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263504 上传时间:2019-01-23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8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01 教育基础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古代小学教育 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古代的小学教育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 1878 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 2、 1904 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设 立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 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2、3、 1912 年, “中华民国 ”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当代小学教育 1、 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 1992 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 3、 2001 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的现状 1. 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 全面推进素质教 育 3. 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 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 5. 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二、小学教育的特点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 ;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 1)社会发展层面的

3、基础性 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 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 ( 2)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 3)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 ) 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的教育。 三、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总务工作管理 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计划 -实施 -检查 -总结 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有效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科学规范性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责任制原则 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 :

4、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法规管理方法、经济管理方法、思想教育方法、数理统计方法 校长负责制成为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管理体制。包括了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 工民主管理三个组成部分。 学校主要职能部门: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教研室、年级组 四、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献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 墨翟:兼爱、非攻,注重实用技术。 苏格拉底:产婆术(讥讽 -助产术 -归纳) 柏拉图:理想国,是 “寓学习于游戏 ”的最早提出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代表作政治学,首次提出 “教育遵循自然

5、 ”的原则 昆体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 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雄辩术原理或翻译为论演说家的教育。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培根在 1623 年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将 “教育学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 夸美纽斯 1632大教学论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近代独立形态教育的开端,是 “教育学之父 ” 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被认为 “现代教育学之父 ”。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 “教育即生活 ”,以 “儿童中心主义 ”著称。 卢梭爱弥儿提出教育的核心是 “归于自然 ” 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 确提出 “教育心理学化 ”的教育家。 洛克提出了 “白

6、板说 ”“绅士教育 ”,代表作为教育漫话。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著作。 凯洛夫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杨贤江:新编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教育及其发展 最早将教和育结合起来用的人是孟子孟子 尽心上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 征。 它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 1)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 2)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 3)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相对独立性、历史性 教育的发展: ( 1)神话起源说 (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 能 ( 3)心理起源说:孟禄 ( 4)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宗教性 教育的功能: 教育与人口: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 (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 . 维持一定数量有利于教育发展 .教育可有效调控人口增长 ( 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 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年龄结构 性别结构 社会结构 就业结构 地域结构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 : ( 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重要手

8、段 ( 2)教育改变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社会生产力与教育: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 (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 4)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 (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 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发展 : (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领导权 (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 (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9、 (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教育与社会文化: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 1)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 ( 2)文化 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 4)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教育对文化的促进 : (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 2)教育具有传递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 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赛尔、霍尔 外铄论:荀子、洛克、华生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主观能动性、学

10、校教育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 别差异性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的理论 1、社会本位论: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尔巴特等。 2、个人本位论:从个人本位的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等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教育制度

11、: 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双轨制:英国、法国 单轨制:美国 分支制:前苏联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旧中国的学制 ( 1) 1902 年,颁布未执行 “壬寅学制 ”。 ( 2) 1904 年,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是 “癸卯学制 ”; ( 3) 1905 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建立新式学校; ( 4) 1912 年,中华民国颁布 “壬子奎丑 ”,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 5) 1922 年国民政府颁布 “壬戌学制 ”,又称 “新学制 ”或 “六三三学制 ”。 2010 年 6月 21 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020 年), 21 世纪第我国第一个教育

12、规划纲要。 五、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和创造性、连续性和广延性、长期性和间接性、主体性和示范性 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语言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 、教育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关注生存阶段 关注情境阶段 关注学生阶段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路径: (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 2)开展微格教学 ( 3)进行专门 的训练 反思教学经验【布鲁巴奇的四种反思方法: (1)反思日记 (2)详细描述 (3)交流讨论 (4)行动研究】 六、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 1879 年威廉 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成

13、为全世界心理学学生的“圣地 ”,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主要流派: 行为主义学派:华生 格式塔心理学派: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马斯洛 现代认知学派:奈瑟、皮亚杰 认知过程 感觉 感觉的基本规律: 感受性和感觉阀域(绝对感受性与绝 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感受的基本规律(感觉适应、感觉对比、联觉效应、感觉后效) 知觉: 知觉的特性:整体性、理解性、选择性、恒常性 小学生知觉发展的特点: ( 1)知觉的有意性、目的性明显发展 ( 2)小学生知觉的分析和综合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思维: 思维的特点:间接性、概括性 思维的种类:

14、 ( 1)根据思维活动凭借物的不同,分为感知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 2)根据思维活动指向性或探索目标方向的不同,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 3)根据思维结果是否经过明 确思考及具有清晰意识的不同,分为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 4)根据思维活动创新程度的不同,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想象: 想象的分类: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 注意: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影响注意分类的因素: ( 1)注意的范围(被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的

15、性质与任务、个人的知识经验) ( 2)注意的稳定(注意对象的特点、主体的 精神状态、主体的意志力水平、) ( 3)注意的分配 ( 4)注意的分配(对原来注意的强度、新注意对象的特点、明确的信号提示、个体的精神类型和自控能力) 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 记忆 记忆的种类: ( 1)根据记忆内容不同,分为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 2)根据内容的性质,分为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 3)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参与程度的不同,将记忆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 4)根据信息存储时间的长短,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 长时记忆 遗

16、忘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先快后慢 遗忘的原因: 衰退说、干扰说(前摄抑制、后摄抑制)、压抑说、提取失败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 1)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 ( 2)材料的意义、性质个数量; ( 3)学习程度; ( 4)材料序列对以往的遗忘的影响。 情绪与情感 情绪基本分类: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情绪状态分类:心境、激情、应激 情感分类:道德感、理智感、没美感 意志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 1)采取决定阶段(动机冲突、确定行动目标、选择行动方法和定制行动计划 ) ( 2)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 3.个性心理 需要的种类: ( 1)按照需要的起源,分为生理

17、需要和社会需要; ( 2)按照满足需要的对象,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的分类: 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能力的分类: ( 1)按能力的构造,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 2)根据从事活动时创造性成都的高低,分为模仿能力与创造能 力 智力测验 世界第一个标准化智力测量表是 1905 年由比纳和西蒙编制的比纳 -西蒙量表, 1916 年,推孟修订发表斯坦福 -比纳量表,简称 S-B 量表 气质 胆汁质:兴奋型。直率热情、精力旺盛、不易疲劳,但易于冲动、自制力

18、差,性情急躁,办事粗心等行为特点。(张飞) 多血质:活泼型。反映迅速、活泼好动,待人热情亲切,但粗心浮躁、粗枝大叶、容易分散注意力。 (王熙凤) 粘液质:安静型。情绪稳定、心平气和、不易激动、也不外露;反应性低;话少;自制力强但也易于固执拘谨。 (林冲) 抑郁质:抑郁性。表 现为对事物和人际关系观察细致、敏感;情绪体验深刻稳定,不外露;行动缓慢,不活泼;学习和工作易感疲劳。工作中常表现出多虑、不果断;生活中常有孤独、胆怯的表现。(林黛玉) 印象形成效应 社会刻板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投射效应 七、课程 课程的类型 ( 1)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 2)从课

19、程的组织方式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3)从课程实施要求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 4)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划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 5)从课程的呈现 方式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课程的理论流派 ( 1)学科中心课程论:布鲁纳、施瓦布 ( 2)活动中心课程论:杜威、罗杰斯 ( 3)社会中心课程论:布拉梅尔德、弗莱雷 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 ( 1)社会经济政治等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 2)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知识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 3)学生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 1)目标评价模式 (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 3)背景、输入、过程、

20、成果( CIPP)评价模式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 2)体现课程结构的 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 6)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八、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确定研究课题 -文献检索 -提出研究假设 -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得出结论 -撰写成文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 1)教育观察法 ( 2)教育调查法 ( 3)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 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 确定研究课题 -拟定研究计划 -实施行动研究 -进行总结评价 -教育叙事研究 -个案法 02 学生指导 一、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理论核心: “发生认识论 ”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0-2 岁)、前运算阶段( 2-7 岁)、具体运算阶段( 7-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