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攀枝花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攀枝花市 山地森林保育工程 专项 规划 攀枝花市林学会 2012 年 12 月 项目名称: 攀枝花市山地森林保育工程 专项 规划 委 托 方: 攀枝花市林业局 承 担 方: 攀枝花市林学会 设计 资质: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丙级 证书编号: 川林设( 2012)丙字第 49号 法人代表: 雷彻虹 理事长 项目 负责人: 雷彻虹 高级工程师 主要编制人员: 雷彻虹 市林业科技推广站 站长 高级工程师 陈 宾 市林业局造林绿化处 处长 张国先 市绿化委员会办公 室 高级工程师 余志祥 苏铁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 高级工程师 叶光志 市林业科技推广站 高级工程师 廖东华
2、市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处 副处长 马 剑 市林业局造林绿化处 副处长 李 静 市林业科技推广站 工程师 向 睿 市国营林场总场 助理工程师 潘 晶 市林业科技推广站 助理工程师 I 目 录 第一章 基本情况 . 1 一、自然概况 . 1 (一)地形地貌 . 1 (二)气候 . 2 (三)水文 . 3 (四)土壤 . 3 (五)野生动植物 . 4 二、社会经济概况 . 4 (一)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 . 4 (二)财政收入和税收 . 5 (三)人口和就业 . 6 (四)城乡收入和消费 . 6 (五)社会保障 . 7 (六)加快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 . 8 三、森林资源概况 . 8 (一)资源概
3、况 . 8 (二)森林植被 . 9 (三)资源特点 . 10 第二章 山地森林保育情况 .11 一、天然林保护工程 .11 二、退耕还林工程 . 12 (一)退耕还林面积 . 12 (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情况 . 12 三、自然保护区建设 . 13 第 三章 规划依据、原则及目标 . 14 一、规划依据 . 14 (一)法律法规 . 14 (二)标准 . 14 (三)政策文件 . 15 (四)地方及行业规划 . 16 二、规划原则 . 17 三、规划年限 . 17 四、规划目标 . 17 II 第四章 主要任务 . 18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 18 一、 森林资源保护与经营 . 18 (一
4、)继续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 . 18 (二)森林资源保护 . 18 (三)分类经营 . 24 二、公益林建设 . 29 (一)资源状况评价 . 30 (二)立地区划及造林方式确定 . 31 (三)公益林建设任务 . 38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 . 38 (一)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38 (二)政策性社会性支出补助 . 40 (三)扩大林区就业渠道 . 40 、退耕还林工程 . 41 一、退耕还林成效保护 . 41 二、基本口粮田建设 . 42 三、农村能源建设 . 42 四、后续产业发展 . 42 、自然保护区建设 . 43 第五章 投资概算 . 43 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 43 (一
5、)国家、省财政专项资金投入 . 43 (二)公益林建设和国有中幼林抚育 . 47 二、退耕还林工程 . 48 (一)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 . 48 (二)退耕还林工作经费 . 48 三、自然保护区建设 . 50 第六章 保障措施 . 50 一、加强组织领导 . 50 二、强化项目管理 . 50 三、严格资金管理 . 51 四、完善规章制度 . 51 五、落实事权分级负责责任制 . 52 1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生态体系建 设是保障区域城乡生态安全的基础,是森林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 山地森林保育工程,是攀枝花市森林城市建设中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建设的重要内容,被列为重点实施的七大工程之一
6、。 利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进行山地森林保育,对建设强大的生态屏障,发展生态产业,提高区域内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山林增绿、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作用。 根据中共攀枝花市委办公室、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攀枝花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攀委办 2012 29 号)精神,由攀枝花市林业局组织编制 攀枝花市山地森林保育工程规划 ,包括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 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 第一章 基本情况 一、 自然概况 ( 一 ) 地形地貌 攀枝花市地处横断山脉南段、云贵高原西部,属于 侵 蚀、剥蚀的中山丘陵、山原峡谷地貌,具有山高谷深
7、、盆地交错分布的特点。境内山脉纵横,地形起伏,山脊大多在海拔 2000米3000 米以上,呈西北向东南倾斜,山脉走向近于南北。海拔最2 高点位于盐边县的柏林山穿洞子(海拔 4195.5 米),最低点位于仁和区平地镇师庄(海拔 937 米),相对高差 3258.5 米 ,一般相对高差为 1500 米 2000米。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大河、三源河及其支流深嵌在山地之间,形成雄伟的川西南峡谷区。 ( 二 ) 气候 本区气候属我国亚热带西段金沙江 元江岛状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区的一部分,气候受东南季风、西南季风的大气环流和地形因素的多重作用,但以地形因素影响最为深刻。由于金沙江、雅砻江及境内各河谷
8、的位置、走向和切割深度不一,加之山体高大,相对高差悬殊,在中亚热带气候区域形成了较为独特的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岛状式立体气候,属南亚热带 北温带的多种气候类型,有独特的光热资源优势。 具有夏季长,四季不分明,旱雨季明显, 昼夜温差大,气侯干燥,降雨量集中,日照长 (全年 2300小时 2700 小时 ),太阳辐射强 (578千焦 /平方厘米 628 千焦 /平方厘米 ),蒸发量大 (年均 2438.6 毫米 ,为降雨量的 3倍多) ,小气候复杂多样等特点。年平均气温 19.7 20.5 ,是四川省年平均气温和总热量最高的地区。一般最热月出现在 5月,最冷月出现在 12月或 1月。一般 6月上旬至
9、 10 月为雨季, 11 月至翌年 5 月为旱季,无霜期达 300天以上。 3 ( 三 ) 水文 攀枝花属长江水系,河流多,境内有大小河流 95条,分属金沙江水系、雅砻江水系,两水系在雅江桥汇合 。流域控制面积较大的主要有安宁河、三源河、大河三大支流,其中流域面积大于 500平方 千米 以上的 6 条; 100平方 千米 500平方 千米的 26 条; 50平方 千米 100平方 千米 的 18条; 5 平方 千米 50平方 千米 的小河流(只统计直接汇入金沙江、雅砻江的)共 45条。金沙江境内流域面积 2370.1 平方 千米 ,雅砻江境内流域面积 3565.5 平方 千米 ,安宁河境内流域
10、面积 1498.8 平方 千米 。 ( 四 ) 土壤 由于复杂的地质地貌和气候影响,全市土壤呈立体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垂直地带性变化。根据 1987 年土壤普查资料,攀枝花市有 11个土类、 17 个亚类、 32个土属、 96个土种。其中地带性土壤海拔自低至高为燥红土、赤红壤、红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山地草甸土七大类;区域性土壤为红色石灰土、紫色土和新冲土。燥红土,即热带稀树草原土,主要分布在金沙江河谷海拔 1100 米 1200 米以下地区;赤红壤,又称砖红性红壤,主要分布于安宁河、三源河海拔 1300米以下的低山河谷地区;红壤,为境内分布最广泛的自然土,包括褐红土、红壤、黄红壤、粗
11、骨性红壤 4 个亚类,在南部的仁和区分布海拔 1100米 2200米,北部的米易、盐边县分布海拔 1300米4 2200 米; 黄棕壤,是市内北亚热带生物气候的典型土类,分布在海拔 2200米 2700米的中山山地;棕壤主要分布在海拔 2600米 3100 米的高中山地段,暗棕壤分布在海拔 3100 米 3500米、山地草甸土分布在海拔 3000米以上的高中山、低高山地区。 ( 五 ) 野生动植物 攀枝花市动、植物种类丰富,全市共有植物 190 余科近 900属 2300 余种、动物 500 余种,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 35种、野生植物 14 种。植物中有木本植物约 1500 种,草本植物
12、700 余种,藤本植物 70 余种;按植物的科属种统计,有苔藓蕨类植物 26 科 56 属 90余 种,裸子植物 9 科 28属 70余种,被子植物 150余科近 800属 2100 余种;种数较多的科依次为蔷薇科、菊科、蝶形花科、禾本科、山毛榉科、杜鹃科、唇形花科。动物中有两栖类、爬行类、兽类动物近 200 种,鸟类 300 余种。 二、 社会经济概况 (一)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 2010 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GDP) 523.99 亿元,增长 15.1%,增速比上年加快 3.9 个百分点,与全省水平保持一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21.49 亿元,增长 3.9%;第二产业增加值
13、386.63亿元,增长 17.5%;第三产业增加值 115.87 亿元,增长 9.0%。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0.9%、 85.4%和5 13.7%,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 4.8 70.8 24.4 调整为4.1 73.8 22.1。 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 210.38亿元,增长 19.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40.1,比上年上升了 3.1 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45.3%,拉动全市经济增长 6.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民营增加值为 7.20亿元,增长 6.6%;第二产业民营增加值为 144.79亿元,增长 23.2%;第三产业民营增加值为 58.39亿元,增长 1
14、2.8%。年末 全市注册登记个体工商户为 44438户,私营企业 8569 户。 东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37.00 亿元,增长 12.0%;西区 64.98 亿元,增长 18.0%;仁和区 100.05亿元,增长 23.8%;米易县 59.59亿元,增长 18.7%;盐边县 69.01亿元,增长 14.8%。东区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 72.02亿元,增长 16.1;西区 28.90亿元,增长 22.4%;仁和区 53.93亿元,增长 22.8%;米易县 30.02亿元,增长 20.6%;盐边县 27.46 亿元,增长 19.5%。 (二)财政收入和税收 1.财政收入 2010年 ,地方财政
15、收入 56.49亿元,增长 10.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 38.78亿元,增长 11.1%。一般预算支出 75.08亿元,下降 0.1%,其中:教育支出 11.65 亿元,增长 20.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11.42 亿元,下降 44.7%。 6 2.税收 2010 年,国税收入 44.87 亿元,增长 11.1%,其中税收收入 45.58 亿元,增长 12.6%;增值税增长 10.9%,消费税增长159.5%。地税收入 37.66亿元,增长 16.9%,其中税收增长 17.5%。 (三)人口和就业 2010 年,全市年末总户 数 33.77 万户,比上年增加 4042户,总人口 121.
16、41万人 。 全市就业人员 65.39 万人,城镇新增就业 1.45万人,新增创业 67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3.5%,比上年下降 0.36 个百分点。全市有 流动人口达 20 余万人,城镇化率达 60%,居四川省第二,仅次于成都。 (四)城乡收入和消费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882 元,增长 12.8%,其中:工资性收入 12008元,增长 13.1%;财产性收入 171元,下降 1.1%;转移性收入 5538 元,增长 6.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12695 元,增长 15.9%,其中,食品支出 5080元,增长11.7,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 40%;衣着支出增长与上年持平;居住支出增长 21.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 25.4;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 47.8;医疗保健支出增长 26.9;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下降 2.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6293 元,增长 14.9%。其中,人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