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共政策概论 什么是公共政策? 一般说来:凡是致力于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政策,都应看成是公共政策。 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其本质是利益 利益分配的动态性有利益选择、利益综合、利益分配、利益落实。 政府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过程,分配的基础是政府选择利益和综合利益;分配的关键是落实利益。 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利益作为分配对象。 对公共政策的定义须强调: 1、公共政策是政府的政策; 2、公共政策的本质是要解决利益分配的问题; 3、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 4、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服从于政府的整体目标需要,更直接地说,是服从于政
2、府对利益的追求; 5、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过程,是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的。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有: 1、整体性,政策是配套,就是指由众多数量、类型不一的政策,组成政策体系,用以强化政策的整体功能; 2、超前性; 3、层次性; 4、多样性; 5、合法性。 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与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也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 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分配功能在通常的情况下 有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 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 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3、公共政策要素有 : 1、政策问题; 2、政策目标; 3、政策方案; 4、政策模型; 5、政策资源; 6、政策评价标准;7、政策效果; 8、政策环境; 9、政策信息。 美国政治科学家 H D拉斯韦尔编写了政策科学一书,首次对政策科学的基本范畴与方法等内容作出了规定,奠定了政策科学的基础,并提出了“政策科学”的概念。 公共政策是政府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而制定的政策。 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 常与处罚性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公共政策将失去权威性。 政策的向导是行为和观念的向导。 政府主体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公共政策主体应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 核对主体分为
4、政府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执政党。 公共政策主体包括立法机关、政府、第三部门等。 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核心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社会公众。 政策主体能力是各政策主体的能力与整个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的综合体;从整体上来说,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主要包括: 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 的能力; 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 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 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整合能力。 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层级结构中的集权制与分权制、个人决策模式和集体决策模式。 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 1、从实践来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足;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5、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公共需求; 3、“入世“新环境和经济全球化挑战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4、知识经济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 新型的公共政策理论视政策对象 公共为伙伴。 提供政策主体的能力应从两方面着手: 1、公共 政策主体本身提升自己的公共政策能力; 2、借助外部因素如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讯和网络等)、举行听证会来鼓励和吸纳公民参与,失去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公共政策系统主要由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及监控系统构成。 智囊系统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填补当代领导职责与其能力之间的差距,为领导服务;具体来说,这种作用大致包括: 1、参与公共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2、为政策主体
6、提供咨询服务,开阔政策主体的视野和思路; 3、对政策问题进行“会诊”,找出问题的症结。 智囊系统的构成: 1、官方智囊机构;2、非官方的政策研究机构。 非官方的政策研究机构主要有三类:一是由政府资助和管理的专门研究机构;二是各种独立的、民间的研究机构;三是大学。 公共政策的决断系统是整个公共政策体制的核心和中枢系统。决断系统不仅拥有决定权,而且还统帅其他子系统的活动。 对政策过程的监控,即有助于公共政策的合法化,也有助于政策方案的贯彻实施与评估,是实现既定目标的有力保障。 决策权力包括政府系统内部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政府系统内部决策权力的纵向分化、政策和社会之间的权力界限。 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
7、问题是权力,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个人决策模式包 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式两种具体形式。 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助手。 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为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行政权力的分化和行政部门的分化。 有人认为,集权的决策体制有利于政治控制、社会稳定。 公共决策体系包含着决断、智囊、信息、监控等子系统。 外部监控体系是由人民大众、社会团体、新闻媒体等组成的。 决断系统在公共政策及其运行中的作用有: 1、界定政策问题; 2、确定政策目标; 3、设计政策方案; 4、选择政策方案。 确定公共决策问题:公共决策问题、对公共决策问题进行分析。 确定决策目标的标 准 :目标具体
8、明确、目标有效协调、目标具有可操作性、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多方案原则、排斥性原则、多要素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公共决策体制的特征有:专业性、统一性、整体性。 西方政府主要采取总统制和议会内阁制两种形式。 决策过程中的第一步是诊断问题所在,确定决策方案;第二步是探索和研究各种可能的备择方案。 各种影响因素在确定公共决策问题时的作用政治组织的作用、国家民主制度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 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目标具体明确、目标有效协调、目标具有可操作性、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拟定 公共政策方案的原则有多方案原则、排斥性原则、多要素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追踪决策的特征主要是回溯分
9、析、非零起点、双重优化、心理效应。 决策方案的评估:就是对已经设计出并且被列为选择对象的决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利弊得失,进行深入的讨论研究和分析,给予系统的、科学的评估,为选择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效益标准、方案协调性标准、方案的适应性标准、决策方案图谋标准。 政策执行的理论: 1、行动理论; 2、组织理论(最严密); 3、因果理论;4、管理理论; 5、交易理论; 6、系统理论; 7、演化理论; 史密斯提出了著 名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他认为,政策执行中有四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内化。 政策效果的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价值判
10、断。 在公共政策的评价标准中,应坚持加以突出的是技术可行性原则。 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组成内容有规范、信息、分析、建议。 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公共政策的评价类型有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事前评价、执行评价(又称事中评价)和事后评价。 公共政策效果有几种类型:直接效果、附带效果、潜在效果、象征性效果。 客观、全面地评价标准总 是在各类人员协商、平衡利益关系的过程中产生。 政策评价标准主要有八个方面: 1、投放工作量; 2、绩效; 3、效率; 4、充分性; 5、公平性; 6、适当性; 7、执行性; 8、社会发展总指标。 公共政策评价方法: 1、前后对比法;2、对象评定法; 3、专家
11、判断法; 4、自评法。 公共政策评价所面临的障碍: 1、公共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 2、公共政策效果的多样性和影响的广泛性; 3、政策行动与环境之间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 4、有关人员的抵制; 5、公共政策信息系统不完备,获取数据困难; 6、公共政策评价的经费不易取得。 公共决策是一种特殊的 决策类型,公共决策的思维方法同样具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决策”和“公共性”的双重特征。 公共决策思维的一般类型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立体思维。 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关系所作的自觉性、概括性和间接性。 立体思维的内在特征主要表现为层次性、多维性、联系性;系统性、整体
12、性、动态性。 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基本形式包括:直觉、灵感、判断、顿悟。 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说应当强调“公事公办”。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 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 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灵感思维。 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的一个基本假定是人类的行动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常见的公共决策思维类型有完全理性思维、经济合理性思维、渐进思维、顺序决策思维、剧烈改变思维、无为思维、创造性思维、集体思维。 按现代系统研究开创者贝塔郎菲的定义:系统就是相互
13、作用的多元素复合体。 系统的属性可分为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动态性、层次性、环境适应性。 概括出系统方法应用于公共 政策分析时所应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整体性、综合性、最优化、可行性。 “系统分析”最早由兰德公司提出并加以使用。 按照人们决策时对自然状态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程度,通常可将公共决策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 按照性质的不同,可将公共决策划分为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 决策支持系统是由斯科特、基恩提出的。 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 1、社会主体的知识化; 2、社会组织扁平化; 3、政策信息公开化; 4、民主参与大众化。 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1、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各
14、国政府实现政策创新; 2、政府的公共政策影 响知识经济的发展。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公共政策的理念从理性型转向发展型转变。 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共政策必须树立发展型的政策理念,具体内容包括:1、人本观念; 2、公平优位观念; 3、科学化观念; 4、民主化观念; 5、法制化观念; 6、创新超前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不仅影响了公共政策主体的政策理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公共政策体质,这主要表现为: 1、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建立网络化的公共政策体制; 2、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建立参与型公共政策体制; 3、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建立多者博弈的公共政策体制。 公共政策对发展知识经济的 影响: 1、教育政策创新
15、;2、产业结构调整 ;3、财政政策变革 ;4、优化税收政策; 5、加大金融政策倾斜力度; 6、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7、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社会组织层次化是错误的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 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立综合型政策理念。 多者博弈的公共决策体制其实质是公共决策权力多元化。 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社会主体知识化、政策信息公开化、民主参与大众化、社会组织扁平化。 关于知识组织与公共政策关系的论述中,正确的有:知识经济的兴起要求实现政策创新、公共政策可以反作用于 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公共政策创新、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公共政策的扶植、知识经济的发
16、展影响公共政策的执行。 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包括: 1、人本观念; 2、公平优位观念;3、科学民主观念; 4、创新超前观念。 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网络化决策体制、多者博弈决策体制、民主参与决策体制。 为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需要调整的公共政策包括产业政策、教育政策、政策政策、金融政策。 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呈现出的新特点有信息化、民主化、高效化、科学化。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有:弄清公共政策案例 分析的目的、选准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角度、确定公共政策案例的立足点。 公共政策案例的特点有公共性、管理性。 根据公共政策案例记录的过程可以把公共政策案例分为完全公共政策案例、实时公
17、共政策案例、未来公共政策案例。 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公共问题。 公共问题的本质:公共问题的第一个本质特征在于其影响的广泛性;第二个本质特征在于其不可分性。 进一步认识公共问题的“公共性”特征,进一步引申开来,可理解为: 1、公共性超越了私域范畴,存在于公域之中; 2、公共性并不完全等同于共同性,因为公共性往往受到时空界限和人员数量规模的 限制; 3、公共性直接表现为“社会共享性”。 认识公共问题的两个维度:公共问题的纵向层次维度、公共问题的横向性质维度。 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公共决策面临的现实挑战有: 1、公共政策的程序化与非常规决策之间的矛盾; 2、公共政策体系的相对封闭性与系统
18、开放性的矛盾; 3、公共政策的特性与传统方法论之间的矛盾。 公共政策的归宿在于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 公共文化的内容包括: 1、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认识; 2、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 3、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 属于公共问题的横向性质维度内容的是:管制 性公共问题、服务性公共问题。 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未来基本走向的说法有: 1、公共政策应该是问题取向的; 2、公共政策应当是讲究公平的; 3、公共政策应当追求民主化; 4、公共政策应当实践科学化。 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的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主体:指参与
19、、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导向功能:政策的导向,是行为的导向,也是观念的导向。 调控功能: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为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 ,尤其是物质利益关系。 公共政策回路:指以决断系统为中心,由其他系统相互配合和制约、互相作用而构成的功能传输(输入 转换 输出)的回归过程。 决策权力:是一种法律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作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失去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在组织中,决策权力的基础主要是正式的职权和非正式权力或二者的结合。 因果理论:包括两类内容:一是把决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二把政策中潜在下因
20、果假设合成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技术能力。 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后过程。 顺序决 策思维:在第一阶段,决策者同时较多地选择一些处理方法或决策,在取得新的认识和更为一致的意见后再过渡到下一阶段,然后选择比较可行的决策。 系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 系统分析:系统方法的具体应用。 扁平式组织:组织中自个职位的权力、责任都有明显规定,按照固定程序办事,组织内的所有职位都按权力等的进行安排,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等的严密的指挥体系。 公共文化:从本质上说,公共文化是以公共性为特征的,主要体现在: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认识,对公共道德的认
21、识,对公共责任必 要性的认识。 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时期和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核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政策执行环境:是指除政策执行机构自身之外的诸多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总和。 公共决策体制:指担负着公共决策任务的机构和人员所组成的组织体系以及制定政策的基础程序和制度。 公共决策问题:指被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公共问题才成为公共决策问题。 社会问题: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公共问题:是那些有广泛影响,包括受到交互过程的间接影响,以及所有这些影 响都达到了必须认真对待程序的问题。 决策目标:是指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决
22、策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选择好的决策目标是公共决策的主要内容。(名) 政策评估:是对政策方案所做的分析,对政策效果所做的判断。 浴盆模型:是人们把描述政策执行过程中失效现象的曲线。 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 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的规定,对评价的最后 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作出评价。 正式评价:指导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评
23、价。 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 无为思维:指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 ,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 头脑风暴法:它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 德尔菲法:是一种直 觉预测技术,它在 1948 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 Delphi)命名。 系统: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系统方
24、法: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也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从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而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 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在主体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补足的一种研究方法。 公共利益:是公众共享的资源和条件。 管理理论: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
25、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 同义语。 分权制: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论述、问答: 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特征: 1、政策问题:问题的性质决定了相关政策形成过程的性质; 2、政策目标:要具有稳定性,伴随着社会环境变化,具有应变能力; 3、政策方案:体现政府行为的备选方案,集中了统治者的意志; 4、政策模型:将复杂的问题化为易处理的简单模式,易于理解、操作、模拟、优
26、化; 5、政策资源:是政策分析的前提条件; 6、政策评价标准:综合性评价,因不同标准,无法有用统一的尺度来衡量;7、政策 效果:衡量和影响政策尺度,用效益和有效性表示; 8、政策环境:制约和影响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结果的外在因素; 9、政策信息:以质量和信息搜集会保证政策目标的优化。 论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和途径:必要性(包括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转变政策理念包括哪些内容) 1、从实践来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足:不能积极有效地引导公众的观念和行为;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不佳;缺乏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公众需求; 3、入世新环境和经济全球化挑战
27、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4、知识经济要求公共 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途径: 1、公共政策主体转变政策理念,政策理念是指政策主体进行公共政策时所秉持的价值观。具体来讲,政策理念包括:视政策对象 公众为伙伴而不是对立者;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应是解决公共问题、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支持、鼓励准政策主体的发展;要具有前瞻性,注重“预防 ”而非 “治疗 ”,掌握政策主动权; 2、改善和优化政策的外部环境:提倡公共道德,强调公共责任,使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公共文化氛围;加强公共政策程序化、公开化的法制建设;最大限度地吸纳公民参与,推进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公共政策系统 的内部关系: 1、公共政策的各个组织系统在公共政策
28、过程中各司其职。它们之间是相互独立而不是相互代替的关系; 2、公共政策系统要善于发挥科学决策体系的功能,首先必须郑重各个系统的独立地位和首创精神,不能搞行政干预或越级指挥,而各个系统也应履行自己的专业职能,不能越能请示,或玩忽职守; 3、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和监控系统不能因强调自己的地位和专业职能,采用一定的方式和途径去左右或干扰政策主体的意志或政策意向; 4、科学决策系统中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既是相互独立,各司其职的关系,又是相互协调和相互配合的关系。 举例说明浴盆 模型:依据可靠性理论分析,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表现在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早期失效;第二阶段:偶然失效;第三阶段:耗损失
29、效。这种政策失效率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把这种曲线称为“浴盆模型”,安提醒人们在政策早期失效时,不要为早期失效率一时较大的现象迷惑,而应着重于失效后质的分析。 系统分析的主要特点和作用有哪些:答: 1、系统分析首先把所研究的事物、现象和过程看做是一个整体 系统,确定给定系统的边界范围,把它从周围的系统中划分出来;同时,鉴定该系统的组成部分,必要时逐级划分,确定各子系统; 2、系统分析重视给定系统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3、系统分析积极大胆地将现代应用数学引入公共政策决策领域; 4、系统分析绝不忽视非计量因素,反而往往把它作为 “难点 ”而认真对待; 5、系统分析在给定系统的设想与现实、计划与实施
30、之间建立一种 “中介 ”环节,使人们通过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在认识上逐步接近给定系统的实际,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使它按照人们规定的目标和利益运行。 简述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及其各自的职责: 1、信息系统职责:第一,有计划,有规律、经常性的收集、处理、分析、贮存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实后的情况与数据。 第二,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政策实施和过程及结果等方面的情况、数据,并及时反馈。第三,研究分析政策执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政策的偏差或失误,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 2、智囊系统职责:参与公共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为政策主体提供咨询服务;开阔政策主体的视野和思路; 3、决断系统职责:界定
31、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选择政策方案; 4、监控系统职责:防止政策主体滥用决策权;促使政策内容切实行;监督执行机构及其人员正确执行政策。 西方国家政府在公共政策决策体制中的地位:要探讨西方国家地方政府在 公共决策体制中地位,就难免要涉及到西方国家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及其权限划分; 1、实行联绑制的国家:由若干个成员单位联合组成的同一国家的国家机构,在联邦制国家中,联邦及其成员单位分别行使一定的权力;各成员单位有适用于自己所管辖区域的法律,在自己的管辖内独立行使职权;如美国,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中享有很大的权力作为联邦制国家,美国的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中享有很大的权力。在立法权上,美国采取
32、二元结构。联邦宪法和法律具有高于各州法律的效力和地位,各州又可以自定法律;此外,联邦宪法本身也受各州的支配,要修改宪法,须经3/4 的 州的同意,而 2/3 的州可以发起全国制宪大会重新修改宪法。在美国,中央与各州的权力范围皆由宪法规定,受宪法保护。 2、实行单一制的国家: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单位构成单一主权国家的一种国家结构;在该体制下,地方政府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如英国就单一制国家,英国的中央政府拥有全国的立法、行政、军事、财政等决策权力,各郡、区地方政府的权力来自中央政府,国会以法律形式规定各地方政府的权力。一般来说,英国地方政府拥有制定法律的权力,但只能作为国会所制定的法律的补
33、充,但是地方政府有提出或反对某一法案的权力。英国是强调 地方自治的国家,地方的公共安全、治安、商品管制、教育、税收等等公共问题的决策权力都归地方政府所有。 中国中央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我国的中央人民政府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同时是国家最高行政行政管理机关。我国国务院作为中央政府,享有宪法赋予的各种行政管理权力,统一领导全国行政事务。它的权力主要包括行政立法权、法律提案权、授权立法权、行政管理权、经济管理权、社会管理权、外交管理权等;国务院以决定、命令、指示等形式出现的许多行政法规和规章,国务院通过全国人大授权立法制定的决定、规定和条例,同时也是国务院的政策文件。 公共利益与公共
34、政策之间的关系:公共利益是通过社会成员自学维护和集体行动来实现,它属于“公域“的范畴。公共利益的实现需要由拥有公共权威的公共机构来完成。其中,公共政策作为调控社会公共生活行为的准则,理所当然地要考试到公共利益的维护、增进和分配。 公共文化与公共政策理念如何转型:1、从公共文化的内容:从本质上来说,公共文化是以公共性为特征的。一般说来,公共文化集中体现在社会成员的以下认识和观念之上。 2、公共政策理念的转型:对公共机构自利性的克服和自我约束;对顾客取向和结果取向的强调;对公 众参与的推祟;对开放观念的认同。 如何将系统分析应用于公共政策: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
35、,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公共政策不仅本身可以看成一个系统,而且它不可能孤立存在,总是与其他政策相联系,处于一个政策体系之中。同时公共政策系统是动态的。在公共政策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应明确问题和目标,并提出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方案,再由政策主体通过政策分析选用一个满意的或最佳的方案。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可以在以下五个层次 的公共政策中应用系统分析: 1、宏观的国家整体系统分析; 2、部门系统分析; 3、地区系统分析; 4、企业的系统分析; 5、一项工程的系统分析。 社会问题和公共问题的联系是怎样的: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
36、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它泛指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需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可见,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问题。这就是说, 社会问题与公共问题并不是两个对等的概念,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公共问题。 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走向: 1、突显“公共性”,将决策视为公共行为,视政策为重要的公共物品; 2、公共政策将更加强调公共问题的具体要求; 3、公共政策将突出公平在其目标体系中的地位; 4、公共政策的民主化趋
37、势; 5、公共政策的科学化走向。 西方执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来实现。可以说,现代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在各个国家公共决策的过程中,都发挥了核心和主导作用。多数西方国家都实行多党制,只有英、美等国家实 行两党制。西方国家的政党执掌政权,是通过选举争夺议会多数席位和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的方式来实现的。在选举活动中,各政党的竞选纲领或党的候选人发表的竞选演说反映了党的政策主张,表明了自己对各项社会重大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以迎合不同类型选民的要求,争取他们的选票,谋取选举的胜利。在执掌政权之后,执政党一般不再单独制定政策,而是通过它所掌握的政府政策来体现党的意图,实现
38、党所代表的社会利益。同时,在野的政党虽然未能参加政府,但他们通过在议会中的各种活动,通过对政府施加压力或制造障碍,使政府不得不或多或少地接受他们的主张 ,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政府政策的制定活动。 我国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对国家的政治领导上。党的政治领导包括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政策的领导。凡是涉及有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各个领域的重要决策,都是首先由党制定和提出的。党在提出各项方针政策之后,要由国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据此制定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使党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变成为国家意志。为保证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能够切实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并得到贯
39、彻执行,党还决定和影响了各级政权机关的人事任免,推举共产党员执掌 国家各级机关的重要权力,以实现组织上的领导。同时,党还确立了自己的指导思想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并通过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宣传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把党的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党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是互相联系的。其中,思想领导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的基础,组织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的保证,而政治领导是核心,是最重要的领导。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党的政治决策以及制定和运用政策在党的全部领导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试分析集体思维的优势和缺陷:优势: 1、集体思维可以保证理论与知识后 完整性; 2、可以
40、让不同群体的利益得以充分表达; 3、可以避免个人决断中的自面性与主观性;缺陷:1、认为集体思维一定正确,做出后决定必定无懈可击; 2、集体面对的决策是既定的,个人不必要对应重新考虑; 3、集体内的成员是公正的; 4、与本集体相对立的一点是软弱、无道理的; 5、自个成员要对集体忠诚,不能有不同的目标; 6、凡是偏离集体共识的目标,加以抵制; 7、每个成员都要保卫集体,反对不同意见。 剧烈变革思维的优缺点:优点在于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 ,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剧烈变革可以在短时 间内解决很多系统积攒许久的问题;缺点在于仅对决策的核心目标进行仔细考量 ,而相对关的
41、那些相互配套的目标群却往往缺乏整体考虑 ,从而导致许多相互配套的决策目标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甚至造成次要目标动作恶化的局面。 渐进思维和剧烈变革思维是否矛盾:不是矛盾的,渐进思维、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改变现实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它能便剧烈变革思维更加符合实际。 无为思维的优缺点:优点在于它可以通过界定公共决策的范围和边界,更好地促使决策的科学化;缺点在于它也是公共决策者为低效决策和 决策匮乏开脱罪名的最好借口。 有人认为无为思维是一种消极的思维方式,试简述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无为思维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无为就是一种有为。无为指的是政府采取
42、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无为思想是公共决策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原因就在于许多公共事物并不一定必须政府出面解决才行,更多的时候要 “止,而后能行 “。公共政策者必须明确界定自身的决策范围和决策对象,在此范围内的事务可以采取积极的决策方式来进行。而在边缘或者已经超出范围的事物需要作决定,必须三思而后行,适当的 时候应当采取无为的思维方式,不去招揽和主动吸纳新的决策需求。这里的 “无为 ”,其实恰恰是政府的一种 “有为 ”。无为不等于不思考、不判断、不分析、不运作;与此相反,无为是必须经过和有为一样的斟酌和考虑之后的一种决策方式。 举例说明巴拉姆驴子思维法
43、在现实公共决策中的运用:这只虚构的驴子刚好被置于距两堆完全相等的干草垛同样远近的中心点。这头驴子终于饿死了,因为它始终无法决定何去何从,两垛干草的绝对平衡使这头驴子进退两难。巴拉姆驴子思维法说明一旦决策者知道自己即将获得某样东西时,它的吸引力就会减退,而放弃某样东西的烦恼 就会随之增加。 “巴拉姆的驴子法 ”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之能事,使它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他成功了,那么放弃它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于是最好的决定就产生出来了。 头脑风暴法的优缺点:优点有 1、它能够发挥一组专家的共同智慧,产生专家智能互补效应; 2、它使专家交流信息、相互启发,产生“思维共振”作用,爆
44、发出更多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3、专家团体所拥有及提供的知识和信息量,比单个专家所有的知识和信息量要大得多; 4、专家会议所考虑的问题的各方面以及所提供的备选方案,比单个成员单独思考及提供的备选方 案更多、更全面和更合理。缺点有 1、与会专家人数有限,代表性不够充分; 2、与会者易受权威及潮流的影响; 3、出于自尊心等因素,有的专家易于固执已见等。 德尔菲法的优缺点:其优点在于: 1、便于独立思考和判断; 2、低成本实现集思广益; 3、有利于探索性解决问题; 4、应用范围广泛。缺点有 1、缺少思想沟通交流; 2、易忽视少数人的意见; 3、存在组织者主观影响。 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公共政策评价标准
45、大致有八个方面: 1、投入工作量。即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投入的各项资源的质与量以及分配状况; 2、绩效。既包括公共政策推动的结果,又 含有民众心目中认定的满意程度;3、效率。通常表现为政策投入与政策效果的比率; 4、充分性。即满足人们需要、价值或机会的有效程度,它反映了绩效的高低; 5、公平性。即公共政策所投。人的工作量,以及产生的绩效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平分配的程度; 6、适当性。即公共政策追求的目标和所表现出的价值偏好,以及所依据的假设是否合适; 7、执行力。即探求影响公共政策成败的原因,进而导致因果模型的构建; 8、社会发展总指标 公共政策未来基本走向: 1、突显 “公共性 ”,将决策视
46、为公共行为,视政策为重要的公共物品: 公共政策主体拥有公共权力和 公共权威,其决策行为不能等同于企业等一般社会组织的决策行为;它们对公共财政资源进行配置,并以公共利益维护者和增进者的身份进行决策; 公共政策源起于解决公共问题的需要。这些公共问题具有不可分割性和社会共享性,从而在本质上与公共利益直接相关;解决公共问题的过程也可以视为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的过程; 公共政策将对整个社会公共生活产生广泛的影响,并将通过制定行为规范对其中的利益关系进行协调,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公共政策才被称为公共物品;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乃是提供特定公共物品的过程; 作为 公共政策的核心主体,
47、政府不仅受特定国家特定时期文化背景的限制,它也通过公共决策行为、通过公共政策中蕴含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而肩负着塑造公共文化、培育公共道德的使命。后两者对于公共责任感和公共精神十分重要。 2、公共政策将更加强调公共问题的具体要求。公共问题至少在三个方面影响着公共政策的走向: 公共政策应当是问题取向的; 公共政策将关注公共机构的能力问题; 公共政策仍将以政府为核心主体。 3、公共政策将突出公平在其目标体系中的地位: 社会公平也是一种重要的公共物品; 如果仅仅将公平理解为规则的公平,将公共政策理 解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那么公共政策事实上是在提供这样一些能够带来公平的规则或规范; 公共政策所
48、提供的制度安排具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效(即实现效率),但这是以公共政策能否提供基本的社会公平为前提的。 4、公共政策的民主化趋势: 民主化首先是指对公众权利和利益的尊重和维护; 民主化也可以指代公共政策的公开化和开放性要求; 民主化也意味着对法治精神的强调和遵循。 试论述中国共产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 1、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来实现。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公共决策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核 心地位;中国共产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对国家的政治领导上;党的政治领导包括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政策的领导。凡是涉及有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各个
49、领域的重要决策,都是首先由党制定和提出的。组织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的保证,而政治领导是核心,是显重要的领导。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党的政治决策以及制定和运用政策在党的全部领导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中国共产党还自上而下地建立了统一、严密的组织体系。党的组织体系包括中央、地方和基层三个层次;党的地方各级组织是与各级地方国 家机构基本配套设置的,它们大致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 ),市、县的各级党委;各级地方党委是本地区的领导核心,它在地区性政策制定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校心地位党的基层组织,对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在本单位的贯彻实施进行保证和监督。 3、我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产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八个民主党派是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参政党,它们以参与者的地位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