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生活反应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生活反应( vital reaction) 是活体对各种致病因子和外伤的反应,包括形态改变和功能变化。机体受暴力作用后,在损伤局部及全身均可出现一系列的生活反应,这些生活反应通过肉眼,光镜或其它实验室检查方法可窥见,其中肉眼改变包括出血、组织收缩、肿胀、痂皮形成、创口感染、异物移动等;组织学改变包括:局部淋巴结被膜下淋巴窦红细胞聚集、血栓形成、栓塞、炎症反应、创伤愈合等。 二、生物反应与超生反应区别 生活反应须与超生反应 (supravital reaction)加以区别。人死后一定时间内,组织细胞尚可存活一定时间,对外界刺激尚能产生一定反应,这种反应称
2、超生反应。超生反应与生活反应不同,在法医学中的意义也截然不同。常见超生反应有: 砍头后约 10分钟内,仍能见到离体的头部有眼球、口唇及下颌运动,而躯干部则可有痉挛、心脏跳动、血液从动脉断端喷射而出。 人死后 12小时,敲击肌肉(如二头肌)可引起兴奋而发生收缩。 死后较长时间内,对缩瞳剂或散瞳剂仍有反应。 人死后数小时内,肠尚能蠕动,小儿尸体尤其多见,其蠕动明显者,竟能引起死后肠套叠。 死亡之后,膀胱和直肠平滑肌仍能收缩,引起排尿、排便。 气管粘膜纤毛在死后 10-30小时仍能运动。 死后 30-70小时,甚至 127小时仍可见附睾内精子活动。 尸斑所在处内皮细胞,在一定时间尚能增生。 三、生前
3、伤须与死后伤加以区别 生前伤( antemorteminjuries) 是活体受暴力作用所造成的损伤。死后受暴力作用所造成的损伤称为死后伤(postmoreminjuries)。 死后伤可能为犯罪行为的继续: 凶犯对他人施以暴力致死后,为了发泄仇恨,继续施加暴力而形成各种损伤,比如割去尸体的耳朵、舌头、乳房、外生殖器等; 凶犯致人死亡后,为便于搬运或隐藏尸体而将尸体肢解; 凶犯用某种暴力致人死亡后,为逃避罪责而伪装成另一种暴力引起的意外或自杀死亡。死后伤亦可能由偶然因素造成:如为抢救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可造成胸肋部擦伤、挫伤、甚至肋骨骨折或肝、脾破裂;尸体搬运过程中在尸表可造成擦伤。死后尸体可被昆
4、虫、动物、鱼蟹等咬伤。火场中的尸体,由于房屋倒塌压砸亦可在尸体上造成各种死后伤。 第二节 出 血 血液流出于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称为出血。生前遭受外伤,一般都会发生出血,所以出血是一种最重要的,也是最常见的生活反应。 根据出血发生的机制,可分两种类型。 破裂性出血:由于心脏或血管壁破裂而引起的出血。破裂的原因在法医学中多见于各种外伤,如钝器伤、锐器伤、火器伤。 漏出性出血:由于毛细血管和细静脉血管壁通透性高,血液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基底膜漏出血管外,在法医学中常见于机械性窒息、中毒。 根据血液是否流出体外,出血又可分为两种类型: 内出血:出血时血液流入组织间隙和体腔,蓄积体内。 外出
5、血:出血时血液流出到体外,一般伴有体表破裂,可根据损伤部位、出血多少判断损伤程度。有时体内出血,可经口、鼻、肛门、尿道排出体外,例如肾外伤后可发生血尿,肺外伤后可发生咯血,胃、肠道外伤后可发生呕血、便血。 皮肤、粘膜、浆膜的少量出血形成较小的出血灶称为瘀点,较大的出血灶称为瘀斑。 一、 出血的鉴别(一)人为出血 组织切片时,可将血液从完整无损的血管带出,或切破毛细血管,上述现象为人为出血。其主要鉴别之点为红细胞重叠于组织表面。而非浸润于组织间隙内。(二)濒死期出血和死后出血 濒死期由于血液循环尚存,如发生损伤仍可出血。冠心病发作,突然摔倒在地,当头部撞击于地面时可发生颅内出血。垂危病人进行人工
6、呼吸抢救时,可发生肋骨骨折和出血。一般由于濒死期血压降低,出血量不多,与外伤程度不符。 机体死亡后,器官和组织内也能自发性出血;或者死后尸体遭外伤,以致出血,这种出血称为死后出血。如焚尸时可以出现颅内热血肿。溺水尸体,头朝下,颅内可见死后出血。死后由于胰腺很快发生自溶,间质血管受胰液消化以致破裂出血等。(三)生前出血 出血为重要的生活反应之一,但也可发生于死后或人为形成。因此,必须注意生前出血的特征。 1 纤维蛋白 生前出血,在出血局部常见凝血块形成,且由于凝血块中纤维蛋白粘附于组织,所以不易用水冲洗干净;而死后出血,局部未见凝血块,用水冲洗很易洗干净。与出血伴同出现的纤维蛋白为生前出血的指征
7、。 2 弹力纤维 在出血区,尤其是教大血肿的中央,如出现弹力纤维,也可作为生前出血的诊断指标,其机制未明。 3 白细胞反应 中性粒细胞最早出现于受伤后 1-24小时。皮下出血大约在 4小时后可见中性粒细胞反应。 4 血栓形成 破裂性出血时均伴随发生止血反应,血栓形成。局部小血管内经常出现纤维蛋白血栓 . 5 其他 凡出血死者,尸体常呈急性贫血貌,表现为全身皮肤、嘴唇及眼睑结膜苍白,肺、肝、肾等内脏颜色变浅,脾脏缩小,左心室收缩,心室间隔及乳头肌内膜下有条状瘀斑。肺泡壁毛细血管中可见巨核细胞栓塞,肺血管周围结缔组织中肥大细胞较其他原因死亡者为少。出血的程度与部位的高低,损伤的范围,血管的大小、种
8、类、血液的性状、压力、组织液压力的高低,组织松弛和紧张等有关。如动脉破裂时,血液喷射飞散,周围有四溅血迹,显然这是生前伤之证。二、出血时间的推断 出血局部,随着血红蛋白的分解,出现一系列颜色变化;利用这些变化,可以推断出血经过时间。通常,皮肤新鲜出血时颜色鲜红,经 1-3天,出血处氧合血红蛋白逐渐转为还原血红蛋白和正铁血红素,皮肤变为青紫或紫褐。经 6-12天后有含铁血黄素和胆红素形成,胆红素又被氧化成胆绿色,出血部位呈绿色。到 8-15天,胆绿色被吸收,仅留下含铁血黄素,使出血处呈褐黄色。 2-3周后,局部含铁血黄素随巨噬细胞带去局部淋巴结,皮肤颜色恢复正常。由于出血量多少不一,出血部位深浅
9、不一,故上述时间并非绝对,在推断出血时间时仅供参考。 测定局部酶的活性对推断出血时间也有一定意义。出血后2.5小时,血管壁 ATP酶活性增加。同时,血肿边缘的结缔组织和血管的氨基肽酶活性也增加。 第三节 外伤后的止血反应 任何外伤,血管损伤总是难免的,不论出血与否,都会出现止血反应。因此,止血反应是一种很可靠的生活反应。 一、血栓形成 血液在心血管腔内循环流动,保持液体状态,有赖于血液中相互拮抗的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维持动态平衡。 正常血流其有形成分均在血流中央流动,称作轴流。这样,血小板不易在血管壁附着。 在血管受到损伤后,轴流消失,血小板有机会在血管壁附着,同时,血液中凝血与抗凝血的动态平衡被破坏,触发了凝血过程,形成血小板团块,即血小板栓,这是中等大小血管外伤后最早的止血反应。 单纯的血小板粘附不足以形成坚固的血栓,纤维蛋白形成才使脆弱的血小板栓变得稳定。暴露的内皮下胶原能活化 XII因子,从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血管壁的损伤也释放组织因子,从而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产生足量的纤维蛋白,终于形成稳定的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