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概述 1 简述体内药物分析的意义、对象及特点 意义: 为新药研究提供依据 1) 能定量说明药浓与药物作用机理及药物效应的关系,这为药理学及生物药剂学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进而为药学的处方筛选,工艺设计和保证制剂质量提供了可靠依据 2) 能阐明药物结构、剂型、工艺等因素与药浓与毒副作用 3) 为前体药物设计提供信息 4) 进行临床药物监测,制订合理的给药方案和剂量提供科学依据。 对象:原型药物,代谢物及内源成分 特点: 1) 样品中药物浓度低,并且波动范围大,可供测定的样品量一般较少且不易重新获得 2)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存在状态有变化 3) 样品内 存在的干扰成分多,测定前一般需经过
2、预处理 4) 在保证具有一定准确度的前提下,要求分析方法简便、快速,尤其是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应尽快送临床供用药监护或中毒解救 5) 要有基本的仪器设备,如样品冷贮、萃取、浓集等必需设备,以及需配备灵敏度较高的分析仪器等 2 从分析目的,分析方法及样品性质等方面,比较体内药物分析与普通药物分析的异同 分析目的 分析方法 样品性质 体内药物分析 为新药研发提供依据,进行临床用药监护或中毒解救 应当用灵敏度较高的分析方法,且简便快捷 样品中的药物浓度很低,且呈动态变化,波动范围常达三个数量级以上 普通药物分析 检验药品质量是否符合标准 一般常规方法即可 样品中的药物浓度较高,通常在已知的范围内 3 为
3、什么说药物的药理作用强度与血药浓度的关系比剂量的关系更为密切? 因为药物从进入体内后至产生一定血药浓度,其间要经历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速度过程,引起最终的血药浓度发生变化。已经有研究发现,相同的血药浓度对不同种属的动物可以产生极为相近的药理反应,有些药物虽然有效剂量种性间差异很大,但其有效血药浓度却很相近。 4 什么是“有效血药浓度”?有效血药浓度的范围如何确定? 血药浓度应控制在一定范 围内,该范围称为有效血药浓度(或称治疗药浓)。下限为最低有效浓度( MEC),上限为毒性浓度( TC) 5 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TDM)有何意义?哪些情况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治疗药物监测是指通过个体病
4、人的血药浓度监测来指导合理用药,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可以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科学化,使血药深度维持在安全有效的水平。 以下情况需要 TDM: 1) 药物有效血药浓度范围较窄,血药浓度稍高则出现毒副作用,稍低则无疗效,如地高辛,奎尼丁等 2) 药物剂量小,毒性大,如地高辛,利多卡因 3) 药物体内过程个体差异大,不易估计给药后的血药浓 度,并且难以通过剂量来控制,如苯妥英 4) 某些疾病,如胃肠道疾病影响药物的吸收,肝脏疾病影响药物的代谢,肾脏疾病影响药物的排泄,故应用药物治疗时,有必要进行 TDM。 5) 病人接受联合用药而有中毒风险时 第二章 体内药物存在的状态及其与分析的关系 1 简述药物
5、的体内过程,为什么在体内药物分析方法选择和样品处理等方面要充分考虑体内过程的影响? 药物的体内过程主要有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很多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生成一种或几种新的化合物 代谢物,药物和代谢物又能与生物大分子(蛋白质等)不同程度结合,如与受体、组织和血浆蛋白等结 合。因此,含药物的生物样品,并不等于药物同生物生物材料的简单混合物,药物在样品中已发生了一些变化,包括药物与蛋白相结合和药物在体内发生代谢。因些在体内药物分析方法选择和样品处理等方面要充分考虑体内过程的影响。 2 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与药效有何关系?影响药物蛋白结合率的因素有哪些? 只有血中的流离药物浓度才与药物的药理作用强度直
6、接相关,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纵然有很高的血药浓度,但药理作用就不一定强。 影响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的主要因素有:药物的化学结构,血浆蛋白含量高低,某些生理、病理因素,合并用药 3 为什么当前常用分析方法测得的血药浓度 均为血药总浓度?将蛋白结合型药物转变为流离型药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由于流离型药物与结合型药物在血中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欲准确测定其中的游离部分药浓,而又不影响原有的平衡状态,通常是 困难的,目前测定血药浓度的方法,都是先使血中药物呈游离态后再作进一步测定。 将蛋白结合型药物转变为流离型药物的主要方法 : 方法 1:去蛋白处理:将蛋白质变性处理后,使与蛋白结合的药物游离出来,再离
7、心分离,以除去蛋白 方法 2:有机溶剂萃取,由于药物与血浆蛋 白的结合处于可逆平衡状态,因此可不必事先除去 蛋白质,大多数药物即可在适当 pH 下用有机溶剂直接萃取 4 简述药物代谢反应的过程及主要类型 药物体内代谢反应可分为两相: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结果是药物分子上增加了极性基团,水溶性增强。药物的活性发生改变(灭活、激活或作用类型改变) 第二相反应即结合反应,是药物或经第一相反应后的代谢物与体内一些内源化合物相结合,生成的结合物极性进一步增大,有助于排泄 主要类型有:氧化,还原,水解,乙酸化,结合 5 药物体内代谢与体内药物分析有何关系? 1) 与样品保存的关系:当生物样品如血
8、液 采集之后,血浆酯酶的可能继续 水解样品中的酯类药物,其他酶类(仍有活性者 ) 可对样品中药物继续产生代谢反应,因此常需加入酶抑制剂 2) 与分析方法选择的关系:大部分药物的体内代谢反应,只是药物分子结构上某些基本的改变,使代谢物与母体药物的化学结构十分相似,从而导致某些物理性质无大差异。测定生物样品中的药物和代谢物的含量,色谱法(如 HPLC、 GC)可分离、分析是最恰当选择 3) 与样品分离、提取的关系:药物经体内代谢后,生成的代谢物一般极性较大,水溶性增强,因此将药物自生物样品中分离提取时,常利用它们之间极性和离解行为的差异,选择适当的 PH 缓冲液和溶剂 系统将其分离开。 4)与检测
9、组分选择扔关系:某些药物的代谢物具有与原药相似的药理活性,应列入监测对象 第三章 测定前样品的处理 1 测定前样品的预处理中,应看重考虑哪些问题? 一、待测组分的理化性质: 1)提取性质:如 pKa,未电离分子的亲脂性,挥发性,稳定性,蛋白结合率 2)检测性质:光谱性质,官能团性质 二、待测组分的浓度高低: 1)药浓度高:样品的制备难度小,可沉淀蛋白后直接测定,不必浓集 2)药浓度低:样品的制备难度大,不能直接测定,须采用提取分离与浓集技术 三、体内药物分析的目的: 1)临床中毒抢救:对样品 的处理要求稍低,要求快速处理样品,尽快得到分析结果 2)药物代谢研究对样品的制备要求高,要求将各种不同
10、性质的代谢物分离出来 3)药物分布研究:对样品的制备要求较高,要求将不同组织中的药物提取分离出来 四、生物样品制备与分析技术的关系:样品制备的纯度以及需要浓集和净化的程度与分析技术有关: 1)与所用分析方法是否专属,是否具有分离能力有关 2)与所用方法的检测灵敏度有关 3)与所用方法的检测系统对不纯样品带来污染的耐受程度有关 2 生物样品去蛋白和结合物水解有哪几类方法?简述各类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去蛋白处理: 1 直接沉 淀蛋白法: 1)加入水溶性有机溶剂如甲醇、乙腈等 2)加入酸性沉淀剂如钨酸,高氯酸,三氯醋酸等 3)加入重金属盐类,如汞盐,铜盐等 4)加入中性盐类如饱和硫酸铵,硫酸钠等 2
11、 采用酶消化法 3 加入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萃取 结合物水解:酸水解,酶水解,溶剂解等 各方法的优缺点:采用直接沉淀蛋白需注意: 1)对生物样品的稀释将就使药浓降低 2)残余蛋白会影响检测系统 3)水溶性杂质可能干扰测定 结合物水解应注意: 1)水解后的溶液呈强酸性,要调节 2)如果酸水解后要萃取,也要调节 3)考虑药物的稳定性,如果药物不耐酸,不可进行酸解 各方法还有些优缺点有点杂,在书 P26-27,每一条下都有描述,大家还是看书下哈个人认为考的可能性也不大 3 在生物样品的采集与贮存过程中,影响药物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各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持样品中药浓稳定? 影响药物稳定性的因素: 1 生
12、物样品的性质:应低温贮存:长期贮存(日间):冷冻贮存( -20 度),短期贮存(日内),冷藏贮存( 4 度) 2 酶的活性:应终止酶的活性 ,如加入酶活性阻断剂,液氮冷冻,微波照射,匀浆及沉淀 3 防止药物氧化或光解:加入抗氧剂或稳定剂,或避光贮存 4 贮存容器的选择:某些药物可被玻璃容器表 面吸附,塑料中可能含有增塑剂的影响,避免将药物反复解冻 4 如何采集与处理血样?在血药浓度测定中如何正确选择血样类型与采血方式? 一、采血方式及其评价: 1)动脉及心脏采集(仅适于动物) 2)静脉采集(最常用方法) 3)毛细血管微量采集(用于高灵敏度方法,适合免疫方法) 二血样的制备及类型:血清:血液凝固
13、以后上层析出的黄色清液体,约占全血量的 40%,血浆:抗凝血的上层黄色液体,约点全血量的 50% 全血:抗凝血的全部,即血浆 +血细胞 自然凝结 2 4h离心:上层:血清(全血量的 40%),下层:血细胞(凝块,弃去) 血液 加抗凝剂(肝素钠)全血离心:上层:血浆(全血量的 50%),下层:血细胞(凝块,弃去) 全血往往不能很好地反映药物的药理作用强度,一般不能作为作用部位的药浓的可靠指标 原因如下:由于存在血细胞内的药物暂时失去了药理作用,而全血药浓则是存在于血细胞内外药物的总浓度,因此全血药浓不能准确反映作用部位组织液的药浓有些药物(如阿的平等)主要集中于血细胞内,或某些生理病理因素导致白
14、细胞增多,即会引起全血药浓增加,此时,测定的全血药浓仅能反映白细胞数量变化,不能反映作用部位的药浓 以下情况需测定全血药浓 需测定平均分布于血细胞内外的药浓由于药物大量分布于血细胞内而使血浆(清)药浓较低,达不到仪器检测灵敏度时,如氯噻酮在血球中的药浓是血浆药浓的 50 100 倍由于血浆药浓受外界影响较大时,如环孢菌素 A 血浆浓度随 T, t 等外界影响 5 如何进行尿样、唾液样品、组织样品及毛发样品的预处理?简述上述各类样品药浓测定的的一般应用范围 一、尿样:正常尿液中含蛋白极低,可不经过预处理,采样后立即测定,注意防腐 应用范围:药物排泄及药物代谢的研究药物剂量回收以及某些药物的生物等
15、效性研究药物代谢快慢型的测定,如乙酰化 代谢和氧化代谢快,慢型测定等 二、唾液:唾液含蛋白极少,唾液药浓与血浆中药浓相近 应用范围:某些 s/p 1 且相对恒定药物的唾液 TDM( STDM)某些药物的药动学研究 三、组织药浓测定:预处理方法:匀浆:有机溶剂萃取法酸水解或碱水解法直接沉淀蛋白质法酶水解法 应用范围:可为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体内过程提供重要信息可为药物的靶向性及毒性提供相关依据可为中毒死亡及刑侦破案提供相关依据 四、毛发: 预处理方法: 1)直接提取法: A 甲醇直接提取法 B 酸水解 C 碱水解 D 酶水解 2)有机破坏法: A 湿 法破坏(消化):如电热消化器法,烘
16、箱消化法 B 干法破坏(如高温电炉灰化法) C 氧瓶燃烧法 应用范围:体内微量元素测定用药历史的估计(临床与非法滥用药物的区分)某些疾思考题 4 1 LLE 中应如何选择最佳萃取条件?如何减少萃取过程中药物的损失? LLE 即液 -液萃取,是基于被测组分在不相混溶的两种溶液中溶解能力的差异进行分离的。 萃取条件的选择包含萃取溶剂的选择和水相 pH 的选择。对于萃取溶剂来说,要与水不相混溶,比重最好比水小;对待测组分应有较好的溶解性能,有较高的萃取回收率(一般应 50%);应满足萃取 需要,极性尽可能小;溶剂的沸点适中,毒性小;溶剂的纯度应符合要求。水相 pH 的选择原则,一般应使药物主要以非电
17、离的分子形式存在(形成便于萃取的形式);酸性物质: pH pKa1-2 个单位;碱性药物: pH pKa1-2 个单位;中性药物可在任一 pH 提取;应注意用缓冲液调节 pH, pH 略偏高较好。 萃取过程中药物的损失:萃取率低,可用选择最佳萃取条件来避免;玻璃器皿表面吸附,降低玻璃容器吸附药物的方法:测定前将玻璃容器(萃取、浓集使用的试管等)进行惰性化处理,常用硅烷化的方法:将干燥玻璃容器用含 1%三甲基 一氯硅烷的甲苯溶液淌一次,然后与 100干燥 30 分钟备有;用含 10%二甲基二氯硅烷的甲苯溶液充满干燥玻璃容器,放置半小时倾出后,再依次用甲苯和甲醇淌洗,然后烘干备用。在萃取溶剂中加入
18、可降低吸附作用的试剂,如异戊醇和二乙胺。内源性成分对药物的吸附,降低血浆中药物被吸附的方法:加入竞争抑制成分,加入分析载体。 2 为了提高萃取回收率和样品的净化程度,在 SPE 的四个基本操作步骤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SPE 即固相萃取。固定相活化:目的是创造一个易于保留组分并能除去柱内有关杂质的固相环境初溶剂(较强溶剂),用于 湿润溶胀、净化固定相;终溶剂(较弱溶剂),用于建立一个合适的固相环境,有利于药物的保留。上样,将样品加入到固定相柱并迫使样品溶剂通过固定相得过程,为了保留待测组分,上样溶剂必须较弱,否则组分将不被保留,结果回收率会很低,这一现象称“穿漏”。 淋洗,洗脱不需要的样品组分(
19、弱保留杂质),淋洗溶剂的系洗脱强度应略强或等于上样溶剂,以便能洗掉尽量多的干扰组分,但不能强到洗脱任意一种待测组分的程度。待测组分的洗脱,洗脱剂的强度最好仅能将待测组分洗脱,而样品中的一些强保留杂质不会被洗脱,起到纯化浓集组分的作用。 选择洗脱溶剂注意:注意溶剂间的互溶性,即后一流过柱床的溶剂必须与前一溶剂互溶,如果使用互溶性溶剂有困难,必须通过离心或通氮气等方法使柱床干燥。使用混合溶剂。反相洗脱溶剂的极性与洗脱强度相反。正相洗脱溶剂的极性与洗脱溶剂相同。 3 浓集样品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挥去溶剂时应避免直接加热,否则引起被测组分分解或直接挥发损失; 对于易氧化药物,可通入氮气流挥去溶剂; 对
20、于易挥发药物,可降低水浴温度或采用常温挥发的方式,或 在通气前加入少量沸点较高溶剂 ,使药物溶于其中,避免药物挥发损失; 溶剂挥干后应立即停止 通气,并将试管从水浴中取出,以避免药物随气流挥发损失; 对于热不稳定的药物,采用真空或减压挥去溶剂。 4 试评价以下实验室常用生物样品预处理方法的优劣及适用情况 :( 1)血浆样品经沉淀蛋白后取上清液进行分析;( 2)血浆样品经 LLE 后进行分析 。 LLE 的优点: 方法简单、快速并经济适用; 可将被测组分自大量内源性物质中选择性地萃取分离; 可将萃取液挥发,使被测组分浓集,以增加分析方法的灵敏度; 可一次进行多量样品的萃取,适合药代动力学研究与
21、TDM 中样品数量多的特点; 很多被测组分经过一次性萃取以后可获得 50%以 上的萃取回收率。缺点: 萃取步骤较复杂,速度较慢; 可能产生乳化现象,萃取回收率不够高; 对易挥发、易分解的组分不适用; 可能富集萃取溶剂中的杂质且萃取溶剂大多有毒、易燃。 第四章 光谱法 1 体内药物分析对分析方法有何要求? 从对分析方法的灵敏度要求来看,体内药物分析由于一般不能通过增加样品量来提高检测灵敏度,且样品中药浓极低,故对分析方法灵敏度的要求较高,定量测定只能采用灵敏度较高的仪器分析; 从对分析方法的选择性来看,体内药物分析对分析方法的选择性要求很高。 2 对生物样品中的药物及其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 为何
22、要采用标准曲线法? 由于生物样品中药浓波动大,且有时药浓与响应值之间非线性关系,故须采用标准曲线法定量,而不能采用一种已知药浓的标准溶液,按照药浓与响应值成正比原理用单点比较法定量。 3 体内药物分析为何需用空白生物基质制备标准溶液?若用普通溶剂制备会对分析结果产生什么影响? 用空白生物基质制备标准溶液的目的是使标准品与供试品均处于相同的生物基质中,按照相同方法平行处理和测定,将供试品及各标准溶液中的药物均按相同比例表现为仪器的响应值,从标准曲线(或从回归方程)得到供试品中的药物浓度。若用普通溶剂制备,由于 供试品是存在于生物基质中的,这样会造成供试品和标准溶液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即使药物安相同
23、比例测定也得不到相同的响应值,测定结果会有较大误差,就不能用标准曲线法测定。 4 在 UV 法中,生物样品必须满足哪些条件即可直接测定(仅去蛋白处理,不进行萃取分离)? 样品中的内源性杂质在测定波长处应不干扰药物的测定,或其干扰程度可减小至忽略不计; 不应存在药物代谢物的干扰; 药物在体液样品中有较高的浓度。 5 试比较荧光分析法与紫外 -可见光谱法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特点、适用对象及局限性。 荧光分析法是基于物质对可见 -紫外光( 200-760nm)的发射特性而建立的分析方法,其灵敏度比吸收光谱法(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略高,选择性高,但是与药物结构相近的代谢物可能产生干扰,应用范围不如比
24、色法及紫外法广泛,适合于测定生物样品中某些具有高度共轭结构(尤其是具有刚性、多环结构),自身能发射荧光,或经衍生化后具有荧光特性的药物及代谢物。 紫外分光光度法基于物质对紫外光( 200-400nm)的选择性吸收特性而建立的分析方法;其仪器精度及单色光纯度较高,可采用差示分光光度法、导数光谱法、双波长法等光谱分析技术消除共存组分的干扰;但是灵敏度较低,与 药物结构相近的代谢物及内源性成分有干扰;适合于测定生物样品中本身具有紫外吸收(分子结构中具有不饱和基团)或经衍生化反应后具有紫外吸收的药物及代谢物。 第五章 色谱法概述 1 在生物样品的分析中,为何多选用内标法?在什么情况下可选用外标法? 在
25、体内分析中一般多采用“内标标准曲线法”,即在各份等体积的空白生 物基质中,加入不同量的药物标准品和相同量的内标,配成一系列的溶液测定。生物样品用色谱法分析时通常要采取纯化、浓集等预处理步骤,而且各步操作又难以做到完全一致,针对此特点,可采用内标法,因为若采用内标法,使内标物伴随预处理及测定全过程,只要内标选择适当,各份样品中药物与内标的损失程度应是基本一致的,这样各份样品的色谱响应值之比( Ai/As或 hi/hs)则基本恒定,这样能提高测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另外内标法能简化操作过程,提高分析速度。 应用外标法的基本条件是要求所有样品(包括标准样品和供测样品)中的药物,必须 全部或以相同比例量
26、表现未响应值,欲满足此要求,必须注意: 操作条件的稳定性,即样品预处理中各步操作必须完全平行一致; 进样量的准确性; 色谱条件的一致性(柱湿、柱压、流速、检测器性能等)应保持恒定。 2 在内标法中,可适当降低操作精度的步骤有哪些?请以 LLE 法和 SPE 法分别说明 。 在加入内标之后,萃取溶剂的加入就不必使用精密的移液管,可采用简单的玻璃注射器快速加入;萃取液也不需精密、定量转移,而采取各管“尽量转移” 方式,可用一般毛细吸管或其他非定量转移液体的工具;其他一些预处理操作都可适当简化。 3 在体内药物分 析中,对色谱内标物有何要求? 内标物应是原样品中不含有的成分(既不是体内的内源性成分,
27、也不是体内可能产生的代谢物,若进行 TDM,患者同时服用的其他药物均不能选用); 内标物的理化性质应与待测组分相似(包括酸碱性、溶解性、化学结构、光谱特征等,这样,二者在水相和有机相中的溶解分配能力、挥发性、热稳定性、色谱行为等才会相近,以保证二者有相对恒定的峰响应值之比); 内标峰位应与组分峰位相近(既能反应出二者具有相近的理化性质和色谱行为,又能保证色谱条件、仪器性能的波动对二者的影响基本一致); 内标物的纯度应符合测 定要求 .不含干扰药物峰和内标峰的杂质, .使用过程中性质稳定,不影响待测组分的理化性质; 所选的检测器对内标应有响应(但不一定要求有很高的检测灵敏度,因所加入的内标量是人
28、为确定的)。 4 应如何正确选择及评价内标? 内标选择的原则: 内标与被测药物结构相同,仅其中的某一元素互为同位素; 内标与被测药物仅相差一个化学元素; 内标与被测药物为同系物; 内标与被测药物结构相似; 少数情况下也可以选择结构不相似的化合物或药物作为内标,但其理化性质必须与药物相近。 内标的评价: 峰高比值评价法,用若干含药物与内标量比例 相同的溶液直接进样,以峰高比是否恒定来评价内标; 回收率相关评价法,通过测定药物与内标自空白生物基质中回收率的相关性(相关系数 R 0.8)来评价所选内标是否合适。 用误差传递规律来判断。 5 简述内标与分析载体的应用目的、选择方法和使用方法方面的异同。
29、 内标是在色谱分析中加入到生物样品中参与试样的预处理及测定全过程的某种药物或化合物,加入内标的目的是应用药物与内标峰响应值之比代替药物峰绝对响应值,以此消除测定过程中各样品处理不完全平行一致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分析载体是在样品测定前外加的一种药物或化合物,主要用 于增加药物在预处理过程中的绝对回收率,由此间接提高分析方法的精密度。 内标选择的原则: 内标与被测药物结构相同,仅其中的某一元素互为同位素; 内标与被测药物仅相差一个化学元素; 内标与被测药物为同系物; 内标与被测药物结构相似; 少数情况下也可以选择结构不相似的化合物或药物作为内标,但其理化性质必须与药物相近。分析载体的选择原则与内标
30、相似,其理化性质、化学结构应与被测药物相近。 分析载体应用时一般是同内标一道在样品预处理前加入。 第六章 气相色谱法与气 -质联用 1 为何在生物样品的 GC 测定中常需采用衍生化 手段?常用哪些衍生化方法? 由于某些药物及代谢物极性极高、挥发性低、对热不稳定或因其他原因如色谱分离差等,因此,必须将其制备成合适的衍生物以后再进样分析。衍生化以后: 增加被测组分的热稳定性; 增加被测组分的挥发性; 减少被测组分在样品制备过程中因吸附性强导致的损失; 改善组分的层析行为,即制备成衍生物后易于同其他组分分开; 增加被测组分对有关检测器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常用的衍生化方法有:酰化、烷基化、硅烷化、环化
31、、酸催化酯化、水解。 2 用于体内药物分析的 GC 检测器应具备哪些条件?简述常用 GC 检测器的检测原理及性能特点。 常用的 GC 检测器: 氢焰离子化检测器 FID, 碱盐焰离子化检测器 AFID, 电子捕获检测器 ECD 一、 FID 检测原理:利用有机物在氢焰作用下发生化学电离,形成离子流,通过检测离子流的强度进行测定,一定条件下,有机物进行量与离子流强度成正比,由此可进行样品中待测组分的定量分析。 特点:优:灵敏度高( 10-11g/s),线性范围宽( 107),对色谱条件不敏感,基线稳定 缺: 1)样品选择性差(几乎对所有有机物均产生信号),测定中干扰较大, 2)试样经燃烧破坏,故
32、不能收集镏分,或与其他仪器联用 二 AFID 测定原理: CN 捕获一个电子生成 CN-和碱盐 特点: 1)对含 N、 P 的有机药物特别敏感( 10-12) 2)较宽的线性范围 3)可避免溶剂峰对被测组分的干扰 4)含 N 环杂环较稳定,基本母核在代谢中一般不多,所以可测出原型与代谢物 三、 ECD 检测原理:利用电负性物质捕获电子的能力,通过测定电子流进行检测 特点: 1)对电负性物( X、 S、 P、 N、 O 等)有很强的响应力,其响应随着物质的电负性增大而增大,对中性物如烃类无响应,故是生物中电负性药物及代谢物的高选择性检测器 2)尤其对含 X 的化合物特敏感,检测限达 10-14g
33、/ml,对含 N, O, P, S 的物质灵敏度低,故特适合于生物样品中痕量有机 X 药物及代谢物的测定 3 简述 GC 顶空分析法在生物药物分析中的方法特点、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特点: 1)体液样品无需预处理,简单,实用,快捷 2)可避免内源性成分及水分对测定的干扰(低于 100 度) 适用范围:在测定温度(低于 100 度)下有足够高蒸气压的药物及代谢物,如血中醇,醛及麻醉性气体等 注意事项:为降低注射器对组分的吸附,可对注射器进行预热,其预热温度应略高于样品处理温度样品经平衡一段时间( 15-30min)后再取样,因 为在非平衡状态下所取的样品不能得到准确结果注意注射器的气密性及进样量
34、的准确性,因为其进样技术对分析结果准确度影响很大当样品量较多时,为了保证各样品瓶的加热温度及进样量的一致性,最好采用“内标法”定量 4 与普通质谱检测和总离子流检测相比,选择性离子监测( SIM)有何特点? 灵敏度高, SIM 的最小检测限可达 10-15g,与正常质谱扫描相比,由于质量分析器在所 有检测时间内,只针对一种或几种离子进行 跳跃或 固定扫描, 不受其他离子的影响,灵敏度大大提高 可以鉴别 GC 不能分离的组分:对某些组分间性质十分接近的混 合样品, 如大麻中含有的吗啡、可待因、蒂巴因。 有时找不到合适的色谱固定相和色谱条件使之分离,而采用 SIM可将其分别鉴定,选择多个质量峰作为
35、离子监测 (多离子监测 MIM) 第七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1 简述 RP-HPLC 在生物药分中的特点。 适用范围较广,预处理步骤可大为简化,可避免大量极性内源性成分的干扰。但由于不同生产厂家所用的硅胶类型、硅烷化试剂、专利技术及反应条件不同,故导致具有相同键合基团的键合相键合度等不同,使分离效果不同。 2 采用 RP-HPLC 分析生物样品时,如何选择样品的预处理方法? 样品制备过程大大简 化: 1)净化样品,可以直接沉淀蛋白后,高速离心,直接进样,尽量除去大分子杂质,主要是蛋白质 2)消除干扰杂质,浓集待测组分 3)控制流动相 PH 在合适范围内 4)采用预柱冲洗及再生色谱柱,并定期清洗管
36、路 5)多采用“内标法”定量 3 采用柱切换技术分析生物样品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柱切换技术是采用切换阀连接两根或两根以上相同或不同分离机理的色谱柱,通过使用不同强度的流动相并改变其流向,在前一根色谱柱(预柱)完成待测组分与干扰大分子(蛋白质等)的分离,达到纯化与浓集的目的,在随后的色谱柱(分析柱)完成待测组分的选择性分离 。注意的问题: 体液样品在用前需要经过离心或过滤除去颗粒性杂质,然后再经过简单的预处理; 采用 0.2mol/L 的醋酸作为预处理柱的再生清洗液,可使预柱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柱压的升高; 预处理流动相应以水为主,有机溶剂的比例较低(弱洗脱能力,有利于蛋白质及极性内源性成分的洗脱)
37、; 预柱以 1-5cm 的短柱为宜; 预柱的填料的粒径应适宜; 体液样品直接进样时,应注意提高高蛋白结合率的药物的回收率: a.选择长链烃的填料,如 C18, b.适当降低流速; 住切换时间的设定以高浓度样品中待测组分被全部切入柱的最短时间为宜。 4 如何提高高蛋白结合率药物在直接进样分析中的回收率? 1)不沉淀蛋白直接进样:可采用限进固定相或者柱切换等直接进样技术,而正常尿样可采用普通分析技术直接进样分析 2)沉淀蛋白后进样:采用一般沉淀蛋白分析技术测定 5 简述常用于体内药物分析的 HPLC 检测器的检测原理、性能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紫外光检测器,原理:很多药物在可见 -紫外光范围内有吸
38、收;特点:噪音低,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 荧光检测器,特点:灵敏度高,比紫外检测器高 2-3 个数量级,检测限可达10-10,选择性好;注意:本身无荧光或荧光较弱的药物可通 过衍生化反应后再测定,但应注意衍生化处理的重现性及试剂中荧光杂质对测定的干扰,注意流动相组成对荧光发射的影响,溶剂的极性、 pH 值、氢键作用、溶剂中的杂质等(特别是氧)均会影响荧光的发射强度或荧光波长。 电化学检测器,特点:高选择性、高灵敏度;注意:只能与反相柱相匹配,流动相对电极必须是惰性的,应保持工作电极的敏感性。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特点:其相应不依赖于待测组分的官能团特性,可检测无吸光基团或无电化学活性基团的物质;能
39、与任何挥发性流动相相容,而不论其光学特性;能在无对照品和化学结构参数未知的情况下,定量测 定已知或未知组分;基线稳定,适用于梯度洗脱;注意:其灵敏度比紫外检测器的低一个数量级, 应注意消除干扰,流动相必须是挥发性的,不适于热稳定性差的药物。 第 八章 免疫分析法总论 1 简述免疫分析法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特点及局限性 应用特点: 1)灵敏度极高:灵敏度可达到 pg 级( 10-12g)或 0.1ug/L 的药浓水平,所需样品量仅为 50 100uL,故特别适于低药浓及样品量少的生物样品测定 2)特异性较强:由于所用抗体免疫活性的特异性(仅对待测类药物具有免疫活性),只要方法建立恰当,可提高抗
40、体的专一性,减少交叉 免疫干扰,使方法特异性增强 3)应用范围广: IA 不受分子结构中是否有紫外吸光基团的限制 4)简便快速:随着 IA 方法的 标准化,成套商品化试剂盒的供应及配套检测仪器的自动化,使 IA 应用更为方便快速 局限性: 1 存在交叉免疫干扰 2 不同批次试剂盒中抗体质量存在差异,测定药物种类受试剂盒抑制 2 免疫反应所需的基本试剂有哪些?在免疫反应体系中哪些组分能产生检测信号?该信号与定量分析有何关系? 包括抗体、标记药物与非标记药物,标记药物能产生检测信号, 非标记药物在标准曲线制备时是药物标准品,在样品中则为被测药物,它用于建立 被测药物量(浓度)与响应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41、,供建立标准曲线,是样品中药物浓度计算的依据。 3 为减少 IA 中的交叉免疫干扰,可采用哪些措施? 1)当药物与载体蛋白相联结时,应使药物与蛋白相连结的部位尽量远离药物分子上的抗原决定簇,让抗原决定簇充分暴露而不被掩盖,使远离连接部位的抗原决定簇充分发挥抗原特异性作用,提高抗体的专一性,减少交叉免疫干扰。 2)应用多克隆抗体时须注意不同批试剂盒中抗体质量的差异 3)单克隆抗体是结构相同的均质抗体,产生的交叉免疫程度很低 4 测定抗体的滴度有何意义? 不同株抗血清(通常指 从不同只动物获得的抗血清)所含抗体的结合容量不同,其结合容量大小可用工作稀释度来衡量,工作稀释度又称为滴度或效价。抗血清的
42、工作稀释度可通过绘制稀释度曲线来选择,一般选择结合率 50%对应的稀释度,作为工作稀释度。 意义: 1)当测定出抗血清的滴度,了解其真实效价后,分析样品时便可使用合适稀释度的抗血清,使加入的抗血清中含有合适量的抗体,以保证分析方法的质量: 免疫分析要固定标记药物的加入量,当标记药物量确定之后,合适的抗体加入量就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若抗体加入太多,则与标记药物结合后有大量剩余,反之若抗体加入太少, 则与标记药物结合后剩余偏少甚至无剩余,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非标记药物参与竞争,表现为得到的标准曲线斜率小,弯曲度大,从而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2)抗血清的滴度越高,其效价也越高,测定时需加入的抗血清量相应减少,节省试剂且减少了血清中其他蛋白对测定的干扰。 5 在非均相免疫分析中为何要进行游离型与结合型药物的分离?有哪些常用的分离技术? 某些免疫分析待抗原 -抗体反应达平衡后,需要将与抗体结合的标记药物( B)同游离的标记