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艾灸基础疗法主讲人 吴过阳气阳气就是能量,给全身提供热能,中医认为生命依赖于这一身的阳气才能得以生存,具有温养组织脏器、维持生理功能和固卫体表等作用、并充盈于周身之气。中藏经讲: “ 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也,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 ” 。认为阳气是决定世间万物生命生存的根本。 素问 生气通天论: “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管子 形势解: “ 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 ” ;景岳全书: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阳气支持 ,
2、所谓 “ 得阳者生,失阳者亡 ”。 “ 阳气 ” 越充足,人体越强壮。阳气不足,人就会生病。阳气完全耗尽,人就会死亡。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 各个 能力下降。阳气的作用一、温养功能阳气可以温煦人体,还能温养人体,自然界中春天夏天,日照充足,气候温热,动物植物就活动能力强、生长迅速,但到了秋冬,天寒地冻,万事万物也就萧条萎靡,植物就枯枝败叶,动物就潜伏冬眠。人也是一样,内经将阳气这种温养功能高度地概括为 “若天与日 ”“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人要有了充沛的阳气才能够精神饱满、充满活力、身手敏捷、身体强壮。相应的如果成天精神萎靡、说话走路都费力。二、气化推动功能阳气具有 “气
3、化 ”和 “推动 ”作用,就简单的说就是阳气有使物质发生变化的功能,在自然界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在太阳光热的作用下,地上的水就被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聚在一起,形成云,最后又可以变成雨下下来。在我们人体,阳气的气化作用与之类似,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新陈代谢,人体新陈代谢靠阳气气化作用来维持,吃进去的东西、吸进去的气,在气化作用下变成可吸收利用的物质进入人体,在人体内又在气化作用下合成人体有用的物质充养人体,同时分化出无用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三、卫外固密功能阳气是人体的营卫之气,帮助人体抵御自然界中的外邪,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讲的就是人体如果阳气充足那么自然界的六淫之气就干扰不了我们的身体。把人看
4、成地球的话,阳气对人体也就像大气层发挥着同样的作用。就热而言,这种卫外和固密的作用就像保温杯、恒温器一样,维持内部的稳定。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冰柜冰箱还不普及的年代,那时候无论卖冰糕热食,都用一个箱子把东西装起,然后用棉絮包盖起来,冬天热食不易冷、夏天冰糕不容易化。这层棉絮发挥的作用也就是阳气卫外固密的作用。所以前面提到冬天好过、夏天不好过,虽然是阳气旺但不是阳气旺而且功能好,这个功能也就是卫外固密的功能,真正阳气旺而且卫外固密功能好的人,那是冬不怕冷夏不怕热的。阳气的消耗万事劳其形,百忧扰其心,有动必有耗,所耗皆是阳。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大量的透支体力,如白天工作深夜不休息。大量的消耗精神,
5、如紧张焦虑、苦思冥想。大量的贪吃寒凉,如经常的喝冰冷饮料啤酒等。这些日常的习惯大量的损耗了人体的能量,导致大多数人阳气多度消耗,出现阳气不足的现象。 黄帝内经: “人过四十,天过午,损于日至 ”,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但现代人大多都提前出现阳气提前衰退,很多人宫寒、胃寒、怕冷、手脚冰凉等。黄帝内经:黄帝: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
6、,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阳气不足的表现1、心阳不足 则有胸闷气短、胸部发凉、胸痛、手足寒凉而不温、唇舌清瘀,稍微劳累就心慌,脸色不好、气短等症状。2、肝阳不足 则有萎靡不振,容易疲劳,且脾气暴躁;3、肺阳不足 则有气短乏力、夜间咳嗽、气喘、气短等症状,且容易悲观失望;4、肾阳不足 则有面色发暗、没有精神,性欲不强、性功能低下,易烦躁、夜尿多,还会有腰以下发凉的症状。5、脾阳不足 则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易腹泻,易腹胀,且比常人更易肥胖。中医治则:扶正祛邪主动 +被动一、主动通过适当的运动(动则生阳,流水不腐)、合理的饮食、充足的
7、睡眠、放松心情、嗮太阳等二、被动艾灸(保命之法,灼艾第一)、食养、中药及其他方法。作为我国传承千年的中医国粹,灸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医学治疗手段,起源 于远古时代,人们利用火的开始 ,形成于秦汉,发展于晋唐宋,成熟于元明,衰落于晚晴及近代,于公元 5至 6世纪传入日本与韩国,公元 17世纪传到欧洲,现已发展到全球 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能治 800多种病 。对世界医学也产生过影响。灸法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左传公元前 581(成公 10年),晋景公病,延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 “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 ”这里所说的: “攻 ”即灸
8、法, “达 ”指针刺。春秋时期孟轲在孟子 离娄 桀纣章中说: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葛洪,东晋著名医学家,道家。在肘后备急方中提到隔物灸是最早的隔物灸记载。全书 93类病症,有 30多类采用灸法,包括内、外、伤、妇、五官及传染病等,所录针灸医方 109条,其中有 99条是灸方。其妻鲍故是历史上第一个女灸法家。一、灸法起源1974年,我国文物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推发据了三号汉墓,在出土的帛书中,记载经脉灸法的就有 3篇,可能是 黄帝内经 前期的珍贵文献。陈延之,约为晋至随时期医学家,着有小品方,长于针灸,尤重视灸法,他认为: “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便施,为师解经者,针灸
9、随手而行 ;非师所解文者,但医图详文则可灸 ;野间无图不解文者,但逐病所在便灸之,皆良法,但避其四肢显露外,以创盘(瘢)为害耳 ”。王焘,唐代医学家( 670-755)着有外台秘要,他说: “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 ”他只言灸不言针。原因是 “恐伤性命 ”。窦材,宋朝人,着有扁鹊心书三卷,他主张保命之法有三: “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又说: “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 ”其书论述的病症和医案,几乎 90%以上是灸法。孙思邈,隋唐时期( 581682)著名医学家,着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擅长针灸,他在备急千金要方 提出: “五脏热及身体热,脉弦急者,灸十四椎与脐下相当五十壮 ”。千金翼方中提出: “胃中热病,灸三里三十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