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自主学习计划提纲答案.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263728 上传时间:2019-01-2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自主学习计划提纲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毛概自主学习计划提纲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毛概自主学习计划提纲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毛概自主学习计划提纲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毛概自主学习计划提纲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 1 页 共 14 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015年版自主学习提纲答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答: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 2.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答: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他们之间是一脉相

2、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具体而言: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与历史地位 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 财富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3.社会主义本质和建

3、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5.建设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6.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9.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1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理论。 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5.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 2 页 共 14 页 1.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2.实事求是体

4、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3.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 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对象、动力、性质、前途和步骤 1.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2.动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4.前途: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5.步骤: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明确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

5、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是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性质和任务不同的两个阶段,只有完成前一阶段的革命任务,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革命。新 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又是紧密衔接的两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反对“一次革命论”和 “二次革命论。 3.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

6、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 的大众的文化。 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1)统一战线 2)武装斗争 3)党的建设 5.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答: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第 3 页 共 14 页 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总路线: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

7、的时期内,逐 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 手工业 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理论依据: 1.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想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2.列宁根据俄国革命 的实践,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转变思想。 3.以毛泽东为主的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指导下,积极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社会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指导下,依据中国的具体问题,适时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

8、业改造经验: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对于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方法步骤上,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3.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9、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 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4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 4 页 共 14 页 (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 2)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3)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 4)使占世界人口 1/4的东方大国进 入了

10、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 5)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 1)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它是非对抗性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 不断地得到解决。 ( 2)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

11、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要求各级党委要抓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各党要学科学、学技术、学新本领。 ( 3)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因此解决方法也不同,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 分清是非的问题,分别采用专政和民主这两种方法。 ( 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个总方针。 ( 5)关于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意义:团结

12、全国各地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 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2. 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第 5 页 共 14 页 ( 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 2)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为了实现目标,应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13、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 3)关于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 4)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 ( 5)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 ( 6) 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进一步扩大民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必须加强对于国家工作的监督,特别是加强党对于国家机关的领导和监督,加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对中央一级政府机关的监督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地方各级政府机关的监督,加强各级政府机关的由上而下的监督和由下而上的监督,加强人民群众和机关中的下级工作人员对于国家机关的监督

14、,提出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法制。 ( 7)关于科学和教育。“向科学进军”,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要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科技发展战略,努力 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 8)关于知识分子工作。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4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15、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 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 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 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 6 页 共 14 页 ( 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

16、阶段。我们必须从这 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1) 摆脱不发达状态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 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 ,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 3) 由自然经济 ,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 ,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 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 ,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 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 ,转变为全国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6) 由地区经济 文化很不平衡 ,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 ,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17、7) 通过改革和探索 ,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 广大人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自强不息 ,锐意进取 ,艰苦奋斗 ,勤俭建国 ,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 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 以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发展过程 ,是从一个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的转变过程 .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8、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 7 页 共 14 页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

19、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的局面。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 1)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 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

20、,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2.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 1)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这一理论把手段和目的统一起来,廓清了不合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 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内容 ( 2)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与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为我们从更高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为开辟一条发展更好、人民享受成果

21、更多、能够充分体现出比资本主义更优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1.高度发达的生产 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2.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第 8 页 共 14 页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4 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和实现路径 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 2)民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并将其传递给全世界,从而影响世界、改变世界,进

22、而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3)人民幸福, 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改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它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

23、济基 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要攻坚涉险,涉及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越来越大;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更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 1)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 2)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 3)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 4)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3.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 1)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必须

24、全面深化改革。 ( 2)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 3)抓住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第 9 页 共 14 页 ( 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既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在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方面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 ( 5)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紧紧依靠人 民。 4.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 1)要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 ( 2)要以开放促发展。 ( 3)就要借鉴其他文明,

25、也要推动中国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 4)要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在扩大开放中维护国家安全。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 1)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 2)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全面依法

26、治国 1.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3.主要任务: ( 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 3)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 4)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第 10 页 共 14 页 ( 5)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5.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

2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2.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基本遵循。 3.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 4.要加 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 6.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1)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 ( 2)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3)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7.保障和改善民生 ( 1)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 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 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 5)深化医药卫生 体制改革 8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 4)健全公共安全体制 9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