女子急切地盼望着男子的到来。你看她,“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从中看得出她的那颗真挚的心,早已完全交给了她所爱的男人。因而他们终于结成了夫妇。 第三章,写女子婚后的情况变化。作品的主人公女子婚后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究竟发生了怎样

25、的变化,这一章并没有交代,只是抒发了女子对婚后生活的感叹。当然,这感叹是有来由的,9 是针对她婚后生活的实际遭受而发出来的。所以,我们通过她的感叹, 完全可以想象到她婚后生活的不如意。 她用鸠“无食桑葚”作比喻,告诫女子不要沉醉于对男人的爱恋,因为陷身于这种爱恋之中,其结果将使自己无法摆脱由此带来的痛苦。女子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感叹呢?这说明她婚后的生活给她带来了不可摆脱的痛苦,这痛苦又来源于“与士耽”,这便明白地告诉人们,她的痛苦是由于她所爱恋的男人负了心。我们应该注意这里的“耽”字。“耽”,解释为“迷恋”或“欢爱”,是不够确切的,在迷恋或欢爱前面应加上“过于” 2 个字,应为“耽”所表现的迷

26、恋或欢爱是超出一般的。从这个“耽”字我们可以想见,女子是深深地爱着 男子,而男子也曾经深深地爱过女子。问题在于,女子“耽”为什么不可脱,男子“耽”为什么就可脱?这便表现了女子与男子在对待爱情上的 2 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态度也表现了他们不同的人格。女子之所以不可脱,是因为她对爱情真挚、专一。当她失去了爱情之际,她痛苦万分而不可解脱。男子所以可脱,是因为他爱情不真也不专,当他追求女子时,他可以表现为“蚩蚩”之状,装得那么忠厚老实;他可以表现为情深义厚,是那么急不可待。然而当他的目的达到了,满足了私欲之际,他变了心,背叛了初衷。而这一切他是做得那么轻松自如、毫不介意。对于 1 个爱 情不真不专

27、一的人,当他抛弃了爱情之际,他只会感到得意随心,还有什么痛苦可言呢? 第四章和第五章写的是女子婚后的遭遇,同时也抒发了女主人公对负心男人的怨愤之情。 婚后,女子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可她毫无怨言。想当初,她怀着对男子真挚的爱,度过汤汤的淇水嫁到他家;婚后,女子没有任何违背初衷的想法和表现,而男子却反复无常,变了初衷。女子出于对男人的爱,婚后,她“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而男子却一改初恋时的态度,对她非常粗暴,甚至是虐待。女子回家向兄弟们诉说,兄弟们不但不能理解她,反而嘲笑她,真是教她满怀心事无从诉说, 也只好自思自虑,自我伤悼了。 最后一章写女子从怨到恨,以至于下决心与男子决裂的感情。想当初嫁与男

28、子时是想要与他白头偕老的,谁想到到头来竟使人生怨。负心的男子完全忘掉了总角之时两小无猜的恋情,也完全忘掉了初恋时的山盟海誓,谁能想到他能如此反复无常呢?既然如此了,那我们的爱情也就到此为止吧! 作品巧妙地用女主人公的自述,刻划了女主人公鲜明的性格,她心地纯洁,品质善良;她勤劳俭朴,忠贞于爱情,但她却错误10 地爱上了 1 个“二三其德”的男人。她初时忍受,希望他能回心转意;不想他对自己竟然粗暴起来。她痛苦,她悔恨,但是她没有苦苦哀求,乞人怜悯,当她觉察到事态已经无可挽回之际,她立刻下定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显示出她绝不甘心忍受欺凌,绝不乞求爱怜的坚强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 作品还描写了

29、1 个负心男子的形象。他以假象骗得了女子的爱情,目的达到之后,又轻易地背弃女子的爱情。他“二三其德”,反复无常,自食其言。这样的男子在旧社会是屡见不鲜,不足为奇的。即使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的男子(或女子)也并不少见。因此,作品塑造的这 2 个人物形象,对今天的读者依然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作品在语言方面也颇具特色。作品通过对 人物的动作行为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如第一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就是写“氓”的行为表现,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人物的形态 蚩蚩之状,而且也理会了他的内心 他是来打女子的主意的。再如第二章“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30、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写的都是女子盼望男子到来时的行为表现。这些描写生动地刻划出女主人公对她所爱的男子的深挚情谊,刻划出主人公女子那纯洁善良的心地,真挚诚笃的爱情。又如第五章“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四句诗真切地表现了女主人公不仅能勤俭 持家,而且还经受得住贫困生活的考验,承担得起家庭主妇的全部责任,即使含辛茹苦,仍然忠贞于爱情的高贵品格。 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 305 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其中包括十五“国风”,有诗 160 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 105 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 10 篇。“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边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 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比较大的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他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时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