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八年级语文上册 22 孟子三章 第三课时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写作背景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 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 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主张和平,反对战争。他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宣扬 “仁政”、“王道”。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三章 之 仁政 施行 少 1.学习三篇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环环相扣的论说特色。 (难点) 2.掌握古今异义词,学习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重点) 3.正确理解并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 (素养)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孟子(约前372前289) 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名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