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版:2016年4月:学习指导答案.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25690 上传时间:2018-07-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A版:2016年4月:学习指导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A版:2016年4月:学习指导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A版:2016年4月:学习指导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A版:2016年4月:学习指导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A版:2016年4月:学习指导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3.1938; 毛泽东 ;论新阶段 4.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5.1945; 七大 6.萌芽; 形成时期 ;成熟, 继续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7.革命斗争的艰巨性和环境的复杂性; 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8.1997 9.1982; 十二大 10.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 大革命 11.两大理论成果; 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12.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13.与时俱进 14.发展;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 统筹兼顾 15.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16.第一、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第二、实 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总而言之,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达到实事求是。 17.延安整风和 党的七大

3、 18.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的理论。 19.十一届三中全会 20.实事求是 21.毛泽东思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2.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 23.“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 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

4、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 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25.全面

5、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从严治党 二辨析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答:正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他 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最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2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与时俱进。 答:错误。党的思想

6、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党的思想路 线。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因为无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还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都是实事求是精神的具体展开。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容。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对思想路线阐述和发挥过程中,分别强调解放思想,或与时俱进,或求真务实,都是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所提出的重点要求,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由此可见,党的思想

7、路线的实质,是实事求是。 三 材料题 ( 1)马克思主义是产生于西方的科学学说,“千年伟人”的评选进一步印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科学真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解决了哪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某一理论成果分析说明即可)。(能够表述 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一理论成果,并且说明这一理论成果与解决某

8、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相关。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解决了中国经济体制选择的问题,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们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市场机制高效地配置资源;另一方面又在社会主义国家有效的宏观调控下,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地发展。) 第二章 一、填空题 1.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2.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五四运动” 3.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4.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 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5.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6.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 7.无产阶级、 农民阶级 、小资

9、产阶级和 民族资产阶级 8.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9.土地革命 10.武装斗争 11.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2.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 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 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 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就 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3.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大革命的失败; 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五次 “ 反围剿 ” 战争的失败 14.星星

10、之火,可以燎原 15.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6.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17.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自我批评的作风 二辨析题 1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 答:错。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而只是反对资本主义中的官僚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中的官僚资产阶级;中国的资产阶级包括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对象,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革命的一面,又有软弱的一面

1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无产阶级联合的对象,不是革命的对象。 2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因此,它不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了。 答:错。五四运动以 后,中国的民主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革命,被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范畴。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五四运动以后,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思想,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三材料分析题 ( 1)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不从中国实际出发,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

12、 2)毛泽东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之所以走这条道路,是由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中国国情决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国情决定中国革命必须采取武装斗争的形式,必须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去积蓄力量,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新民主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工业化; 对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3.三大改造完成 4.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5.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6.制度基础 7.互助组、 初级社 、高级社 8.和平赎买 9.国家所得税、 企业公积金 、工人福利费、 资方红利 10.和平赎买 11

13、.国营经济、 合作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12.没收官僚资本 13.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14.全行业公私合营 15.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 16.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辨析题 1、答: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才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2、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上,“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答:错。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

14、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种完善和发展绝不是回到社会主义改造前的状态。社会主义改革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三材料分析题 (1)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既确立了社会主义因素的领导地位,又允许非社会主义因素,包括资本主义因 素的存在。允许资本家在一定程度内的剥削,对安排工人就业,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具有积极意义,符合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利益。 (

15、2)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和部分资本家破坏经济秩序、危害国家利益的不法行为,表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营经济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为 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迅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第四章 一、填空题 1.第二次结合 2.以苏为鉴 3.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 4

16、.经济建设要实事求是,发展速度要适当,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超越阶段,生产关系要适 应生产力; 5.民主 6.实现国家工业化 7.重工业、 轻工业 和农业 8.“两步走” 9. 规模大, 公有化程度高 10.“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11.论十大关系 的发表 12. 发展生产力 13.“两参一改三结合” 1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 15. 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二辨析题 1、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错误。( 1) 1956 年 4 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正

17、式提出 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2)他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对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的思想。强调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按照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 3)还应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中央与地方,国家、集体与个人等一系列关系,实行 “两条腿 “走路的方针。 2、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 “左 “倾错误的主要表现是经济上急于求成和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化。 正确。( 1)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十分艰难的探索过程,当时面临的主要是两大问题:一

18、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问题。 ( 2) 1957 年后的 20 年中,受党在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的影响,在这两大问题上一度发生严重失误,导致经济上急于求成和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严重后果,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走入歧途。 三材料分析题 (1) 生产资料所有制:“一大二公”,盲目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严重地脱离了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分配方式:“一平二调”,实行平均主义和无偿调用,完全违背按劳分配的原则。危害: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很大的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 2)坚持 实事求是的思想

19、路线,搞建设必须从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不应片面追求高速度。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 第五章 一、填空题 1.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 我国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必由之路; 根本原则 ;本质属性; 内在要求 ;领导核心。 3.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3.十三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 立国之本 ;强国之路。 5.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6.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

20、议 7.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要体现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离开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就不能与时俱进、就会变成僵化教条。离开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 8.基本纲领 9.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0.社会性质 11.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 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12.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13.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

21、制定指明了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14.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依据,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和科学回答 二辨析题 1、答:本命题错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2、答:本命题错误。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性质不同,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

22、,而是一个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各革命阶级在内的联合专政;经济上存在着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个体经济成分和资本主义经济成分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在政治上是人民民主专政,在经济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三、材料分析题 ( 1)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

23、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 2)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首先,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从 1956 年生产资料私 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为标志,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经历上百年的时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之上的,从而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已经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使我国的生产力和市场经济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日趋成熟和日臻完善。其次,是由我国的现实状况决定的。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24、会以来,经过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实力有了巨大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我国还没有完全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完善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这种现实状况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来改变这种落后的现状,然后才能进入较高级的发展阶段。最后,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征和国际环境决定的。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现代化的水平和标准是不断提高的。 (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它是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

25、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再认识的理论成果。坚持这一论断,才能使我们对这个阶段的矛盾和主要任务做出科学判断,有效地避免犯“左”的或右的错误,克服急于求成、盲目求纯的急躁情绪,脚踏实地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和思想准备,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从思想上和 行动上提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 第六章 一、填空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

26、.1980 年,邓小平 3.1992,南方谈话 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十三大; 十五大 ; 21 世纪第一个 10 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 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建党 100 周年时,使国民经 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 21 世纪中叶建国 100 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 建成 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7.离开生产力水平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以阶级斗争为纲取代了发展生产力、以为只要搞公有制和提高公有化程度就能推动生产力发展和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条

27、件下还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8.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9. 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10.1988 11.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巩固 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12.科技创新 13.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4.人才的竞争 15.2020 16.不重视发展生产力 17.到 20 世纪末,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两番,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 但当时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

28、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18.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 19.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 2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1.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22.科教兴国战略要求,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学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

29、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23.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 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 二辨析题 1、 1.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发展生产力,因此发展生产力,不只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答: 这一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也有不科学的一面。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存在与发展,都是由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的,即

30、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推动的, 体现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两大矛盾的性质和解决方式是不同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两大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发展生产力是符合无产阶级及其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的,所以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要求。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发展生产力的方式和目的是不同。在资本主义社会当发展生产力与本阶级统治构成冲突时,统治阶级就不会牺牲本阶级的利益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构不成其社会的本质。另外,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 也是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 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把握我

31、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有利于纠正忽视发展生产力的错误观念,突出我国社会主义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的迫切性。 2、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同步富裕。 答:错误。( 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过去我们不顾我国的实际情况,搞绝对的平均主义,走同步富裕的道路,事实证明是行不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走一条 先富带后富,最后共同致富的道路。( 2)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和同步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只能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

32、地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3)现阶段出现贫富差距的原因:实行按劳分配必然存在生活富裕程度的差别;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们的经济效益是大不相同的;职工个人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相联系,必然有一部分企业和职工先富起来;多种所有制形式决定的多种分配方式,也必然使职工之间有较大的收入差别;各地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也使不同地区、不同的单位、不同职工的富裕程度受影响。 三材料分析题 1、略 第七章 一填空题 1.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改革开放 3.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33、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1980 年 1984 年 十二届三中全会 5.建 立经济特区 农村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2001 年 12 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 7.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8.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 9.动力 目的 前提 10.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1.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2.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13.独立自主,自

34、力更生 14.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15.坚持和 完善党的领导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6.全方位,是指我国的对外开放要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多层次,是指按照不同的开放程度所形成的梯次展开的开放格局 ;宽领域:在开放范围上,除经济上开放外,在政治上、军事上和思想文化上都要开放;在开放空间上,由生产领域扩展到商业、金融业、旅游业、信息产业等许多领域,全面走向国际市场;在开放形式上,全面地利用国际 通行的各种贸易形式和投资形式。 二辨析题 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 答:错误。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 基本原理。当旧的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

35、桎楛,而统治阶级又运用所掌握的全部上层建筑极力维护旧制度时,只有通过革命推翻旧政权,改变生产关系,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改革不是否定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相反,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对旧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长期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相应的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从而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加快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2.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 的就是社会主义的。 答:错误。“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的是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放开手脚,大胆地改革和开放,就

36、是不争论姓“社”姓“资”。凡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政策方针就是对的。不要因纠缠于抽象的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而贻误改革的实机,从而在根本上损害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能把有些不具有社会属性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可采取的方针政策当做资本主义的。 三 材料分析题 1.( 1)说明 1978 年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来近三十三年,中国取得了巨大经济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 (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当时,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

37、严重挫折和损失,政治混乱、经济停滞;从国际环境看,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邓小平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取得了巨大成就,事实雄辩地证明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38、怎样发展三大基本问题而展开、深化、丰富和完善。 第八章 一、填空题 1.十四大 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3.对经济发展的控制 力和市场竞争力 4.能否促进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5.家庭承包经营 集体所有制 6.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7.社会主义公有制 8.生产力发展水平 9.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加强管理、改善效益的发展方式 10.一是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

39、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 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11.十五大 ; 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 12.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13.团结 民主 14.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15.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 16.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 严, 违法必究 有法必依 17.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文

40、化,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18.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19. 要倡导富强、民 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括思想道德建设和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两

41、个方面。 21.根本 22.爱国主义 23.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 安定有序 ,充满活力,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4.本质属性 25.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 创造活力得到支持 ,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26.人与自然的关系 27.节约资源 28.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 律 29.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30.人民当家作主 31.“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 ”。 32.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33.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42、 、保护自然 34.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35.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36.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 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 二辨析题 1、错。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私营企业主个人所得主要是按资本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里。私营企业属于非公有制经济,不可能存在按劳分配。但是在私企中存在按生产要素分配。 2、错。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揭示了价值的源泉,但财富价值的创造与财富价值的获得途径即分配方式是两回事。尽管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不是劳动,但参与分配。不能因为肯定劳动价值论而否定按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