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同济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I硕士学位论文(专业学位)细胞式生产方式技术工人的胜任力研究姓 名:学 号:所在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职业类型:工程硕士专业领域:物流工程指导教师: 教授副指导教师: 教授年 月目录细胞式生产方式下的技术工人胜任力研究 同济大学同济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III摘要细胞式生产方式在日本的制造业得到关注是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后期,它的出现是为了适应制造业所面临的市场状况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流水线生产方式相比,细胞式生产方式更有利于应对频繁的生产模式变化,更容易适应市场所要求的多品种、小批量的要求;减少了产品库存和半成品库存,增加了现金流;比起新建、转移车间的流水线方式
2、,设备投资更少;得到改善的不仅仅是制造生产线,细胞式生产方式带来的最大效果表现在劳动者的意识改变上,流水线时期的单工种工人转变为细胞式生产方式时代的多技能工人,劳动者的热情和责任感得到提高,卓有成效地提高了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在流水线生产方式向细胞式生产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构建技术工人胜任力模型日益成为重要环节。 本文以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环境下细胞式生产方式的改进为研究目的,综合运用文本分析、实证研究、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从胜任力的角度研究了细胞式生产方式下的技术工人素质和可得性。从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视角,综合运用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管理学、工业工程等学科知识,构建了细胞式生产方式下的技术工人胜任力模型
3、。本文首先研究细胞式生产方式的实现思路和转型路径,从工作设计的角度分析技术工人特征与角色,运用工作分析的方法得出胜任力要素。在此基础上,通过福岛大学产业系统实验室进行的细胞式生产方式实验,研究技术工人胜任力变量和组装时间的相关关系,并界定高绩效者和一般绩效者。通过问卷调查法测量区分出高绩效者和一般绩效者的胜任力,运用 PASW Statistic 18 进行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以此构建细胞式生产方式下的技术工人胜任力模型。最后,结合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将技术工人胜任力模型应用于工作分析和评价、招聘与甄选、培训与开发、考核和薪酬等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关键词:细胞式生产方式,技术工人,工作设计,胜任
4、力Tongji University Master of Philosophy AbstractIVABSTRACTSince the late 1990s cellular manufacturing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n advance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by Japa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small batch size requirements in the marke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fun
5、ctional manufacturing, the effects of cellular manufacturing are including reduction in setup time and cycle time, inventory level, equipment investment, tooling requirements and material handling, furthermor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product quality, control of operations, scheduling, and space
6、utilization. More importantly, employee morale in cellular manufacturing is greatly improved. During the changeover process from the traditional functional manufacturing to cellular manufacturing, the competency factors of the technical work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7、to build competency model of technical workers in cellular manufacturing. The investigation is made by using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including content analysis, questionnaire method, lab experiment, statistical methods. This paper is organized as follows. As an introduction, it describes the resea
8、rch theory background, how to relate competency model, cellular manufacturing, and job design. Then the changeover path from functional manufacturing to cellular manufacturing is clearly explained, defining the features of technical workers and competency factors. In the view of competency model, th
9、e experiments of cellular manufacturing in Japan Fukushima University are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etency and assembly performance of technical workers. Next, the competency model is built to answer the difference of high-performance workers and low-performance workers in ce
10、llular manufacturing via PASW Statistic 18. In the finality, the competency model of technical workers in cellular manufacturing is discussed to apply into practice. Key Words: cellular manufacturing, workers, job design, competency model同济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V目录摘要 .IABSTRACT.II第 1 章 引言 .1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
11、.1.1 研究背景 .11.1.2 问题的提出 .2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31.2.1 胜任力和胜任力模型 .31.2.2 细胞式生产方式 .31.3 研究方法、内容及框架 .31.3.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1.3.2 研究内容及框架 .31.4 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3第 2 章 相关理论综述 .32.1 胜任力概念与理论 .32.1.1 胜任力的界定和分类 .32.1.2 胜任力模型的界定、构建与应用 .32.1.3 技术工人胜任力研究 .32.2 细胞式生产方式的创新 .32.2.1 细胞式生产方式的起源 .32.2.2 细胞式生产方式的普及条件 .32.2.3 细胞式
12、生产方式与欧美单元生产方式比较 .32.3 技术工人的工作设计 .32.3.1 流水线生产方式的工作设计 .32.3.2 工业发达国家的工作设计理论 .32.3.3 细胞式生产方式的工作设计 .32.4 本章小结 .3第 3 章 细胞式生产方式下的技术工人所需素质分析 .33.1 细胞式生产方式的技术工人分析 .33.1.1 细胞式生产方式的基本分类和技术工人角色 .33.1.2 细胞式生产方式的比较优势 .33.2 细胞式生产方式的转换 .33.2.1 细胞式生产方式的支撑技术研究 .33.2.2 细胞式生产方式的技术工人意识变革 .3同济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VI3.3 细胞式生产方式的
13、技术工人工作分析 .33.4 本章小结 .3第 4 章 细胞式生产方式下的技术工人胜任力实验与分析 .34.1 实验介绍 .34.1.1 实验目的 .34.1.2 实验方法和研究假设 .34.2 组装时间分析 .34.2.1 组装时间的统计描述 .34.2.2 高绩效者和一般绩效者的区分 .34.3 实验结论 .34.3.1 技术工人成就与行动的衡量 .34.3.2 技术工人认知与能力的衡量 .34.3.3 技术工人自我效能感的衡量 .34.3.4 技术工人其他个人特征的衡量 .34.4 本章小结 .3第 5 章 细胞式生产方式技术工人胜任力模型构建 .35.1 胜任力量表设计 .35.2 胜
14、任力量表统计分析 .35.2.1 胜任力量表的信度分析 .35.2.2 胜任力量表的效度分析 .35.3 胜任力模型构建 .35.4 本章小结 .3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36.1 结论 .36.2 启示与建议 .36.3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3致谢 .3参考文献 .3附录 A 细胞式生产方式的技术工人胜任力量表 .3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第 1 章 引言1第 1 章 引言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1.1.1 研究背景制造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它的高度发达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是衡量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也是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地
15、位的关键因素。没有制造业,就没有国家经济发展,制造业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从全球经济以及制造业发展环境来看,中国大力发展制造业,尤其是高品质制造业,是保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必然道路。长期以来,制造业是技术进步、相关技能和企业理念的主要来源者、使用者和传播者,它是经济增长的引擎(Chenery etc.,1986) 1。制造业应对全球化市场和用户需求不断提高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产品的技术水平、质量、服务、交货期、成本等方面的竞争。日新月异的制造技术给制造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导致了制造业传统生产方式的变革,并引发出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细胞式生产等新的生产方式。从需求阶段来看,制造业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6、,分别是:第一个阶段是少量定制;第二阶段是少量标准化阶段;第三个阶段大批量标准化生产;第四阶段大批量定制化;第五阶段是个性化量产。随着新工业革命步伐加快,在成本控制的范围内和允许客户施加更大影响的情况下,提供多样化产品将成为越来越明显的特征(马什,2012) 2。细胞式生产方式在日本的制造业得到关注是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后期,它的出现是为了适应市场所要求的多品种、小批量的要求。经济的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必然给各个国家带来不可避免的影响,但就一个具体国家的某个时期而言,它的表现形式又是有所不同的。对于日本这样一个发达国家来讲,全球化为日本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
17、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发展中国家竞争的严峻考验。1985 年广场协议以后,由于日元大幅度升值,迫使日本企业将国内工厂大举向土地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转移。就制造业来说,企业往往将相对成熟的、易于大批量生产的产品转移到海外,而把那些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产品以及新产品的生产留在国内,这种分工加速了国内生产类型从“大批量生产”向“多品种小批量同济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细胞式生产方式下的技术工人胜任力研究2生产”的转变(俞晓军,2010) 3。对于中国来讲,制造业进入了提速期,参与国际分工的范围和层次不断扩大,中国各地区特别是沿海发到地区依赖其所拥有的地理位置、劳动力、自然资源及国家的优惠
18、政策,以代工者身份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中,大量地吸收了国际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产业转移和外包订单,使那些以劳动密集的、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业得到了迅速的成长。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备受瞩目。中国的制造业是世界产业链条中重要的一环,但称中国为“世界工厂”为时尚早,中国更应该被叫做“世界车间” 。中国同英国、美国和日本这些曾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国家间还有巨大的差距,不论是整体经济实力、产品品质还是竞争力上看,中国都无法同这些在世界经济史中被界定为“世界工厂”的国家相比,而在人才驱动的创新竞争力上差距尤其明显(孙林岩,2008) 4。人才驱动的创新是国家竞争力之中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一个国家
19、的技术工人素质与供应,包括科学家、研究人员、工程师等,及其最后带动创新的能力,是制造业竞争力最重要的驱动因素(德勤,2013) 5。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发展困境,刘易斯拐点正在逼近,随着劳动力、土地、原材料和能源等要素成本的上升以及人民币升值。中国制造业的综合成本已经超过越南等新兴发展中国家,加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等因素,可能对中国制造业造成致命打击的全球第四次制造业转移正从中国启动。与此相对应, 日本制造企业正在回归本土建厂,美国政府提出实施重振制造业战略。中国制造业繁荣背后的隐忧,凹显出人才驱动的创新短板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巨大约束(章玉贵,2012) 6。在这一背景下,研究细胞式生产方式的技术
20、工人素质和可得性,对于提升中国制造业乃至全球制造业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1.2 问题的提出与上述转变相一致的是,企业参与竞争的方式也必须改变,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在竞争方式的转变过程中,企业迫切需要吸收新的管理思想、构建新的管理组织、学习新的管理方法。和大批量标准化阶段的流水线生产方式相比,细胞式生产方式更有利于应对频繁的生产模式变化, 更容易适应市场所要求的多品种、小批量的要求;减少了产品库存和半成品库存,增加了现金流;比起新建、转移车间流水线等,设备投资更少;得到改善的不仅仅是制造生产线,细胞生产方式带来的最大效果表现在劳动者的意识改变上,流水线时期的单工种工人转
21、变为细胞式生产方式时代的多技能工人,劳动者的热情和责任感得到提高,卓有成效地提高了生产率和产品质量(酒卷久,2006)7。郎咸平教授(2006) 8关于佳能成功十年专题研究报告指出,佳能通过第 1 章 引言3实施细胞式生产方式,仅仅从这一环节入手,改造了整个佳能结构和系统,这是佳能成功的关键之处。生产方式的创新,即由传统流水线生产方式转向细胞式生产方式,对于世界制造中心的中国以及中国企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以细胞式生产方式的技术工人胜任力模型为研究内容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制造业是技术进步、相关技能和企业理念的主要来源者、使用者和传播者,它是经济增长的引擎。随着中国制造业转
22、型升级的推进,生产方式的创新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应对来自市场状况和市场环境的变化。细胞式生产方式是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是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排除作业中的各种浪费的“依赖于人的生产形态” ,在制造业中的推广应用已经成为大趋势。二是技术工人的素质和可得性是国家竞争力之中重要的驱动因素,培养多技能工人一定程度上能够应对技术工人短缺这一挑战,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推动劳动的人性化。在欧美发达国家,胜任力的研究与应用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程度,而目前在中国,有关胜任力的研究与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应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 “扬长避短” ,借鉴日本推广细胞式生产方式的经验并提升技术工人
23、的素质和可得性,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这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 细胞式生产方式的技术工人工作设计2. 细胞式生产方式的意识构建3. 细胞式生产方式下的技术工人胜任力模型构建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1.2.1 胜任力和胜任力模型在欧美发达国家,胜任力的研究与应用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程度;而目前在中国,有关胜任力的研究与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胜任力(Competency)来自拉丁语 Competere,意识是适当的(Suitable)(Nordhaung, 1993)9。胜任力在管理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最早可追溯到 Taylor(1911)10 通过“时间
24、-动作研究”对胜任力进行的分析和研究。他认识到,优秀工人与较差工人在完成他们工作时的差异,建议管理者用时间和动作分析方法,去界定工人的胜任力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同时采用系统的培训和发展活动去提高工人的胜任力,提高组织效能。由于提出了“管理胜任力运动(Management Competencies Movement) ”这同济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细胞式生产方式下的技术工人胜任力研究4一概念。泰罗成为最早运用工作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人的胜任力的学者。Flanagan (1954)11 首先提出“关键事件”方法,根据公司管理者的工作分析,认定 7 个管理者工作要素,即生产监督、生产领导、员工监督、人际协
25、调、与员工的接触和交往、工作的组织计划与准备以及劳资关系。McClelland 在 1970 年建立了第一胜任力模型,他们把被试者分为绩效组与普通组,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收集两个样本组中的关键行为。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个复杂的内容分析法,识别将两组样本区别开来的主要胜任力,并且认为这些胜任力就是工作中出色业绩的决定因素。McClelland 在 1973 年发表了文章“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标志着现代胜任力运动的开端(赵曙明,2002) 12。胜任力一词最早在 1970 年由 McClelland 正式提出并广为人知
26、。他认为智力并不是决定个人工作绩效好坏的唯一因素,而是个人所具备的态度、特质、认知等,即胜任力才是影响工作绩效的关键因素。学者纷纷提出自己对胜任力定义的理解。Woodruffe( 1991) 13 定义胜任力是人们在工作中需要展示的行为模式的团组,而不是工作本身,是一种明显的、能使个体胜任完成某项工作的行为。Boyatzis (1996) 14 描述胜任力是指影响个人在工作上表现出更高绩效及成果的基本关键特征。王重鸣(2000) 15 提出胜任力是指导致高绩效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价值观、个性、动机等特征(Knowledge, Skill, Attitude and others) 。目前被全
27、世界广泛接受的是 Spencer、McClelland 和 Spencer(1994) 16的定义,即胜任力是指特质、动机、自我概念、社会角色、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等能够可靠测量并可以把高绩效员工与一般绩效员工区分开来的任何个体特征。由上述对胜任力的界定,并不意味着任何技能、知识、个性等都是胜任力,胜任力并不是这些方面的简单相加(Raelin and Cooledge, 1995)17。Barley(1996) 18 指出,胜任力具有情境依赖性,要求将胜任力置于人、职位、组织三者相匹配的框架中,具有较强的动态性。胜任力具有可习得性和迁移性,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干中学”或培训来开发,以不断提高
28、其广度和深度(聂雪林,钟建安,2006) 19。Spencer 和 Spencer(1993) 20 探讨了在 200 多种不同的工作中哪些胜任力是工作高绩效者正在使用的,研究发现,高绩效通常是一组具体的胜任力按照一种特殊方式相组合的产物,针对许多高绩效者进行胜任力的行为事例调查后,找到这些人共同成功关键的特征,将这些特征建立成一个模型,即胜任力模型。经过近二十年对胜任力的研究和应用,提出了冰山模型(The Iceberg Model) 、洋葱模型(The Onion Model)和胜任力词典(The Competency Dictionary) 。Mclagan(1996 ) 21 认为,胜任力模型是一种用以描述操作一项特定工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